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人才是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针对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学生综合素质低、工程实践能力差、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等问题,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试点,深化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促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bstract: Facing the action plan of "Made in China 2025", the talented pers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China from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manufacturing power and to realize soci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disagreement of enterprise’s demand, the poor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poor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inadaptability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ll be deepen, with the pilot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t is proved that the”3 +1” person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reform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既能从事基础理论开发研究,又能从事产品工艺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这是高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亟待解决。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10年6月组建以来,围绕功能定位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确定“立足大类专业平台、面向工程实际、互补院系教学,专注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为中心实践教学定位。近年来,为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心秉承“文明、优质、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充分体现中心办学特色,效果显著。
一、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和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利用校企双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第四年到校外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
在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不仅承担理论教学,而且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师不但要深入企业学习新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承担校外学生的实践指导和日常管理任务。学生进驻企业实习,必须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所安排的各项工作,服从企业的管理,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要按照学校的计划完成实习任务,而且要履行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在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
(二)高校和企业的协同育人
在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人才培养由原先的高校培养模式转变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教学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需要通过企业的实战演练来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必须协同指导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师徒关系。学生在企业必须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工作,通过实践掌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规范,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做好铺垫。
三、 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需求,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近年来,中心坚持围绕面向工业界、面向全世界的宽广视野,根据专业设置、学校资源、师资队伍、企业条件等进行统筹考虑和科学设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以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改革试点,创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3+1”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与常规教学区分,先从宏观层面进行设计,再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内容。二是中心、机械工程学院的相关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统筹协商、精心谋划,经过全面考察、反复调研,在深入研究国家对高等教育和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工程实践体系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锤炼和素质的提升均离不开实践,彻底改革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与实践并重,进一步优化和构建多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工程实践和创新的特点,精心进行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二是将多门课程优化重组,精益求精,从“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工程综合、工程创新”四个层次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工程实践体系。三是引导教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探索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吸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设计让学生前三年在校内专业理论学习,第四年进驻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兼职导师和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参加实战演练。五是组织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建立工程背景,了解制造过程,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项目管理与开发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将科技竞赛和创新训练纳入工程实践体系。
(三)以企业先赢为原则,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近两年,中心与机械工程学院协同,在学校周边地区精心选择了多家生产和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生产任务饱满,并且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如“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南通环球转向器有限公司、苏南重工、南通材油机厂”等)进行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并以企业先赢为原则,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一是允许企业择优选拔学生,大三结束,企业提供岗位供学生自主选择、报名,再由企业成立面试考核小组,对照企业拟定的相关条件,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等进行考核或面试,最终确定进驻该企业实习学生人选。[2]二是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学生培养对接企业所需的人才。三是允许企业联合学校共同申报科研和教改项目,面向生产一线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四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条例(如《学生实习守则》、《实习生管理规章制度》等),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管理学生的积极性。五是积极争取学校和企业所在地方的支持,借助相关利好来促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
(四)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理论实践同步培养
坚持将企业产品直接引为教学内容,开展以企业产品设计、制作为项目的教学与实践,确保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一是以企业产品、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为项目,引导学生对产品进行设计、制作、测量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好的将基本理论与技能、工艺等结合起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技能。二是通过项目实施,接受企业工程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应用和行业基本操作流程的认知,了解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和管理流程,熟悉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不同岗位对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等。三是通过项目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通过企业产品制作过程的实战演练,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新技术,掌握新设备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全面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效率。[4-5]
(五)以创新训练为抓手,无缝对接学生就业
加强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效果跟踪,严格规范管理。一是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最高端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一是利用企业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互融,弥补学生在校的学习不足,学习企业现代科学技术和最尖端的操作技术,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对学生实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对实践的每个环节严格要求,不但要求学生遵守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而且要求学生与企业员工同时作息,对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业务能力和学习成果等及时进行成绩评定。[6]三是坚持从生产一线入手,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科学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期间,做到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为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五是定期召开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座谈会,倾听他们对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成效。
四、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成效
综合近两年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113人,学生满意度为100%,学生一次就业率达100%。毕业生的自身感受力较好,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满意度也较高。尤其是改革实践过程中“以企业产品、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举措,不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愿望。通过改革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国内外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近两年,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共接受国内外专家等来访近60批次,约1000多人次。指导“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如2016年,学生团队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加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这充分说明“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有效性,值得高校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推广。
五、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挑战,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必须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创新教育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3+1”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7]因此,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3+1”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前提,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高校建设发展规划,深入校企合作,完成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史使命。[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程艳林.应用型人才培养 “3+1”模式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5):126-127.
[2]王永斌,等.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3+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12): 201-202.
[3]韩建勇,王本永,等.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4(35): 57-58.
[4]刘平秀. 教育服务类本科人才培养“3+1”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创业人才与教育, 2016(18): 73-75.
[5]季玉茹,张续赢,等. 基于校企合作的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4): 43-46.
[6]龙诺春,林春景,等. “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0): 33-35.
[7]丁菊霞.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0): 191-192.
[8]张 晴.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