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阳楼记》专题训练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C.衔/远山,吞/长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参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空间上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喜”相照应的八个字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进”指:___________________ ,“退”指: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予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增其旧制(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前人之述备矣( )
(4)去国怀乡( )
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胜: 晖: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蛇者说》专题训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___________”相对比;以他“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____________ ”相对比;以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3、文段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专题训练
三、解释
1.风烟俱净( ) 2.天山共色( )
3.从( )流飘荡 4.任意东西( )
5.一百许( )里
6.天下独( )绝( )
7.水皆缥碧( )。 8.直视无碍( )
9.急湍( ) 甚箭:
10.猛浪若奔( )
11皆生寒( )树 12.负( )势竞上
13.互相轩( )邈( )
14.泠泠( )作响
15.好鸟相鸣( ) 16.嘤嘤成韵( )
17.蝉则千转不穷( )
18.鸢( ) 飞戾( ) 天者:
19.望峰息心( )
20.经纶世务者( )
21.窥欲忘反( ) 22.横柯( ) 上蔽
23.在昼( ) 犹( ) 昏
24.疏条交映( ), 互相掩映( )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窥欲忘反
2.千转不穷
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6.写听觉感受的:
7.写山“奇”的句子: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醉翁亭记》练习题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结尾部分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4.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____________》。
2.概括本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
5.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
1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
2.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8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四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________________ ②绝境________________
③无论 ________________ ④妻子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为什么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古时降职或远调。(2)第二年。(3)通“嘱”。(4)详尽。(5)沉入水中的宝玉。(6)因为。(7)在朝廷做官;退隐江湖。(8)在……之后。
3.文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规箴
4.D 提示:应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1)夫:那,代词。夫:丈夫,女子的配偶,名词。(2)观:看,动词。观:景色,名词。(3)极:尽,直通,动词。极:穷尽,动词。(4)去:离开,动词。去:距离,动词。(5)开:放晴,散开,动词。开:打开,动词。提示:解释一词多义,应联系语境进行思考。
6.(1)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波浪平静,天光、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际。(2)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耀,月亮的影子像一块玉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3)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与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4)在朝廷做官就为他们的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为他们的君主忧虑。
7.(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提示: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能力。
8.北宋(或宋代) 《渔家傲》
9.(1)规模(2)同“嘱”,嘱托(3)详尽(4)离开
10.略 提示:既可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内容与第三、四段脱离或不是对偶句均不得分。意近即可。 示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例(2):悲景色阴晦,喜天光晴明。
11.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或: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3.略 提示: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答案。
14.美好 日光
15.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16.写洞庭湖全景。
17.刻唐贤今人诗赋。
岳阳楼记 中考习题(2003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气象万千 (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22、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2分)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0、(1)气象:景色、景物等 (2)大观:雄伟(雄壮、壮丽)的景色(景象、景物)(3)求:探求、寻求、寻找、探索等 (4)居:处在、在 (2分。答到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1、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除了这种人,我崇拜谁呢?(2分。意思对即可。)
2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2)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2分。每条1分,多画或少画该句不给分。)
24、(1)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7因为;他们,指古仁人 8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9没有(1)这种人(1),我还同谁一道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3、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非死即徙尔”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相对比;以他的“几死者数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4、文段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一,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二,以啮人,无御之者。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5、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6、试分析“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与后文:“苛政猛于虎也!”相呼应,暗示永之人不堪为田赋所累,尽管像捕
九、(一)11分。7.2分,B 8.4分,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意合即可)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句子对,有错别字给1分) 9.3分,天下独绝1分,山、水各1分 10.2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 15.(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
16.(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三)
9、A(3分)(A的“百”是实指,指数目一百,B、C、D项的“百”是虚指,表“很多”之意)10、(1)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
一.1.①穷尽,走完 ②丢下,房屋 ③全 ④类 ⑤整齐的样子 ⑥沿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活动,穿戴,心情
6.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
10.略
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1.略
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 渔人 7。B 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C
10.桃源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11.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闻世事。 12。先后避……间隔。 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