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八一”“向阳”隧道病害整治全过程 | |||||
| 1、工程概述 “八一”“向阳”隧道(图1、图2)属牛角沱辖区,地处重庆弧形褶皱束之龙王洞背斜南部倾伏端轴线西侧,属低山地貌,隧道上部地表形态表现为东南向西北倾斜。隧道洞口均处于斜坡地带,但沿隧道轴线方向起伏较小,为2-3°,最大高程约260.14m。北侧洞口(牛角沱方向)斜坡为人工填土边坡,地面高程约220.45m,坡顶高程约248.25m,地形坡度30~35°;南侧洞口(菜园坝方向)坡面经人工改造,基岩零星出露,斜坡呈折线形,宏观坡角25°~30°,地面高程约200.48m,坡顶高程约260.14m。 向阳隧道(牛角沱到菜园坝)建成于1967年,全长5.75米。 隧道营运至今出现了衬砌开裂、材料劣化、剥落、掉块及渗漏水等多种病害。由于这一对隧道的地位重要,市政委上报市后,经市同意,决定进行此次整治工程。自2006年12月18日起,八一隧道封闭维修。八一隧道整治完毕后,再对向阳隧道进行维修整治。预计整个工程将持续到2007年5月30日。 “八一”隧道是建成于1986年6月,比向阳隧道晚建19年;由重庆市设计院设计,中国人民56005施工。隧道全长578m,净宽11.0m,净高6.75m,侧墙高4 m。采用直墙变截面拱,其变截面拱圈内缘半径为6.875m,矢跨比约为0.25。衬砌断面如图3所示。 八一隧道围岩及衬砌类型分布见表1 表1 八一隧道围岩及衬砌类型分布 里程 | 长度 | 围岩 级别 | 地层岩性 | 设计衬 砌类型 | 竣工衬砌类型 |
| 0~25 | 25 | Ⅴ | 碎石状松散体 | 明洞衬砌断面三 | F型 |
| 25~50 | 25m | Ⅳ~Ⅴ | 基岩呈风化层状碎裂体 | 明洞衬砌断面二 | F型 |
| 50~83.63 | 33.63m | Ⅳ | 主要为薄~中厚层砂、泥岩互层 | Ⅳ | E型 |
| 83.63~128.63 | 45m | Ⅲ | 主要为中厚~厚层状泥岩 | Ⅳ | D型 |
| 128.63~306.63 | 178 | Ⅲ | 主要为中厚~厚层状泥岩 | Ⅳ | D型 |
| 306.63~398.63 | 92 | Ⅱ | 中厚~厚层泥岩及薄~中厚层状砂岩 | Ⅱ | D型 |
| 398.63~473.63 | 75 | Ⅲ~Ⅳ | 多为薄~中厚层砂、泥岩互层 | Ⅳ | D型 |
| 473.63~513.63 | 40 | Ⅳ | 基层强风化层 | Ⅳ | D型 |
| 513.63~538.63 | 18 | Ⅴ | 碎石状松散体 | 回填土衬砌断面二 | D型 |
| 538.63~553.63 | 15 | Ⅴ | 碎石状松散体 | 回填土衬砌断面一 | B型 |
| 553.63~578m | 24.37 | Ⅴ | 碎石状松散体 | 明洞衬砌断面一 | A型 |
| 图3 八一隧道典型衬砌断面图 |
注:①表中里程是以菜园坝往牛角沱由小至大排列,②实际竣工的衬砌类型长度设计衬砌类型长度有一定出入。
向阳隧道是建成于1967年,由重庆市建设勘测设计院设计,重庆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隧道全长5.75m,净宽8.5m,净高5.5m,侧墙高3.0m。衬砌断面形状为直墙等截面半圆拱,其拱圈内缘半径为4.50m,矢跨比为0.5。根据设计资料,衬砌断面如图4所示。
“向阳”隧道洞身全部位于直线上,隧址区地面构筑物为大田湾体育场及居民区。隧道埋深1.5~42.5m,参照相邻的八一隧道相关资料,隧道区围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围岩级别有Ⅱ、Ⅲ、Ⅳ、Ⅴ共四级。
2、隧道病害状况
隧道营运至今出现了衬砌开裂、材料劣化、剥落、掉块及渗漏水等多种病害;
2.1衬砌混凝土开裂变形:
从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和有关单位对八一、向阳隧道病害调查的检测报告和我们现场踏勘情况看,两座隧道衬砌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裂、掉块现象,其衬砌开裂变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衬砌碎裂并掉块脱落,钢筋外露锈蚀; 衬砌拱墙分布纵向和斜向裂缝,裂缝长度1~7米不等,局部严重地段形成网状裂缝;对两座隧道裂缝统计分析显示:八一隧道累计裂缝长度为673.7米,其中缝宽大于3mm的裂缝占56%,向阳隧道累计裂缝长度为127(重庆大学统计为187)米,其中缝宽大于3mm的裂缝为18%;由此可见,八一隧道衬砌开裂破坏情况比向阳隧道更严重。而对同一座隧道来说,南端隧道开裂比北端更严重;衬砌混凝土劣化,混凝土标号未达到设计要求;从两座隧道衬砌钻芯强度检测结果看,混凝土劣化主要出现在隧道拱顶和拱腰部位,而边墙混凝土强度总体上可满足要求(见表2)
表2 八一、向阳隧道衬砌钻芯强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 八一隧道 | 向阳隧道 | |||
| 钻芯部位 | 抗压强度(MPa) | 抗压强度(MPa) | ||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
| 拱顶 | 35.3 | 20.3 | 33.4 | 33.4 |
| 拱腰 | 36.8 | 16.9 | 54.3 | 28.2 |
| 边墙 | 44.9 | 23.2 | 77.6 | 22 |
表3 八一隧道衬砌混凝土不够均匀密实分布情况表
| 序号 | 起止里程 | 起止深度(cm) | 位置 | 充填情况描述 |
| 1 | 148~150 | 25~63 | 测线4(左上共腰) | 不均匀不密实,蜂窝状 |
| 2 | 215~236 | 40~57 | 测线4(左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蜂窝状 |
| 3 | 243~252 | 40~54 | 测线4(左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离析,蜂窝状 |
| 4 | 263~271 | 37~53 | 测线4(左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轻度蜂窝状 |
| 5 | 507~510 | 45~75 | 测线4(左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6 | 48~151 | 40~70 | 测线5(右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离析,蜂窝状 |
| 7 | 162~169 | 38~60 | 测线5(右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离析,蜂窝状 |
| 8 | 203~240 | 40~65 | 测线5(右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离析,蜂窝状 |
| 9 | 251~320 | 38~65 | 测线5(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较轻度离析和蜂窝伏 |
| 10 | 403~410 | 39~58 | 测线5(右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离析,蜂窝状 |
| 11 | 512~514 | 41~58 | 测线5(右上拱腰) | 不均匀不密实,离析,蜂窝状 |
| 12 | 49~62 | 35~77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局部较轻度蜂窝状 |
| 13 | 75~88 | 45~75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14 | 96~107 | 50~80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15 | 157~183 | 30~72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16 | 197~233 | 57~74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17 | 304~307 | 40~57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离析 |
| 18 | 318~322 | 56~80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19 | 326~330 | 55~76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20 | 334~337 | 49~71 | 测线6(右上拥嫂) | 不够均匀密实 |
| 21 | 429~433 | 51~71 | 测线6(右上拱腰) | 不够均匀密实 |
| 22 | 442~443 | 40~55 | 测线6(右上拱腰) | 较轻度离析 |
此外,地质雷达检测发现八一隧道局部地段拱腰部分衬砌与围岩存在脱空现象,而向阳隧道未发现空洞,拱背普遍密实。
2.2渗漏水病害状况
隧道裂缝渗漏水:裂缝渗水主要出现在拱部裂缝、个别边墙亦有;雨后渗漏更严重;局部裂缝处有小股水流出。
衬砌施工缝和变形缝渗水:雨后渗漏量明显增大。据重庆公路质量监测中心提供的报告,八一隧道渗水施工缝45条,向阳隧道有31条施工缝渗水;如果大雨期间去洞内统计,渗水施工缝的数量还会增加;拱、墙局部成片渗水,雨季伴有滴水;渗漏水较严重的地段主要分布在隧道南端以及隧道进出口明洞与暗洞结合地段;八一隧道严重渗漏地段为0+130~0+240,向阳隧道主要为施工缝渗漏,裂缝渗水情况比八一隧道更轻。
总体上看,隧道病害具有以下4个特点:⑴ 隧道开裂、渗漏、材质劣化及空洞大多出现在隧道拱部;⑵大多数施工缝都有不同程度的渗水、⑶同一座隧道来说,南端隧道病害比北端更严重;⑷八一隧道混凝土劣化程度衬砌开裂程度要比向阳隧道更为严重。
3、隧道渗漏水裂缝的治理
隧道的渗漏治理,以隧道拱部渗漏为重点,拱部和边墙同时进行,根据渗漏不同情况,采用排、堵结合综合整治的措施;拱部堵排结合、综合整治;边墙则以排为主。
1、对拱背空洞和超挖回填不密实区长期积水浸泡导致拱部裂缝渗水、材质劣化造成的病害,将结合前面所述的衬砌背后低压充填注浆一起进行处理;主要采用钻孔注浆堵水的方法处理;为保证注浆堵水的质量,在注浆堵水前先在衬砌边墙脚两侧打泄水孔,以降低衬砌背后水位和水压并给地下水留出排泄通道,泄水孔完成后即可进行钻孔注浆,钻孔穿透衬砌深入围岩20~40cm;注浆顺序先从渗水段两端以外10米的无水部位开始,由两边逐渐向中间推进。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小导管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2m×2m。拱部衬砌背后注浆,以充填衬砌背后空洞和堵塞地下水的通道;洞内注浆堵水施工完毕后,应对衬砌边墙脚两侧的泄水孔清扫一遍,以便将侧墙背后少量的裂隙水引排至侧沟。
2、拱部渗水裂缝处理。沿裂缝延伸方向,用手持混凝土切割机切出宽6cm,深>4cm的U形槽,用钢丝刷将槽缝内的碎石、浮浆、杂物全部清除掉 ,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用“立止水”封堵 ,将腻子状“立止水”捏成合适形状 ,迅速填入U型槽内 ,挤压密实。遇到长裂缝需分段封堵时 ,“立止水”间的接茬要成反八字形相接。
3、对于边墙环向渗水裂缝和有渗漏水的施工缝采取凿槽埋管法引排水。凿槽埋管法引排采用下述方法:沿渗漏水缝隙凿出宽10cm,深度>15cm的U形槽,然后在槽底敷设φ50的半园PVC管,用水泥钉将半园软胶管固定牢靠;再用BR防水胶浆将半园管周围填塞紧密,BR防水胶浆填塞厚度不小于7cm,最后用1:2水泥砂浆将盲沟填满并抹平。
4、对于少量孤立的漏水点,用直观法、毛刷法、干灰法找准漏水点,用钢钎或手持式砼切割机在漏水点周围凿一U型坑 ,宽 6cm深≥ 4cm ,用足够量的腻子状“立止水”瞬间堵漏剂一次填满压实。
5、对于过去曾经嵌补过的渗水裂缝,如果目前表明干燥、完整,并且无渗漏的可不再进行处理;如果仍有局部渗水和开裂,则应将原来嵌补的材料凿除,沿该裂缝的延伸方向宽6cm,深度>4cm的U形切槽,将腻子状“立止水”捏成合适形状 ,迅速填入U型槽内 ,挤压密实。
6、沿隧道全长设置环向系统排水盲沟。对于渗水施工缝,结合对渗水施工缝的处理,施作环向排水盲沟;对于环向延伸较长,渗漏水较严重的裂缝,也应结合对渗水裂缝的处理,施作环向排水盲沟。环向盲沟的纵向间距,应根据隧道内渗漏水情况而定,渗水严重地段适当加密,而无渗漏地段则可稀一些。本设计暂按每10米一道计量;拱顶环向盲沟尺寸为宽6cm,深度>5cm的U形槽;槽内放置φ50的半园软胶管,先用水泥钉将半园软胶管固定牢靠,再将腻子状“立止水”捏成合适形状 ,从边缘向U形槽封堵嵌填密实,挤压牢固,确保管子周围不能渗出水来。边墙环向盲沟与拱顶环向盲沟相连接,尺寸为宽10cm,深>15cm的U形切槽,先在接近边墙顶部和边墙中部的槽底部位钻1.5~2m排水孔;然后在槽底敷设φ100的半园软胶管,用水泥钉将半园软胶管固定牢靠;再用BR防水胶浆将半园管周围填塞紧密,BR防水胶浆填塞厚度不小于7cm,最后用1:2水泥砂浆将盲沟填满并抹平。
拱顶环向盲沟与边墙环向盲沟连接处应在1m范围内由4cm逐渐加深过渡至15cm。
7、在0+130~0+300的套拱与旧衬砌之间设置防水层。目前在隧道防水中可供选择的防水材料有两大类,一类是防水卷材(如EVA塑料防水板或橡胶防水板),另一类是各类防水涂料。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用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该涂料遇水具有渗透结晶堵水功能,对于小于0.6mm的渗水裂缝具有自愈能力;同时采用该涂料可将新旧衬砌粘结成为一个复合拱共同承载,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避免了采用防水卷材将新旧衬砌分隔为两个单独结构缺陷,从而使结构受力更为合理和更加安全。此外,与防水卷材相比采用防水涂料还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和施工质量更容易保证的特点。
此外,在所有嵌补过的裂缝表面都必须涂刷一层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8、套拱加固处理:根据隧道衬砌各段开裂、衬砌混凝土劣化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钢筋混凝土套拱使之与“锚杆和W钢带(或格栅拱)构成的组合支撑拱”组成复合衬砌,以全面隧道衬砌结构承载力并完全达到结构使用安全要求。套拱采用C30混凝土,抗渗标号应不低于S8;隧道套拱形式和里程见表4:
表4 隧道套拱结构形式分布表
| 隧道名称 | 里程 | 套拱形式 | 长度 | 结构破损等级 | 备注 |
| 八一隧道 | 0+000~+045 | C30素混凝土 | 45 | 1A | 0+000~+045和0+510~+578段原衬砌为厚度1m~1.5m的钢筋混凝土衬砌 |
| 0+045~+095 | C30双层钢筋混凝土 | 50 | 2A | ||
| 0+095~+120 | C30单层钢筋混凝土 | 25 | 1A | ||
| 0+120~+300 | C30双层钢筋混凝土 | 180 | 2A | ||
| 0+300~+355 | C30单层钢筋混凝土 | 55 | 1A | ||
| 0+355~+375 | C30素混凝土 | 20 | B | ||
| 0+375~+510 | C30单层钢筋混凝土 | 135 | 1A | ||
| 0+510~+578 | C30素混凝土 | 68 | 1A | ||
| 向阳隧道 | 0+000~+125 | C30素混凝土 | 125 | B | |
| 0+125~+310 | C30单层钢筋混凝土 | 185 | 1A | ||
| 0+310~+410 | C30素混凝土 | 100 | B | ||
| 0+410~+530 | C30单层钢筋混凝土 | 120 | 1A | ||
| 0+530~+5.75 | C30素混凝土 | 34.74 | B |
9、模筑套拱时,应在套拱拱顶沿隧道纵向每隔2m预留3个充填注浆孔。注浆孔环向间距3m;待套拱强度达到70%上后,沿隧道全长进行充填水泥浆,以确保模筑套拱的密实度;
10、套拱充填注浆完成后,再沿隧道全长在套拱表面涂刷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在涂刷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前,应先对拱部衬砌表面进行清理 :用钢丝刷和高压水将衬砌表面的灰尘、油污、泛碱、浮浆、松动碎块等杂物清除干净 ,以保证防水材料均匀地覆盖。
11、隧道与轻轨3号线交叉段的处理。即将开工的轻轨3号线其线路走向与向阳隧道和八一隧道斜交。斜交段长度约80m,设计采用桩基托梁上跨向阳隧道和八一隧道。共有8根挖孔桩,挖孔桩距离隧道边墙不足2m,该挖孔桩施工时可能对隧道边墙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次设计将与邻近轻轨3号线挖孔桩的10m长度范围的隧道边墙采用内嵌钢筋混凝土肋柱的套拱方案进行加固,即沿边墙每米设置钢筋混凝土肋柱与拱部钢筋混凝土套拱形成整体,以提高衬砌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对边墙安全性满足规范要求,只是拱部开裂、渗漏的一般病害地段,采用在拱脚凿槽嵌入钢筋混凝土套拱进行加固;对于向阳隧道除局部开裂、渗漏相对较严重地段采用拱部凿槽嵌入钢筋混凝土套拱加固外,其余地段采用20cm厚素混凝土套拱处理。
12、洞内装饰
⑴修复洞内破损的水沟盖板,并用景观铺石重新铺设人行道;
⑵在隧道边墙干挂60×120cm陶瓷装饰板;采用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其一60×120cm陶瓷装饰板美观时尚,装饰效果是一般贴墙砖或刷涂料所不能比拟的;其二干挂陶瓷装饰板抗震性能、耐久性都优于其它材料,且易于维护和清洗;其三采用干挂方式,在边墙与装饰板之间留有系统的排水通道,避免了隧道个别地段万一出现水渍影响到隧道装饰板的耐久性和美观。
4、KT1产品简介
4.1防水机理
本方案为使用加拿大Kryton公司生产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系列防水产品的相应防水方案。Kryton生产的系列产品均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其作用机理为:通过涂刷在混凝土表面或掺入混凝土内,该材料中的活性成分与混凝土中未发生水化反应的水泥颗粒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针状晶体,从而堵塞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阻止水分子的通过,达到防水目的。该材料的活性成分在无水的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遇到水,休眠被激活,立即与水发生反应,结晶继续进行。该种材料在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可以同寿命,是其他一些柔性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4.2主要特性
通过渗透结晶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早期抗拉强度,使其具有抗裂、防裂、提高抗渗能力等作用。
具有自我修复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振动或其他原因产生新的细微裂缝时,一有水渗漏,又会产生新的结晶体把水堵住。
不影响混凝土呼吸,不怕植物根系穿刺,同其他材质的涂层相容。
无毒、无公害、防化学腐蚀、耐高低温、抗冻融循环、防氯离子和碱骨料对混凝土的破坏。
在潮湿结构面施工,不需要找平层及保护层,可与结构同步施工,缩短施工周期。
综合成本降低,施工方法简单易行,迎水面、背水面均可施工。
5、相关隧道工程案例
云南元磨高速大风垭口隧道
大风垭口隧道位于云南元磨高速公路,是联系昆明至滇西南的主要通道,该隧道全长6597米,跨越了哀劳山大断裂次生带,地质条件恶劣,施工难度极大。该隧道于03年底正式通车,由于边墙和拱部渗漏严重,隧道底部常年积水湿滑,造成交通安全隐患。鉴于此种情况,隧道业主决定对漏水严重的下行线K241—K242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防水整治。业主经过甄选多种方案最终选定了凯顿的方案,使用凯顿KRYSTOL(Plug、T1、Baricote)防水系统进行防水修复。最终施工部位的渗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业主对防水效果非常满意。
5.1工程施工方案
施工工序:清理内墙涂料→处理施工缝及内表面的孔洞、蜂窝麻面→大面积涂刷凯顿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28天养护(如出现新的漏点,进行漏点修补)
5.1.1清理基面
使用打磨工具,将现有基面全部清理干净,露出原有的混凝土表面。
5.1.2处理施工缝、孔洞及蜂窝麻面
①施工缝和裂缝的修补
对于施工缝和宽度大于0.6mm的裂缝要采用凯顿公司裂缝修补系统进行堵漏修补。Krystol裂缝修补系统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一,使用切割工具﹐沿裂缝方向开凿出宽为25mm深为38mm的槽。槽必须是U形或方形﹐不能是V形﹐且深度必须大于宽度﹐以增强修补的牢度。清理槽缝,去除灰尘和松动的混凝土。
步骤二,将Plug 按4份粉兑1份水的比例调和成团,将粉团均匀填入U型槽,持续按住直到材料凝固,Plug填满槽约1/3深度。Plug为快速凝结材料,因此调好的粉团必须在一分钟内使用完,用多少调多少。施工过程中应戴橡胶手套进行操作,防止皮肤被碱性物质灼伤。
步骤三,将T1按5份粉兑1份水的比例调和成稀浆,用多少调多少,均匀填入槽内。填入前应确保缝内处于饱和潮湿而无明水状态,T1施工完成后,槽的2/3应该被填满。
步骤四,将Bari-cote按4﹕1的比例与水混合,用多少调和多少,调好后的产品应在15分钟内用完,将裂缝剩余空间填满。
步骤五,将T1和水按5﹕2的比例调成稀浆,确保槽缝处于饱和潮湿而无明水状态,用硬毛刷以圆圈运动涂刷于修补处的表面,涂刷的宽度至少应覆盖修补部位两边各200mm。涂布量为每平方米不少于0.8公斤。
5.2.2 蜂窝状结构的处理
首先铲掉松动的石子,露出混凝土结构坚实的部位,清理掉表面的砂石浮土,将T1和水按4:1的比例调成糊状,细致的涂抹于表面作防渗处理,两小时后,将Bari-cote和水按4:1的比例调和成粘稠状抹入较深的孔内进行封闭,再用KT1糊状料涂抹,1~2小时后,用1:2的水泥砂灰填入抹平。
5.2.3 孔洞的处理
先将孔洞的四周处理至坚实平整,将KT1与水按4:1比例调成糊状,均匀的涂刷在孔洞的四周及底部,初凝后,用所要求的同标号混凝土严实的灌注到洞内,凝固后,沿着四周的结合部铲出30㎜×30㎜的沟,再用调兑好的KT1严密涂抹,1~2小时后,用调好的Bari-cote封闭,最后用1:2的水泥砂灰填入抹平。
5.2.4 大面积涂刷凯顿KT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
把混凝土表面处理好,就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涂刷。在涂刷前,要用水将混凝土表面浸湿,使其达到湿饱和状态,但是表面不能有明水。将KT1 和水按5:2的比例拌和均匀。将搅拌好的混合料用硬毛刷以圆周涂刷方式均匀的涂刷到混凝土的表面。KT1用量要求为每平方米1公斤。墙壁的阴角是立面墙壁与地板的交接部位,容易产生漏刷,在立、平面防水层涂刷完毕达到初凝后,再顺墙角以4公分宽再涂刷一遍。然后用1:2水泥砂浆抹出一个2公分的R角,凝固后再涂刷T1抗渗剂封闭。此做法可达到二次封闭,防止剪力开裂。
5.2.5 养护
大面积KT1涂刷施工完毕后,应充分保湿养护28天,必要时应用喷雾器喷水养护,防止涂层开裂或粉化。养护期间如发现新的漏点及时修补。
6.施工注意事项与成品保护
Ø Krystol T1在加水搅拌后PH值达13,因此,施工操作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Ø 施工面涂刷KT1涂料后,要喷霧状水养护,防止涂层开裂或粉化。
Ø 调配好的材料在三十分钟内必须用完,如果没有用完,应当废弃,不得掺入新料重新搅拌使用。
Ø 施工工具和容器要清洁,不得有油污和污染物,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净。
| Ø 用Krystol T1抗渗剂处理完毕的施工面,十二小时内禁止人行;二十四小时内避免雨淋;五日内避免车辆驶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