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柏玉梅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2、理解母亲形象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3、学会理解,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为重点,目标3中“理解母亲形象的深刻内涵”为难点。
教学策略: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母亲的形象,体验作者的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考、感悟、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找出疑难问题。
要求:
①大声朗读,以培养语感。
②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③对于疑难问题作记录或标记。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提到母亲,我们总有许多话要说。假如让你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母亲”,你会选哪些词?(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在作家胡宏的眼里,“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1)以段为单位,自由选读。
(2)师生点评,注重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朗读习惯,调动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2、文章通过哪些材料来展现母亲形象的?请试作概括。
提示: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母亲不计较“我”不敬的言语(2段)
(2)母亲忍受折磨为祖母读报(3段)
(3)母亲为父亲提前过生日(4段)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三则材料选取的角度有何不同?作用何在?
分别从母亲、婆媳、夫妻的关系三方面来表现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学习精选材料,多方面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研讨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并作批注。
提示:默读及批注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默读速读及读书动笔的习惯与能力。)
2、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结合具体事例、人物言行来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教师: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读过大学的母亲为什么不读诗?她热不热爱生活?
母亲一生淹没在操劳的汗水之中,她无暇读诗。
母亲用自己对家人无私的爱,诠释对生活的爱。
(2)面对儿子的“不敬”、婆婆的“挑剔”,母亲的心理感受会是怎样?(可畅所欲言)
不无伤感,难抑痛苦,但依然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3)如何看待母亲的一生?她的付出(牺牲)值得吗?
提示:①可结合祖母、父亲、“我”的态度来谈。
②各抒已见,不求统一。
(4)第3段写祖母的严厉苛刻及“我”读报时的痛苦感受,目的何在?
衬托母亲忍辱负重,无私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亲形象,深切感受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3、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如何?
提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注意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教师:随机点评并引导 学生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树欲 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怎么理解?
母亲为家人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却遭到了家人的不解与责备,而儿子理解了母亲之后,想孝敬母亲,母亲已经不在了。表达了作者理解母爱后无比愧疚和痛苦的心情。
不敬(不理解)—愧疚(理解后)—痛苦(无法报答)
感激、热爱、怀念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四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1、有人说:“母亲不读诗,但她一生都在写诗。”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母亲的一生淹没在操劳的汗水之中,她无暇读诗,然而对于母亲来说,家庭就是她最好的诗,她用浓浓的爱,深深的情,书写着这首精致、动人的小诗。
(设计意图:学习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2、这是 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注意读赏二者结合
学生朗读令人感动的语句并谈谈感动的原因,好的语句可集体朗读,共同感受。
教师引导、点评,也可示范,如:
第4段倒数第2句:母亲操劳一生,父亲一名感激的话,竟使她喜极而泣,付出如此之多,所求却如此简单。这种无私伟大的爱怎能不让人感动?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魅力、感受挚爱真情)
3、你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理解她吗?
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
(设计意图:理解父母,学会感恩)
五总结
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其实父母之爱不仅是一种付出,有时更是一种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受感动,不去感谢,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实际行为报答父母,让她们感到付出的温暖,牺牲的幸福。(《感恩的心》——背景音乐)
教学重点内容阅读分析
教学内容节录:
理解母亲形象的深刻内涵,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拥有感恩的心并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之爱。
阅读分析表述: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理解并报答父母,可谓本课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对母亲形象地深入挖掘,对母爱无私地深切感受,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本人没有停留在对母亲形象的简单分析上,而是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如①读过大学的母亲为什么不读诗?②面对儿子的误解, 婆婆的责难,母亲的感受又能如何?③她的付出乃至牺牲值得吗?……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交流,进而深切地感受到母爱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牺牲,也有许多的无奈与沉重。倘若这样的母爱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报答,则于心何忍,于情何堪?我想通过这样深入的挖掘,深切的感受,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自会油然而生,本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能达成。
不读诗的母亲
(教学设计思路与依据)
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柏玉梅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世界的充实。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而本文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刻画了一个为了家人的幸福而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痛苦和感激之情,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思念。
为此,本人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又将其中二、三两个目标,即理解母亲形象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学会理解,学会感动,学会感恩视为重点。
为了较好地达成这些目标,本人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到对母亲形象的深入挖掘和对作者情感的真切感受上来。
在教学中,本人没有停留在对母亲形象的简单分析上,而是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如①读过大学的母亲为什么不读诗?②面对儿子的误解、婆婆的责难,母亲的心里真的不伤心、不痛苦吗?③母亲的付出乃至牺牲值得吗?④作者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又是一种怎样的悲恸?……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母亲的生活,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切地感受到母爱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牺牲,也有许多的无奈与沉重。倘若这样的母爱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报答,我们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我想通过这样深入的挖掘,深切的感受,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自会油然而生,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会自然而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