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48:04
文档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文学院0903班严莹学号*************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Agroupofwordsestablishedbyusageas
推荐度:
导读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文学院0903班严莹学号*************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Agroupofwordsestablishedbyusageas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文学院0903班严莹

       学号 *************   

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并且在组合之后,产生出不同于单独词义的新词。而汉语词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都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基本等同于成语,因此后文不区分谚语与成语。)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中外成语,我们来对其进行一些具体的比较。

关键词:中外  成语  差异

正文:

一、    成语(谚语)的来源差异

(一)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汉语成语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有自己的观念,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乐极生悲”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教,在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二)历史典故和经典书籍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语,在中国典籍中,成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老子》中的“哀兵必胜”;《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

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三是来自经典故事传说,如:not care a fig ( 不在乎,认为无足轻重);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before the horse. (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地理环境方面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 fish (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 fish to fry (有其它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 (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

(四)古代神话方面

    神话是指“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人们对自然的原始认识,是把个人与集体利息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英语成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 under the rose (在玫瑰背后,比喻秘密地、私下)起源于希腊神话、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介于希拉和克里布地之间,不论是靠哪一边,都有生命危险,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人身处进退维谷的局面。)

汉语中来自神话的成语也有很多,如:精卫填海(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来用其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夸父追日等。

(五)其他方面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 la 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

二、    意义方面的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成语(谚语)之间的意义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形象意义的差异

1、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记忆,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不同, 他的心理反映也不同, 在词义联想与意象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待狗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是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 has nine lives. (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 (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 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saddle than the horse. (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2、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讲究“礼、义、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要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等无偿奉献的谚语。  还有一种是临时借用,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虽然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其实安暗藏许多玄机。

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诸于世,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隐义为 不借理所当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马给人去远行,可能还你一张皮)。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  当然,英语谚语中也不乏鄙视借债者的说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债的人必然要用耻辱或是损失偿还)。 

  其实在中国,借还过程中上述英语谚语中的问题也存在。只是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斤”直白的表达出借出者担忧是“不仁”(其实感觉应该是不信)之举,但借出者的担忧和常常遭受的损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国的谚语从借入者的角度强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甚至有些谚语还劝人还债要连本带利,如:“借人家一只鹅,还人家一峰驼”。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义”字当先,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就算出借时也有担心、犹豫,可深入骨髓的传统精神和道德标准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

   有些中外成语通过字面意思或词语的组合意就可看出整个成语的意思,但大部分需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或隐藏在成语表面之外的含义才能正确的理解其意义。

1、通过成语中的动作等词的原意,从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来理解。如: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因而其意就可以理解为阿谀逢迎的媚态。)

Skeleton at the feast 设宴时桌上摆上一具骷髅,不仅相当倒胃口,而且也扫了大家的兴,所以就可以很简单的明白次成语的意思,即扫兴的人或事。

2、通过成语的本义,引申出其他的意思。如: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眉目传情,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Feet of clay 是指一座巨像,由于一块巨石从天而降,而砸碎了其半泥半土的双脚。后来人们将其引申为隐藏的弱点、致命的缺陷。

………(此部分由于表达及资料有限,不能完整陈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文档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文学院0903班严莹学号*************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Agroupofwordsestablishedbyusageas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