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创新”课题研究,是为了改变目前中学各科教学“灌输——接受”的现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具有鲜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特征的学习方式。目前,该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创设了良好环境
1、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我校为创建省级现代技术实验学校,提高现代化水平,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改建了科教大楼,配备了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2个多媒体教室和3个网络教室,建成了校园网络系统,实现了“千兆入学校,百兆接终端”,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的软件建设。我校十分重视软件建设,先后购买了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等在内的各种软件,大大方便了师生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3、民主和谐的“软环境”。在课题研究中,广大教师自觉“换位”,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建立了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氛围。
二、推进了研究进程
1、明确了研究的目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创设思维契机,尊重独特体验,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对于该课题研究,我们从单学科的研究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推广辐射到所有学科,形成“点——线——面”的整体效益。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优势——直观、形象、生动、可虚拟性的特点,为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创设情境。
如高志强老师主讲的《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看借景抒情诗的艺术特色》,构思新颖,以赏心悦目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流畅的影视剪辑,诱导学生入情入境,依据原有情景,找出抒情方式;再横向联系,列举同类题材的诗词,脱离原有情景,得出鉴赏规律。学生在情景中欣赏、感悟、质疑、求解、释疑,感受到理性思维带来的愉悦。
3、创新了教学方式
课题研究中,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大胆创新,创设了语、数、外、物、化、生、政、地、音、美等十个学科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其中语文古诗教学,抓住了“读——悟——入——创”等基本环节,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古诗鉴赏”的课堂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该教学流程不囿于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多元兼容的,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身的独特体验,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探究、实践、思考的“活动——体验”过程。
三、开发了校本课程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校组织了全校语文教师,按照“教师为主,校本为辅”的原则,以诗歌发展脉络为主线,注重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精选了中国因代具有高度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诗词,并配以精当注释、鉴赏点拨和教学设计,出版了以《古典诗词赏析》和《古典诗词赏析教案集》,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我校高中各班开设了校本课,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成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良师益友。
四、锻炼了教师队伍
1、强化理论培训,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新课程有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教师头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民主的多元教学理念。
2、狠抓信息技术培训。我校建立了完备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每位教师轮训,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等级证》等相关证书。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课题小组成员,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制作课件,利用校园网搭建学习平台。
3、加强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整合研究。为切实推进课题研究,我校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从理论方面的邀请有关专家讲座、派遣教师参加研讨会、鼓励教师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论文,到实践应用方面的开展教学比武、制作CAI课件等,各项活动无不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过去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不佳。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后,初步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品质和合作精神,学生求知欲显著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明显加深,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
2、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近年来,我校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学科竞赛屡有斩获。从2000年起,我校高考上线人数连年增多,年年位居常宁市第一,连续四年进入衡阳市前十名,是唯一一所进入“十强”的衡阳市属重点中学;在高考、会考、中考和各期期末对抗赛中,学生的各科成绩都进步显著,人平分稳居常宁市第一。在历年的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英语、化学、语文等学科,都有不少同学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大奖。如谭思、黄敏在2001年全国英语能力竞赛荣获国家一等奖,滕胡笳、李庆等在2001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中获得衡阳市一等奖;吕云华和罗希佳分获2002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国家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2003年谭思获全国青少年“平安杯”作文大赛一等奖。
3、教研教改气氛浓厚,教学竞赛成绩显著。
随着学校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力推广,校园学术气氛也日趋活跃。在教学中,我校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也激活了教改教研,撰写教研论文蔚然成风。如李孔圣、龙林、王福、刘宏波等人的相关论文在省市各级获奖;邓家亮、张弘、何素红等人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在社会上得到了好评。同时,我校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并屡创佳绩。如易翠莲、袁曙文、彭德军、左常青等人,在国家、省、市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初步探索出了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课题研究预期的阶段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