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刘行燕
摘㊀要:随着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加快ꎬ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集中表现ꎮ近年来ꎬ在世界产业性结构调整和高新科技广泛运用的宏观环境影响下ꎬ中国企业的并购不断倾向于全球企业ꎬ国内企业并购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ꎮ本文以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为例ꎬ进而从有利及不利ꎬ驱动及制约角度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影响因素ꎬ从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ꎮ
关键词:并购ꎻ影响因素ꎻ中国化工集团
㊀㊀由于并购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及发展风险迅速进入外国市场ꎬ从而扩大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ꎬ因此ꎬ并购目前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ꎮ截至2018年ꎬ发展中国家并购股占FDI流入量的比重已提升至33%ꎬ形成一阵并购狂潮ꎮ其中ꎬ最大并购案例就是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试图撬动近500亿美元的融资于先正达进行收购ꎮ一㊁中国化工集团并购先正达案例分析
中国化工集团自2004年成立至今一步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ꎮ该集团近年来疯狂并购最终目的是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ꎬ促进未来农产品形成材料㊁生命㊁环境 三大科学 加基础化工的 三加一 主业格局ꎮ先正达属农药㊁种子均属全球第一大及第三大地位ꎬ技术层面拥有先进水平的高科农化性质企业ꎮ2017年6月ꎬ先正达总部在瑞士巴塞尔宣布中国化工集团完成了对先正达的收购ꎮ此次成功收购历经重重艰难ꎬ最终得偿所愿ꎮ于中国化工集团而言ꎬ两家企业有超强的互取互补性ꎬ能够促使中国化工集团拥有一个完整的农药产业链ꎻ且先正达的转基因种子业务能够弥补中国化工集团的业务市场空白ꎬ此项业务中当下世界农化与种子结合的潮流ꎮ
二㊁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的影响因素(一)并购成功的有利因素
1.中国化工集团自身的文化理念 尊重他国运营管理文化
中国化工一系列收购不同于国内收购ꎬ该集团收购的目标都是业内最优秀的企业ꎬ并购后的获益情况均可观ꎬ因此ꎬ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建立了品牌效应ꎬ在海外融资机构有良好的口碑ꎮ此次收购成功除了中国化工集团的高标准口碑ꎬ还得益于 并购大王 任建新为中国化工创立了尊重被收购方的运营和文化的资源整改融合的先例和能力优势ꎮ
2.实现多方共赢ꎬ促进各方交易的战略意义
中国化工自2006年进入国际化经营ꎬ先后收购9家产业链企业ꎬ每家都是业内佼佼者ꎬ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制造业ꎮ此次收购保证了先正达擅长的研发业务ꎬ并推动先正达打入中国市场ꎬ还能提高先正达作物种植的实验效应ꎬ提高其新产品研发的产量ꎮ先正达的收购能填补该集团关于专利农药和种子领域的空白ꎬ积极推动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㊁更好保障粮食安全ꎮ
(二)并购成功的不利因素
1.中国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先正达的转基因种子业务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十分被看好ꎬ中国也一直在谨慎尝试种植转基因作物ꎬ由于中国潜在的粮食危机以及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ꎬ有专家认为未来中国将放开转基因作物的种植ꎬ由此ꎬ收购先正达不仅能够获取高端的专利药领域ꎬ而且也是为达到填补不足ꎬ带来主体绩效改善的协同效应ꎮ然而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的严格审批或将贯穿时间延长ꎮ如果中国化工集团认为未来将放宽对农业转基因作物的监管从而加速收购先正达ꎬ无疑不能达到预期效益反而可能带来一定损失ꎮ
2.被并购企业管理ꎬ信息共享系统机制建立缺乏
中国化工集团一直以来并购文化深受国外企业认可和喜爱ꎬ该集团一直以 工作关系上自己是老板ꎬ管理方式上对方是老师 的态度ꎬ尽量尊重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文化ꎬ希望即使被收购也保证被购企业的运营方式依旧是以往最和谐最安心的运作环境ꎮ然而因为没有进行系统化管理ꎬ也没有建立相应合理的信息共享系统机制ꎬ会出现旗下企业形成各自发展不注重相互融合ꎬ对中国化工集团的整体发展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ꎮ
(三)驱动因素分析
1.经济不稳ꎬ各国管制放松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ꎬ西方国家的经济受到强大冲击ꎬ因此ꎬ经济下降和市场需求的不足降低了许多顶尖企业的资产价值评估ꎬ这就为中东国家ꎬ特别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收购环境ꎬ能够以较低的收购成本收购投资业内的顶尖企业ꎬ从而进入他国市场ꎮ此外ꎬ也能通过并购提升中国化工的业务能力ꎬ提高市场竞争力ꎬ有利进行资源重组ꎬ吸引外资流入国内从而促进经济发展ꎮ2.国内各类产业发展都注重科技创新
近年来ꎬ随着经济迅速发展ꎬ对各大产业的要求也大大提升严格标准ꎬ特别是农业和民生产业ꎬ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基础ꎬ导致人们对农产业的要求愈发全面ꎬ对农药的质量要求低毒低残留ꎬ对农产品要求粮食产量高且优质ꎮ再加之对央企施加的整合压力ꎬ驱动着各大央企进行扩张ꎬ带动了并购热潮ꎮ
3.寻求跨境含金量高新科技ꎬ建立全球渠道优势
企业的发展主要靠科技和创新支撑ꎬ尤其像中国化工企业这样已经做大并正走向做强ꎬ更加需要注入能够促使集团强化发展ꎮ因此ꎬ通过并购ꎬ吸入互补企业ꎬ开拓国外市场ꎬ为我国企业品牌进行优化ꎮ此外ꎬ在市场渠道方面ꎬ突破国内市场的ꎬ为自家原有渠道打开出口通道ꎮ
19
(四)制约因素分析
1.受法律环境ꎬ被迫进行业务剥离
先正达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ꎬ相关业务覆盖区域较广ꎬ因此ꎬ先正达的收购必须向多个国家或地区申报并获得审批ꎬ然而在反垄断和安全审查中ꎬ已有部分国家提出业务剥离要求ꎮ故此ꎬ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产业拥有许多重合业务ꎬ在资源的整理合并过程中存在困难ꎬ且市场占有份额受大量ꎮ
2.业务整合理想愿景困难ꎬ难以达到降低农化周期性的最初目标
受近两年的不良气候㊁粮食产量及价格和汇率的波动影响ꎬ导致农化业出现多种二次整合浪潮ꎮ中国化工自己曾透露ꎬ原本收购先正达后ꎬ是希望能够将先正达产品与集团旗下安稻麦产品二者进行组合ꎬ为集团开辟新的产品链条由专利产品到非专利产品ꎬ最大限度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ꎮ然而由于两家公司都保持业务和管理上的性ꎬ中国化工集团本身也并未注重公司资源的并购整合ꎬ因此ꎬ两家公司日后仍旧将是两个相对的农化板块业务ꎮ
3.自身能力距行业优化还存在一定差距ꎬ希望通过收购进行技术专利内销ꎬ反而吸收入巨额债务
中国化工收购计划的目标设定中ꎬ先正达一直是考虑目标ꎬ经过层层阻难并购最终得以成功ꎮ原本此次并购ꎬ中国化工目的在于将自身集团的业务能够进行巩固提升ꎬ对于先正达的专利农药吸收内销ꎬ同时ꎬ还能够注入种子和转基因作物的前景空白ꎬ如果先正达企业的各项业务资产能够完全自消ꎬ那么中国化工将会对农产品业务进行质量的飞跃ꎮ然而中国化工只看重先正达的技术能力ꎬ没注重其财务方面的巨额负债以及可能负债ꎮ因此ꎬ此次收购中国化工在资产方面由于巨额并购在承担先正达债务方面遇到瓶颈ꎮ三㊁关于企业并购对策建议
(一)外部环境层面
1.对我国竞争性企业或民生企业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
我国可以根据并购发展实际情况ꎬ将财政和税款征收的作用在并购中得以充分运用ꎮ中国化工集团的业务对国家战略属于利益项目ꎬ故此ꎬ我国可以对影响国家战略层面的相关企业进行并购时加以海关㊁印花等税收的扶持和优惠ꎬ并且可以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或者对创新型农药㊁种子等审批进度进行加强跟进ꎬ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审批期ꎮ
2.完善国内同业信息共享ꎬ健全并购信息服务的系统
我国应该对国内同行业的翘楚企业加以引导ꎬ将国内同业信息共享服务进行完善ꎬ这样能够促进国内翘楚企业同进步ꎬ共推动ꎮ这样既能降低同行业的重合业务ꎬ也能强强联合ꎬ强强互补ꎬ提高国内各方业务能力ꎮ并购是目前新兴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投资㊁战略重组方式ꎬ也是吸引国外企业管理体系㊁技术优势㊁境外投资等优于国内企业的各项资产注入我国ꎮ
3.巩固并购相关后续法律法规
我国属社会主义国家ꎬ故此由于我国文化理念的影响ꎬ国内目前并无垄断产业现象ꎬ然而欧美地区注重垄断产业的控制ꎬ制定相应反垄断条款ꎬ由于并购盛行ꎬ我国应该严密关注垄断现象ꎮ并购于我国而言能够实现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ꎻ就国外而言ꎬ能够快速渗入我国这类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ꎬ进行低成本竞争ꎮ我国在并购的资产转移㊁投资证券㊁并购中介等方面应该不断完善并购法律法规ꎬ尽量规避并购潜在风险ꎮ
(二)内部环境层面
1.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培养ꎬ尤其是战略性企业和翘楚企业
我国应该在有关部门的引领下组成并购专业协会ꎬ对并购环境进行详细全面分析ꎬ为准备并购企业提供专业的评价ꎮ
2.企业自身注重管理人才和创新技术人才的储蓄
我国翘楚企业较国外同行业优异企业的管理技能方面存在一定差距ꎬ故此我国企业自身应该组织出国交流学习ꎬ或者聘请水平高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指导建议ꎬ吸收国外管理方面的有效技能进行合理运用ꎬ同时ꎬ创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综合人才管理和福利机制ꎬ把握人才并培养人才ꎮ
3.重视并购后期的整合运作
并购必定存在各类文化差异ꎬ企业应该注重文化融合而不是过于文化尊重 和而不同 ꎬ并购本身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竞争能力ꎬ而并购整合是实现战略重组ꎬ维持企业健康运营的必要前提ꎮ因此ꎬ企业并购后ꎬ双方企业应该协调重新塑造企业ꎬ进行资源融合ꎬ文化融合ꎬ以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利益ꎮ
四㊁结语
本文浅析了并购各方面影响因素ꎬ最后就个人理解提出相应对策建议ꎮ就现如今并购势头猛增的条件下ꎬ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成熟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是我国竞争性企业及翘楚企业甚至常规企业都应该进行完善的提供并购整合的基础机制ꎻ我国正处迅速发展的新兴发展中国家ꎬ经济的发展必要扩大市场份额ꎬ强化创新科技ꎬ因此ꎬ我国各行各业都会不断寻找机会进行并购ꎬ为了并购整合的有效运营ꎬ我国关于并购应该组建信息收集共享机制ꎬ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㊁评价㊁帮带等服务ꎬ有助于推动我国并购企业良好发展ꎮ
参考文献:
[1]李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并购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09.
[2]赵伟ꎬ谷广东ꎬ何元庆.外向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ꎬ2006(7).
[3].企业并购中的整合问题[J].经济纵横ꎬ2004(7). [4]关龙ꎬ关涛.外企并购对我国利用外资策略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ꎬ2005(1).
作者简介:
刘行燕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ꎮ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