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雯
(四川农业大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10级01班 20105863)
摘要: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本文将对沙门氏菌的相关认识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沙门氏菌;发展;特征;致病性;检测
A rief discussion on Salmonella
Wang xiaowen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ity,Grade2010 classe 1)
Abstract: In 1885, when cholera epidemic of Salmonella isolated Salmonella cholerae suis, known as salmonella.Salmonella of human pathogenic, some only on animal disease, there are pathogenic for humans and animals.Salmonellosis is caused by various types of Salmonella in humans, livestock and wild animals of different forms of collectively.People infected with Salmonella or carriers of faecal contamination of food, can get food poisoning.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in types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topped.China's inland areas as well as salmonella as the first.Summary of this article know briefly about Salmonella.
Key words: Salmonella;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pathogenicity;detection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1. 沙门氏菌的简介
1.1沙门氏菌历史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1.2沙门氏菌的寄生环境
沙门氏菌属引起人体肠胃食物中毒的一种,沙门氏菌的属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三十七摄氏度,乳和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会迅速死亡。
沙门氏菌引起人体食物中毒的来源是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引起,也可以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2.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2.1形态染色特性
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比大肠杆菌细), 沙门氏菌(0.7~1.5μm)×(2~5μm)散在,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
2.2培养特性
1)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2)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其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粪臭味)。3)鉴别培养基(麦康凯、SS、伊红美蓝):一般无色菌落。
4)三糖铁琼脂斜面:斜面为红色,底部变黑并产气。
2.3生化特性
1)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产气;
2)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
3)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
4)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及一部分鸡白痢沙门氏菌发酵糖不产气,大多数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发酵麦芽糖;除鸡白痢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仙台沙门氏菌等外,均能利用枸橼酸盐。[1]
2.4血清学特性[2]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荚膜或包膜抗原)三种抗原。[3]
2.4.1 O抗原
O抗原为脂多糖,性质稳定。能耐100℃达数小时,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坏。决定O型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乙型副伤寒杆菌有4、5、12三个。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二个。其中有些o抗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沙门氏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杆氏菌属分为a~z、o51~o63、o65~o67共有42组。中国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杆菌大多属于a~e组。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m抗体。
2.4.2 h抗原
h抗原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60℃经15分钟或乙醇处理被破坏。具有鞭毛的细菌经甲醇液固定后,其o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盖,而不能与相应抗o抗体反应。h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
沙门氏杆菌的h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相和第2相。第1相特异性高,又称特异相,用a、b、c等表示,第2相特异性低,为数种沙门氏杆菌所共有,也称非特异相,用1、2、3等表示。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每一组沙门氏杆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分种或型。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g抗体。
2.4.3 vi抗原
vi抗原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为vi抗原。由聚-n-乙酰-d-半乳糖胺糖醛酸组成。不稳定,经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人工传代培养易破坏或丢失。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等有此抗原。vi抗原存在于细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vi抗原的抗原性弱。当体内菌存在时可产生一定量抗体;细菌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对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3.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
3.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即可引起感染。
3.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食品污染环境造成感染。
4.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4.1传统检测法
用于沙门氏菌分析的传统方法是食物样品分步增菌,以增加病原的可检出率,这种培养方法总体可分4个不同阶段或步骤。第一步(预增菌),将样品加到一种高营养、无选择性的培养基中,温度37℃,使那些“致伤”的细菌复苏及使所有微生物生长。虽然缓冲胨水被建议常规使用(由于其可保持溶液pH值稳定),但对培养基的选择仍存有争论。第二,是选择性增菌步骤,它使沙门氏菌生长而使肉汤中同时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减少,与预增菌培养基相似,对选择性培养基的选择,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应用的主要有如下3种类型:连四硫基盐肉汤、硒酸盐胱氨酸肉汤和RV培养基。由于没有任何一种培养基可以全面地保持所有食品基质或各种沙门氏菌血清型,所以,较适当的做法就是使用两种培养基平行地进行试验。第三步是分离步骤,即选择性培养物在含一种或多种抑制非沙门氏菌生长制剂的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然后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对该菌落分离物进行一系列生化和血清学检测,以作出鉴定。传统沙门氏菌检测法全过程需时至少4~7天,才能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4.2抗体检测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显著特异性,来进行细菌的鉴别和血清学定型,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细菌菌体或鞭毛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建立一些快速方法来检测以食品为载体的病原。已经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有许多种,大致可分为以酶标抗体(ELISA),荧光抗体染色(免疫荧光法),同位素标记抗体(放射免疫试验)为基础的方法及其它多种以抗体为基础,利用乳胶凝集、免疫传感器、免疫扩散及免疫色谱技术的方法。但常规中最广泛采用的是以双位点ELISA技术即夹心ELISA为基础的方法。此法改进后用有放射活性的同位素替代标记抗体,概括地说,是指以固定在固体基质上的“捕捉”抗体来捕捉目标抗原,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成分,加入第2种酶标抗体,此者结合在捕捉到的抗原的不同位点上,第2次洗涤后加入酶作用基质,并令其与颜色成分反应,然后用分光光度法即很容易检测到目标抗原。采用微量滴定板作为固态基质使反应形式标准化,并促成其自动化。最近黎兆滚等[4]首次在国内口岸系统应用微量板ELISA法对进出口动物产品(鱼粉、肉骨粉等)进行沙门氏菌检测。该法采用预先包被了沙门氏菌fA—E群1单克隆抗体的微量板,加入经增菌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食物样品经适当的增菌处理,也可用此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ELISA法检出沙门氏菌的极限范围在105~106个细菌/ml,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食物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通常还要在含有驴一甘露糖的肉汤(M肉汤)中进行后增菌,以促进鞭毛发育。总的来说,标准的ELISA法样品的制备,约需要经过40~48h的孵育才能完成。黎兆滚等的微量板ELISA法样品制备过程分三步,共耗时24h:①选用营养肉汤进行预增菌(6h),使“致伤”、冷冻的沙门氏菌复苏;②使用选择性培养基RV进行增菌(14h),使沙门氏菌大量繁殖,同时抑制其他杂生长;③使用营养肉汤(蛋白胨水)进行后增菌(4h),使沙门氏菌的数量大大增加。比上述标准的ELISA法样品制备过程缩短了一半的时间。ELISA方法本身,则仅需要大约2h而已(其中30min是操作时间,90 min是孵育时间)。相比之下,黎兆滚等人的方法可在27h内完成,比上述方法缩短了一半的时间,颇值得推广应用。
4.3以核酸为基础的方法
细胞核酸DNA和RNA是唯一一类可以携带信息的大分子。由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这种分子,可以利用它作为检测的标靶。标靶通常是一个特异性核酸序列,它可通过以补体核酸分子作为探针来检出。与免疫学方法相似,探针也需要加附适当的标记,如放射性同位素、酶或发光的标识物。Fitts等[5]人在食品沙门氏菌检测中引入了第一代DNA—RNA杂交技术,此法应用的探针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伤寒沙门氏菌DNA片段,其敏感性高,经大约48h的增菌步骤后,检测极限可达108个细菌/ml,但由于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只能在专门的实验室应用,此方法的优点都被抵消了。为此,以核酸杂交为基础的第二代技术—比色计目前已发展起来。这种方法依赖于沙门氏菌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发育过程中储存的核酸成分的检测。核糖体是细胞蛋白质合成器的一部分,每个细菌细胞中存在5000~20000个复制体,而相比之下染色体DNA复制体仅2~10个。这种天然富含rRNA标靶序列的情况使得用无辐射计检测成为可能,同时又保持了与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相当或更高的敏感性。其另一优点是由于rRNA为单链(而DNA为双链),杂交前无需经过变性步骤。要得到阳性结果,此法需要105个靶细胞/ml,因此对沙门氏菌检测来说,需要进行预增菌和选择性增菌,总共约50h。rRNA探针法比沙门氏菌ELISA法(酶联免疫检测法)更耗时,但二者成本相近。食品细菌检测法的最新进展是在化学扩增体系方面的发展,即聚合酶链反应(PCR)[6],用该体系可对制备好的样品进行细菌DNA扩增,以便更易于用诸如凝胶电泳法或比色型ELISA法检测[7]。用于检测沙门氏菌和其它以食物为载体的病原的PCR方法业已建立,其中一些方法显示了极好的敏感性。但该法较难自动化,且必需经选择性增菌以稀释可能干扰检测反应的某些成分。一个完整的以PCR为基础的方法,需要2天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其高敏感性的优点,但这种方法对那些含沙门氏菌较少或沙门氏菌“致伤”严重难以复苏而仍保有沙门氏菌rRNA的样品尤其有效。
5.沙门氏菌的预防措施
5.1不喝未经处理的水,(例如池塘、溪水、湖水、被污染的海水等),不喝未经巴氏法消毒的牛奶(即生牛奶)
5.2不吃生肉或未经加热煮熟的肉
5.3便后、换尿布后、接触宠物后,应仔细洗净双手,特别注意在准备食物或就餐前。
5.4生家禽肉,牛肉、猪肉均应视为可能受污染的食物,情况允许时,新鲜肉应该放在干净的塑料袋内,以免渗出血水污染别的食物。处理生肉后,未洗手前勿舔手指或接触其他食物。
5.5每接触一种食物后,务必将砧板仔细洗净,以免污染其它食物
5.6特别在使用微波炉煮肉食时,要使肉食内外达到一致的温度(通常是165℃以上),可用温度计检查炉内食物的温度值。
6.沙门氏菌的治疗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8]包括两个方面:即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6.1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就是应用抗生素控制病菌繁殖和消灭病菌。不少沙门氏菌已对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尤其是鼠伤寒杆菌。抗生素疗效不理想,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应选择效果好,副作用少的抗生素。对于年龄小,或病性重的患儿应采用静脉给予抗生素,并同时应用两种抗生素。用药时间应视病情而定,总疗程不应短于2周。也有采用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抗生至少减量再用1周的疗法。必须注意,在开始时抗生素用量不宜过大,特别是杀灭病菌的抗生素,如短时间内大量细菌死亡反可导致病情恶化,其原因是沙门氏菌可产生内毒素,内毒素存在于菌体内,当细菌被杀灭解体是即放出内毒素时,可使血中的内毒素增加,毒血症加重。
6.2对症处理
对症处理,也就是护理工作。要注意观察体温的动态变化。必须用体温表,不能用手摸来判定而乱用退热药。一般婴幼儿39度以上,年长儿38.5度以上才应用退热剂。不是高热可饮用温开水,也可发汗降温。高温40度以上时,可用酒精擦身。无酒精时也可用白少酒代替,用等量白酒和温开水,用块小布浸湿生擦颈部、腋下、腹股沟部、肘窝、胸窝、脚心,可使血管扩张散热,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饮食以流食,半流食为主,无渣、少纤维,不油腻又易消化的食物,可防止肠出血,肠穿孔。高热,出汗,呕吐,腹泻时均可失去大量水分,应少量多次喂水。如有脱水表现,呕吐重,难以经口补水,应静脉输液,尿量减少,担示体内已缺水也应补水。还应密切观察病性变化,好转或加重,有无并发症症状的表现,及时发现才能及早处理,注意口腔,皮肤清洁卫生,以防再得其他病菌感染。
目前已有预防菌苗,为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一般皮下注射3次,两次间隔10天,有效期一年,以后尚需每年加强1次,以保证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是平时预防的关键,不吃死畜的肉,血和内脏;吃生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不吃不合格的市场饮料,并注意剩下的饭菜要冷藏,冷藏时间过久的切勿再吃,超过1天也应再次烧开后食用。
【参考文献】
[1]李桂生.《沙门氏菌专论》(上册).秦皇岛食品学会,1985.15—103.
[2]赵薇,刘桂华,张秀丽. 食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及PFGE分型研究.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06(2):03--05.
[3]顾瑞金,白纯政.《食品免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58—67.
[4]黎兆滚,陈博文,冯维占,程小明,吴育新,周军.用ELISA法快速检测沙门氏菌.中国进出境动植检,1997,(3):34.
[5]Fitts Axelsson,Marie-laure Sorin.Transia Salmonella technical handbook 1997,16~22.Backa bergogata 5,S-422 46 Hisings Backa,Sweden.
[6]陈贤林,滕毅,杨纯,李义,汤洪萍,张朝云. TaqManTM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初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1.23(47):4927.
[7]Kevin Engler.Salmonellosis in laboratry animals.NAL.SRB -01,October 1988,1~2.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ty,Beltsville, MD20705.Animal Welfare Information Center (AWIC).(301)344~3212.
[8]骆抗先.当前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问题.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78.02(11).
[9]付久洲,刘勤.沙门氏菌感染的病原治疗.实用医学杂志,1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