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理 习题 第3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48:22
文档

生理 习题 第3章

第三章血液生理(同步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血浆(plasma)2.血量(bloodvolume)3.血清(serum)4.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5.等渗溶液(iso-osmoticsolution)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erythrocytesuspensionstability)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8.红细胞比容(erythrocytehematocrit)9.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crystalosmot
推荐度:
导读第三章血液生理(同步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血浆(plasma)2.血量(bloodvolume)3.血清(serum)4.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5.等渗溶液(iso-osmoticsolution)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erythrocytesuspensionstability)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8.红细胞比容(erythrocytehematocrit)9.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crystalosmot
第三章  血 液 生 理(同步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浆(plasma)

2.血量(blood volume)

3.血清(serum)

4.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erythrocyte suspension stability)

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8.红细胞比容(erythrocyte hematocrit)

9.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10.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11.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

1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13.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14.凝血因子(blood coagulation)

15.生理性止血()

16.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17.内源性凝血系统 (intrinsic system)

18.外源性凝血系统(extrinsic system)

19.血型(blood group)

20.凝集(aggregation)

21.凝集素(agglutinin)

22.凝集原(agglutinogen)

23.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参:

1.抗凝血液分离出的液体称为血浆。

2.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即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

3.不抗凝血液凝固后分离出的浅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4.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如:0.9%NaCl(生理盐水)。

5.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1.9%尿素。

6.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7.1小时红细胞下降的毫米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

8.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值为男性:40~50%,女性:37~48%。

9.血浆内由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10.血浆内由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11.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称为渗透脆性。

12.由肾脏和肝脏生成,作用于红系祖细胞和前体细胞,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糖蛋白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

13.血液由流动溶胶态变成不流动胶冻凝血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4.在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15.小血管破裂出血,经数分后,自行停止出血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6.纤维蛋白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17.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18.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

19.血型是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类型称为血型。

20.把血型不相容两个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21.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

22.存在于红细胞膜上,与血清中凝集素产生凝集反应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

23.把供者的RBC与受者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反应;把供者血清与受者的RBC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反应。

二.填空题

㈠,血液的组成,特性和功能

1.人的血液组成有(A)和(B)。

2.主要参与机体防御机能的血浆蛋白是(A)。

3.等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NaCl溶液的浓度是(A)。   

4.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主要缺少的蛋白质是(A)。

5.利用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成三种:(A)、(B)和(C)。

6.血浆渗透压约等于(A)%葡萄糖或(B)%氯化钠溶液。

7.血浆蛋白具有的功能(A)、(B)、(C)、(D)、(E)和(F)。

8.细胞外液的稳态条件:温度为(A)、pH(B)、渗透压(C)。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A),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是(B),B的比值为(C)。

10.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是(A),A是构成血浆(B)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11.造成渗透性溶血的原因是血浆(A)渗透压降低,红细胞内的水分(B)。

1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A);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B)。

13.正常成年人血量约占体重的百分数是(A),70 kg重的人血量约为(B)升。

㈡,血细胞

14.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为(A)。

15.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A)天。

16.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范围为(A)。

17.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范围为(A)。

18.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点:(A),(B)。

19.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A)、(B)、(C)、(D)、(E)。

20.白细胞可分成(A)、(B)、(C)、(D)和(E)等五类。

21.正常成人红细胞数量:男性平均为(A),女性平均为(B)。

22.成年人红细胞的生成器官是(A),最主要的造血原料是(B)和(C),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是(D)和(E),红细胞的成熟因子主要是(F)和(G)。

㈢,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23.正常人的凝血时间是(A)。

24.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主要是(A)和(B)。

25.主要参与血液凝固的血浆蛋白是(A)。

26.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的原因是(A)。

27.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统称为(A),按发现的(B)用(C)字统一命名。

28.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A)、(B)和(C)。这三个步骤都需要(D)参与。

29.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A)、(B)、(C)和(D)。

30.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三种类主要有(A)、(B)和(C)。

31.纤溶系统的生理作用:第一,降解血液中可能出现的(A),保持血液流动;第二,可溶解(B),使血管再通;第三,溶解组织内的(C)以利伤口愈合。

㈣,血型与输血

32.我国汉族人Rh血型阳性率是(A)。

参:

1. A.血浆,B.血细胞

2.A.球蛋白

3.A.0.9% NaCl溶液

4.A.纤维蛋白原

5.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

6.A.5,B.0.9

7.A.营养,B.运输,C.缓冲,D.免疫,E.凝血和抗凝血,F.形成渗透压

8.A.37℃,B.7.35~7.45,C.313mOsm/L

9.A.7.35~7.45,B.NaHCO3 / HCO3,C.20 / 1

10.A.白蛋白,B.胶体

11.A.胶体,B.增加

12.A.白蛋白,B.NaCl

13.A.7~8,B.5

14. A.血红蛋白

15. A.120

16. A.4000~10000个/ μl

17. A.15~35万个/μl

18. A.自我复制能力强,B.多向性分化

19.A.粘着,B.聚集,C.释放,D.收缩,E.吸附

20.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

21.A.5×1012/L(500万个/μl),B.4.2×1012/L(420万个/μl)

22.A.骨髓,B.铁,C.蛋白质,D.促红细胞生成素,E.雄激素,F.维生素B12,G.叶酸

23. A.5 ~ 15min

24.A.抗凝血酶,B.肝素

25. A.纤维蛋白原

26.A.除去血浆中的Ca2+

27.A.凝血因子,B.顺序,C.罗马

28.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B.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C.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D.Ca2+

29.A.纤溶酶,B.纤溶酶原,C.激活物,D.抑制物

30.A.血浆激活物,B.组织激活物,C.因子Ⅻ激活物

31.A.凝血块,B.血栓,C.凝血块

32. A.99%

四、单项选择题

㈠,血液的组成,特性和功能

1.细胞外液占液体总量的比例A

A.1/3

B.1/4

C.2/5

D.2/3

E.3/4

2.血液组成是 D

A.血清十血浆

B.血清十红细胞

C.血浆十红细胞

D.血浆十血细胞

E.血清十血浆蛋白

3.50 kg重的正常人,体液量和血量分别C

A.30L与2.5L

B.20L与2.5L

C.30L与4L 

D.40L与4L

E.20L与4L

4.组织液与血浆含量差异最大的物质E

A.Mg2+

B.Na十

C.C1一

D.有机酸

E.蛋白质

5.比重的正确排序是A

A.红细胞>血液>血浆

B.血液>血浆>红细胞

C.血浆>血液>红细胞

D.红细胞>血浆>血液

E.血液>红细胞>血浆

6.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A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7.内环境是指B

A.血浆

B.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

D.组织液

E.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8.成人血量占体重的百分数A

A.7%~8%

B.10%~20%

C.30%~40%

D.40%~50%

E.60%~70%

9.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物质E

A.KCl

B.NaCl

C.葡萄糖

D.球蛋白

E.白蛋白

10.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物质B

A.KCl

B.NaCl

C.葡萄糖

D.球蛋白

E.白蛋白

11.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的因素B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晶体渗透压

D.细胞内晶体渗透压

E.细胞内胶体渗透压

12.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的因素D

A.组织静水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胶体渗透压

D.血浆晶体渗透压

E.细胞内胶体渗透压

13.血浆中不含的物质E

A.凝血因子

B.抗凝集剂

C.ABO抗体

D.纤维蛋白原

E.血小板释放因子

14.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同的指标C

A.Na十浓度

B.Cl一浓度

C.总渗透压

D.胶体渗透压

E.晶体渗透压

15.构成血浆胶渗压的主要蛋白A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珠蛋白 

D.血红蛋白

E.纤维蛋白原

16.与血液凝固有关的蛋白质E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珠蛋白

D.血红蛋白

E.纤维蛋白原

17.与免疫功能有关的蛋白质B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珠蛋白

D.血红蛋白

E.纤维蛋白原

18.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E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珠蛋白

D.血红蛋白

E.纤维蛋白原

19.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部分A

A.血浆

B.血清

C.细胞外液

D.细胞内液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0.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B

A.血浆

B.血清

C.细胞外液

D.细胞内液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1.血液的pH值约为 C

A.7.15~7.25

B.7.25~7.35

C.7.35~7.45 

D.7.45~7.55

E.7.55~7.65 

22.关于血浆渗透压的错误叙述B

A.NaCl构成血浆晶渗压

B.球蛋白构成血浆胶渗压

C.血浆晶渗压大于血浆胶渗压

D.血浆颗粒数决定血浆渗透压

E.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

23.50 kg重的健康人,其血量约为A

A.4 L

B.5 L 

C.6 L

D.7 L 

E.8 L

24.高渗溶液是E

A.5 %葡萄糖

B.0.2 % NaC1

C.0.9 % NaCl 

D.1.9 % 尿素

E.10 % 葡萄糖

25.血浆不含有的物质D

A.Ca2+

B.抗凝剂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因子

E.纤维蛋白原

26.血清含有的物质D

A.抗原

B.抗凝剂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因子

E.纤维蛋白原

27.使红细胞膨胀的液体B

A.5 % 葡萄糖

B.0.5 % NaC1

C.0.9 % NaCl 

D.1.9 % 尿素

E.10 % 葡萄糖

28.使红细胞缩皱的液体E

A.5 % 葡萄糖

B.0.5 % NaC1

C.0.9 % NaCl 

D.1.9 % 尿素

E.10 % 葡萄糖

29.溶血标本血清中偏高的离子C

A.Na+ 

B.Cl一 

C.K+

D.Ca2+

E.Mg2+

30.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C

A.KHCO3/H2C03

B.K2HPO4/KH2P04

C.NaHCO3/H2C03

D.Na2HPO4/NaH2PO4

E.蛋白质-Na/蛋白质

31.久存血液的血浆K+↑的主要原因C

A.缺氧

B.溶血

C.钠泵活性↓

D.K+膜通道失活

E.葡萄糖载体变性

32.关于血浆渗透压的正确叙述C

A.总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B.血浆晶体渗透压决定血容量

C.总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决定

D.血浆胶体渗透压决定细胞形态

E.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㈡,血细胞

33.低温库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  C 

A.Cl一

B.Ca2十

C.K十

D.Na十

E.有机负离子

34.刺激淋巴干细胞成T淋巴细胞的物质B

A.调理素

B.胸腺激素

C.特异性抗原

D.集落刺激因子

E.促淋巴细胞生成素

35.引起第二时相血小板聚集的物质D

A.血小板磷脂胶粒

B.内源性ATP与PGI2

C.外源性ATP与PGI2

D.内源性ADP与TXA2

E.外源性ADP与TXA2

36.血液中最重要的吞噬细胞C

A.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粒细胞

E.嗜碱粒细胞

37.红细胞叠连可引起A

A.血沉增快

B.血浆球蛋白↓

C.血浆胆固醇↓

D.血浆纤维蛋白原↓

E.总表面积与体积比值↑

38.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D

A.肺脏

B.淋巴结

C.胸腺和骨髓

D.脾脏和肝脏

E.肾脏和肝脏

39.降低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因素D

A.红细胞比容↑

B.红细胞比容↓

C.血浆白蛋白含量↑

D.血浆球蛋白含量↑

E.血浆纤维蛋白原↓

40.RBC膜上钠泵的能量主要来源A

A.糖酵解

B.糖原异生

C.糖原分解

D.脂质氧化

E.葡萄糖有氧氧化

41.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E

A.球形

B.椭球形

C.镰刀形

D.双凸圆盘形

E.双凹圆盘形

42.红细胞变形力与(  )成正变关系E

A.比重

B.粘滞系数

C.表面负电荷

D.体积÷表面积

E.表面积÷体积

43.红细胞渗透脆性是红细胞抵抗D

A.变形能力

B.叠连特性

C.高渗盐溶液的膨胀特性

D.低渗盐溶液的膨胀特性

E.生理盐溶液的膨胀特性

44.人体铁的摄入量不足可引起E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贫血

C.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45.在寡糖链上,A抗原与H抗原的区别D

A.半乳糖

B.葡萄糖

C.岩藻糖

D.N-乙酰半乳糖胺

E.N-乙酰葡萄糖胺

46.在寡糖链上,B抗原与H抗原的区别A

A.半乳糖

B.葡萄糖

C.岩藻糖

D.N-乙酰半乳糖胺

E.N-乙酰葡萄糖胺

47.清除衰老血小板的主要器官C

A.胰

B.肝脏

C.脾脏

D.肾脏

E.骨髓

48.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物质E

A.Cl-

B.尿素

C.HCO3—

D.O2和CO2

E.K十、Na十

49.正常成人红细胞比容约为C

A.10%~20%

B.20%~30%

C.40%~50%

D.60%~70%

E.70%~80%

50.正常人安静时白细胞计数为A

A.(4~10)×109/L

B.(40~100)×109/L 

C.(150~350)×109/L 

D.(400~500)×109/L

E.(3800~4600)×109/L

51.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C

A.(4~10)×109/L

B.(40~100)×109/L 

C.(150~350)×109/L 

D.(400~500)×109/L

E.(3800~4600)×109/L

52.红细胞平均寿命E

A.8小时

B.3~4天

C.7~14天

D.1个月

E.120天

53.血小板平均寿命C

A.8小时

B.3~4天

C.7~14天

D.1个月

E.120天

54.骨髓受X射线损害将导致D

A.脾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β型地中海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5.把血沉快的RBC放入正常人血浆中,血沉将C

A.增快

B.减慢

C.在正常范围

D.先不变后增快

E.先不变后减慢

56.把正常人RBC放入血沉快的血浆中,血沉将A

A.增快

B.减慢

C.在正常范围

D.先不变后增快

E.先不变后减慢

57.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E

A.可塑性差

B.脆性增大

C.粘滞性大 

D.通透性增大

E.悬浮稳定性差

58.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E

A.通透性

B.电荷数

C.悬浮性

D.绝对数量

E.相对数量

59.血沉速度主要取决于A

A.血浆

B.血清

C.白细胞

D.红细胞

E.血小板

60.患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数量增加的细胞E

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61.甲状腺手术易出血的原因E

A.甲状腺含肝素较多

B.甲状腺含纤溶酶较多

C.甲状腺含抗凝血酶较多

D.甲状腺含血浆激活物较多

E.甲状腺含组织激活物较多

62.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缺陷相关的贫血是C

A.脾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63.所有血细胞的起源D

A.定向祖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淋巴系干细胞

D.原始多潜能干细胞

E.髓系多潜能干细胞

.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易导致E

A.脾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β型红细胞性贫血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5.人体长期失血后出现的贫血为B

A.脾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贫血

E.β型红细胞贫血

6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D

A.溶血 

B.凝集

C.凝固 

D.血沉加快

E.出血时延长

67.成年男性血液检查的不正常数值C

A.红细胞5.0×l012/L

B.白细胞7.0×l09/L

C.血小板2.0×l09/L 

D.红蛋白120 g /L

E.血沉第1小时5 min

68.促进红细胞成熟的主要激素E

A.肾素 

B.雌激素

C.生长素

D.甲状腺素

E.促红细胞生成素

69.红细胞比容是红细胞与(  )之比D

A.血浆容积

B.血管容积

C.血清容积

D.全血容积

E.白细胞容积

70.血沉变快主要原因B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红细胞数目↑

D.红细胞脆性↑

E.晶体渗透压↑

71.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A

A.蛋白质和铁

B.蛋白质和钙

C.铁和维生素B12

D.蛋白质和维生素

E.维生素B12和叶酸

72.不起源于骨髓的血细胞C

A.红细胞

B.血小板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中性粒细胞

7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E

A.溶血

B.凝集

C.血栓形成

D.脆性增加

E.红细胞叠连

74.成年人的造血组织C

A.肝赃

B.脾脏

C.骨髓

D.肾脏

E.卵黄囊

75.胚胎早期的造血组织E

A.肝赃

B.脾脏

C.骨髓

D.肾脏

E.卵黄囊

7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错误描述C

A.为酸性糖蛋白

B.定位于7号染色体

C.产生于肾髓质和肝脏

D.产生于肾皮质和肝脏

E.作用于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

77.与红细胞变形能力有关的因素D

A.红细胞质量÷容积

B.红细胞质量÷表面积

C.红细胞容积÷表面积

D.红细胞表面积÷容积

E.红细胞表面积÷质量

㈢,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78.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E

A.因子Ⅲ

B.因子Ⅶ

C.因子Ⅷ

D.因子Ⅹ

E.因子Ⅻ

79.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A

A.因子Ⅲ

B.因子Ⅶ

C.因子Ⅷ

D.因子Ⅹ

E.因子Ⅻ

80.血小板第一时相聚集的诱导物A

A.外源性ADP

B.外源性ATP

C.内源性ADP

D.内源性ATP

E.内源性5-HT

81.草酸钾的抗凝机制B

A.抗PF3

B.去除Ca2十

C.抑制凝血酶

D.纤溶酶活性↑

E.抗凝血酶活性↑

82.凝血因子Ⅷ可加快(  )的作用B

A.因子Ⅸ

B.因子Ⅹ

C.因子Ⅱ

D.因子Ⅰ

E.因子Ⅶ

83.使凝血酶失活的物质D

A.肝素

B.草酸钾

C.柠檬酸钠

D.抗凝血酶Ⅲ

E.乙二胺四乙酸(EDTA)

84.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共同激活的因子E

A.PF3

B.Ca2十

C.因子Ⅴ

D.因子Ⅷ

E.因子Ⅹ

85.凝血酶的主要作用E

A.激活因子Ⅹ

B.降解纤维蛋白

C.激活因子Ⅻ

D.加强因子Ⅶ作用

E.因子Ⅰ转变成Ⅰa

86.月经血不易凝固的主要原因E

A.血小板数量↓

B.缺乏凝血因子

C.子宫分泌肝素

D.子宫组织因子含量低

E.子宫含纤溶酶原激活物多

87.甲型血友病人缺乏D

A.凝血因子Ⅲ

B.凝血因子Ⅴ

C.凝血因子Ⅶ

D.凝血因子Ⅷ

E.凝血因子Ⅸ

88.B型血友病人缺乏E

A.凝血因子Ⅲ

B.凝血因子Ⅴ

C.凝血因子Ⅶ

D.凝血因子Ⅷ

E.凝血因子Ⅸ

.不属于蛋白质的凝血因子D

A.凝血因子Ⅰ

B.凝血因子Ⅱ

C.凝血因子Ⅲ

D.凝血因子Ⅳ

E.凝血因子V

90.第一时相血小板聚集的诱导物D

A.红细胞叠连

B.红细胞凝集

C.血小板胶原暴露

D.受损组织释放ADP

E.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91.第二时相血小板聚集的诱导物E

A.红细胞叠连

B.红细胞凝集

C.血小板胶原暴露

D.受损组织释放ADP

E.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92.玻璃试管内的凝血过程属于A

A.内源性凝血

B.外源性凝血

C.血小板聚集

D.红细胞叠连

E.红细胞凝集

93.由凝血因子Ⅶ参与的过程B

A.内源性凝血

B.外源性凝血

C.血小板聚集

D.红细胞叠连

E.红细胞凝集

94.内源凝血需要,外源凝血不需要的因子D

A.因子Ⅳ

B.因子Ⅴ

C.因子Ⅶ

D.因子Ⅷ

E.因子Ⅹ

95.参与凝血步骤最多的因子B

A.因子Ⅲ

B.因子Ⅳ

C.因子Ⅶ

D.因子Ⅷ

E.因子Ⅻ

96.血小板聚集形成D

A.血小板粘着

B.红细胞凝集

C.红细胞叠连

D.松软的止血栓

E.牢固的止血栓

97.血纤维与血小板构成E

A.血小板粘着

B.红细胞凝集

C.红细胞叠连

D.松软的止血栓

E.牢固的止血栓

98.红细胞之间异性电荷的吸引可形成C

A.血小板粘着

B.红细胞凝集

C.红细胞叠连

D.松软的止血栓

E.牢固的止血栓

99.血型的抗原-抗体反应可形成B

A.血小板粘着

B.红细胞凝集

C.红细胞叠连

D.松软的止血栓

E.牢固的止血栓

100.促进凝血的维生素E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K

101.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B

A.红细胞

B.血小板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102.肝素抗凝血的主要作用机理E

A.去除Ca2+

B.抑制凝血因子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D.抑制血小板的作用

E.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103.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E

A.Ca2+

B.磷脂

C.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D.血小板因子Ⅲ和V

E.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104.血小板抑制纤溶的途径是释放B

A.PF3

B.PF6

C.ADP

D.5-羟色胺

E.凝血酶原激活物

105.凝血中,血小板提供的最重要物质B

A.PF2

B.PF3

C.PF4

D.PF5

E.PF6

106.引起血凝块回缩的物质D

A.凝血酶

B.纤维蛋白

C.抗血友病因子

D.血小板收缩蛋白

E.Stuart-Prower因子

107.柠檬酸钠的抗凝原理D

A.中和凝血物质

B.与Ca2+结合沉淀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与Ca2+形成络合物

E.加强抗凝血酶作用

㈣,血型与输血

108.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E

A.A抗原

B.B抗原

C.C抗原

D.D抗原

E.H抗原

109.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在C

A.Rh㈩母亲,怀Rh㈩胎儿

B.Rh㈩母亲,怀Rh㈠胎儿

C.Rh㈠母亲,怀Rh㈩胎儿

D.Rh㈠母亲,怀Rh㈠胎儿

E.Rh㈠父亲与Rh㈩母亲怀的胎儿

110.交叉配血主侧试验C

A.供血者RBC+受血者RBC

B.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浆

C.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清

D.供血者血浆+受血者RBC

E.供血者血清+受血者RBC

111.交叉配血次侧试验E

A.供血者RBC+受血者RBC

B.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浆

C.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清

D.供血者血浆+受血者RBC

E.供血者血清+受血者RBC

112.血型是指E

A.血浆中凝集素类型

B.血浆中凝集原类型

C.红细胞膜的受体类型

D.红细胞膜的特异凝集素类型

E.红细胞膜的特异凝集原类型

113.血型抗体主要是D

A.IgA和IgG

B.IgG和IgD

C.IgA和IgM

D.IgG和IgM 

E.IgG和IgE

114.临床意义最大的血型系统C

A.P血型 

B.Rh血型

C.ABO血型

D.Lewis血型

E.MNSs血型

115.可行的输血标准是交叉配血E

A.可不做

B.主侧凝,次侧凝

C.主侧凝,次侧不凝

D.主侧不凝,次侧凝

E.主侧和次侧都不凝

116.A1型血含有的抗原和抗体E

A.A1+抗B

B.A1+抗B1

C.A+抗Al

D.Al+抗A2

E.A+A1+抗B

117.A2亚型血含有的抗原和抗体E

A.A+抗B+抗A1

B.A+H+抗B

C.A+A1+抗B

D.A+H+抗B+抗A

E.A+H+抗B+抗A1

118.AB型血的亚型有C

A.A1B型

B.A2B型

C.A1B型、A2B型

D.A1B型、A2B型、AB1型

E.A1B型,A2B型,AB1型,AB2型

119.父母都是A型血,子女可能的血型E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A型、O型

120.父母都是B型血,子女可能的血型E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B型、O型

121.父母都是AB型血,子女可能的血型D

A.AB型

B.A型、B型

C.AB型、O型

D.A型、B型、AB型

E.A型、B型、AB型、O型

122.父A型,母B型,子女可能的血型E

A.AB型

B.A型、B型

C.AB型、O型

D.A型、B型、AB型

E.A型、B型、AB型、O型

123.父AB型,母O型,子女不可能的血型C

A.A型

B.B型

C.AB型、O型

D.A型、B型、AB型

E.A型、B型、AB型、O型

124.输血时,最难找到供血者的血型E

A.O型+Rh阳性

B.AB型+Rh阳性

C.AB型+Rh阴性

D.A2B型+Rh阳性

E.A2B型+Rh阴性

125.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的血型C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阴性型

126.不含抗A和抗B凝集素的血型D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阴性型

127.供血者A型血,交叉配血试验中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受血者的血型C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阴性型

128.供血者A型血,交叉配血试验中主侧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B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阴性型

129.供血者为A型血,交叉配血主侧不凝集,次侧不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A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阴性型

130.供血者为A型血,交叉配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D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阴性型

131.血型是红细胞膜的(  )类型C

A.受体

B.抗体

C.抗原

D.糖原

E.凝集素

132.关于ABO血型的错误叙述D

A.A型血含A抗原

B.B型血清含抗A

C.O型血清含抗A和抗B

D.AB型血清含抗A和抗B

E.AB型血含A抗原和B抗原

133.某人RBC与B型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RBC也凝集,此人血型A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34.某人RBC与B型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RBC不凝集,此人血型C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35.某人RBC与B型血清不凝集,其血清与B型RBC也不凝集,此人血型B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36.某人RBC与B型血清不凝集,其血清与B型RBC凝集,此人血型D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37.某人RBC与A型血清凝集,其血清与A型RBC也凝集,此人血型B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38.某人RBC与A型血清凝集,其血清与A型RBC不凝集,此人血型C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39.某人RBC与A型血清不凝集,其血清与A型RBC也不凝集,此人血型A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40.某人RBC与A型血清不凝集,其血清与A型RBC凝集,此人血型是D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Rh阳性

141.判断输血可行性的标准C

A.凝血反应

B.溶血反应

C.交叉配血反应

D.红细胞变形反应

E.红细胞叠连反应

142.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B

A.RBC不发生叠连

B.RBC与受血者血清不凝集

C.RBC与受血者RBC不凝集

D.血浆与受血者RBC不凝固

E.血浆与受血者RBC不凝集

143.关于Rh血型的错误叙述C

A.Rh㈩血含D抗原

B.抗原在红细胞膜表面

C.汉族人多为Rh㈠血型

D.在人类与ABO血型共存

E.人血清不存在天然抗Rh抗体

144.输血前作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D

A.鉴定血型

B.亲子鉴定

C.避免交叉感染

D.保证输血安全

E.保证器官移植

五、多项选择题

1.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ABCD

A.运输作用

B.缓冲作用

C.免疫功能

D.营养作用

2.稀释原理测血浆量的标记物BD

A.51Cr

B.131I

C.32P

D.T1824

3.血清中缺乏的物质ABCD

A.凝血因子

B.抗凝集剂

C.血小板因子

D.纤维蛋白原

4.0.9%NaCl属于AB

A.等渗溶液

B.等张溶液

C.低渗溶液

D.高渗溶液

5.5%NaCl属于BD

A.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低渗溶液

D.不等张溶液

6.1.9%尿素属于AD

A.等渗溶液

B.低渗溶液

C.高渗溶液

D.不等张溶液

7.5%葡萄糖不属于BCD

A.等渗溶液

B.低渗溶液

C.高渗溶液

D.等张溶液

8.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ABCD

A.凝血功能

B.抗凝血功能

C.调节酸碱平衡

D.形成胶体渗透压

9.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BCD

A.血容量增加

B.血容量减少

C.有效滤过压增大

D.组织液生成增多

10.血红蛋白的功能ABCD

A.结合O2

B.结合CO2

C.缓冲作用

D.运输作用

11.血液的生理功能ABCD

A.运输功能

B.防御功能

C.缓冲作用

D.参与凝血和止血

12.关于白蛋白的正确论述ABCD

A.运输激素

B.参与血液的pH缓冲

C.可通过肾小球机械屏障

D.血浆胶渗压的主要构成物

13.嗜碱粒细胞含有ABCD

A.组胺

B.肝素

C.5-羟色胺

D.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14.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ABCD

A.粘附

B.聚集

C.释放ADP 、TXA2 、PF3

D.释放抗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5.增快血沉的因素ABCD

A.血浆胆固醇↑

B.血浆球蛋白↑

C.血浆白蛋白↓

D.血浆纤维蛋白原↑

16.使血沉↑的情况ABCD

A.风湿

B.恶性肿瘤

C.月经和妊娠

D.活动性肺结核

17.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正确叙述ABCD

A.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B.由肾脏和肝脏生成

C.位于第7号染色体

D.作用于红系祖细胞

18.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ABCD

A.吞噬病毒和疟原虫

B.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参与体内铁及胆色素代谢

D.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19.脾脏的功能ABCD

A.贮存血小板

B.破坏衰老红细胞

C.破坏衰老血小板

D.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

20.影响血液粘滞性的因素ABCD

A.红细胞数

B.血流速度

C.红细胞叠连

D.纤维蛋白原含量

21.嗜酸粒细胞的功能ABD

A.趋化作用

B.中和肝素

C.抑制嗜碱粒细胞

D.速发性过敏反应

22.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AB

A.脾

B.肝

C.骨髓

D.淋巴结

23.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部位ABC

A.幼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

C.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

D.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

24.血小板的功能ABCD

A.促进凝血

B.参与止血

C.参与纤溶

D.保护血管内膜完整

25.具有变形和吞噬能力的白细胞AC

A.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26.反映红细胞的指标ABC

A.血沉

B.红细胞比容

C.红细胞数量

D.血浆胶体渗透压

27.与红细胞叠连有关的物质ABD

A.血浆

B.白蛋白

C.红细胞

D.球蛋白

28.Hb丧失运O2能力的情况ABCD

A.还原型Hb 

B.Hb逸出红细胞

C.Hb中Fe2+氧化成Fe3+

D.Hb与CO结合生成HbCO

29.关于血沉的正确叙述BCD

A.白蛋白加速血沉

B.球蛋白加速血沉

C.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

D.血沉↓,红细胞悬浮性↑

30.红细胞消耗能量主要用途ABD

A.Na十一K十泵

B.保持双凹圆盘状

C.Hb结合和携带氧

D.保持低价Hb不氧化

31.大细胞性贫血主要缺乏AD

A.叶酸 

B.蛋白质

C.维生素C

D.维生素B12

32.成年男性血液检查的正常参考值ABCD

A.RBC约(4.0~5.5)×1012/L

B.WBC约(4~10)×109/L

C.血小板约(150~350)×109/L

D.血红蛋白120~160g/L

33.人体主要造血原料AB

A.铁

B.叶酸

C.蛋白质

D.维生素B12

34.在骨髓产生和成熟的血细胞ABCD

A.红细胞

B.血小板

C.粒细胞

D.单核细胞

35.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素ABCD

A.缺氧

B.雄激素

C.生长素

D.甲状腺激素

36.直接作用于红系祖细胞的物质CD

A.雄激素

B.生长激素

C.爆式促进因子(BPA)

D.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37.髓系多潜能干细胞的主要特征ABCD

A.多向性分化

B.数目相对稳定

C.自我复制能力强

D.10%在细胞周期中

38.红细胞的生理变异ABCD

A.婴儿期高于儿童期

B.儿童期低于青春期

C.高原长期居住者较高

D.成年男性高于成年女性

39.脾脏的功能ABCD

A.免疫功能

B.贮存血小板

C.修整红细胞

D.造血和破血功能

40.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情况ABD

A.失血过多

B.铁摄入量不足

C.红细胞数明显减少

D.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41.嗜酸粒细胞的功能CD

A.释放肝素

B.吞噬结核杆菌

C.速发性过敏反应

D.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42.人红细胞膜表面具有的抗原ABCD

A.A抗原

B.B抗原

C.D抗原

D.H抗原

43.参与内源性凝血的物质ACD

A.Ca2+

B.组织因子

C.血小板磷脂

D.抗血友病因子

44.参与外源性凝血的物质ABC

A.Ca2+

B.组织因子

C.血小板磷脂

D.抗血友病因子

45.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ABD

A.凝血酶形成

B.纤维蛋白形成

C.纤维蛋白原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46.血浆中重要的抗凝物质ABCD

A.肝素

B.C1抑制物

C.抗凝血酶Ⅲ

D.α2巨球蛋白

47.体外具有抗凝作用的物质ABC

A.降低温度

B.光滑表面

C.去除钙离子

D.纤溶酶原激活物

48.血中加入( )可延缓或防止凝血ABCD

A.肝素

B.柠檬酸钠

C.乙二胺四乙酸

D.草酸钾或草酸铵

49.血小板聚集必须有ABCD

A.Ca2+

B.ADP 

C.TXA2

D.纤维蛋白原

50.血小板聚集的诱发因素ABCD

A.Ca2+ 

B.ADP

C.血栓素

D.血小板激活因子

51.激活凝血因子Ⅹ的因素ABCD

A.Ca2+

B.因子Ⅲ

C.因子Ⅶ

D.因子Ⅸa

52.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ABCD

A.因子Ⅱ

B.因子Ⅶ

C.因子Ⅸ

D.因子Ⅹ

53.蛋白质C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ABCD

A.灭活凝血因子V 

B.灭活凝血因子Ⅷ

C.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D.因子Xa与血小板结合

54.肝素抗凝的作用机理ABCD

A.抑制凝血酶

B.抑制凝血酶原激活

C.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 

D.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55.血管损伤后,机体激活ABCD

A.凝血系统

B.纤溶系统

C.激肽系统

D.补体系统

56.参与外源凝血的启动因子ABD

A.因子Ⅲ

B.因子Ⅳ

C.因子Ⅴ

D.因子Ⅶ

57肝硬化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缺乏ABCD

A.因子Ⅱ

B.因子Ⅶ

C.因子Ⅸ

D.因子Ⅹ

58.正常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ABCD

A.血流快

B.纤溶作用

C.抗凝物存在

D.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59.体外抗凝的因素ABCD

A.肝素

B.降温

C.草酸盐

D.EDTA

60.由交叉配血判断输血可行的情况CD

A.主反应凝集,次反应凝集

B.主反应凝集,次反应不凝

C.主反应不凝,次反应凝集

D.主反应不凝,次反应不凝

61.参与生理止血的物质ABCD

A.ADP

B.血小板

C.5-羟色胺

D.儿茶酚胺

62.关于凝血因子的错误叙述ABCD

A.Ca2+不是凝血因子

B.十二个凝血因子从Ⅰ~Ⅻ

C.凝血因子Ⅰ是凝血始动因子

D.合成凝血因子的器官为肝脏

63.生理止血过程包括ABCD

A.纤溶系统激活

B.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C.血液凝固,血块回缩

D.血小板粘着、聚集和释放

.松软止血栓(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有AB

A.粘附

B.聚集

C.释放

D.收缩

65.坚固止血栓(红血栓)形成过程有ABCD

A.粘附

B.聚集

C.释放

D.收缩

6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ABCD

A.释放ADP

B.生成TXA2

C.释放PF2 、PF3

D.保护血管内皮完整

67.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不同点ABC

A.启动因子

B.激活途径

C.反应速度

D.血纤维形成阶段

68.因子Ⅷ复合物包括ABCD

A.Ca2+

B.PF3

C.因子Ⅷ

D.因子Ⅸa

69.关于凝血因子Ⅷ的正确论述ABD

A.是抗血友病因子

B.当其缺乏时,患甲型血友病

C.当其缺乏时,患B型血友病

D.使因子Ⅸa加速激活因子Ⅹ

70.关于维生素K的正确论述 ABCD

A.属脂溶性维生素

B.在大肠菌内合成

C.当其缺乏时,易产生出血现象

D.促进因子Ⅱ、Ⅶ、Ⅸ、Ⅹ合成

71.血型抗体CD

A.IgA

B.IgD

C.IgM

D.IgG

72.ABO血型的抗体是ABC

A.天然抗体

B.多是IgM

C.不透过胎盘

D.多克隆抗体

73.关于B型血的正确论述ABCD

A.抗原是B

B.抗体是抗A

C.基因型是BB、BO

D.其父母血型可能为B、AB

74.Rh血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应避免AD

A.Rh㈠妇女再次孕育Rh㈩胎儿

B.Rh㈩妇女再次孕育Rh㈠胎儿

C.Rh㈠受血者首次接受Rh㈩血液

D.Rh㈠受血者再次接受Rh㈩血液

六、问答思考题

1.比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2.试述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3.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作用?

4.试述红细胞的组成结构、数量、生理功能、特点,以及生成调节。

5.简述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6.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以及生理止血过程。

7.何谓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的基本过程如何?

8.何谓血型?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9.输血原则是什么?输血的可行性如何确定?

10.简述下列各项的生理功能:⑴血液;⑵血浆蛋白;⑶白细胞;⑷血小板;⑸凝血酶

11.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试比较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12.简述血细胞的生成过程。

13.试例举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

14.何谓交叉配血? 

15.何谓渗透压?其数值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 比较血浆中两种渗透压的区别。

16.什么是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17.什么是红细胞的浮稳定性?衡量其大小的指标是什么?

18.何谓血沉?其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19.红细胞的正常值是怎样维持的?

1.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比较项1)定义

2)纤维蛋白原

3)凝血因子

4)血小板因子

血浆加抗凝剂血液分离出的液体含有含有不含有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分离出的浅黄色液体不含有不含有含有
2.试述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

  1)依据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成: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2)依据电泳法将血浆蛋白分成:白蛋白、前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3)血浆蛋白的功能如下:

蛋白类型功能
⑴ 白蛋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低分子和脂溶性物质
⑵ α-球蛋白、β-球蛋白

运输脂质、激素、离子、维生素、代谢产物等
⑶ γ-球蛋白

大部分免疫球蛋白是γ-球蛋白,它具有酶的作用,参与抗体形成

⑷ α2-巨球蛋白

抗凝和纤溶作用
⑸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⑹ 血浆蛋白

营养作用
3.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内由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NaCl)构成,其数值为300 mOsm/kgH2O。具有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生理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内由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白蛋白)构成,其数值为1.5 mOsm/kgH2O。具有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防止组织水肿的生理作用。

4. 试述红细胞的组成结构、数量、生理功能、特点,以及生成调节。

1)构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的红细胞膜+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2)平均数量:男性5×1012/L;女性4.2×1012/L;新生儿6×1012/L。

3)生理功能

(1)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蛋白质,正常含量:♂12~16g%;♀11~15g%

(2)缓冲作用。

4)特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可塑性。

5)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PA)

红系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BFU-E→CFU-E)→红系前体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血流、肾耗氧量—→EPO生成细胞(肾管周细胞、肝细胞)

大气氧分压、心脏泵功能、血容量—→氧感受器←—血红蛋白浓度、氧亲和力、成熟红细胞数量

5. 简述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分类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参与急性炎症反应变成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速发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性反应
单核细胞吞噬作用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6.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以及生理止血过程。

1)血小板生理功能:

(1)生理性止血;

(2)参与凝血:如 血小板因子PF2 、PF3 ;

(3)参与纤溶:PF6 ;

(4)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2)生理性止血是小血管破裂出血,经数分后,自行停止出血的现象。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详见下图: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5-HT、TXA2

血小板激活

(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

7.何谓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的基本过程如何?

1)纤维蛋白溶解是纤维蛋白降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2)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1)纤溶酶原激活;(2)纤维蛋白降解。

3)纤溶详细过程:

内皮细胞                激肽释放酶

                                                       ← ㈠ C1抑制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            尿激酶原

 肝、骨髓、肾           ㈩                  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嗜酸性粒细胞                ㈠          ← ㈠ α2抗纤溶酶

                                      抗激活物     ← ㈠ α2巨球蛋白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不可溶性)              ( 可溶性 ) 

注:㈩ 兴奋作用;㈠ 抑制作用

8.何谓血型?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1)血型是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类型。

2)ABO血型依据红细胞膜抗原分型,即根据红细胞膜的A/B抗原类型来确定ABO血型,详见下表:

血   型

抗原

(在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抗体

(在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抗B

B型

B抗A

AB型

A+B

无抗A,无抗B

O型

抗A+抗B

3)ABO血型的临床意义:(1)保证输血安全;(2)法医学上亲子鉴定;(3)组织器官移植。

9. 输血原则是什么?输血的可行性如何确定?

1)输血原则:

⑴ 输血前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

⑵ 同型血相输;异型血慎输;

⑶ O型血可供给A型、B型、AB型的红细胞,AB型血可接受A型、B型、O型红细胞。

2)输血的可行性依据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进行,如下表格:

交叉配血试验判断输血可行性
主侧反应

供者红细胞+受者血清

次侧反应

供者血清+受者红细胞

凝 集

凝 集

不存在
凝 集

不 凝 集

不存在
不 凝 集

凝 集

原则上不输血,但紧急时,可考虑缓慢、少量输血
不 凝 集

不 凝 集

存在
10. 简述下列各项的生理功能:⑴血液;⑵血浆蛋白;⑶白细胞;⑷血小板;⑸凝血酶

生理功能
血液
血浆蛋白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低分子和脂溶性物质
α-球蛋白

β-球蛋白

运输脂质、激素、离子、维生素、代谢产物等
γ-球蛋白

大部分免疫球蛋白是γ-球蛋白,它具有酶的作用,参与抗体形成

α2-巨球蛋白

抗凝和纤溶作用
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血浆蛋白营养作用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急性炎症反应变成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速发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性反应
单核细胞吞噬作用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血小板
凝血酶
11. 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试比较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1)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溶胶态变成不流动胶冻凝血块的过程。

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⑴ 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FⅩa-Ⅴa-Ca2+-磷脂);

⑵ 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

⑶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3)激活凝血因子Ⅹ的两系统:

⑴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因子Ⅲ启动的与血液接触后的凝血过程。即:FⅢ(组织因子TF)+FⅦ+Ca2+ 激活FⅩa。

⑵ 内源性凝血系统是由因子Ⅻ启动的血管内凝血过程。

⑶ 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比较

比较项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
启动机制或因子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受损组织释放出因子Ⅲ
凝血因子分布全部在血液中在组织和血液中
参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Ⅳ、Ⅱ、ⅩⅢ、ⅠⅢ、Ⅶ、Ⅹ、Ⅴ、Ⅳ、Ⅱ、ⅩⅢ、Ⅰ
凝血步骤、速度步骤多、速度慢(约数分钟)步骤少、速度快(约十几秒)
12. 简述血细胞的生成过程。

13. 促凝因素:

⑴ 温度↑,凝血↑;⑵ 粗糙面或纱布; ⑶ 凝血因子:维生素k促进肝脏生成因子Ⅱ、Ⅶ、Ⅸ、Ⅹ;⑷ Ca2+。

抗凝因素:

⑴ 体液抗凝系统:

①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失活FⅨa、FⅩa、FⅪa、FⅫa)、C1抑制物(抑制FⅪ、FⅫ)、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Ⅱ。

② 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理素、蛋白质S。

③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④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促进TFPI释放。

⑵ 体外抗凝:① 降温;② 光滑面:硅胶、石蜡;③ 去钙离子:枸橼酸钠、草酸钠、草酸铵、乙二胺四乙酸(EDTA)。

⑶ 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单体

14. 交叉配血实验:

交  叉 配 血 实 验

凝   集   反   应   结   果

主侧反应:供者红细胞+受者血清

凝 集

不 凝 集

次侧反应:供者血清+受者红细胞

凝集或不凝集凝  集

不凝集
输  血  可  行  性

不可输血紧急时,可缓慢、少量输血可输血
15. 渗透压:溶液具有吸引和保留水的能力或压力称为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颗粒数。

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

比较项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定义血浆内由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血浆内由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
构成物电解质(NaCl)

血浆蛋白(白蛋白)

数值300 mOsm/kgH2O

1.5 mOsm/kgH2O

 生理意义

  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和正常形态

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防止组织水肿
 产生原因

电解质易过血管壁,不易过细胞膜胶体物质不易通过血管壁。
16. 渗透脆性:

⑴ 定义: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称为渗透脆性。

RBC脆性实验:把红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实验。

NaCl溶液

0.3%~0.35%

0.42%

0.6%~0.8%

0.85%~0.9%

RBC形态

完全溶血开始溶血球型(影细胞)

正常形态
⑵渗透脆性与抵抗力呈反变关系。

17. 悬浮稳定性:

1) 定义: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2) 衡量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8.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① 定义:在血沉管内第1小时末红细胞下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② 正常值(魏氏法):♂= 0 ~ 15 mm/h;♀= 0 ~ 20 mm/h。

③ 关系:血沉与悬浮稳定性呈反变关系。

④ 影响因素:(纤维蛋白、球蛋白、胆固醇)带正电荷→ 红细胞叠连→ 血沉↑。

月经、妊娠、活动性肺结核、风湿、恶性肿瘤 → 血沉↑。

19.

文档

生理 习题 第3章

第三章血液生理(同步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血浆(plasma)2.血量(bloodvolume)3.血清(serum)4.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5.等渗溶液(iso-osmoticsolution)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erythrocytesuspensionstability)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8.红细胞比容(erythrocytehematocrit)9.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crystalosmot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