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通过种群和群落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从研究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个体——种群到研究生活在同一地点的所有生物个体——群落,所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同学们现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群落,我们区分它们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生: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
推进新课
师:一般来说,不同的群落所含的物种的数目是不同的,也就是物种的丰富度是不同的。这个非常好理解,比如果我们学校的花园里面的物种数和操场的物种数就不一样,至少在植物的丰富度上就不同。所以研究物种的丰富度是我们认识不同的群落的基础。那么怎样来调查物种的丰富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阅读完后,思考并讨论这样几个问题,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课件展示:
1.用什么方法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
3.整个丰富度的调查过程分了哪些步骤?
4.采集小动物的方法有哪些?
5.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6.如果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查,结果会相同吗?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7.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何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
生1:常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也就是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地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生2:丰富度的调查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生3:整个调查过程主要分为: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和统计分析五个步骤。
生4: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一可以把取来的样本放置在放有金属网的去底花盆中,利用诱虫器来采集;二可以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找出体型较大的动物,较小的动物用吸虫器采集这样简易的采集法。
生5:调查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安全,同时不能破坏环境;在取样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采集小动物过程中,要防止小动物逃走。
生6:不同。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土壤的肥力、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种类等因素有关。
生7: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要改成能盛水的容器,取样方法也不同,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也要改进,比如,可以通过纱布、滤纸等把水滤去,再用放大镜找相对个体较大的小动物,对于个体小的动物,可以通过把水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我们对这个实验的大概步骤有所了解了,在大家进行调查之前,还需要大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各小组先要确定探究的问题。例如,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之间的差异;第二,每一组要制定探究计划,而且要有研究计划表,表格的形式参考后面的表格。这两件事完成后,就到学校旁的小树林中去取样。观察和分类时可以利用桌上的小动物名册,实在对不上号的,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它的特征。
(学生实验,教师予以指导)
师:请根据前面介绍的丰富度统计方法,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老师也要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不能鉴定的小动物种类等)
课堂小结
师: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学会调查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同时,还要能够通过比对调查的结果来分析原因,从而能从本质上理解不同的群落之间的差异,以及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板书设计
群落的结构
活动与探究
主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步骤 | 学生活动 | 教师指导 | 目 的 |
| 1 |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 可通过考虑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作调查,或是不同土壤 | (1)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通过学生实地感受群落所处的环境,利于学生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3)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2 | 制定探究计划 | 可用列表的方法,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探究问题 | |
| 3 | 取样 | 使用诱虫器取样,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 | |
| 4 | 观察和分类 | 事先将当地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列好名册,供学生分类时参考 | |
| 5 | 统计和分析 | 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