施工方案:灌注桩基础
施工准备
为确保施工质量,必须清理场地、接通水源和电源,并在施工范围周边设置标准围栏和警示标志,必要时修筑施工便线,以保证社会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使用全站仪进行桩位坐标定位和测量放线复核,修筑泥浆池,钻孔设备进场,采用经检验合格的商品混凝土和钢筋原材料,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
施工划分
根据图纸,本工程桩基可分为四部分,即东侧一施工区域,南侧1~4轴为一施工区域,5-8轴为一施工区域,11~17轴为一施工区域。根据桩顶高程的不同,后三个区域进行划分。四个施工区域布置四台钻机同时施工,隔桩跳打,连续施工。
埋设护筒
1)护筒采用6mm厚钢板卷制而成,直径比设计桩径大20~30cm,护筒长2.3m,埋深2m。在挖埋护筒时,挖孔直径比护筒大0.4m。填埋采用人工回填土,层层夯实。坑底深度与护筒底同高且平整,护筒顶必须高出现况地面30厘米以上,防止泥土进入桩基造成夹层或断桩。每台钻机钢护筒至少准备2个以上,已做备用。
2)针对车站为半地下车站,在4-10轴之间桩顶覆土较高的情况下,施工前先将过高的覆土开挖,以确保桩基施工质量。
3)在特殊地段,需要相应加长护筒,并在护筒底层及周围50cm使用粘性土夯实,以防止护筒漏水造成塌孔。护筒允许的偏差为顶面位置为5cm,倾斜度为1%。
钻孔
1)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采用旋挖钻机成孔。
2)钻机就位平整、稳固,开孔位置拉十字线定位,钻头与护筒顶面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cm。
3)开钻时应慢速推进,待钻具全部进入土层后,方可全速钻进。钻进时,起、落钻头速度均匀,不得过猛或骤然变速。钻孔应一次成孔,无特殊情况不得中途停顿。
4)钻机钻孔时,孔内水位宜高于护筒底脚50cm,并应及时向孔内补水,保持一定的水头高度。
试桩、检测、钻孔机械准备、泥浆制备、钢筋原材料实验、钢筋骨架制作、导管制作和试压、制作混凝土试块、试块试压合格、施工准备平整场地上报方案审批、测量放线定位监理工程师检查、钻机就位对中桩位复测、钻孔、掏渣、清孔、灌注桩成孔成孔检验、下钢筋笼、下导管孔底检测、灌注混凝土监理批准配合比、清理桩头、无损检测和下一工序施工等,都是灌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必要步骤。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在桥区现场,采用草袋围堰的方式来建造泥浆池。草袋外裹彩条布,内衬双层塑料布来防止泥浆流失。废弃泥浆会使用专车运输,然后在指定地点进行处理。为了保证钻孔的质量,采用泥浆护壁固孔措施。泥浆原料使用膨润土,并适量加入泥浆外加剂来控制泥浆比重在1.03-1.1之间,含砂率<4%。同时,还会定期检测和试验钻孔泥浆,不符合要求时进行调整。
当桩孔净距小于2倍桩径且小于2m时,采用间隔钻孔来保证桩基质量。钻孔到设计深度后,会使用专用孔径测孔器(孔规)来测定全孔孔径,然后用测绳测量孔深。在钻孔过程中,会填写钻孔记录表及成孔检查记录表,并与监理一起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在制备泥浆方面,会选用优质粘土或膨润土来造浆。泥浆比重会控制在1.03-1.1范围内,并且会定期检验泥浆比重、粘度、含砂率、胶体率等,填写泥浆试验记录表。泥浆循环使用,废弃泥浆沉淀后妥善处理。新制配泥浆需存放24小时以后,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并且每8小时会搅动一次存储泥浆。
钢筋笼在钢筋预制场加工成型,并在骨架的主筋外侧设环形混凝土垫块。在吊装时保证骨架直顺,在钢筋骨架内纵向用8#铅丝绑几根8×12方木以增加骨架刚度。钢筋骨架堆放和搬运时,要保持平直,防止扭转弯曲变形。起吊时必须采用两点起吊法。吊装就位后,钢筋骨架会固定在横放在护筒上口的两根I14#工字钢上。如果孔深不够,钢筋骨架会吊出后进行清孔,然后重新吊装钢筋骨架就位。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方面,需要先进行准备工作。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需要在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原材料符合规范规定。灌注混凝土采用Ф300以上的钢导管,各节管以丝扣形式连接,并在连接处设置密封胶圈,以确保导管严密不漏水。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闭水试验,以确保导管密封无渗水。灌注混凝土时,使用C30预拌混凝土,8-10m3罐车运至浇筑部位。储料斗容积须满足首批混凝土埋置导管深度不小于1.0m的要求。
2)连续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应根据当地交通状况和混凝土运输距离合理安排罐车数量。
3)在灌注过程中,灌注漏斗应具备足够的高度,一般不小于4米,以确保灌注过程中的超压力。导管埋置深度不小于2米,不大于6米,在灌注过程中应不断测量混凝土灌注顶面的高程,以决定导管提升高度。切勿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或将导管埋置过深筑入混凝土内,以免导致断桩。
4)为保证清除桩顶不干净的混凝土后露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新鲜混凝土,混凝土桩顶的灌注高度应比桩顶设计标高高出0.5米至1.0米。
5)每根桩都应留取混凝土抗压强度试块,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无破损检测。只有检测合格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1.3.8钻孔灌注桩事故预防和处理:
1)塌孔
1)塌孔的表征是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口冒细密的水泡,出渣量显著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其原因包括:
①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使孔壁未形成坚实泥皮,孔壁渗漏;
②孔内水头高度不足,支护孔壁压力不够;
③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口漏水、坍塌或孔口附近地面受水浸泡软化;
④起落钻头时碰撞孔壁。
2)预防及处理原则包括:
①保证钻孔时泥浆的各项质量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②钻孔时及时向孔内加水,保证孔内有足够的水头;
③起落钻头时对准孔中心插入;
④发现塌孔时,若塌孔数量较少,可用填粘土加碎石至塌孔以上部位,然后加大泥浆稠度,没过水头,继续钻进。若塌孔严重导致护筒歪斜,应全部回填,暂停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钻。
2)钻孔偏斜或缩孔
1)偏斜、缩孔原因包括:
①钻孔中遇到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
②在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石倾斜处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匀;
③在软地层中钻进过快,水头压力差小。
2)预防及处理方法包括:
①钻机就位时,地基基础密实稳固,钻杆垂直,并应经常检查;
②当钻孔发生倾斜、弯曲时,用钻锥在弯曲、倾斜处反复扫孔,使钻孔垂直。已偏斜严重者回填重钻;
③当钢筋笼吊装就位后或灌注部分混凝土发生塌孔时,需将钢筋笼吊出,重新成孔、清孔后再进行钢筋笼吊装和灌注混凝土。
3)钢筋笼上浮
1)主要原因包括:
①混凝土面上升进入钢筋笼底部埋管深度太大;
②由于混凝土灌注时间太长,混凝土已初凝;
③沉淀物太多。
2)处理方法包括:
①在混凝土面即将进入钢筋笼底端时,控制埋管深度;
②缩短灌注时间;
③将吊筋固定于灌注底座;
④清孔彻底。
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导管进水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储量不足或导管底口距孔底距离过大,导致混凝土下落后不能埋住导管底口,从而泥水从底口进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导管提出,用抓斗将孔底混凝土拌和物清除,重新灌注。
导管卡管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下不去,成为卡管。原因可能是隔水栓卡管,或者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粗骨料过大、拌和物不均匀产生离析等。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使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或灌注时间过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经初凝,增大了管内混凝土的下落阻力,也可能导致卡管。为预防和处理卡管问题,可以准备备用机械、掺入缓凝剂、选好配合比,并视情况选择拔管、吸渣重灌或拔管、待其具有一定强度后重钻等方法及时果断地进行处理。
本工程车站的承台均为现浇C30钢筋混凝土结构,C15混凝土垫层,并设置带形基础,采用C35混凝土,C15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