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哪些本质区别?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判断的关键词:
有性生殖:种子、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卵、胚
无性生殖: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繁殖;使用嫁接、压条和扦插等方式繁殖新个体
2.扦插和嫁接成活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扦插:要选择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枝条作接穗;一般植物的扦插,保持20℃~25℃温度条件下生根最快;扦插后要注意使扦插基质保持适度湿润状态。
嫁接:确保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双方的形成层出来的新细胞才能愈合,接穗才能成活。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什么是变态发育?
以家蚕为例比较幼虫与成虫:
| 比较 | 形态特点 | 生活习性 |
| 幼虫 |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 |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 |
| 成虫 | 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 | 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
2.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像家蚕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蝗虫的个体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导学提纲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分布范围与环境的关系
水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分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环境变迁,如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的缩小也使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减小。
疑难解析
1.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蛙的幼体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不同点,如下表:
| 比较 | 早期蝌蚪 | 成蛙 |
| 外形特征 |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 |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 |
| 头部 | 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 | 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生活 |
| 躯干、四肢、尾 | 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 | 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的,这种水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导学提纲
二、鸟生殖发育过程
一般包括:求偶(跳舞、鸣叫、炫耀)→交配(雌雄鸟交配,使卵受精,形成受精卵)→筑巢(保护受精卵,为孵卵、育雏等提供条件)→产卵→孵卵→育雏
疑难解析
1.鸟卵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陆地上发育?
在鸟卵中,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卵黄的外面是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壳和卵壳膜既有气孔透气,又能防止水分的散失和起保护作用。因此,鸟卵的发育已完全摆脱了水环境的,使鸟类成为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2.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并简要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性。
| 生物种类 | 生殖方式 | 发育方式 |
| 昆虫 |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
| 两栖动物 |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 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
| 鸟类 |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为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没有变态发育 |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性状和相对性状有什么区别?
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有的是行为方式,等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例如,豌豆的花色有白色和红色,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单眼皮与双眼皮等都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什么是转基因生物?
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简单地说:①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②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每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是DNA分子的主要载体。③DNA与基因的关系:每个DNA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如何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原始的生殖细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是每对染色体中各少一条。如人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精子或卵细胞只有23条。通过精卵结合(即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人的受精卵中就有46条染色体)。
基因在DNA分子中,DNA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所以基因就伴随着染色体通过上述的生殖过程遗传给了下一代。所以,后代的性状就受这些通过生殖细胞传递下来的基因所控制。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导学提纲
二、决定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分(分别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一对基因组成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表现为显性性状。只有两个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表现为隐性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如下图:
三、禁止近亲结婚,减少遗传病发生的几率。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因为同一个家族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可能性较大,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几率就大,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疑难解析
1.如果父母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推测其子女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父母成对的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时会分离,基因组成为Aa的父母各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生殖细胞A、a,生殖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其子女的基因组成可能有三种情况:AA、Aa、aa。如下图所示:
2.已知面颊上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
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请问,一对无酒窝的夫妇能生育出有酒窝的子女吗? 为什么?
不能,决定无酒窝的基因为隐性基因d,所以无酒窝的夫妇决定有无酒窝的基因型都为dd,当亲代形成生殖细胞时只能将d传递给子代而不会出现显性基因D,所以,其子女是无酒窝的。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导学提纲
一、人类染色体由22对常染色体与1对性染色体组成
二、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三、生男生女的几率各占50%
疑难解析
1.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细胞中,都只有1条性染色体。男性有2种精子,分别含X、Y性染色体;女性只有一种卵细胞,都含X性染色体。
2.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比例大致是1:1;而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男女比例不是1:1的情形也很多。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如果统计众多的母亲所生的孩子,男女比例会接近1:1。所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整体比例大致为1:1。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或是男孩或是女孩,不可能1:1。同样道理,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出现男女比例不是1:1是不奇怪的。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列举生物变异的现象,分析引起生物变异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变异的现象,如:“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一对色觉正常的父母生下一个色盲的儿子”。引起变异的因素分两种,一种是环境改变。由环境因素改变导致的,而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
2.怎样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选取两个不同品种的花生种子(粒数相同,大小不同),种在同一块地中,且采用同样的管理措施,收获后观察、比较果实的大小。
(1)提出的问题: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一定大些吗?
(2)假设: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大些。
(3)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后,结果是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要大些(平均值)。
(4)结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或遗传物质)决定的。通过实验,证明生物的变异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分别由遗传物质和环境的改变引起。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简述原始生命的演化过程。现在的地球还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吗?
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原始地球中由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组成的原始大气,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火山喷发释放的高能量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的海洋;在热汤般的原始海洋中,各种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大约在地球形成10亿年左右,逐渐形成原始的生命。
一般认为,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生命了。当今地球上,作为原始生命起源的基本自然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如原始的大气、强烈的紫外线等高能量和原始的海洋。
2.化学起源说和宇生说的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有机物来自何处是两种观点的争论焦点。化学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宇生说认为:地球上有机物来自宇宙。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阅读课本53—54页,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2)科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你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
在资料1中,科学家采用了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进化顺序的方法。在资料2中,采用了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是由始祖鸟进化而来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在资料3中,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推断出了进化的大致历程。
对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作出如下的推测:生物是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而且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资料1表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进化顺序为:鱼类斗两栖类斗爬行类斗哺乳类;资料2表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资料3表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马次之,果蝇和向日葵则较远。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导学提纲
疑难解析
1.什么是人工选择?
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爱好,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不断选择,从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相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2.什么是保护色?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只是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是自然环境对动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方面,例如警戒色、拟态等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什么是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 ( )
A.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B. 生物的新陈代谢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D.生物的进化
2.下列不属于植物的有性生殖的是 ( )
A.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 B.蕨类植物产生孢子
C.裸子植物幼苗长成大树 D.马铃薯块茎生根发芽
3.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
A.椒草的叶能长成新植株 B.花生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C.用枝条扦插繁殖月季 D.用嫁接来繁殖桃树优良品种
4.小林家引进一株优良的荔枝树,小王家也想尽快培育出这种优良的荔枝树,你认为下面哪一种方案最好 ( )
A.用优良的荔枝树和本地的荔枝树杂交 B.用优良荔枝树的枝条进行扦插
C.将优良荔枝树的芽作为接穗嫁接到本地的荔枝树上
D.用优良荔枝树的核(种子)直接播种
5.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叫做 ( )
A.授粉 B.受精 C.有性生殖 D.无性生殖
6.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个体,胚是由( )发育而来的
A.受精卵 B.胚珠 C.卵细胞 D.精子
7.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作为接穗,接到毛桃上,结出的果实成熟后的味道是( )
A.酸的 B.甜的 C.酸甜各半 D.酸中带甜
8.下列有关扦插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选择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枝条作为插条
B.在20℃—25℃条件下,扦插的枝条生根最快
C.一般每段插条保留两个节,且下端的切口最好是斜向的
D.扦插时只要一个节埋入土中,方向不需考虑
9.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
A.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B.幼苗长成植株C.根尖细胞产生新细胞D.玫瑰扦插成活
10.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 )
A.能否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B.能否产生生殖细胞
C.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D.能否保持母本性状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下列哪种昆虫是通过完全变态发育成成虫的 ( )
A.蟑螂 B.蝗虫 C.蝴蝶 D.蝉
2.蝗虫的若虫和成虫的区别是 ( )
A.若虫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B.若虫身体柔软,没有外骨骼
C.若虫身体较小,没有翅芽 D.若虫未蜕皮,不能飞
3.蜜蜂完全变态发育的正确过程是 ( )
A.幼虫→卵→成虫 B.卵→蛹→成虫 C.卵→幼虫→蛹→成虫 D.卵→蛹→幼虫→成虫
4.下列昆虫组合中全部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是 ( )
A.蝴蝶、蚂蚁、蝗虫 B.蝴蝶、蚕、蝉 C.蜜蜂、蜻蜓、苍蝇 D.蚕蛾、蝗虫、蚊子
5.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诗中的蚕的“死”只是春蚕变态发育过程中( )时期的开始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6.“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是进行 ( )
A.产卵 B.捕食 C.喝水 D.受精
7.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成的。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毛毛虫”是(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8.“金蝉脱壳”的本义是指昆虫 ( )
A.产卵繁殖后代 B. 卵孵化成幼虫
C.蛹羽化成成虫 D.蜕去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9.蟋蟀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 )
A.完全变态发育 B.不完全变态发育 C.变态发育 D.不变态发育
10.下列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发育过程不一样的是 ( )
A.莱粉蝶 B. 家蝇 C.按蚊 D.蝗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B.体内受精,陆地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D.体外受精,陆地发育
2.具有鸣囊的青蛙是 ( )
A.雄蛙 B.雌蛙 C.幼蛙 D.所有青蛙
3.某地出现大量的畸形蛙,其可能的原因是 ( )
A.水质污染 B.土壤污染 C.环境干旱 D.食物短缺
4.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在装有很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是第二天青蛙却死了,青蛙死亡的原因是 ( )
A.无法呼吸 B.饥饿 C. 水被污染了 D.惊吓
5.青蛙和菜粉蝶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下列关于这两类动物变态发育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们在变态发育过程中都要进行蜕皮 B.它们在变态发育过程中都经历了受精卵到成体的四个时期 C.它们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D.它们都属于有性生殖,其受精卵都在水中发育
6.蛙的幼体蝌蚪有尾五四肢,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生活在陆地,有四肢无尾,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这种个体发育方式叫 ( )
A.完全变态发育 B.变态发育 C.不完全变态发育 D.两栖发育
7.两栖动物的特点是 ( )
A.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B.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C.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 D.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
8.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 )
A.乌龟、青蛙、鳄鱼 D.大鲵、青蛙、乌龟 C.蝾螈、大鲵、蟾蜍 D.蟾蜍、鳄鱼、水獭
9.环境对两栖动物生存繁衍的影响是 ( )
A.两栖动物适合生存在温暖潮湿的地带 B.地球气候变得干燥是两栖动物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 C.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不能摆脱水环境的 D.前三项都对
10.青蛙和大豆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 )
A.受精卵、受精卵 B.蝌蚪、种子 C.蝌蚪、花粉粒 D.受精卵、种子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在鸡的卵中,真正的卵细胞所包括的结构是 ( )
A.胚盘、细胞核 B.胚盘、卵黄和紧包在卵黄外面的卵黄膜 C.卵黄、卵白和内层卵壳膜 D.整个鸡卵
2.鸟卵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 )
A.卵黄 B.卵白 C.胚盘 D.卵壳
3.鸡受精卵的发育开始于 ( )
A.母鸡体内 B.鸡卵产出之后 C.孵化时 D.孵化一段时期之后
4.关于鸡卵的说法,正确的 ( )
A.胚盘里含有细胞核 B.卵黄就是细胞核 C.卵白就是细胞质 D.卵壳膜就是细胞膜
5.鸟类比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复杂而高等,在繁殖上表现为 ( )
A.体外受精 B.卵生 C.胎生哺乳 D.筑巢、孵卵、育雏
6.下列不属于鸟类的繁殖行为的是 ( )
A.燕子筑巢 B.母鸡抱窝 C.麻雀争斗 D.家鸽育雏
7.下列现象中,与动物的繁殖行为无关的是 ( )
A.青蛙抱对 D.孔雀开屏 C.家蚕交尾 D.蝉蜕皮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并不是所有的鸟都有孵卵和育雏的行为 B.鸟类产的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C.母鸡产的所有卵都可以孵化出小鸡 D. 家鸽的幼鸟在孵出后就会行走、觅食
9.一只鸟卵是否受精,主要看其胚盘,受精卵的胚盘 ( )
A.色浅而小 B.色浓而大 C.色浅而大 D.色浓而小
10.鸟卵的钝端有气室,它的作用主要是 ( )
A.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B.使鸟卵变得相对轻一些 C.有利于鸟卵的平衡 D.能减缓卵黄的振荡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下列属于生物性状的是 ( )
A.人的A、B、O血型 B.小麦的株高 C.猎豹的快速奔跑 D.以上三项都是
2.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棉花的绒长和绒短
3.决定小麦的高秆和矮秆的是 ( )
A.生殖细胞 B.基因 C. 卵细胞 D. 染色体
4.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说明,决定生物性状的是 ( )
A.基因 B.蛋白质 C.脂类 D.性状
5.父母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子女的 ( )
A.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B.通过孩子的学习和模仿
C.通过长期的共同生 D.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人的体细胞、受精卵、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 )
A.23对,23对,23对 B.23条,23对,23对
C.23对,23条,23条 D.23对,23对,23条
2.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子女之所以像父母,是因为 ( )
A.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细胞 B.从父母那里得到了遗传物质
C.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蛋白质 D.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性状
3.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 )
A.数目不变 B.数目增倍 C.数目任意减半 D.每对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
4.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正常来源是 ( )
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 C.一半以下来自父方、一半以上来自母方 D.与父亲相似的人,来自父方多;与母亲相似的人,来自母方多
5.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6.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它排列在DNA上 B.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部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 C.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成对的染色体 D.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7.已知马的体细胞有条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精子内染色体条数为 ( )
A.条 B.32条 C.16条 D.12
8.下列基因组成中,一般属于生殖细胞的是 ( )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 )
A.达尔文 B.袁隆平 巳孟德尔 D. 巴斯德
2.隐性基因是指 ( )
A.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表现出来的基因 B.任何情况下都能表现出来的基因 C.在显性基因存在时,不能表现出来的基因 D.在显性基因存在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基因
3.如果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父亲为AA、母亲为aa,则其儿子的基因组成为( )
A.aa B.Aa C.AA D.AA或aa
4.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基因组成为aa),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
A.AA和AA B.AA和Aa C.Aa和Aa D.Aa和aa
5.人群中生来惯用右手与惯用左手是一对相对性状,惯用右手为显性(用D表示),惯用左手为隐性(用d表示),那么下列基因组合不表现为惯用右手的是 ( )
A.DD B.Dd C.dd D.DD和Dd
6.面颊上有酒窝(D)相对于无酒窝(d)为显性性状,一对夫妇都无酒窝。他们的小孩( )
A.全部都无酒窝 B.全部都有酒窝 C.两种可能性都有 D.不可能出现无酒窝
7.从科学的角度看,《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不适合结婚的原因是 ( )
A.近亲结婚的家庭不稳定 B.近亲结婚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C.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D.遗传病都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8.下列哪一种婚配,子女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大 ( )
A.同乡的人 B.广东人与广西人 C.同姓的人 D.表兄妹
9.如果父方、母方的基因都为Aa,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中出现aa基因的可能性为( )
A.25% B.50% C.75% D. 100%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正常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 )
A.X B.Y C.XX D.XY
2.人体一个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 ( )
A.23条 B.(44+2)对 C.(44+2)条 D.30条
3.新生儿的性别主要取决于 ( )
A.母亲的体细胞 B.父亲的体细胞 C.卵细胞的类型 D.精子的类型
4.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男性最多能产生的精子类型有 ( )
A.1种 B.2种 C.23种 D.46种
5.自然界中,男女比例应该接近于 ( )
A.1:1 B.2:1 C.1:2 D.3:2
6.人的正常成熟精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 ( )
A.22对常染色体+XY B.22条常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
C.22条常染色体+XY D.22条常染色体+Y
7.某夫妇产下三胞胎,医生说是同卵三胞胎,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男一女 B.一男两女 C.全部都是男 D.全都是男,或全都是女
8.一位母亲生了一男一女的双胞胎,这两个小孩来自 ( )
A.一个受精卵 B.一个卵细胞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
C.两个受精卵 D.两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
9.假如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 )
A.性染色体上 B. 常染色体上 C.X染色体上 D.Y染色体上
10.对生物性别起主要作用的是 ( )
A.DNA B.细胞核 C.性腺 D.性染色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下列不属于变异现象的是 ( )
A.同一株花生上结出大小不等的果实 B.克隆羊多莉与其生母表现不同性状
C.扦插繁殖的白月季仍然开出白花 D.饱满种子种下去却结出干瘪种子
2.下列变异中,不能够将性状遗传给后代的是 ( )
A.从产奶量不同的奶牛中选育的高产奶牛 B.普通甜椒的种子通过卫星搭载后,经过种植选育出产量高的太空椒 C.甜菜染色体加倍后培育出的含糖量高的甜菜品种 D.种植在肥沃土壤中茎杆长得更加粗壮的莴笋
3.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时,要对不同品种的花生果实进行测量,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要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B.建议测量长轴的长短,用厘米做单位,四舍五入 C.样品要做到随机取样 D.样品的量要足够,不要少于30粒
4.一对双胞胎(同卵生)的兄弟俩胖瘦相差很大,其原因广般是 ( )
A.显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B.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
C.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 D.隐性基因发生了变化
5.下列几项中对变异在生物学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能够使生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B.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C.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不断进化 D.人们可以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变异选育新品种
6.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往往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 )
A.两个品种杂交 B.基因变化 C.染色体发生变化 D.环境影响
7.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的特点是 ( )
A.都是有利的 B.都是有害的 C.能遗传给后代 D.不能遗传给后代
8.下列出现的各类变异中可遗传的是 ( )
A.长期在野外工作皮肤变黑 B.肥沃土壤中生长的小麦比一般土壤中小麦茎秆粗壮
C.人工培育的韭黄的黄色叶片 D.在一株玉米上出现一支紫色的玉米穗
9.下列方法中不能使生物发生变异的是 ( )
A.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使其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 B.利用转基因方法获得转基因超级鼠 C.把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 D.利用卫星培育太空椒
10.下列方法中,不能得到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
A.进行品种间杂交,然后进行选育 B.用搭载过太空船的种子进行繁殖
C.用药物处理植物种子,然后进行选育 D.选育水肥充足条件下生长健壮的农作物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 )
A.土壤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
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
A.水蒸气、氧气、甲烷等 B.水蒸气、氨气、甲烷等
C.水蒸气、氢气、氧气等 D.氧气、二氧化碳气、甲烷等
3.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 )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 ( )
A.太阳的辐射能 B.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 C.三磷酸腺苷水解提供的能 D.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
5.我国科学工作者在1965年探索生命起源的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人工合成了( )
A.结晶牛胰岛素B.人的甲状腺素C.乳酸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D.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
6.下图是斯巴兰让尼实验的模式图,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推测 ( )
A.瓶子中的微生物是自发产生的 B.温度降低,微生物就可以繁殖
C.瓶子中的微生物来自瓶外 D.没有空气,微生物无法生存
7.人们一般认为,原始的生命形成于地球形成后的 ( )
A.10亿年 B.40亿年 C.80亿年 D.100亿年
8.在生命起源的初级阶段,水蒸气、氨和甲烷等气体在雷电、紫外线和高温的作用下形成了( )
A.原始生命 B.微生物 C.简单有机物 D.单细胞生物
9.第一个用实验证明生命不能自然发生的人是 ( )
A.米勒 B.雷地 C.巴斯德 D.达尔文
10.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近年来,科学家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 )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D.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证实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
A.现有的各种生物 B.化石 C.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D.生物体的坚硬部分
2.生物进化阶段是从下列哪项开始的 ( )
A.多分子体系 B.原始生命 C.单细胞生物 D.多细胞生物
3.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B.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D.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4.原始的苔藓植物是由哪类植物进化来的 (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原始绿藻 D.种子植物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B.现在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进化来的
C.原始的苔藓植物的生殖,已脱离了水的
D.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
6.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两栖动物能证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 ( )
A.水生到陆生 B. 简单到复杂 C.陆地到空中 D.单细胞到多细胞
7.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出现得晚,那么 ( )
A.物种A比物种B的数量多 B.物种B由物种A进化而来
C.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A可能是较晚形成的
8.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 ( )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B.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C.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古代哺乳类
D.古代鱼类→古代爬行类→古代两栖类→古代鸟类→古代哺乳类
9.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 )
A.孔雀蛋变成孔雀 B.幼虫变成蝴蝶 C.古猿变成人 D.蝌蚪变成青蛙
10.始祖鸟具有两翼,身被羽毛,翼端有爪,喙内有齿,以上特征可说明 ( )
A.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鸟类进化而来 B.古代鸟类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C.古代哺乳动物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D.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人工选择之所以能培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之所以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
2.桦树林中出现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经过许多年后,这片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 (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B.云杉的结构比桦树的复杂
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3.关于生存斗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个体之间的斗争 B.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C.生物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D.生存斗争对生物种族的繁衍不利
4.达尔文在北大西洋东部的马德拉群岛上发现有550种昆虫,其中有200种昆虫的翅已退化,不会飞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食物中缺乏翅生长的物质
C.定向变异的逐代遗传 D.用进废退的结果
5.枯叶蝶的翅膀色和形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 ( )
A.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异 B.为了适应树林的环境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的结果
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简单叙述的是 ( )
A.适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的过程 B. 生物为了生存而竞争的过程
C.有利变异不断加强巩固的过程 D.食肉动物和草食动物竞争的过程
7.原鸡产蛋很少,但现在的蛋鸡产蛋量很大,原鸡进化成为蛋鸡的正确顺序是( )
①原鸡产生了可遗传的产蛋多的变异 ②产蛋多的变异逐代积累而得到加强 ③人们专门饲养和繁殖产蛋多的鸡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8.自然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 )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 C.温度的改变 D.环境的变化
9.生物之所以能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具有 ( )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遗传的特性 C.变异的特性 D.自然选择的特性
10.右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