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方案报审表(TA1)
工程项目名称:新建吴忠至中卫铁路 施工合同段: 编号:
致:中铁济南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宁夏城际铁路监理站
我单位根据承包合同的约定已编制完成 过渡段工艺性试验方案 ,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
附件:过渡段工艺性试验方案。
承包单位(章):
项目负责人:
| 日 期: 年 月 日 |
| 专业监理工程师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 期: 年 月 日 |
| 项目监理机构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章):
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年 月 日 |
| 建设单位意见(如需要): 建设单位(章):
负责人: 日 期: 年 月 日 |
新建吴忠至中卫铁路
过渡段工艺性试验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中国铁建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第四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六年十月
路基过渡段工艺性试验方案
1 编制依据
1. 设计技术交底文件。
2.《路基通用图》吴中施路05
3.《区间路基设计图》吴中施路02-02
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6.《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规程》
7.《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8.《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 工程概况
新建吴忠至中卫铁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经济区的吴忠和中卫两市,我第四项目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境内,管段起讫里程DK58+772.86~DK78+336.91,全长195.05m;其中路基17段/11079.94m;过渡段104段,包含18座桥34段路桥过渡段、35个涵洞70段路涵过渡段。
为全面展开路基过渡段填筑施工,我部拟在DK74+574 1-1.5m涵洞过渡段进行试验段施工,实验填筑层数为3层。计划试验时间2016.10.20-2016.10.31日。
3、施工人员和设备配置情况
1、试验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
试验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见表1
表1、试验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表
| 姓 名 | 职 务 | 工 作 职 责 |
| 工区长 | 路基试验段总指挥 | |
| 工区总工 | 试验段技术总负责人 | |
| 工区副经理 | 现场负责人 | |
| 技术员 | 现场技术负责 | |
| 技术员 | 现场技术负责 | |
| 质检员 | 现场质量控制 | |
| 安全员 | 现场安全及文明负责 | |
| 试验员 | 试验检测 | |
| 测量员 | 现场测量 | |
| 材料员 | 材料负责 | |
| 领工员 | 现场总协调 | |
| 领工员 | 现场总协调 | |
| 路基作业队机械操作人员18人、杂工20人 | ||
试验段主要施工机械配备见表2。
| 机械名称 | 型 号 | 单位 | 数量 |
| 挖掘机 | PC210 | 台 | 2 |
| 推土机 | SD13 | 台 | 1 |
| 重型振动压路机 | SR20MP | 台 | 1 |
| 自卸车 | 康明斯 | 台 | 4 |
| 装载机 | ZL-50 | 台 | 3 |
| 洒水车 | 10T | 台 | 2 |
3、试验段施工主要测量、检测仪器
试验段施工主要测量、检测仪器见表3。
表3、试验段施工主要测量、检测仪器
| 仪器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 全站仪 | Leica TC702 | 套 | 1 |
| 水准仪 | DS3E | 台 | 1 |
| 坡度尺 | E01B | 把 | 1 |
| 直尺 | 2.5m木尺 | 把 | 1 |
| 水准尺 | 3m木尺 | 把 | 1 |
| 水准尺 | 5m铝合金尺 | 把 | 1 |
| K30平板荷载仪 | YB-150 | 套 | 1 |
| EDTA滴定仪 | 套 | 1 | |
| 灌砂桶 | Ф150mm | 个 | 1 |
| 电子天平 | ES-10K | 台 | 1 |
| Ev2静态变形模量测试仪 | JDG-08型 | 套 | 1 |
| Evd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 | LFG型 | 套 | 1 |
4.1. 工作职责范围
试验室:负责工程施工过程的检验、试验;负责进场工程材料水泥进行品质指标检验,对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负责地材的料源场地调查及抽样进行材质鉴定。
4.2 试验检测
(1)由项目部工地试验室配合中心试验室对级配碎石的水泥含量进行检验、碎石颗粒、级配碎石、0.5mm以下细集料含量,其他塑性指数,对主要原材料水泥进行取样检验、试验,并上报监理工程师做同步试验和批复。
5.1-1基础表层以下过渡段填筑压实标准
| 指标 | 压实标准 | ||
| 化学改良土 | 砂类土及细砾土 | 碎石类及粗砾土 | |
| 地基系数K30(MPa) | ≥130 | ≥150 | |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40 | ≥40 | |
| 压实系数K | ≥0.95 | ≥0.95 | ≥0.95 |
| 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qu(KPa) | ≥550 | ||
过渡段填料应符合设计文件和验标的要求。
过渡段级配碎石采用的碎石粒径、级配碎石和级配砂砾石必须严格控制0.5mm以下细集料的含量及其液限和塑性指数。选用品质优良的原材料是确保级配碎石质量的基础。要确保筛选并按比例混合组成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粒径、级配及品质指标符合规定的要求。
施工前应对所选择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并经试验鉴定,使其能够确保路堤各相应部位填料的质量检测、压实标准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施工中检测内容:水泥、碎石、压实度。
4.4 测试项目及频率
工程质量、工程原材料检验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规定进行,各项检验项目及频率见表5.1-2表。
表5.1-2 表主要工程材料、工程质量检验项目及频率表
| 材料名称 | 试验项目 | 频率要求 | 允许偏差 | 适用规程 |
| 碎石 | 重型击实 | 每2000m3一次 | +1% | 按现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执行 |
| 颗粒分析 | 易破碎碎石不超过10% | |||
| 液限及塑性指数 | 液限不大于25%,塑性小于6 | |||
| 含泥量 | 每2000m3一次 | 不得含泥土及其它杂质 | ||
| 有机质 | 每2000m3一次 | 不超过2% | ||
| 水泥 | 细度、比表面积胶砂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 | 同厂、同品种、同标号、同编号、同一进场时间每200T检验一次 | ||
根据原材料进厂计划和施工计划安排,检验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规定进行。
4.6 保证措施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证书,持证上岗。
测试项目严格按标准中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⑴实验室配备试验检测专用汽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⑵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制作镜框,标准化管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镜框制作要求美观、大方。
⑶中心试验室设专人分管试验检测资料。
⑷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试验仪器精度满足规范要求,确保试验数据准确有效。
5 工程的施工顺序、方案、工艺
5.1 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地基处理报验→测量放样→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验签证→资料整理→工程验收
(1)设计要求
DK74+574涵洞填土高度小于1m,当横向构筑物顶部距路基面的高度h≤1m时,横向构造物顶部及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层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筑,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
(2) 填料要求
①过渡段填料符合设计文件和验标的要求。
②过渡段级配碎石采用的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规范规定。级配碎石和级配砂砾石必须严格控制0.5mm以下细集料的含量及其液限和塑性指数。选用品质优良的原材料是确保级配碎石质量的基础。要确保筛选并按比例混合组成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粒径、级配及品质指标符合规定的要求。
③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级配碎石掺5%水泥过渡,具体过渡形式按设计施工图执行。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4h内碾压完毕。
④施工前应对所选择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并经试验鉴定,使其能够确保路堤各相应部位填料的质量检测、压实标准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 施工方法
①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②涵洞顶部两端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其填筑施工应符合施工指南的有关规定;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进行横向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时,不得影响结构物的稳定。
③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使用小型振动机碾压。
④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用小型振动夯实机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压实厚在10~15cm,碾压8遍;
⑤每一层的压实厚度根据不大于30cm的要求来控制。
(4) 施工工艺
施工前,做好横向结构物两侧的排水施工,防止水流对填料的浸泡或冲刷。
在横向结构物两侧基础等达到设计及规范允许强度后,及时进行两端过渡段填筑,其压实度要求均与一般路基一致,但应分别对称分层填筑,防止由于不对称填筑造成对横向结构物的扰动。
结构物顶的填料与结构物两侧2m范围内的水泥级配碎石同时采用小型振动机碾压成型。
每层混合料施工完毕后需按要求进行养护。
施工工艺框图如下
涵路过渡段施工工艺框图
(5)施工要点
过渡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施工工艺、机具设备、层厚控制;填料质量及均匀性控制、边坡平顺及压实控制、沉降观测、检测频次与数量。
①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②靠近结构物两侧2m以内及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必须使用小型振动机碾压。
(6)注意事项
①横向结构物两侧必须对称填筑,在填筑过程中注意作好防排水工作,每层均应做好横向人字坡和纵向排水。
②基坑底面以下部分回填混凝土,并保证基坑底部与侧壁之间密实、无虚土。
③当构筑物轴线与线路中心线斜交时,首先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以减少路基与横向构筑物横向刚度的差异。
④水泥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4h内碾压完毕。
5.2 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一般规定
桥涵两端的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2)观测的内容
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
(3)观测点布置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原则上采用剖面沉降管(或采用沉降板)。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管口处设置观测桩,桩顶预埋耐磨测头。
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固。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低于4mm/30 m。
(5)观测频度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一般路基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填方地段的桥路/涵洞过渡段埋设剖面沉降管进行沉降观测,在过渡段不同结构物分别设置剖面沉降管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剖面沉降管沿线路横断面方向埋设,涵路过渡段剖面沉降管沿涵洞主轴方向埋设。
剖面沉降测量导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剖面沉降管在桩顶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切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垫层顶面,回填中粗砂至0.2m高度时铺设剖面沉降管(剖面沉降管及管接头内穿入用于拉动测量的铟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碾压面,剖面沉降管铺设完成后,并于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15m×0.15m×1.0m,并于桩顶预埋耐磨测头,观测桩外设外径0.9m,内径0.7m,高度0.7m的素混凝土保护墩,保护墩埋入0.4m,外露0.3m。
剖面沉降仪的技术要求,系统精度:不低于4mm/30m;最小读数:0.01mm;角度测量范围:0o~±30 o;工作温度:-5Co~60 Co;电缆抗拉强度≥200kg。
剖面沉降管采用与观测仪器配套的HPV(高强PVC)管,外经≥70cm,最小壁厚≥3.1mm,允许拉伸度:10mm/2000mm。剖面沉降管内壁开有4条对称导槽,作为测斜管滑动轨道,槽宽5mm,槽深3mm,导槽要求垂直光滑,管端接口密合,并且根据需要,需配备与之相配套的剖面沉降管内移动探头传感器与智能采集仪。
5.3 过渡段施工控制及质量检测
5.3.1 施工控制
⑴层厚控制
使用小型压实机械时压实厚度不宜超过15cm,使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时压实厚度不宜超过30cm。在桥台背部及横向结构物墙身的左中右用红油漆标出分层松铺厚度和填层序号。
⑵填料平整及均匀性控制
基床表层以下部分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靠近结构物人工配合进行局部处理,确保层厚及拌合料均匀。表层与区间表层作为一整体施工。
5.3.2 质量检测标准
⑴过渡段基底处理
过渡段基底处理应按照验标要求过渡段应检测EVd。
检验数量:每个过渡段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3点,其中:距路基边线1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1点;或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其中:距路基边线2m处1点,路基中间1点。监理单位平行检验压实系数K(或空隙率n)1点,见证检验全部地基系数K3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⑵过渡段基坑回填按照设计要求回填,回填检测符合验标要求。
①基坑采用混凝土回填时,回填材料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每个基坑抽样检验3组。
检验方法:在浇筑地点抽样成型混凝土试件进行标准养护,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②基坑回填顶面高程的允许偏差为±50mm。
检验数量:每个基坑抽样检验3点。
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
⑶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检测
①过渡段级配碎石填料粒径、级配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碎石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应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检验数量:每2000m3抽样检验1次颗粒级配、颗粒密度、针状、片状颗粒含量、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
检验方法:在料场抽样进行室内试验,并在每层的填筑过程中目测检查级配有无明显变化。
②级配碎石中掺入水泥的品种、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同一产地、品种、规格、批号的水泥,每200t为一批,当不足200t时也按一批计。每批抽样检验1组。
水泥进场时间超过3个月或受潮结块时应复检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进行有关项目的试验。
③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的压实质量应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和压实系数k三项指标控制。
| 项目 | 压实系数K | 地基系数K30(MPa/m)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 压实标准 | ≥0.95 | ≥150 | ≥50 |
④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
⑤填料应分层压实。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时,每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时,填料的虚铺厚度不应大于20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单位确认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应平整无积水现象。
检验数量:抽样检验6处(左、中、右各2处)。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⑥开工前根据试验室应做试验段得出试验配合比
级配碎石中水泥掺加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试验配合比0~+1.0%
检验数量:每过渡段每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3处(左、中、右各1处)。
检验方法:滴定法检测。
⑦过渡段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过渡段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表
| 序号 | 检验项目 | 允许偏差 | 检验数量 | 检验方法 |
| 1 | 中线高程 | ±10mm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点 | 测量仪器测量 |
| 2 | 中线位置 | 20mm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点 | 测量仪器测量,尺量 |
| 3 | 纵向长度 | 不小于设计值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点,左、中、右各一处 | 尺量 |
| 4 | 横向宽度 | 不小于设计值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处 | 尺量 |
| 5 | 厚度 | ±10mm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个断面,沿过渡段纵向均匀分布 | 测量仪器测量,尺量 |
| 6 | 横坡 | ±0.5%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个断面 | 坡度尺量 |
| 7 | 平整度 | 不大于12mm | 每过渡段抽样检验3点 | 3m长直尺量测 |
| 8 | 边坡坡率 | 3%设计值 | 每过渡段每侧抽样检验6点 | 坡度尺量 |
⑷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土检测。
①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基床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筑压实质量应符合本设计要求。基床底层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筑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基床以下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3点;基床底层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3点。
③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
④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相邻路基及锥体填土与过渡段级配碎石间应符合要求。
检验数量:每个过渡段检验1组。
检验方法:筛分试验。
⑤过渡段两侧填土横坡、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⑸基床表层以下填料过渡段填层
①填料填筑过渡段填料的检验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填料填筑过渡段填料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填料应分层压实。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时,每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单位确认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应平整无积水现象。
检验数量:抽样检验6处(左、中、右各2处)。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④填料填筑过渡段填筑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⑹过渡段路基填筑压实度标准应符合高速铁路过渡段路基填筑压实度标准的规定。
5.4级配碎石的质量检测
5.4.1 级配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而成。
级配碎石颗粒级配应符合下表中不均匀系数Cu不应小于15,0.02mm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应大于3%,大于22.4mm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应小于30%,不应含有黏土及其他杂质。
基础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要求表
| 方孔筛边长(mm) | 0.1 | 0.5 | 1.7 | 7.1 | 22.4 | 31.5 | 45 |
| 过筛质量百分率(%) | 0-11(5) | 7-32 | 13-46 | 41-75 | 67-91 | 82-100 | 100 |
检验方法:料场抽样。
级配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 序号 | 检验项目 | 质量标准和允许偏差 | 检验数量及方法 | |
| 1 | 级 配 碎 石 | 粒经级配 | 符合设计规定,且其不均匀系数U=D60/D15不得小于15,0.02mm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3% | 每2000m3抽检1次颗粒级配、颗粒密度、黏土团及其他杂质含量、级配碎石中大于16mm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含量;其他项目每一料场抽检2次。检验方法按《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进行检验 |
| 2 | 与上部路床及下部填土之间 | D15<4D85 | ||
| 3 | 每一压实层 | 采用同一种类填料 | ||
过渡段用碎石级配范围
| 级配编号 | 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 | |||||||||
| 50 | 40 | 30 | 25 | 20 | 10 | 5 | 2.5 | 0.5 | 0.075 | |
| 1 | 100 | 95-100 | 60-90 | 30-65 | 20-50 | 10-30 | 2-10 | |||
| 2 | 100 | 95-100 | 60-90 | 30-65 | 20-50 | 10-30 | 2-10 | |||
| 3 | 100 | 95-100 | 50-80 | 30-65 | 20-50 | 10-30 | 2-10 | |||
5.4.3 压实标准
基床表层以下压实标准
| 指标 | 压实标准 | ||
| 压实 标准 | 地基系数K30(MPa/m)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压实系数 |
| ≥150 | ≥50 | ≥0.95 | |
| 指标 | 压实标准 | ||
| 压实 标准 | 地基系数K30(MPa/m)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压实系数 |
| ≥190 | ≥55 | ≥0.97 | |
| 序号 | 检验项目 | 允许偏差 |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 | 检验方法 |
| 1 | 纵向填筑长度 | 不小于设计值 | 每层抽样检验3点,左、中、右各1点 | 尺量 |
| 2 | 纵向填筑坡度 | 不大于设计值 | 每层抽样检验3点,左、中、右各1点 | 尺量计算 |
| 指标 | 压实标准 | ||
| 化学改良土 | 砂类土及细砾土 | 碎石类及粗砾土 | |
| 地基系数K30(MPa) | ≥130 | ≥150 | |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40 | ≥40 | |
| 压实系数K | ≥0.95 | ≥0.95 | ≥0.95 |
| 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qu(KPa) | ≥350(550) | ||
6.1安全要求
(1)深路堑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
(2)挖时应定期对坡面、坡顶的稳定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处理。
(3)分层开挖时,作业面应相互错开,严禁重叠作业。
(4)严禁在松动危石下方作业、休息和存放机具。
(5)路堑开挖危及运输道路及建(构)筑物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6)在路堑内高陡斜坡、冻胀泥泞地段作业,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7)弃土时不应影响路堑边坡和弃土堆的稳定。严禁在泥石流沟堆弃土石。
6.2环保措施
(1)深路堑开挖前应先做好路堑顶截、排水设施,开挖区保证排水畅通,排出的水不得损害路基及附近建筑物。
(2)影响路基边坡稳定的地下水和地面水应及时引排,在路堑表面设排水坡,以利排水。
(3)弃土的位置和高度要保证路堑边坡、山体和自身的稳定,并不影响附近建筑物、农田、水利、河道、交通和环境等。
(4)弃土、弃渣场应按照设计及时完成防护工程。
6.3文明施工措施
(1)保持施工现场清洁、整齐。
(2)机械设备停止施工时,必须停放整齐、有序,不得乱停乱放。
(3)禁止乱鸣喇叭,尤其是在夜间施工,以免影响周边村民正常休息。
(4)严禁乱扔施工垃圾,剩余的混凝土存放指定地点处理。
6.4文物保护措施
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和地方的文物保护条例、爱护文物、保护文物,防止文物损坏或丢失。开工动员中,向施工人员讲明历史文化遗址、文物的重要意义,使每个职工明白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严格执行国家文物管理局有关古迹文物、动植物化石保规。
施工中如发现化石、钱币、有价值的物品或文物、古建筑结构以及有地质或考古价值的其他遗物等时,立即停止施工,封闭现场,及时向监理单位报告所发现的情况并与文物管理单位取得联系,在未查明文物前,不进行破坏性施工。必要时请当地门担任现场警戒,严禁私自占有、破坏和非法买卖。在文物单位证实没有保留价值的情况下,方可继续施工。在文物管理部门到达现场处理过程中,积极配合并提供帮助。
对施工中挖出的有价值的文物、化石以及矿藏要及时送交文物单位,以求得妥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