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一段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总可以回想起一段往事,忽想起那曾今的人。在我二十年的生涯中,音乐可以说是陪伴着我成长的。一段经典的旋律代表着属于那段时代的印记,记载着我们过去的点点滴滴。
那我们就先谈谈音乐本身吧。音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音乐没有国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它是一种人类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 据考古学教就表明,人类很早就会使用音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音乐,人类的启蒙是发展更离不开音乐,人类在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时期,大多是以进化出双手来劳动的,站立起来后,人类的发展才以一种迅速的发展趋势向前进的,这些与人类的劳动和生产力有密切联系,而人类的生产力了,也促使人类要劳动工作才能更好的生活,可劳动时却又很辛苦,于是人类便开始发展起来了音乐的娱乐方式。我国最古来的诗歌《诗经》其实大多数都是歌曲的形式,是原始部落到奴隶制度时期的一个歌曲的汇总。这就很好的肯定了我们人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音乐很大一部分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了。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一直在音乐中度过。妈妈哼过的催眠曲,老师教过的儿歌,我们自己歌唱的红歌。那时候,操场上,马路边,游戏场到处是我们欢快的歌声,即使又是偶是喊出来的。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样的东西,只知道音乐课很好玩,可以随便说话。但是事实上童年乃至于婴儿期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音乐对于早期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优秀的早教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安抚情绪、培养音乐天赋,还可以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激活孩子大脑,促进发育,激发各种智慧潜能,并刺激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所以从一出生就接受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智能对宝宝来说意义重大。但是我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没有因为音乐的作用就逼着我从小时候就去学习什么乐器,声乐。但是现在有些家长总是给一个小孩子报一大堆的声乐培训班。幼儿的音乐早教并不是说一开始就非要孩子学弹琴、学声乐什么的,而是给他一个音乐的环境。音乐智能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爱音乐恰恰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听到音乐时的专注,对音乐显示的热切频繁的身体动作反应。在婴儿躺在摇篮时,就会跟随音乐,睁大双眼、四处搜寻、手舞足蹈、全身摆动;当他们不能安静地入睡时,温柔的摇篮曲却能将孩子们带入梦乡。
所以我建议在幼儿的早起音乐教育中,必须教给孩子有关唱歌的、听觉的、活动的、演奏的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使孩子们有能力从事音乐实践活动,并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理解、学习音乐,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智能。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审美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等,为孩子们成年的文化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的青年
后来随着年龄和见识学历的增长,我足渐认识到音乐的存在和作用。在我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音乐对我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每当我倍感压力我就会听一些轻音乐,我最喜欢的就是班得瑞的专辑,如果以我现在的欣赏能力来说的话,他们以简单流畅的旋律,加入大自然意象与流行元素,使人悠然神往,仙境的美丽景象,有时风生水起,有时石破天惊,彩绘黎明和黄昏的天空。夜晚的星,其实是具相当浓度的深紫色,从星光周围较亮的天空可以发现这个秘密,当破晓的空气变得流动,浑浊,那片黑才现出原色,一寸寸嵌进喧哗的日光里,这是夜晚的慈悲,悄悄退场,默默承担误解,惟有众星是夜的知己。而月光撒向无边无际的墨海,浓浓的穿入深域,深海里没有四季,只能在黑夜中猜想花的颜色,直落千斤的水压,压不住心头的空荡和放松。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我一直听着那些专辑,让我可以很快的放松,压力得到释放。
进了大学后我平常都是自己听一些前言的音乐,自己有时候都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了,进了大学是不是该自己好审视一下自己呢。而且我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上艺术欣赏课的兴趣不是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艺术课没什么意义,帮助不大:另一方面也与艺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无关系。有专家指出,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传递——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常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努力迎合教师的审美观.这是造成学生对精心编制的教材内容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还有.单一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结构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对艺术欣赏的畏难情绪.较多“经典”的艺术作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降低了学生参与艺术欣赏的积极性。虽然每次选课的时候都会出现很多人哄抢艺术课的现象,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为了那艺术课的学分。很少有人静下心了去好好听听,欣赏音乐。
所以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在音乐里面找到属于我生活的元素,这样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