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舍己为人的“最美幼师”胡小丽被授予“浙江骄傲年度致敬人物”。她用生命书写下的壮举在获得人们长久致敬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教师价值的思考。胡小丽的“最美行为”之所以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和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密不可分,与她平时的职业坚守与爱心涵养难以分割。
当代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有人说“当教师就意味着奉献”,有人说“教师的价值主要通过所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来”,也有人狭隘地把教师的价值定位在传授知识、应付考试、追求分数上。当人们对教师的价值众说纷纭之时,教师自身该有怎样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近日,在由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十四届教师发展论坛上,近百位来自杭州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齐聚一堂,重新审视和追寻教师的价值。
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
前不久,网上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新时代教师标准——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茫。虽然其中有夸张成分,但却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好书”上。
“随着知识量的不断扩充、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自来水’,教师必须跳出故步自封的藩篱,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教育。”杭州市源清中学教师孙娇莉说。“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是论坛上教师们达成的共识。
一次赴美学习的经历,让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教师张颖梅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开始重新研究学生,研究新的教法。她设计出丰富的课堂活动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动体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六年级以体验为主,七年级增加思维含量;对于每天一节的语言课,因不满意现有教材,她毅然决定自己编教材。张颖梅说,现在的自己不再害怕教学中的变革,更愿意投身教改的行列;在对待学生的观念上,更关注学生个体,更懂得因材施教。
“教师这行很复杂,每天的工作烦琐而细致,甚至每一分钟都要合理规划。教师这行也很简单,每天无非是上课、备课、批作业。如果仅仅是当个教书匠,真的会让人乏味。但如果将其看作一份事业、一门专业,那眼前幽暗的世界便会豁然开朗。”杭州市建兰中学教师谭佳媛说。
余杭中学教师孙吉凤的观点和谭佳媛不谋而合,她提出要以研究的视角对待教师这份事业:“教师做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研究,教师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宝贵的体验,产生心的共鸣、思的碰撞、行的动力,才能真正追寻到教师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例如,当发现学校一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瓶颈时,可以对高原期的教师专业成长做一些实验研究;当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选修课教学出现困惑时,可以对某一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做一个行动研究等。
内心要足够“暖”,灵魂要足够“静”
“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这句话引起了在场教师的共鸣: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抱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倾尽全力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
陈伟是杭州聋人学校的一名教师。任职于这所寄宿制的特殊教育学校,他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的相处时间。不仅白天要上好课、管好学生,到了夜间或双休日,还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只要学生有需要,他总能随叫随到。“学生的需要就是我的价值。”陈伟说道,“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已爱上了这份职业,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健康成长、有一技之长,从又聋又哑变成有听力障碍的‘正常人’。”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这是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蔡健的教育感悟。论坛中,她和大家分享了作为班主任的那份价值追求——尊重学生差异。她在班级中设立“顾问制”,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蔡健说:“成功的教育就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让不同特点的有差异的学生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精神呵护,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还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论坛上,教师们纷纷表示“教师的价值是‘温暖人心’”。“当用柔软之心看待孩子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差异,只有一颗颗需要被温暖和滋润的心灵。”在杭州府苑小学教师何彩琴看来,教师每一个温暖的举动,如对待生病孩子时的关爱、辅导孩子时的孜孜不倦、上课时的一丝不苟,都是有价值的教育行为,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何彩琴还提出,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师,内心需要“宁静”。“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功利,教师只有足够‘静’,从追求生存到追求存在,才能心平气和地坚守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孙娇莉也说:“教师要能守住自己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一颗朴素而真实的责任心。”
临安市昌化镇第一小学的王雁春就是这样一位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20年的乡村教师。她坦言,在这20年里,不是没有机会调离农村到条件更好的城里学校任教,但就是人们口中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教师”的感叹,让她甘愿守候在昌化这片土地上。
在自我价值的觉醒中书写“小写的我”
从古至今,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春蚕”“红烛”“园丁”“灵魂工程师”等各种美称。但人们在过分强调教师奉献精神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作为“小写的人”在从教生涯中的喜怒哀乐、内心需求和生命体验。
教师发展最根本的价值是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论坛中,教师们谈论最多的字眼就是“幸福”。“做教师需要智慧,做个有价值的幸福教师,更需要大智慧,而教师的幸福指数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常红艳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教师蒋天香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追梦的脚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工作的第四年主动请缨当了班主任。直到今年,她连续做了6年的班主任、4年的年级组长。她说:“我所追求的梦想就是我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为了给学生搭建梦想的舞台,她开设了健美操社,将一个又一个的农村孩子送上了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在她看来,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杭州市行知小学教师吴丽丽将“阅读”作为自我的第一站。“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它几乎是所有成功教师共有的成功秘诀。”吴丽丽说。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