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分别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C)。
A、感觉系统 B、联觉系统 C、感受系统 D、联动系统
2、音乐作品的形式特征是指音乐作品中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B)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A、作品 B、作曲 C、音色 D、织体
3、达尔克罗兹信奉:人类的(B)是第一个用来表达音乐的乐器。
A、肢体 B、身体 C、动作 D、双手
4、幼儿园的打击乐器包含有固定音高与(A)的打击乐器A、无固定音高 B、散响类C、木质类 D、金属类
5、幼儿打击乐器的目的是为了把头脑中关于(D)的表象表达出来。
| 得 分 | 评 卷 人 |
6、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包括天然乐器、(B)身体乐器、奥尔夫乐器A、制作乐器B、自制乐器C、体鸣乐器 D、弦鸣乐器。
7、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是身体动作制作的关键经验(D)演奏的关键经验。A、歌曲的关键经验 B、韵律的关键经验 C、舞蹈的关键经验 D、歌唱的关键经验
8、课程目标可以有三种取向:行为目标、(C)、表现型目标。
A、展示性目标 B、成果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生长性目标
9、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与(C )A、环境B、教材C、幼儿D、教法
10、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方式包括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A)为视角进行铺垫。
A、综合B、局部 C、整体D、部分
11、儿童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前符号阶段、(C)、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
A、声音运用阶段 B、乐谱运用阶段 C、符号运用阶段 D、乐器运用阶段
12、(D)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一个重要因素。A、音质B、音值C、音色 D、音量
13、(B)教学法是以演唱为主的教学法。A、达尔克罗兹B、柯达伊 C、铃木D、奥尔夫
14、音乐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是(D)A、乐段B、乐思C、乐句D、曲式
15、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是指幼儿园如何合理、有比例地选择(D)范围内的各种音乐。
| 得 分 | 评 卷 人 |
16、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包括天然乐器、自制乐器 、身体乐器、(B)A制作乐器B奥尔夫乐器C体鸣乐器D弦鸣乐器。
17、在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味的音乐课是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开设的(D)
A、唱歌课B、唱游课 C乐歌课D、音乐课
18、创作包括(B )与生产固定的音乐作品两方面。A、即兴表演 B、即兴演唱C、即兴舞蹈D、即兴律动
19、(D)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A、表现型目标 B、行为目标C、音乐目标D、生成性目标
20、(C)是一种找舞伴并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A、单圈舞B、直列舞C、邀请舞D、双圈舞
二、填空题
1、从动作形态的角度来划分,我们把身体动作分成非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移动式的身体动作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
2、学前儿童的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包含节奏、音色、力度、 旋律 结构 速度 织体、风格。
3、学前儿童音乐目标体系分为以 音乐教育内容 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和以幼儿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
4、西方发达国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三种方法是:等级量表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夹评价
5、幼儿园集体舞的类型分为邀请舞、 单圈舞 、双圈舞 、 直列舞。
6、节奏包含两个方面:拍子与 节奏型 。
7、音乐形式因素包含节奏、旋律、力度、 风格、音色、织体、 速度。
8、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是身体动作制作 的关键经验、歌唱的关键经验、演奏的关键经验。
10、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 与幼儿
三、名词解释
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
3、力度:表达音乐中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强弱意象。
4、邀请舞: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5、知觉系统:其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识别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6、音乐作品的表现性: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7、表现型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的反应或结果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追求的是儿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8、音乐技能: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再现性音乐作品的类型?
第一种,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再现性器乐曲。这类曲子本身具有鲜明的童趣,所在线的音乐内容的主题也比较容易辨认。
第二种,句式规整的再现性成人器乐曲。这种乐曲原本是喂成人创作的,但儿童音乐工作者从这些作品中挖掘出儿童趣味,从而使其成为儿童音乐作品。
第三种,句式不规整的再现性器乐曲。这类曲子由于其句式不规整,幼儿很难以拍子为背景按部就班的进行动作表演,但这类曲子往往形象非常鲜明,主题也很容易辨认,因此也很受幼儿喜欢。
2、简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
答:(1)在听音乐的同时让幼儿“见”到音乐的再现内容;(2)用一种制作方式让幼儿去感知与其音乐经验相符的音乐形式样式;(3)用其它类型的制作方式让幼儿去解释他们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理解。
3、简述评价幼儿园音乐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内容?
一是幼儿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反应,具体是指幼儿的反应是否指向音乐经验,幼儿的参与程度是否高,学习态度是否主动,情绪表现是否积极等。二是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具体是指对幼儿的控制程度、课堂管理方式、教育机制和技巧等。三是师生互动的质量。四是学习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4、简述单纯的身体动作技能的类型?
1.非移动性的身体动作,指身体在私人空间或固定位置上所做的动作2.移动性的身体动作,指身体在公共空间中到处移动,如:跑步、步行等。3.是与物体一起做身体动作。指身体伴随物体做非移动或移动的动作。
5、简述展示型档案夹的构成?
展示型档案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幼儿自主选择出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第二部分,由家长或教师用文字或录音记录每件入选作品被选的理由;第三部分,幼儿自己或他人欣赏档案夹作品后的建议与感想。
6、简述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层次?
第一,幼儿园音乐课程总目标:幼儿园音乐课程总目标是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层次中的第一层,它以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的面目出现。第二,幼儿园课程年龄阶段目标:这一结构快加类型的年龄段目标的制定,一般不仅考虑了音乐的内容唯独,而且考虑了幼儿的发展维度。第三,幼儿园音乐课程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中的“单元”可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内容单元;第二层指时间单元。第四,幼儿园音乐课程具体活动目标:指一个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这是真正微观层面的目标。
五、论述
1. 试论学前儿童音乐课程中档案夹评价的种类及其特点。
档案夹评价的内容:指根据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幼儿表现的作品及其其他证据、信息收集起来,并通过对档案夹制作过程和记录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幼儿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幼儿在达到目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
展示型档案夹评价的特点:这是一种激励性的终极性的评价,用以展示幼儿在某一学期或学年在音乐学习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如果是平时的作品,需要教师经常录音与录像,并让幼儿倾听与观看录音与录像,让后让幼儿选择觉得好的作品。当然,也可以是幼儿参加文艺演出时的录音与录像,展示自己特长的录音与录像。
评选型档案夹的特点:这是一种水平性或选拔性的评价
2. 论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课程目标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主要指课程目标所采用的形式或内型,而不是指目标的实质内容。课程目标可以有三种取向:行为目标、生成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由于音乐是表演艺术,所以其表演或制作特性决定了音乐课程取向表现性目标的合理性。对音乐的表达不是唯一、确定的,而是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种音乐情境或氛围中,去完成表达任务,这种表达制作的过程是表现性目标最能发挥其优势的过程。但在音乐过程中也有直接教幼儿所需要的技能的时候,这时也需要使用行为目标。
3.论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答: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一般可以有三种形式:1.以音乐版块内容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这是我国传统的包括幼儿园在内的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在2001年推广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中小学音乐课程对这种个音乐课程的组织形式做了革新。2.以音乐经验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音乐经验由音乐形成核心经验与音乐制作经验构成。指所有的音乐形式核心经验都以音乐制作的方式获得,不通过音乐制作业就不可能获得音乐形式经验;例如:节奏形式经验中的节拍经验,从不移动动作的合拍、移动动作的合拍、二拍身体摇摆、三拍身体摇摆待变拍身体摇摆的过程是需要由易到难的顺序的。3.以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包括自我、社会、自然及关系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这种音乐课程又被称为单元主题是音乐课程,围绕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所需的自我、社会、自然三个纬度的对话来确定单元主题。很显然这种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素是自我和谐发展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