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Vol.37No.8
收稿日期:
2013-01-12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科技开发项目(20121068);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2246);太原科技大学同洲电子科技创新基金(TZ201313)
作者简介:何秋生(1974—),男,山西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徐磊(1988—),男,湖北省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电池充电技术。
1464
锂电池充电技术综述
何秋生,徐
磊,吴雪雪
(太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在二次锂电池问世以来,凭借其循环寿命长、比能量高等优良的性能被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充电作为锂电池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寿命及循环性能。在锂电池最佳充电曲线的基础上,分析了锂电池的各种不同充电方法,比较各自的充电速度、应用范围、电池寿命和循环性能等特性,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关键词:二次锂电池;充电方法;电池寿命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7X(2013)08-1464-03
Review of lithium battery charging technology
HE Qiu-sheng,XU Lei,WU Xue-xu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Abstract:Therechargeablelithiumbatterywiththeadvantagesoflongcyclelife,highenergydensityandother
excellentperformancehasbeenwidelyusedsinceitsdevelopmentin1970s.Asoneofthemostimportantprocess,chargingdirectlyaffectsthebatterylifeandcyclingperformance.Onthebasisofthebestlithiumbatterychargingcurve,theperformanceofvariouslithiumbatterychargingmethodswasanalyzed.Finally,thefutureinvestigationonlithiumbatterychargingtechnologywasdiscussed.Keywords:lithiumbattery;chargingmethod;batterylife自20世纪70年代锂电池问世以来,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二次锂电池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员,具有单体输出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比能量大、体积小、自放电低、无记忆效应、无污染和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如电子仪表、数码和家电产品、电动车等。2011年,恒通与美国微宏公司合作研发新型锂电池快速充电纯电动公交车在浙江湖州投入示范运营,标志我国向新能源汽车目标迈了一大步。
对于锂电池来说,充电方法对其性能影响很大,合理的充电方法可延长锂电池的寿命、提高充电效率。各国对锂电池充电技术都在进行研究,2012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全新算法,可使的充电速度加倍,不仅可提升电池效率,甚至有望将生产成本降低25%。我们分析了锂电池的各种充电方法,并在充电速度、使用寿命和实现成本上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1理论基础
1972年美国科学家J.A.Mas 提出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存
在最佳充电曲线:I =I 0e αt ,式中;I 0为电池初始充电电流;α为充电接受率;t 为充电时间。I 0和α的值与电池类型、结构和新旧
程度有关。
现阶段对电池充电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最佳充电曲线来开展的。如图1所示,如果充电电流超过这条最佳充电曲线,不但不能提高充电速率,而且会增加电池的析气量;如果小于此最佳充电曲线,虽然不会对电池造成伤害,但是会延长充电时间,降低充电效率。
2充电方法
锂电池的充电方法有很多种,按充电效率可分为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其中常规充电方法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阶段充电和间歇充电,而快速充电包括脉冲充电和Reflex 充电,最后还对智能充电进行了分析。
2.1恒流充电
按充电电流的大小恒流充电又可分为快速充电、标准充电和涓流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一般采用调整电源充电电压或改变与电池串联的电阻值,来维持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不变。这种方法优点是控制简单,适用于对多个电池串联的电池组进行充电[1]。
缺点是锂电池的可接受充电的能力会随着充电
I
t
图1
锂电池充电特性
2013.8Vol.37No.8
1465
的进行逐渐降低,在充电后期过大的充电电流会使电池内部产生气泡,对电池造成损坏。因此恒流充电,常常是作为阶段充电中的一个环节。
2.2恒压充电
恒压充电就是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充电电压保持恒定,充电电流的大小随着电池状态的变化自动调整。随着充电的进行,充电电流逐渐减小。与恒流充电相比,其充电过程更加接近最佳充电曲线,控制简单、成本低。缺点是充电时间较长,并且在充电初期电池充电电流过大,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寿命和使用质量。所以恒压充电方法很少单独使用,只有在充电电源电压低而电流大时采用[2]。例如,汽车运行过程中,蓄电池就是以恒压充电法充电的。
2.3恒流恒压充电
如图2为恒流恒压充电曲线。在开始充电之前,首先检测电池电压,若电池电压低于门限电压(2.5V 左右),则以C /10的小电流对电池进行涓充充电,使电池电压缓慢上升;当电池电压达到门限电压时,进入恒流充电,在此阶段以较大的电流(0.5C ~1C )强度对电池进行快速充电,电池电压上升较快,电池容量将达到其额定值的85%左右;在电池电压上升到上限电压(4.2V )后,电路切换到恒压充电模式,电池电压基本维持在4.2V ,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充电速度变慢,这一阶段主要是保证电池充满,当充电电流降到0.1C 或0.05C 时,即判定电池充满[3]。
恒流恒压充电避免了恒压充电开始时充电电流过大的问题,又克服了恒流充电后期容易出现过充的现象,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目前在锂电池的充电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它不能消除电池充电时的极化现象,影响充电效果。
2.4脉冲充电
如图3所示,
为脉冲充电曲线,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预充、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在恒流充电过程中以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大部分能量被转移到电池内部。当电池电压上升到
上限电压(4.2V )时,进入脉冲充电模式:用1C 的脉冲电流间歇地对电池充电。在恒定的充电时间T c 内电池电压会不断升高,充电停止时电压会慢慢下降。当电池电压下降到上限电压(4.2V )后,以同样的电流值对电池充电,开始下一个充电周期,如此循环充电直到电池充满。在脉冲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下降速度会渐渐减慢,停充时间T 0会变长,当恒流充电占空比低至5%~10%时[3],认为电池已经充满,
终止充电。与常规充电方法相比,脉冲充电能以较大的电流充电,在停充期电池的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会被消除,使下一轮的充电更加顺利地进行[4],
充电速度快、温度的变化小、对电池寿命影响小,因而目前被广泛使用。但其缺点很明显:需要一个有限流功能的电源,这增加了脉冲充电方式的成本[2]。
C.K.Leong 等研究的脉冲充电,
每个充电周期持续大约1s ,首先对电池进行正向充电,然后停充和反向放电各20~30ms 。正向脉冲电流给电池充电,而负向脉冲电流减少气体从电极中析出,可对电池采用较大电流实现快速充电。
2.5间歇充电法
锂电池间歇充电法包括变电流间歇充电法和变电压间歇充电法。
2.5.1变电流间歇充电法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是由厦门大学陈体衔教授提出来的[5],它的特点是将恒流充电改为限压变电流间歇充电。如图4(a)所示,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先采用较大电流值对电池充电,在电池电压达到截止电压V 0时停止充电,此时电池电压急剧下降。保持一段停充时间后,采用减小的充电电流继续充电。当电池电压再次上升到截止电压V 0时停止充电,如此往复数次(一般约为3~4次)充电电流将减小设定的截止电流值。然后进入恒电压充电阶段,以恒定电压对电池充电直到充电电流减小到下限值,充电结束。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主充阶段在限定充电电压条件下,
采用了电流逐渐减小的间歇方式加大了充电电流,即加快了充电过程,缩短了充电时间。但是这种充电模式电路比较复杂、造价高,一般只有在大功率快充时才考虑采用。2.5.2变电压间歇充电
在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基础上,有人又研究了变电压间歇充电法[6]。两者的差异就在于第一阶段的充电过程,将间歇恒流换成间歇恒压。
比较图4(a)和图4(b),可见恒压间歇充电更符合最佳充电的充电曲线。在每个恒压充电阶段,由于电压恒定,充电电流自然按照指数规律下降,符合电池电流可接受率随着充电的进行逐渐下降的特点。
2.6Reflex快速充电法
Reflex 快速充电方法,又被称为反射充电方法或“打嗝”充电方法[7]。该方法的每个工作周期包括正向充电、反向瞬间放电和停充3个阶段。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电池极化现象,加快了充电速度。但是反向放电会缩短锂电池寿命。
Sheng-Yuan Ou 和Jen-Hung Tian [8]对Reflex 快速充电方
法进行了研究,充电曲线如图5
所示,在每个充电周期中,
先
图2恒流恒压充电曲线
图3
脉冲充电曲线
综述
2013.8Vol.37No.8
1466
采用2C 的电流充电时间为10s 的T c ,然后停充时间为0.5s 的T r1,反向放电时间为1s 的T d ,停充时间为0.5s 的T r2,每个充电循环时间为12s 。随着充电的进行,充电电流会逐渐变小。实验证明,这种充电方法可以使单体锂电池的充电时间提升到40min ,电池温度仅仅升高1.1℃,充电效率达到87.51%。
2.7智能充电法
智能充电是目前较先进的充电方法,如图6(a)所示,其主要原理是应用d u /d t 和d i /d t 控制技术,通过检查电池电压和电流的增量来判断电池充电状态,动态跟踪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使充电电流自始自终在电池可接受的最大充电曲线附近[9]。这样电池能在很少析气的状态下快速将电充满。
如图6(b)所示,
将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研究出了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了智能充电控制系统。它既具有模糊控制器的善于表达人类的经验知识、推理能力强等特点,又具有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直接从控制数据中学习知识、学习能力强等特点[10]。实验验证,智能充电法在充电过程中电压变化平稳,
充电时间短,因此它作为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中的一种,未来将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3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锂电池的各种充电方法,根据J.A.Mas 的理
论,其存在一个最佳充电曲线,无限接近这条曲线时,充电速度最快、效率最高,超过这条曲线,电池将会受到损害。相对于恒流和恒压充电,智能充电和脉冲充电更好地运用J.A.Mas 理论,集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应用较为广泛。在充电过程中电池极化问题一直影响着充电效果,如果将来能消除电池极化,电池充电速度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银.锂电池智能充电器IC 芯片的设计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2]潘靖.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D].杭州:浙江大学,2004.[3]
尹政.车用锂电池充电技术综述[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0(3):1-6.
[4]贾英江.锂电池充电方法分析[J].科技资讯,2009(2):123.[5]
罗卓.锂电池二次电池充电方法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1(9):76-77.[6]
冯义.一种智能充电系统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0.[7]
徐伟.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充电方法研究和均衡充电模块的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10.[8]
OU S Y ,TIAN J H ,YANG C Y.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DSP-based fast charger for Li-ion battery [J].IEEE PEDS 2011,2011(12):809-812.[9]
钱良国,刘长寅.智能充电技术和智能充电机[J].铁道标准设计,1999(12):44-46.[10]
张秀玲,宋建军.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镍氢电池智能充电[J].控制工程,2007,14(5)
:476-478.
图4间歇充电曲线
图
5
Reflex
充电曲线
图6智能充电
与控制,2011,39(7):147-152.
[3]李战鹰,胡玉峰,吴俊阳.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PCS 拓扑结构研
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0,4(5):39-42.[4]张崇巍,张兴.PWM 整流器及其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33-234.
[5]
陈宁.光伏并网变流器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11-12.
(上接第1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