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企业为实施科学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的基本要求,适用于
——为社会提供产品,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企业
——用测量结果来证实其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企业。
1.2 本规范覆盖了企业从事的以下计量活动:
1〉贯彻国家计量法律、法规,保证计量法律、法规在本企业的实施;
2〉实施质量控制、能源计量、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经营管理监测等;
3〉企业建立计量标准,开展测量设备(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
4〉实施计量确认;。
5〉计量检测体系运行有效性,符合性的审核和评审。
1.3 本规范是通用的,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服务)特点、生产规模、经营方式,选择相应的途径和办法满足规范的要求,计量器具制造企业和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除满足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计量要求。
2 引用文献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
JJF1033-2001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JJG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GB/T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19022.1-1994 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GB/T17167-1997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引用文献可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咨询。
3 术语定义
3.1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示例:记录、规范、程序文件、图样、报告、标准。
注1: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他们的组合。
注2:某些要求(如易读的要求)与所有类型的文件有关,然而对规范(如修订受控的要求)和记录(如可检索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3.2 规范
阐明要求的文件。
注:规范可能与活动有关(如:程序文件、过程规范和实验规范)或与产品有关。
3.3 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注1: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
注2:组织为了增值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3.4 产品
过程的结果。
注:有下列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3.5 顾客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3.6 计量
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3.7计量方针
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企业总的计量工作宗旨和方向。
3.8 计量目标
在计量工作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3.9 管理
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3.10 最高管理者
在最高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3.11 策划
计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计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计量目标。
3.12 法定[计量]单位
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3.13 [计量]基准、标准
为了定义,实现、保存、复现量的单位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3.14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3.15 测量设备
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的总称。
3.16 标准物质
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
3.17 有效性
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3.18 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3.19 溯源等级图
一种代表等级图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
注: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型号计量器具所用的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3.20 检定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或出具检定证书。
3.21 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3.22 检测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流程或服务的一种和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3.23计量体系
为实施计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3.24 程序
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
3.25 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检定、各种必需的调整和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计量要求相比较及所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行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量程、分辨率、最大允许误差等。
3.26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注:记录可用于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并提供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证据。
3.27符合
满足要求。
3.28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
3.29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30 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系统的,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
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GB/T19001和GB/T24001-1996)的认证或注册。
3.31 评审
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注:评审也可包括确定效率。
示例:管理评审、设计和开发评审、顾客要求评审和不合格评审。
3.32 审核准则
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3.33 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注: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4 要求
4.1 管理职责
4.1.1 领导职责
企业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应学习、了解计量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并负责在本企业组织实施。
4.1.2 管理机构
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置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和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企业的计量工作。最高管理者、计量管理机构和专(兼)计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应形成文件,并认真执行。
4.1.3 计量体系文件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服务和计量管理的需要,编制覆盖本规范要求的计量体系文件并贯彻执行。计量合格确认体系文件一般包括计量合格确认手册,计量管理程序和计量技术程序、计量记录三部分。企业应规定文件的批准、发布和更改的程序,使文件得到有效控制。计量体系文件可以编制,也可以是质量体系文件的一部分。
计量体系文件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计量方针、目标
2.计量管理机构及计量管理人员职责
3.测量设备(含计量器具 下同)的配备、采购、验收、贮存、维护、保养、发放、使用、降级和报废的管理程序
4.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管理程序
5.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程序
6.测量仪器的检定/校准程序
7.测量设备的标志管理程序
8.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
9.计量检测管理程序
10.计量检测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11.检定/校准/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
12.计量检测数据管理程序
13.计量记录和技术档案管理程序
14.计量人员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程序
15.计量体系文件批准、发布和控制程序
16.计量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程序
4.2法定计量单位
企业应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4.3 测量设备
4.3.1 企业应按产品标准、生产工艺要求、环境、安全检测、经营管理、服务及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检测项目,配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
4.3.2 测量设备的配备应具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和分辨力),并符合计量法制要求。配备策划应在运行和提供服务前进行。
4.4 计量检测
4.4.1 企业应根据产品标准、工艺文件、质量控制、经营和服务活动确定检测项目,并制定必要的检测规范。检测规范应包括检验要求、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环境条件及检测结果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4.2 检测工作应按规定要求和检测规范要求进行,检测结果应有记录。
顾客有要求时,对提供服务的检测操作应当场向顾客明示,必要时应予重复。
4.5 量值溯源
4.5.1 企业应编制完整的量值溯源计划表,保证在用测量设备量值溯源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4.5.2 企业自主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要有量值溯源等级图,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4.6 计量检定/校准
4.6.1 企业应编制本单位的测量设备管理帐册,制订分类管理方法,对计量器具实施统一管理。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方法,凡国家和行业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企业自主制订,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后执行。
4.6.2 强制检定
凡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管理范围的计量器具,企业必须登记造册,到当地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4.6.3 非强制检定
属于非强制检定管理范围的测量仪器,企业已建立计量标准的,可自行开展检定/校准,检定/校准周期(间隔)的确定,应有文件规定。对不能自行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企业应将其送到有资格对社会开展计量检定/校准的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计量检定/校准应执行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4.6.4 计量标准
企业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必须经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取得合格证书后开展检定,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必须定期检定。
4.6.5 标准物质
企业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应在有效期内。
4.7 标志
企业应对测量设备实行标志管理,标明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标志应注明确认日期、有效期、确认人员、确认结论。确认标志可以是标签、代码或其它标识。当标签或代码不适用时,企业应制定有效的代用程序,并形成文件。应采用合理措施,防止有意和无意错用标志。国家、行业有标志管理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4.8 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控制
不合格测量设备是指已经损坏、显示不正常、过载或误操作、功能出现了可疑、超过了规定的检定/校准周期(间隔)、封缄的完整性已被损坏、经检定/校准不合格等情况。企业应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做出明显标志,必要时,应对数据进行追溯。不合格测量设备应在不合格原因已被排除并经再次确认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4.9 计量记录和技术档案管理
企业应保存足够的计量记录和技术档案,用以证明计量检测体系的有效运行。计量记录和技术档案填写应清晰,涂改符合要求,应有合理的保管期限,防止损坏和丢失。
计量记录和技术档案一般应包括:
1.测量设备说明书和使用;
2.维修记录;
3.计量标准证书;
4.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5.计量检定/校准原始记录;
6.计量检定/校准证书;
7.计量检测记录;
8.计量检定/校准人员证件;
9.人员培训记录;
10.计量评审/审核记录等。
4.10 贮存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测量设备的采购、验收、贮存、发放、使用、维护、运输、保养、降级、报废等管理程序,以防止滥用、误用及损坏。
4.11 外购产品和外来服务的利用
企业应保证对测量的可靠性有重大影响的外购产品或外来服务(包括校准、维修、安装)满足所需要的质量水平。对外购产品要分析评价提供产品供方的生产能力、资格、质量水平和以往业绩,选择合格可靠的供方,保存对供方的评价档案。产品购入后,按规定验收。利用外来服务,要选择具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资格和能力的单位。
4.12 环境条件
计量检定/校准、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应技术规范的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
企业应制定有关环境条件要求和管理的程序,并对关键计量检测点的环境条件实施控制,并如实记录。
4.13 人员
企业应配备与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工作相适应的经过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计量人员,并有措施对其实施监督。
计量人员的培训考核应列入计划并组织实施。
4.14 审核和评审
4.14.1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计量检测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内部审核,保证计量检测体系的持续有效。计量检测体系内部审核每年不少于一次。审核应保存审核记录、审核报告等。计量审核可单独进行,也可和质量体系审核同时进行。
4.14.2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根据审核结果和其他有关信息,定期组织对计量检测体系进行管理评审,以保证计量检测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