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省旅游业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华文化游”主题年,也是我省旅游业立足新起点、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省旅游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推动了全省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21.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7%和33.5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86亿人次、创收1192.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2%和33.83%,为全省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合作和文化交流,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国内旅游的发展动态,为市场开拓和行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旅游企业经营提供信息参考,更好地促进我省国内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结合本省实际,省旅游局于2011年5月至11月在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了国内游客抽样调查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抽样调查对象及抽样范围
调查对象为来我省旅游的国内游客。
国内游客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他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游览活动(包括外出探亲、疗养、考察和从事商务、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活动),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超过12个月的我国居民。
国内游客包括过夜旅游者和不过夜旅游者两部分。
惯常居住环境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居住和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地方。包括居住地、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共场所和经常往来的亲朋好友家。
调查范围为全省11个市的部分宾馆、旅馆、招待所、旅游景点等,对其住宿和游览的国内旅游者进行随机抽样,从中得出我省国内游客客源地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在本地停留天数、旅游方式、旅游花费、旅游目的等项目内容。
本次国内抽样调查方法科学合理。在选择旅游住宿调查单位时,坚持了低档、中档和高档住宿设施兼顾的原则,保证了各层次住宿设施应占的比例。在选择景点调查单位时,兼顾了市区、市郊和旅游县市等方位和区域,选择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景点为调查单位。调查工作考虑到旅游淡旺季差异,分三个阶段进行,采取分类、分层和随机等距抽样的抽样方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收回。
本次抽样调查采取在旅游住宿设施调查过夜旅游者情况、在景点调查一日游游客和在亲友家过夜的旅游者情况的方法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0份,其中在旅游住宿设施(宾馆、旅馆、招待所等)发放12000份,回收合格问卷11133份,在旅游景点发放问卷8000份,回收合格问卷7296份,回收合格问卷共计18429份,合格问卷回收率92.15%。
二、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一)全省国内游客客源地情况分析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A、本省居民仍是我省国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其比重为35.98%。B、周边省份尤其是北京为我省国内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北京(14.81%)、天津(10.86%)、山西(7.%)、河南(5.60%)、山东(5.03%)、辽宁(3.12%)等六省市。第二大客源市场共占我省国内旅游市场的47.31%。C、中远距离省市及华东省市是我省具有增长潜力的客源市场,为我省第三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吉林(1.71%)、内蒙古(1.62%)、黑龙江(1.52%)、江苏(1.10%)、上海(1.08%)、湖南(0.98%)、浙江(0.87%)、广东(0.87%)、陕西(0.74%)、湖北(0.70%)、安徽(0.68%)、福建(0.67%)、四川(0.67%)和江西(0.62%)等14省市。第三客源市场占我省国内游客总量的13.83%。D、以西部地区为主的远距离和经济相对落后省市是我省国内旅游的第四客源市场,比重占我省国内游客的2.88%。
具体情况详见表一:
表一:全省国内游客客源地分布情况表
一级市场:
单位: %、元
地名 | 河 北 |
平均比重 | 35.98 |
平均花费 | 5.31 |
单位: %、元
地 名 | 北京 | 天津 | 山西 | 河南 | 山东 | 辽宁 |
平均比重 | 14.81 | 10.86 | 7. | 5.60 | 5.03 | 3.12 |
平均花费 | 603.24 | 582.08 | 593.32 | 632.25 | 693.7 | 791.59 |
单位: %、元
地 名 | 吉林 | 内蒙古 | 黑龙江 | 江苏 | 上海 | 湖南 | 浙江 |
平均比重 | 1.71 | 1.62 | 1.52 | 1.10 | 1.08 | 0.98 | 0.87 |
平均花费 | 778.9 | 752.2 | 937.56 | 974.38 | 948.91 | 921.6 | 922.79 |
地 名 | 广东 | 陕西 | 湖北 | 安徽 | 福建 | 四川 | 江西 | |||||||||||||||
平均比重 | 0.87 | 0.74 | 0.70 | 0.68 | 0.67 | 0.67 | 0.62 | |||||||||||||||
平均花费 | 1549.57 | 939.21 | 940.91 | 980.99 | 1000.42 | 966.48 | 1054.87 | |||||||||||||||
四级市场: 单位: %、元 | ||||||||||||||||||||||
地 名 | 广西 | 海南 | 甘肃 | 重庆 | ||||||||||||||||||
平均比重 | 0.58 | 0.5 | 0.33 | 0.31 | 0.3 | |||||||||||||||||
平均花费 | 801.88 | 1204.24 | 857.51 | 1555.35 | 1017.62 | |||||||||||||||||
地 名 | 云南 | 贵州 | 青海省 | 宁夏 | ||||||||||||||||||
平均比重 | 0.28 | 0.22 | 0.15 | 0.12 | 0.09 | |||||||||||||||||
平均花费 | 1007.02 | 859.36 | 1518.37 | 878.59 | 754.02 |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景点过夜旅游者人数比重为70.48%,平均过夜2.71天,人均花费6.70元;一日游游客比重为29.52%,人均花费419.13元。
具体情况详见表二:
表二:全省旅游景点过夜旅游者及一日游游客构成表
单位: %、天、元
游客种类
地名 | 过 夜 旅 游 者 | 一 日 游 游 客 | |||
比重 | 平均过夜数 | 人均花费 | 比重 | 人均花费 | |
河北省 | 70.48 | 2.71 | 6.70 | 29.52 | 419.13 |
石家庄 | 54.11 | 2.29 | 621.94 | 45. | 457.82 |
唐山 | 48.33 | 2.23 | 9.42 | 51.67 | 217.83 |
秦皇岛 | 84.93 | 4.01 | 677.30 | 15.07 | 568.98 |
邯郸 | 70.01 | 2.23 | 606.63 | 29.99 | 319.87 |
邢台 | 68.75 | 2.05 | 587.47 | 31.25 | 346.97 |
保定 | 76.62 | 2.19 | 566.21 | 23.38 | 443.15 |
张家口 | 83.41 | 3.01 | 604.04 | 16.59 | 278.90 |
承德 | 83.39 | 2.93 | 740.36 | 16.61 | 431.24 |
沧州 | 71.50 | 2.37 | 440.05 | 28.50 | 472.00 |
廊坊 | 68.52 | 2.57 | 765.81 | 31.48 | 675.37 |
衡水 | 72.03 | 1.99 | 499.91 | 27.97 | 322.94 |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省旅游的国内游客平均游览景点2.93处。其中,在住宿设施受调查的游客平均游览景点2.72处,在景点受调查的游客平均游览景点3.14处。
具体情况详见表三:
(四)全省国内游客旅游方式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以个人出行或家庭亲友结伴为主的自助游成为游客最为喜爱的旅游方式。其中,以家庭、亲友结伴方式出行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32.%,个人旅行类的游客占总量的22.23%,以上两者总计54.87%。由单位组织的游客占总量的15.44%,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占总量的18.43%。
在住宿设施受调查的游客中,家庭亲友结伴出行的游客所占比重最大,为30.73%,个人旅行类的占20.42%,单位组织的占17.53%,旅行社组织的游客所占比重最低,为16.95%。
在景点受调查的游客中,家庭亲友结伴出行类游客的比重高居第一,为33.83%,个人旅行类的次之,为24.88%,旅行社组织游客类占21.50%,单位组织的游客比重最低,为12.36%。
具体情况详见表四:
(五)全省国内游客消费水平及构成情况分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省国内游客人均花费为659.76元,比上年增长54.25元。其中,到秦皇岛旅游的游客花费最高,为825.78元,廊坊次之,为782.02元。从消费构成看,交通费所占比重最大,为23.53%,住宿费次之,为20.46%,餐饮费为18.52%,游览费为17.01%,购物费为12.66%,娱乐费为4.14%。
在旅游住宿设施中受调查的游客平均花费为714.36元,消费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24.01%)、住宿(21.66%)、餐饮(18.27%)、游览(17.18%)、购物(10.15%)、娱乐(4.70%)。
在景点中受调查的游客平均花费为579.53元,消费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22.%)、餐饮(18.86%)、住宿(18.84%)、游览(16.78%)、购物(16.03%)、娱乐(3.39%)。
具体情况详见表五:
(六)全省游客性别情况分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我省的国内游客中男、女游客比重分别为58.81%和41.19%,男性仍是我省旅游的主体。男、女游客花费分别为7.18元和663.44元。
具体情况详见表六:
(七)全省国内游客年龄构成情况分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5-44岁的游客是我省国内旅游者的主体,占39.88%。其他年龄构成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45-65岁(30.01%)、15-24岁(19.77%)、65岁以上(7.98%)和14岁以下(2.36%)。
具体情况详见表七:
(八)全省国内游客旅游目的情况分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我省观光/游览的游客比重最大,占总量的34.37%,人均花费637.59元,休闲/度假类游客次之,占总量的28.49%,人均花费716.97元。其他按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商务类(10.76%和7.61元)、探亲访友类(9.%和684.49元)、会议类(8.06%和524.99元)、文化/科技/教育交流类(2.33%和631.05元)、宗教/朝拜类(2.04%和577.28元)。
具体情况详见表八:
(九)全省游客职业分布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来我省的游客中,企事业管理人员所占比重最高,为26.92%,以下依次为服务销售人员(17.39%),公务员(12.96%),专业/文教科技人员(11.04%),工人(10.79%),学生(5.39%),军人(3.17%),离退休人员(3.10%),农民(2.12%)。
具体情况详见表九:
(十)来我省的国内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68.99%的游客对我省的旅游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有24.03%的游客表示比较满意,有4.25%的游客表示一般,有2.73%的游客表示非常差。
具体情况详见表十:
(十一)我省及各市旅游业收入测算
2011年,我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86亿人次、创收1192.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2%和33.83%。其中,春节、“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509.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65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8.53%和38.20%,活跃、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在丰富群众假日生活,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等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情况详见表十一:
表十一:我省及省内各市旅游业收入测算表
单位名称 | 接 待 人 次 (万人次) | 人均花费 (元/人次) | 创 收 (万元) |
总 计 | 18626.66 | 659.76 | 11922129.11 |
石家庄市 | 3247.00 | 608.01 | 1974208.47 |
唐山市 | 2000.95 | 2.11 | 1284830.00 |
秦皇岛市 | 2101.15 | 825.78 | 1735087.65 |
邯郸市 | 1720.00 | 573.02 | 985594.40 |
邢台市 | 854.30 | 602.29 | 514536.35 |
保定市 | 3395.77 | 560.09 | 1901936.82 |
张家口市 | 1495.18 | 600.32 | 7586.46 |
承德市 | 1667.79 | 712.37 | 1188083.56 |
沧州市 | 687.82 | 604.46 | 415759.68 |
廊坊市 | 1000.00 | 782.61 | 782610.00 |
衡水市 | 456.70 | 529.66 | 2415.72 |
(一)2009-2011年国内旅游接待、收入、游客在冀人均花费情况表
年份
指标 | 2011 | 2010 | 2009 | |||
指标值 | 增长% | 指标值 | 增长% | 指标值 | 增长% | |
接待人次 (亿人次) | 1.86 | 25.42 | 1.49 | 22.09 | 121.08 | 24.80 |
旅游收入 (亿元人民币) | 1192.21 | 33.83 | 0.84 | 29.35 | 688.70 | 28.62 |
人均花费 (元/人次) | 659.76 | 8.96 | 605.51 | 8.23 | 559.47 | 5.16 |
单位:%
省 市 | 2011年份额 | 排名 | 2010年份额 | 排名 | 2009年份额 | 排名 |
河北省 | 35.98 | 1 | 39.20 | 1 | 36.09 | 1 |
北京市 | 14.81 | 2 | 12.69 | 2 | 11.84 | 2 |
天津市 | 10.86 | 3 | 9.21 | 3 | 8.86 | 3 |
山西省 | 7. | 4 | 6.09 | 4 | 5.24 | 6 |
河南省 | 5.60 | 5 | 5.02 | 6 | 5.42 | 5 |
山东省 | 5.03 | 6 | 5.04 | 5 | 6.19 | 4 |
辽宁省 | 3.12 | 7 | 3.05 | 7 | 3.98 | 7 |
单位:%
年 份 | 家庭亲友 | 个人旅行 | 单位组织 | 旅行社组织 | 其 他 |
2011 | 32. | 22.23 | 15.44 | 18.43 | 11.26 |
2010 | 32.80 | 24.68 | 15.23 | 14.82 | 12.47 |
2009 | 32.75 | 22.71 | 15.53 | 14.44 | 14.57 |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继续以国内旅游市场为重点,着力强化全省旅游宣传推广。2011年,我省国内旅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86亿人次、创收119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33.8%,为全省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应该继续整合资源,大力度、全方位强化河北旅游宣传,拓展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的旅游市场,突出打造河北特色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强旅游品牌营销。在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提炼推出全省旅游整体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推动各设区市特别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二级旅游品牌,塑造河北旅游品牌体系。二是培育推出一批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承德—秦皇岛—唐山省级精品旅游环线和“两白一城”、环省会周边两条市级精品旅游线路,配套完善交通标识、游客中心、购物场地等旅游基础设施,培育成为深受游客喜爱,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河北旅游金牌线路。同时,设计推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河北5日游、7日游精品线路。三是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打透京津地区核心客源市场,撬动周边省份、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河北旅游进社区宣传推广活动。支持旅游企业开通长三角至秦皇岛的假日旅游专列。在充分用好省内外主流媒体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网络营销,设计推出河北旅游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综合运用在线销售、官方微博等方式,密集宣传我省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坚持一国(地)一策原则和点对点营销策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重点做好日、韩、俄及台港澳旅游促销,推动入境旅游平稳持续增长。四是实行旅游市场促进与游客招徕奖励制度。制定《旅游市场促进与游客招徕奖励办法》,对组织进入我省旅游的大型团队、旅游包机(船)、旅游专列及重点节庆活动给予补贴。对推广河北旅游精品线路有贡献的旅行社,按照每年向河北输送和招徕游客量的增长幅度给予奖励。支持省内旅行社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地旅行商积极营销河北旅游产品并向河北大量输送游客。五是精心谋划旅游节事活动。在指导提升各地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水平的基础上,突出在省级层面,精心谋划举办一场体现河北特色、有影响力、生命力和市场前景的全国性旅游节事活动,扩大河北旅游知名度,叫响河北旅游品牌。
(二)继续以产业融合为着力点,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从旅游目的上看,来我省观光/游览的游客比重最大,占总量的34.37%,休闲/度假类游客次之,占总量的28.49%,另外还有商务类(10.76%)、探亲访友类(9.%)、会议类(8.06%)、宗教/朝拜类(2.04%)、文化/科技/教育交流类(2.33%)等多种形式、多种目的的旅游活动,要求我们必须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优势,推动我省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相关产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一是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大力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文艺演出等特色文化旅游, 在重点旅游城镇、景区建设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开展“优秀旅游演艺剧目评比”活动。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培育一批需求潜力旺、市场影响大、综合效益好的文化旅游品牌企业。二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推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建立健全乡村旅游项目监管机制,举办项目观摩交流会,对精品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组织举办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和专题项目招商会。三是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全面落实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继续加快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发展,发挥大西柏坡等龙头产品的带动作用,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增强全省红色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四是加快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和特色精品旅游商品开发。抓紧编制河北省装备制造产业和特色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培育支持旅游房车、景区电动车、游艇游船、索道、大型游乐设施以及滑雪装备器材等旅游装备制造业,把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提高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和制作水平,利用“5.18”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举办河北旅游装备展暨旅游商品大赛,推出“河北旅游礼品”品牌,扶持旅游精品购物店建设。五是培育多类型旅游新业态。依托省内资源,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养生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科技旅游等,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三)继续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2011年我省接待北京、天津两省市游客比重达到25.7%,超过4700万人次,主要流向集中在我省北部以及中部地区。另外从省内11个设区市接待国内游客总体情况来看,“北热南凉”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要在加快环京津、沿渤海等北部地区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省会、沿太行山等冀中南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构建形成“两环两沿”(环首都、环省会、沿渤海、沿太行山)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两环两沿”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完善环首都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河北环省会和沿海、沿太行山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指导全省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二是以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为龙头,整合驼梁—五岳寨、正定古城、嶂石岩、苍岩山、赵州桥、衡水湖等重点景区资源,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冀中南的中心旅游城市和辐射全省的旅游集散地。三是加快环首都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深入推进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重点推动围场坝上森林草原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白沟新城建设国家级旅游购物基地,崇礼—赤城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滑雪运动旅游目的地。四是在沿渤海地区着力建设一批度假旅游综合体,重点推动北戴河新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五是充分利用沿太行山地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计划”,重点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扶贫试验区,推动邯郸市建设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内文化旅游名城。
(四)继续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为基础,全力打造河北自助游体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以个人出行类或家庭亲友结伴为主的自助游成为游客最为喜爱的旅游方式。其中,以家庭、亲友结伴方式出行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32.%,个人旅行类的游客占总量22.23%,以上两者总计54.87%。由旅行社组织的游客仅占总量的18.43%。要适应居民出游方式的新变化,完善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建立方便散客自助旅游的环境。一是完善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牌、游客中心、购物中心、自助游营地以及安全防护、信息终端等基础设施,提升以自助游为重点的旅游服务功能,确保来冀游客“住得下、吃得上、进得来、转得开、看得好、买得到、走得了”。二是突出打造特色精品景区。实施全省旅游景区改造提升计划,重点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品位较高、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旅游景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成为代表河北旅游形象的高品质精品景区。三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四是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一批旅游信息化示范区和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旅游”示范城镇、示范区或示范基地。完善“河北旅游虚拟体验系统”,健全12301旅游服务热线运行机制,打造综合性旅游资讯网站集群,形成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的一体化数字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五)继续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核心,切实提高游客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68.99%的游客表示对我省提供的旅游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有24.03%的游客表示较好,表示服务一般的游客比例为4.25%,表示较差的游客仅占2.73%。近年来我们倡导的游客文明出游的理性行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提升空间也很大。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方便游客为目标,全面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投诉体系、旅游安全和应急处置保障体系。实行A级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员动态管理,奖优罚劣。二是举办全省导游员服务技能大赛,在展示导游队伍整体素养和职业风采的同时,以图片、影像等多种现代化传播手段,有效展示我省重点景区魅力,增强河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实施“人才强旅”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统筹旅政管理、企业经营、产业服务三支队伍建设。举办旅游县市区长、旅游、旅政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和河北省优秀导游员培训班。推进导游资格考试信息化工作,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老教授从事“银发导游”的单独考试机制。推动建立以导游员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带团补贴为补充的导游员薪酬制度。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加快培育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推进旅游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全方位开展校企交流合作,加快构建省、市、县、企业、旅游院校五位一体的行业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