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丹杰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本质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式,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八、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对于七要素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准确把握是保证探究式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下面结合课改过程中的实践谈谈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三个环节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象,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物理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
如:一位教师在讲声音传播一节课时,以新闻材料入手提出问题:“最近,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你们听说过吗?”这个问题联系社会问题,又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事,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再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时,一位教师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如:在讲乐音和噪声一课时,一位教师采取由同学用音乐瓶演奏乐曲的活动入手引入探究问题。用乐器演奏学生不新鲜,但用音乐瓶演奏,他们却感觉到很有趣,他们很想知道瓶子里装上水发生这神奇变化的原因,也就为下面探究开了个好头。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
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以上教学策略都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的策略。
如:在讲“乐音与噪声”一节课时,有一位教师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然后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自制的哨笛让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这种猜想是建立在学生对音调高低有了正确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际感受来猜想。在此基础上的猜想就是有根据的猜想。相反,另一位教师没有做前期的铺垫而是开始就让学生猜想:锯条振动快慢与音调高低有什么关系?学生此时对音调高低还没有正确认识,学生此时的猜想是无根据的猜想,验证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再如:“声音产生与传播”一节课,教师讲解真空不能传声问题时,教师没有正面给出问题,而是采取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寻找防御声波抢的任务引入问题。明线是寻找声波抢,暗线是寻找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问题本身又很发散,易于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3.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采取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的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具有完成简单的探究报告的能力。探究报告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表述自己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过程,自己设计和描绘有关的图表,自己总结所探究的结论。学生的探究报告应有个性差异。反对学生不动脑筋地在事先全部印制好的《探究报告册》中完成他们填写“探究报告”的任务。
学生不可能一步达到上述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探究的初期应给学生一定的示范,示范中应留有反映特性的空间,为后期学生形成个性化探究报告打基础。如:一位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做探究报告时给学生了这样一个参考探究报告。
探 究 报 告
探究者 同伴 班级 日期
我在本次探究中提出的问题 | 我还想知道: | ||
我的猜想和根据 | |||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和装置图 | 2、实验方法 | ||
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老师提供的数据表格 我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 温度 | 时间 | 状态 | |
分析和论证(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写清楚分析和推理过程。) | |
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什么失误?结论是不是可靠?) | |
交流(在课上大胆发言,即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又要为自己正确的观点和做法辩护,课下把自己的探究报告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看,把交流的结果记录在这里。) |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应创造条件使组员有机会交流。如:在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节课时,有位教师提出了看看哪一组有更多实验方案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这一句话调动了各组组员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又给学生创造了在班内交流的机会。
写探究报告有两个目的:一是记录探究过程;二是与他人交流。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如:在学生“探究熔化和凝固条件”一节课中,教师将本节课安排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完成探究其他环节,用一课时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有了不少新的发现。学生在研究水凝固实验中发现了盐冰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凝华现象,发现了各组水结冰的凝固点略有不同等问题,交流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相反有的教师为节省时间,不给同学充分的时间探究和交流,把一组数据通过投影打出来,替代学生分析,看起来教学效率高,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失去了。
最后,引导学生合作,使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努力创造整体最优。
一位教师在实施一节小组探究交流探究结果的课时,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意识。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在交流中老师提出我们要评出组内分工最合理的小组。要求是发挥了每个人的特点。
当然,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以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如:汇报课中,这次是某位同学汇报,下一次换另一位同学。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分别完成计时、测距以及运动等工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和结果。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完整、科学的探究计划需要由许多同学共同讨论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完成。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它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探究式教学在实施中应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可以实施探究的局部环节,逐步过渡到进行完整的探究过程。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可以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在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教师应分析教学内容适宜突出探究的哪一个环节,相应的教学策略是什么,使探究式教学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