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45:42
文档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赵哲(辽宁教育研究院高教所,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本文在分析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的基础上,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在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具体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五大”基本课程模块、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和多元智能课程模块。[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多元智能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速,依据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推荐度:
导读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赵哲(辽宁教育研究院高教所,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本文在分析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的基础上,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在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具体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五大”基本课程模块、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和多元智能课程模块。[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多元智能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速,依据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赵哲

(辽宁教育研究院高教所,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本文在分析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的基础上,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在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具体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五大”基本课程模块、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和多元智能课程模块。

[关键词] :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多元智能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速,依据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设置科学、结构合理、面向应用、注重实践、突出个性、讲求创新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知识结构

(一)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能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创造性地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专门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重要的,既要满足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会非常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就是技能。他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在基础理论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厚,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求要低一些;在专业口径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宽,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窄。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对产品的二次创新,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他们是知识和技术的转化者、实施者、实现者和革新者。这类人才是一个中间状况,他们的存在能使科学家、工程师的很多理论成果变成工人的实际操作的技术。

(二)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以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为根本。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更在于: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学生身心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力;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判断、总结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将思想、规划、策划变为实际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等等。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公共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原理知识。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并通过开设专业外语、专业学科基本原理课程、学科发展史、学科研究和方课程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来构建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应用知识。应用知识彰显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性,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来实现。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设计和“二次创新”能力。第三,技术操作知识。技术知识是指学生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获得的实际操作能力。技术知识源自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训练,例如各院系实验室、模拟车间、专业技能课外竞赛、科技制作和设计大赛、校内实践训练中心等等。并通过校外实践平台的进一步锻炼得到丰富和强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调研以及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有机整合原则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完善专业教学内容的知识性部分。理论应用课程应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基础性的原则;知识应用课程应具有明显的行业针对性,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面广,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适用性和变化性;技术操作课程应体现专业特色,注重技能的循序渐进,即从简单模仿到操作,强化专业技能熟练程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重实践原则

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学知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基本理论、原理以够用为原则,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为具体。因此,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环节,加强理论、知识、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充分实习、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今后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努力方向,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而且使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主次分明原则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对于产品的“二次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创造能力等。主次分明是以知识转化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培养的技能操作课程为核心,知识应用课程次之,辅之以理论应用课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和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或课程单元。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指课程开设的连贯性应遵循学生对学科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逐级递增。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由低年级基础性的专业一般原理类课程和公共学科理论课程开始,随后开设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以及跨专业选修课程,最后开设实践应用性课程,将学生在前两者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训练,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操作技能。

(五)科学编排原则

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实践课程即技能操作学习和运用环节应分配一定的课时、学时,尤其是对于技能操作运用课程的设置,应尝试“三学期制”来保证充足的实践学习时间。“三学期制”是将传统的“二学期制”的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第三学期是将现实际的上半学年的21~22教学周减少2~3周,再加上暑假的1.5个月,即共2个月时间。下半年原有20周,可缩短为17周即减少2~3周,加上寒假减少0.5个月,就有1.5个月的时间,这样总共加在一起就有3.5个月作为实习或者实践学期。“三学期制”的实行,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上有了必要的时间保证和制度规范,加上学校的统一部署、严格监督、实际指导加上及时地教学效果反馈,必将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又是对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三、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建构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操作知识为目标的课程,应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主体,并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构建具体的课程科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整合的教学思想,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块: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多元智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是基础,创新能力训练模块是目标,多元智能模块是应用创新型人才个性充分发展的必要保障。

(一)基本能力课程模块

基本能力课程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基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跨学科知识和素质拓展的获得。

1、理论技术课程

理论技术课程是选择能反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并体现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共同特征的理论知识课程。而设计理论技术课程作为基础平台,主要是形成应用技术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即广义的、普遍的理论知识和一般原理性知识。工业后,由于产品的复杂性及精确度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使得生产必须直接应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更新换代和生产管理,技术科学化的局面愈发显著,科技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从而促使新的理论技术不断形成。理论技术是直接应用科学原理并以科学原理、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技术。理论技术的出现是科学内涵的质变,是技术水平的更新与提升。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必备的理论技术基础之上,使应用技术发展向深度化、综合化开拓,这一需要应在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反映。

2、知识应用课程

知识应用课程是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结合起来的课程,依据不同学生个性要求及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设立知识应用课程,包括学科主干课。知识应用课程不是简单的理论应用课程,它是狭义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整合后的课程,是应用创新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是用专业知识去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以专题课的形式或者某些教师的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和学校科研项目最新成果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对专业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以及把处在学科前沿,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知识应用内容进行专门介绍,使学生置身于学科的前沿之中,加深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又可以在讲授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判断力、分析力、创新能力及批判质疑能力。此外,开展讲座课也是一种理想的形式,邀请校内外的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本专业的大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思想,鼓励其深入研究,积极创新。

3、跨学科应用课程

跨学科应用课程是基于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辅修或者选修与所学专业应用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课程,既可以理工结合,也可以文理渗透。例如,设计计算机软件来操作机床,机电专业就要学习跨学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课程;新闻学专业有意从事体育或者法律记者和编辑相关工作的学生,就跨专业学习相应的体育和法律知识课程等等。在跨学科选修课开设方面,美国高等学校选修课约占课程总量的1/3、日本高等学校实行基础、专业教学两段制,基础教学阶段一般均为指选修课,专业教学阶段选修课约占1/2;法国大学理科的指选课至少占10%。①因此,在设置选修课时,不仅要注意提高选修课所占总课程量的比例,还要注意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选择范围。在学生选课的教学制度建设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选择权,对选修课的开设也不应过多集中在高年级进行,应在学习时间较为充裕低年级开设一些人文类选修课程,打好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4、技能实践课程 

技能实践课程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课程,强化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参与教师课题项目等。开展技能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习得的理论知识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今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此外,技能实践课可以根据专业的性质和优势,以及地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在知识应用课程中穿插进行,教师及时反馈课程教学信息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验证理论真伪并加强其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5、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课程。包括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普通话、心理健康教育、行业礼仪、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以及锻炼意志品质、磨练毅力、注重团结合作、提倡相互帮助等方面的课程,例如团队拓能、野外生存、趣味竞技体育等课程。高等教育课程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技能、身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职业素质课程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思想道德课程体系的时效性和与时俱进性,身心素质课程生动性、趣味性和广泛参与性。

(二)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模块

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知识转化能力和产品“二次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和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的创新能力训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某一学科,如思维科学或实践论、方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同时,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具体包括:

1、思维类训练课程

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思维方法,诸如如何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辩证思维,提炼论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和调查报告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小规模地布置一些综合性的团队合作任务或模拟场景训练,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创新思维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及时反馈,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能力训练课程

主要有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省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也要在实践中进行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训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或项目论文等活动,特别是项目工作法(通过一个具体任务或活动进行训练)是能力训练的重要形式。

3、方法类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方法教育,因为方法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知识呈指数性上涨,使知识的无限膨胀与人生的短暂有限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的8%~9%应该放在科学方、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作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能力上面。①因此,掌握知识的知识才更有力量。

4、原典课程

原典课程即专业的经典著作选读。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类课程,一则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弄清知识的来源;二则更主要地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够依靠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充实、调整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5、项目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的生产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以教师科研项目或承担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课程产生。在这类课程模块中,项目是教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授课流程主要是:教学目标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学做结合、学习与研发同步进行通过项目研发进一步补充知识、使知识体系化强化实践、实习环节,沟通企业,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面对面模拟应聘、促进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理论、技能应用三者捆在一起进行培养,以实际的科研项目和实践任务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动手创造和应用实践,不断激发灵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透彻的理解和消化这些来自科研项目的教学内容,以此取得工作经验,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以及不同知识的合理建构,真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理论,在做中促发展,在做中长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实用,学以致用”。

6、“第二课堂”系列课程

“第二课堂”系列课程以学生社团或者个人自主实践为基础,主要包括: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科技制作大赛、专业技术应用大赛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形式。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思想的平台,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基础,既完成了技能训练任务,又可以客观展示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相应的操作技术成果。因此,学地方本科院校对于“第二课堂”系列课程的开设,应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成立全校性的学生组织常设领导机构、院系学生活动专门工作组、建立专项活动基金等。同时建立相应的学生评价机制、培养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等等,如实行学生实践学分制、创新学分制、特殊才能学生转换专业制、申请科研立项和成果保护机制等多项,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使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的道路。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鼓励跨院校、跨院系、跨学科组建团队,并不断拓展新的学科竞赛项目,努力提升竞赛水平。

(三)多元智能课程模块

多元智能课程注重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兴趣爱好倾向、个性发展和技能特长的展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智能特点在于身体一动觉智力及人际交往—交流智力方面优势较为突出,自然观察智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偏强,动手能力较强,倾向于操作性工作和实验,可以在实践中对已有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创造性的改进产品的生产流程,加快产品生产周期。同时,自知一自省智力也较为明显,表现为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找出并总结自身在操作技能上存在的不足。智能上的弱势领域在于特点在于理论水平不高,倾向于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的智能相对较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块是多样化的,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提高弱势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以课程设计个别化为基础的多元模块课程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于入学生源的多样化,具体表现为: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智能优势和智能倾向、社会心理素质等参差不齐。加德纳说:“人与人心理智能不同的观点,已经广为接受,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个体的智能类型差异被忽视了,“在教室里和实习场所的实践中,智能的差别几乎都被忽略或遗忘了”,“只有一种教学方式,只有一种学习方法,每人都要根据他的特点在指定的形式之中。”而用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课程设计要还智能个别化的本来而目,创设出适合每个学生智能类型特点的课程,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多元智能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多元智能实验班的形式,它致力于以发展学生的智能的优势为目的。学校的任务、目标和课程都要重新组织,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对入校学生进行考试、考核,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智能的优势进行分别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智能的优势。

2、以发展为目标的多元智能课程

这种课程模块把重点放在传授有深度的知识和发展技能上。在这种精耕细作的课程中,多元智能仍作为教学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理论、技能应用三者捆在一起进行培养,以实际的科研项目和实践任务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动手创造和应用实践,以此取得工作经验,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以及不同知识的合理建构,真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理论,在做中促发展,在做中长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实用,学以致用”。

3、以艺术为补充的多元智能课程

这类课程也是学生闲暇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空间、音乐、运动能力都是智能的形式,艺术教育的倡导者建议舞蹈、音乐、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的课时分配。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给思想以启迪,给心灵以净化,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的同时,全面、清晰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参考文献:

[1] (美) 琳达·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吴志宏、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6] 范跃进.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块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6,(9)

[7]. 常汉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8] 季诚钧. 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6,(6).

[9] 单凤儒. 构建“学生为本,立体渗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J]. 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10]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 (9).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in Local Colleges

zhao zhe

(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and as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talents for starting point, complying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curriculum ,divided into three specific modules Course: "five" basic curriculum modul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u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urriculum modules.

Key words: the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Local colleges; curriculum system;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文档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赵哲(辽宁教育研究院高教所,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本文在分析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定义的基础上,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在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具体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五大”基本课程模块、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和多元智能课程模块。[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多元智能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速,依据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