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句是 ( )
A.热忱是一种炽(chì)烈的情感,也是一种执著(zhuó)而永不停息的态度。
B.这个时候,所有的仆人和(hé)着优美的音乐,轻盈(yín)地跳起来。
C.面对他人的公开挑衅(xìn),我们应(yīng)该冷静对待。
D.乌云散(sàn)开,花儿绽(zhàn)放了笑脸。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真谛 缄默 顾名思义 翻来覆去 B. 狼籍 萧瑟 相辅相承 抑扬顿挫
C. 祈祷 迁徒 美不盛收 相形见拙 D. 苍芒 和煦 长吁短叹 认劳认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集成爱的海洋。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如今的弥勒风光独好,景色宜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D.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4.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老师三年的教育,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B.为了防止发生类似的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每逢节假日,他时常丢下学习和妹妹到公园游玩。
D.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5.请选出填在句子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
如果说生命是水,那么尊严就是流动;如果说生命是火,那么尊严就是燃烧;如果说生命是鹰,那么 。
A.尊严就是勇猛 B.尊严就是盘旋 C.尊严就是飞翔 D.尊严就是羽毛
6.小月要求云南广播电台为她播放一首歌,说法恰当的是( )
A.我的姐姐明天参加中考,我衷心祝愿她考试成功,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给她吧!
B.我的姐姐明天参加中考,我衷心祝愿她考试成功,我想您一定会乐意播放一首歌献给她的。
C.我的姐姐明天参加中考,我衷心祝愿她考试成功,希望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献给她。
D.我的姐姐明天参加中考,我衷心祝愿她考试成功,希望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献给她,好吗?
7.根据提示填空。(—必答,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有加字、漏字、错别字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则有心旷神怡, 。(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
, 。
请写出连续两句含有哲理的古诗词句。
,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二、语文综合运用(8~10小题,共6分)
神奇美丽的云南。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寻幽访胜、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理想之地。作为云南省的一员,你有义务把你的家乡推向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云南。
8.请任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点言简意赅地向大家进行介绍。(30字以内,2分)
9.“民以食为天”,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美味特产,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给它拟写一则广告词,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2分)
10.云南是个多民族集居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请你从中选择一种作介绍。(2分)
民族名称: 该民族的节日名称:
三、阅读(11~29小题,共4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3分)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处,遥见樵渔一路归。
11.这首诗中哪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1分)
1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7小题,共13分
【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似第,阖户
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毙,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节选自《赵普》)
【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1)及次日临政 (2)走送之
1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4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5.从【丙】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
16.陶渊明、赵普、宋濂在学习方面很有建树,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简要说说理由。(2分)
17.古人尚且勤奋读书,难道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不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精神吗?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象。(3分)
(1)作品名称:
(2)作者: (3)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小题 ,共12分
你失去了哪些本能
在全球化的新生代中,有三类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科技废人、传统弃儿、职业病人。
新科技和新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把人带向福地,很可能是走向相反的方向,造成人自身机能的退化。
不要一厢情愿地相信“科技以人为本”,科技其实是以智能化和傻瓜化为本,令人动一下大拇指就能完成一切行为,从打电话、找人、做饭、听音乐、做记录、开飞机到发射导弹。结果是以“电话号码健忘症”为代表的“数码痴呆症”在流行,商务通、Google 、点唱机和刻录光盘取代了我们的记忆能力。
高科技令我们淡忘了自己还有一个功能强大的身体。不知不觉间,我们荒废了那么多的本能,从身体的机能到心灵的感应。高科技能救我们吗?除了攀比数码产品的升级版本,我们获得的是对它更深的依赖和自身本能更快的丧失。
因为,你极有可能退化以下能力——
视力:电脑、电视和不规律的作息让大家都戴上了眼镜。因为戴了眼镜大家才不知道你近视。
听觉:随身携带MP3,长时间戴耳塞能导致听力衰退或迟钝。
消化功能:生食越来越不敢吃,食物越来越精细。胃病成为全民性的职业病。
运动能力:打的、坐飞机、长期伏案,大脑发达而四肢功能退化,力量只够爬楼梯,连提一桶水都吃力。灵活性只表现在大拇指最擅长发短信了。
身体的忍受力:四季必备止痛药的后果是,即使是小手术都让人不能忍受。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风机。
计算能力:能用计算器就用计算器,所有手机都附带这一功能。
现实生存能力:电玩让年轻的孩子活在另一个世界,然后更严重地被社会伤害。另一方面,人们进入餐馆就能当美食家,但自己连荷包蛋都煎不好。
独处的能力:无法忍受一个人的孤独,狂发短信、打电话、看电视、上网、逛街、购物,等等,想方设法不静静地呆着。
18.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不超过15字,2分)
19.作者在文中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请选择一例并说说其作用。(3分)
20.选文中已经提到的或者没有提到的人的能力的丧失,在我们身上也存在。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例并简单说说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些能力的退化。(3分)
21.文中第2段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2.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人的一些能力下降与高科技有必然的联系吗?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3~29小题,共16分
菊有黄花
一场秋雨,再紧跟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样的姿态开着,一大丛一大丛的。
晋代的陶渊明随口吟出的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于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唐朝元稹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偏绕篱边日渐斜。秋水黄昏,有菊有篱笆,他触景生情地怀念起陶翁来。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休,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A( )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看稀奇,小脸张着,兴奋着B( )欣喜着。对世界,是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下的人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然。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们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们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野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札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捂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23.请你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对菊花怎样的态度。(3分)
24.菊花有多种颜色,作者为什么要用“菊有黄花”为题?(2分)
25.请你对文中划线句子自选角度进行赏析。(3分)
26.结合全文,体会作者对菊花有着怎样的情感。(2分)
27.读过全文后,请你联系自己有关菊花的认识,说说菊花在你心中的形象。(3分)
28.文中说“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的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那么,我们学过的宋代周敦颐的那句“ , ”,几乎成了莲的名片。(2分)
29.根据语境,请为A B两处补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A处为 B处为
四、写作(50分)
30.请以“我懂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 考 答 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B 2. A 3. D 4. C 5.C 6.D 7.(1)谈笑有鸿儒 (2)宠辱偕忘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二、语文综合运用(略)
三、阅读
(一)11.吟余小立阑干处 1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黑“点”了,用“点”比用“只”更形象更符合实际。
(二)13.及:等到 走:跑 14.(1)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2)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获得了学识。 15.(1)刻苦好学 (2)博览群书 (3)虚心请教 16.略,围绕文段内容,言之有理。 17.例:《三国演义》 罗贯中 诸葛亮
(三)18.高科技让人失去了本能 19.例:“运动能力:打的、坐飞机、长期伏案……”增强说服力,让读者从具体实在的例子中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20.例如记忆能力,我们过分依赖存储工具,该背诵的没有背诵;例如书写能力,我们因为可以用电脑打字去不能把字写好。 21.不能。“不一定”这个词表明情况是不完全肯定的,客观地指出新科技和新生活方式是具有两面性的,并不只是带来好处。 22.答案略,答题要点:一是从事实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具备批判精神。
(四)23.写了陶渊明对菊花的钟爱,写了乡下人对菊花的不以为然,写了小孩对菊花的亲密,写了老人们用菊花做枕头,写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少答一方面扣0.5分,少于三方面得0分) 24.因为黄色的菊花具有人文的精神,它是菊花最地道的颜色,也是作者喜欢的颜色,所以才以“菊有黄花”为题。 2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的美丽多彩(1分),字里行间充满了情趣,让人喜欢(1分) 26.作者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7.例:菊花耐得住寂寞,在群花凋谢后,它才在秋天烂漫地开放;它在深秋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和魅力,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9.A处为(、) B处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