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3分)2﹣1等于( )
A.2 B. C.﹣2 D.﹣
2.(3分)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则∠1与∠2是( )
A.同位角 B.内错角 C.同旁内角 D.对顶角
3.(3分)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3•a2=a6 B.a2+a4=2a2 C.(a3)2=a6 D.(3a2)2=6a4
4.(3分)计算(﹣2a2)•3a的结果是( )
A.﹣6a2 B.﹣6a3 C.12a3 D.6a3
5.(3分)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
A.1cm、2cm、3cm B.3cm、3cm、4cm
C.1cm、3cm、1cm D.2cm、2cm、4cm
6.(3分)如图,能判定EC∥AB的条件是( )
A.∠B=∠ACE B.∠A=∠ECD C.∠B=∠ACB D.∠A=∠ACE
7.(3分)如图图形中,把△ABC平移后能得到△DEF的是( )
A. B.
C. D.
8.(3分)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a+3)(a﹣3)=a2﹣9 B.
C.a2﹣4a﹣5=a(a﹣4)﹣5 D.a2﹣b2=(a+b)(a﹣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9.(3分)等式a0=1成立的条件是 .
10.(3分)计算x12÷x6的结果为 .
11.(3分)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则较小的锐角是 .
12.(3分)多项式4xy2+12xyz的公因式是 .
13.(3分)最薄的金箔的厚度为0.000 000 09,这个数量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14.(3分)一个五边形所有内角都相等,它的每一个内角等于 .
15.(3分)如图,在△ABC中,∠B和∠C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A=50°,则∠BOC= .
16.(3分)计算:(x﹣1)(x﹣2)= .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
17.(6分)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将△ABC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4格.
(1)请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A′B′C′;
(2)在图中画出△A′B′C′的高C′D′.
18.(8分)计算:
(1)()0﹣3﹣2;
(2)x4•x6+x5•x5.
19.(16分)计算:
(1)(2xy2)2•(3xy);
(2)﹣3ab(2a2b+ab﹣1);
(3)(3x+2y)(3x﹣2y);
(4)(a+b+c)(a﹣b+c).
20.(8分)因式分解:
(1)16x2﹣9y2
(2)(x2+y2)2﹣4x2y2.
21.(8分)如图,已知AB∥CD,∠1=∠2,求证:BE∥CF.
22.(8分)观察下列等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3+23=×22×32;
13+23+33=×32×42;
13+23+33+43=×42×52;…
(1)若n为正整数,猜想13+23+33+…+n3= ;
(2)利用上题的结论比较13+23+33+…+1003与50552的大小.
23.(8分)已知在△ABC中,试说明:∠A+∠B+∠C=180°.
方法一:如图1,过点A作DE∥BC.则(填空)
∠B=∠ ,∠C=∠ ,
∵∠DAB+∠BAC+∠CAE=180°,
∴∠A+∠B+∠C=180°.
方法二:如图2,过BC上任意一点D作DE∥AC,DF∥AB分别交AB、AC于E、F.(补全说理过程)
24.(10分)问题1
现有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是△ABC边上两点,若沿直线DE折叠.
研究(1):如果折成图①的形状,使A点落在CE上,则∠1与∠A的数量关系是
研究(2):如果折成图②的形状,猜想∠1+∠2和∠A的数量关系是
研究(3):如果折成图③的形状,猜想∠1、∠2和∠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2
研究(4):将问题1推广,如图④,将四边形ABCD纸片沿EF折叠,使点A、B落在四边形EFCD的内部时,∠1+∠2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3分)2﹣1等于( )
A.2 B. C.﹣2 D.﹣
【分析】根据负整数指数幂与正整数指数幂互为倒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原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负整数指数幂,利用负整数指数幂与正整数指数幂互为倒数是解题关键.
2.(3分)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则∠1与∠2是( )
A.同位角 B.内错角 C.同旁内角 D.对顶角
【分析】根据同旁内角定义可得答案.
【解答】解:∠1与∠2是同旁内角,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同旁内角,关键是掌握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形.
3.(3分)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3•a2=a6 B.a2+a4=2a2 C.(a3)2=a6 D.(3a2)2=6a4
【分析】直接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以及幂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解答】解:A、a3•a2=a5,故此选项错误;
B、a2+a4,无法合并,故此选项错误;
C、(a3)2=a6,正确;
D、(3a2)2=9a4,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以及幂的乘方运算、积的乘方运算,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4.(3分)计算(﹣2a2)•3a的结果是( )
A.﹣6a2 B.﹣6a3 C.12a3 D.6a3
【分析】根据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
【解答】解:(﹣2a2)•3a,
=(﹣2×3)×(a2•a),
=﹣6a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5.(3分)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
A.1cm、2cm、3cm B.3cm、3cm、4cm
C.1cm、3cm、1cm D.2cm、2cm、4cm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
A.1+2=3,不能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B.3+3>4,能构成三角形,而且是等腰三角形,符合题意;
C.1+1<3,不能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D.2+2=4,不能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6.(3分)如图,能判定EC∥AB的条件是( )
A.∠B=∠ACE B.∠A=∠ECD C.∠B=∠ACB D.∠A=∠ACE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直接判断.
【解答】解:A、两个角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故选项错误;
B、两个角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故选项错误;
C、不是EC和AB形成的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故选项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正确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是关键.
7.(3分)如图图形中,把△ABC平移后能得到△DEF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图形平移的性质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A、△DEF由△ABC平移而成,故本选项正确;
B、△DEF由△ABC对称而成,故本选项错误;
C、△DEF由△ABC旋转而成,故本选项错误;
D、△DEF由△ABC对称而成,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移的性质,熟知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3分)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a+3)(a﹣3)=a2﹣9 B.
C.a2﹣4a﹣5=a(a﹣4)﹣5 D.a2﹣b2=(a+b)(a﹣b)
【分析】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结合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是整式的乘法,故A错误;
B、没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故B错误;
C、没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故C错误;
D、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注意因式分解后左边和右边是相等的,不能凭空想象右边的式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9.(3分)等式a0=1成立的条件是 a≠0 .
【分析】直接利用零指数幂的性质得出答案.
【解答】解:等式a0=1成立的条件是:a≠0.
故答案为:a≠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零指数幂的性质,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
10.(3分)计算x12÷x6的结果为 x6 .
【分析】直接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计算得出答案.
【解答】解:x12÷x6=x6.
故答案为:x6.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11.(3分)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则较小的锐角是 30° .
【分析】较小的锐角为x,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得到答案.
【解答】解:设较小的锐角为x,则较大的锐角为2x,
则x+2x=90°,
解得,x=30°,
故答案为:3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题的关键.
12.(3分)多项式4xy2+12xyz的公因式是 4xy .
【分析】根据公因式的定义得出即可.
【解答】解:多项式4xy2+12xyz的公因式是4xy,
故答案为:4xy.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项式,能熟记多项式的公因式的定义是解此题的关键.
13.(3分)最薄的金箔的厚度为0.000 000 09,这个数量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9×10﹣8 .
【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解答】解:0.000 000 09=9×10﹣8.
故答案是:9×10﹣8.
【点评】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14.(3分)一个五边形所有内角都相等,它的每一个内角等于 108° .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再用360°除以边数可得每一个外角度数,进一步得到每一个内角度数.
【解答】解:每一个外角的度数是:360°÷5=72°,
每一个内角度数是:180°﹣72°=108°.
故答案为:108°.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注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不随边数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固定值360°.
15.(3分)如图,在△ABC中,∠B和∠C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A=50°,则∠BOC= 115° .
【分析】求出∠ABC+∠ACB=130°,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OBC=∠ABC,∠OCB=∠ACB,求出∠OBC+∠OCB=×(∠ABC+∠ACB)=6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BOC=180°﹣(∠OBC+∠OCB),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解;∵∠A=50°,
∴∠ABC+∠ACB=180°﹣50°=130°,
∵∠B和∠C的平分线交于点O,
∴∠OBC=∠ABC,∠OCB=∠ACB,
∴∠OBC+∠OCB=×(∠ABC+∠ACB)=×130°=65°,
∴∠BOC=180°﹣(∠OBC+∠OCB)=115°,
故答案为:115°.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的定义等知识点,关键是求出∠OBC+∠OCB的度数.
16.(3分)计算:(x﹣1)(x﹣2)= x2﹣3x+2 .
【分析】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分别进行计算,再合并同类项即可.
【解答】解:(x﹣1)(x﹣2)=x2﹣2x﹣x+2=x2﹣3x+2;
故答案为:x2﹣3x+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熟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项,漏字母,有同类项的合并同类项.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
17.(6分)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将△ABC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4格.
(1)请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A′B′C′;
(2)在图中画出△A′B′C′的高C′D′.
【分析】(1)根据平移的性质即可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A′B′C′;
(2)根据网格即可在图中画出△A′B′C′的高C′D′.
【解答】解:(1)如图,△A′B′C′即为所求;
(2)如图,高C′D′即为所求.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平移变换,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移的性质.
18.(8分)计算:
(1)()0﹣3﹣2;
(2)x4•x6+x5•x5.
【分析】根据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合同底数幂运算法则计算即可.
【解答】解:(1)()0﹣3﹣2
=1﹣
=;
(2)x4•x6+x5•x5
=x10+x10
=2x10.
【点评】本题考查了幂的运算,熟练运用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9.(16分)计算:
(1)(2xy2)2•(3xy);
(2)﹣3ab(2a2b+ab﹣1);
(3)(3x+2y)(3x﹣2y);
(4)(a+b+c)(a﹣b+c).
【分析】(1)先根据积的乘方法则计算,再按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进行计算;
(2)直接根据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进行计算;
(3)根据平方差公式计算;
(4)先按平方差公式计算,再按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解答】解:(1)(2xy2)2•(3xy)=4x2y4•3xy=12x3y5;
(2)﹣3ab(2a2b+ab﹣1)=﹣6a3b2﹣3a2b2+3ab;
(3)(3x+2y)(3x﹣2y)=(3x)2﹣(2y)2=9x2﹣4y2;
(4)(a+b+c)(a﹣b+c)={(a+c)+b][(a+c)﹣b]=(a+c)2﹣b2=a2+2ac+c2﹣b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积的乘方法则,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关键是熟记这些公式与法则.
20.(8分)因式分解:
(1)16x2﹣9y2
(2)(x2+y2)2﹣4x2y2.
【分析】(1)将所求式子变形后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即可得到结果;
(2)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1)原式=(4x)2﹣(3y)2=(4x+3y)(4x﹣3y);
(2)原式=(x2+y2+2xy)(x2+y2﹣2xy)=(x+y)2(x﹣y)2.
【点评】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运用公式法,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及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1.(8分)如图,已知AB∥CD,∠1=∠2,求证:BE∥CF.
【分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先求得∠ABC=∠BCD,已知∠1=∠2,可求得∠EBC=∠BCF,即可证得BE∥CF.
【解答】证明:∵AB∥CD,
∴∠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
∴∠ABC﹣∠1=∠BCD﹣∠2,
即∠EBC=∠BCF,
∴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2.(8分)观察下列等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3+23=×22×32;
13+23+33=×32×42;
13+23+33+43=×42×52;…
(1)若n为正整数,猜想13+23+33+…+n3= n2(n+1)2 ;
(2)利用上题的结论比较13+23+33+…+1003与50552的大小.
【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出规律,利用规律填空即可;
(2)有(1)中的规律即可得知问题的答案.
【解答】解:(1)∵13+23=×22×32=×22×(2+1)2
13+23+33=×32×42=×32×(3+1)2
13+23+33+43=×42×52=×32×(3+1)2
…
因此当有n项相加时,13+23+33+…+n3=n2(n+1)2,
故答案为:n2(n+1)2;
(2)据规律可知13+23+33+…+1003=×1002×1012=5000×=25502500,
50552=25553025,
∴13+23+33+…+1003<(﹣5000)2.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解题的关键是要先从简单的例子入手得出一般化的结论,然后根据得出的规律去求特定的值.
23.(8分)已知在△ABC中,试说明:∠A+∠B+∠C=180°.
方法一:如图1,过点A作DE∥BC.则(填空)
∠B=∠ DAB ,∠C=∠ EAC ,
∵∠DAB+∠BAC+∠CAE=180°,
∴∠A+∠B+∠C=180°.
方法二:如图2,过BC上任意一点D作DE∥AC,DF∥AB分别交AB、AC于E、F.(补全说理过程)
【分析】解法一:利用平角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解法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定义证明即可.
【解答】解法一:如图1,过点A作DE∥BC.则(填空)
∴∠B=∠DAB,∠C=∠EAC,
∵∠DAB+∠BAC+∠CAE=180°,
∴∠A+∠B+∠C=180°.
故答案为DAB,EAC.
解法二:如图2,过BC上任意一点D作DE∥AC,DF∥AB分别交AB、AC于E、F.
∴∠A=∠BED=∠EDF,∠B=∠FDC,∠EDB=∠C,
∵∠BDE+∠EDF+∠FDC=180°,
∴∠A+∠B+∠C1=80°.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
24.(10分)问题1
现有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是△ABC边上两点,若沿直线DE折叠.
研究(1):如果折成图①的形状,使A点落在CE上,则∠1与∠A的数量关系是 ∠1=2∠A
研究(2):如果折成图②的形状,猜想∠1+∠2和∠A的数量关系是 ∠1+∠2=2∠A
研究(3):如果折成图③的形状,猜想∠1、∠2和∠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问题2
研究(4):将问题1推广,如图④,将四边形ABCD纸片沿EF折叠,使点A、B落在四边形EFCD的内部时,∠1+∠2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1+∠2=2(∠A+∠B)﹣360° .
【分析】(1)根据折叠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得出结论;
(2)先根据折叠得:∠ADE=∠A′DE,∠AED=∠A′ED,由两个平角∠ADB和∠AEC得:∠1+∠2等于360°与四个折叠角的差,化简得结果;
(3)利用两次外角定理得出结论;
(4)与(2)类似,先由折叠得:∠BMN=∠B′MN,∠ANM=∠A′NM,再由两平角的和为360°得:∠1+∠2=360°﹣2∠BMN﹣2∠ANM,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得:∠BMN+∠ANM=360°﹣∠A﹣∠B,代入前式可得结论.
【解答】解:(1)如图1,∠1=2∠A,理由是:
由折叠得:∠A=∠DA′A,
∵∠1=∠A+∠DA′A,
∴∠1=2∠A;
故答案为:∠1=2∠A;
(2)如图2,猜想:∠1+∠2=2∠A,理由是:
由折叠得:∠ADE=∠A′DE,∠AED=∠A′ED,
∵∠ADB+∠AEC=360°,
∴∠1+∠2=360°﹣∠ADE﹣∠A′DE﹣∠AED﹣∠A′ED=360°﹣2∠ADE﹣2∠AED,
∴∠1+∠2=2(180°﹣∠ADE﹣∠AED)=2∠A;
故答案为:∠1+∠2=2∠A;
(3)如图3,∠2﹣∠1=2∠A,理由是:
∵∠2=∠AFE+∠A,∠AFE=∠A′+∠1,
∴∠2=∠A′+∠A+∠1,
∵∠A=∠A′,
∴∠2=2∠A+∠1,
∴∠2﹣∠1=2∠A;
(4)如图4,由折叠得:∠BMN=∠B′MN,∠ANM=∠A′NM,
∵∠DNA+∠BMC=360°,
∴∠1+∠2=360°﹣2∠BMN﹣2∠ANM,
∵∠BMN+∠ANM=360°﹣∠A﹣∠B,
∴∠1+∠2=360°﹣2(360°﹣∠A﹣∠B)=2(∠A+∠B)﹣360°,
故答案为:∠1+∠2=2(∠A+∠B)﹣360°.
【点评】本题是折叠变换问题,思路分两类:①一类是利用外角定理得结论;②一类是利用平角定义和多边形内角和相结合得结论;字母书写要细心,角度比较复杂,是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