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合面特征?呈斜方形,结构复杂。-边缘嵴:颊合边缘嵴由近、远中颊尖的4个牙尖嵴构成,即近中颊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及远中颊尖的近、远中牙尖嵴;舌合边缘嵴由近、远中舌尖的4个牙尖嵴构成,即近中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和远中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近合边缘嵴短而直,远合边缘嵴稍长。近颊合角及远舌合角为锐角;远颊合角及近舌合角为钝角。-牙尖:一般为四个,即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颊侧牙尖较锐,舌侧牙尖较钝,近中舌尖是四个牙尖中最大者,是上领第一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则是其中最小者。-三角嵴:近中颊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顶斜向舌侧远中至合面中部;远中颊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顶斜向舌侧近中至合面中部;近中舌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顶端斜向颊侧远中至合面中部;远中舌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顶端斜向颊侧近中至合面中部。由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相连成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斜面:颊尖的颊斜面无咬合接触,但颊尖的舌斜面、舌尖的颊斜面和舌斜面均有咬合接触。-窝、点隙:由合面斜嵴将合面分为近中窝及远中窝。近中窝较大,位于斜嵴与近合边缘嵴之间,约占合面近中的2/3,又名窝,窝内有点隙;远中窝较小,位于斜嵴与远合边缘嵴之间,约占合面远中的l/3 -沟:颊沟自点隙伸向颊侧,在二颊尖之间经颊合边缘嵴而至颊面;近中沟自点隙伸向近中,止于近合边缘嵴之内。远中舌沟一端至远中边缘嵴内,另一端经二舌尖之间越过舌合边缘嵴至舌面 试述上颌动脉和下颌神经在面侧深区的分支?脑膜中A下牙槽A上牙后槽A眶下A腭降A蝶腭A颊A-咀嚼肌N包括颞深前后神经及咬肌神经;颊N舌N下牙槽N下颌舌骨肌N耳颞N
04B描绘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形态近远中剖面:与尖牙的近远中剖面形态略相似但髓室和根管均较窄。颊舌剖面:髓室顶上有颊、舌髓角分别凸向颊尖和舌尖,颊侧髓角较高,接近牙冠的中三分之一处,舌侧髓角较低,接近牙冠颈三分之一处,少数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髓室底上有两个、一个,偶尔有三个根管口,与相应的根管相通。横剖面:-牙颈部横剖面:髓室呈椭圆形,颊舌径均大于近远中径,近远中径缩小呈肾型。-牙根中部横剖面:若为单根管则呈椭圆形;若为双根管,颊舌两根管均呈圆形,偶尔有三个根管,颊侧两管甚小。如何区分乳牙与恒牙?l.乳牙体积小,牙冠短而宽,乳白色2.乳牙颈部缩窄,唇颈嵴、颊颈嵴显突出。合面缩窄,冠根分明3.宽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点,但上颌乳中切牙为宽冠宽根,根尖弯向唇侧4.上颌乳尖牙的近中牙尖嵴长于远中牙尖嵴,是乳尖牙和恒尖牙中唯一牙尖偏向远中者5.下颌第二乳磨牙三个颊尖等大描述下颌第一磨牙的合面特征?-合面:略呈长方形,形态复杂-边缘嵴:合缘由四条边缘嵴围成:颊合边缘嵴长于舌黯边缘嵴,近合边较长且直,远合边缘嵴较短且突-牙尖:可见5个牙尖。近、远中颊尖短而圆,近、远中舌尖长而尖,远中小位于颊面与远中面交界处-三角嵴:合面5条牙尖三角嵴朝向窝,其中以远中颊尖三角嵴最远中尖三角嵴最短-斜面:舌尖的舌斜面与对颌牙无咬合接触。颊尖和远中尖的颊斜面和舌及舌尖的颊斜面与对颌牙均有咬合接触。-窝及点隙:窝位于合面二近中牙尖三角嵴的远侧及远合边缘嵴近侧,窝内有点隙。在近合边缘嵴的内侧有较小的三角形近中窝,窝内有近中点隙。-沟:共计五条发育沟,其中颊沟由点隙伸向颊侧,经近中颊尖与远中颊尖之间至颊面;舌沟由点隙经二舌尖之间至舌面;近中沟由点隙伸向近中,止于近合缘嵴之内;远中沟由点隙伸向远中,止于远合缘嵴之内;远中颊尖与远中尖之间有一条远颊沟,从远中沟上分出,向远颊方向至颊面。比较上、下颌骨牙槽突的异同点?上、下颌骨的牙槽突均有内、外骨板,为骨密质,内、外骨板之间有为骨松质。牙槽突容纳牙根的部分称牙槽窝。牙槽突的形态结构随着牙的发育、萌出、咀嚼、移动和脱落而动态变化,是骨骼系统中变化最显著的部分。上颌骨的内、外骨板比较薄,尤以唇颊侧为最,并有许多小孔通向骨松质,故临床上行上颌牙、牙龈、牙槽骨治疗时,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下颌骨的内、外骨板为较厚的骨密质,除切牙区以外,很少有小孔通向骨松质,在下颌牙或牙槽骨手术时,一般采用阻滞麻醉。上颌骨的牙槽窝比相应的下颌骨牙槽窝大。
06B试述翼V丛的位置、特点与临床应用翼V丛位置:位于颞下窝内,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分布于颞肌及翼内、外肌之间。特点与临床应用:①翼丛与颅内、外V有广泛的交通;向后外:经上颌V汇入下颌后V;向前:经面深V通入面V,向上:通过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等处的V,与海绵窦交通。2分。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部V血,这些交通V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从而引发颅内感染。②该V丛向后汇集成上颌V,在施行上牙槽后N传导阻滞麻醉时,应正确掌握注射针的方向、角度及深度,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
描绘并标注下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下颌第一磨牙髓室约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大于髓室高度;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于颈缘平齐,近舌髓角与远舌髓角高度相近,两者均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近颊髓角远颊髓角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三分之一或颈缘附近。髓室底轮廓为近远中径长、颊舌径短的四边形或五边形,髓室底上有2-4个根管口。近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87%,远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占40%。简述上颌第一前磨牙解剖特点颊面似尖牙唇面,但冠较短小,颊尖的近中牙尖嵴长,远中牙尖嵴短,颊尖略偏向远中,颊轴嵴与牙体长轴约平行、其两侧可见发育沟各一条,外形高点在颊颈嵴处;舌面较颊面窄小、圆突,舌尖略偏向近中,外形高点在中1/3处;邻面呈四边形,颈部宽,近中面近颈部凹陷,牙合缘被近中沟横过成“V”字形沟,接触区在近牙合缘的颊1/3与中1/3交界处,远中面较突,颈部平坦,接触区在牙合缘下颊l/3与中1/3交界处;牙合面外形为六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颊侧宽于舌侧,颊尖高而尖,舌尖小而圆,颊尖三角嵴长大,舌尖三角嵴短,近中边缘嵴短于远中边缘嵴,沟从近中点隙至远中点隙,近中沟从近中点隙越过近中边缘嵴到近中面,远中沟从远中点隙至远中边缘嵴内;三根,约80%在根中部或根尖1/3处分叉成颊舌两根,根的近、远中面较平,远中面的沟较近中面的深,根尖偏向远中。试述牙尖交错位的定义、正常的标志、特点和意义 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它是以牙尖交错合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合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颌位置。又称为牙位。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1 颞下颌关节 髁突基本处于位置 1分2 咬合关系:咬合垂直高度正常;牙尖交错合;牙尖斜面引导作用 3 双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
牙尖交错位的特点1牙尖交错位以牙尖交错合为依存条件,随牙尖交错合的变化而变化2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牙尖交错位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牙尖交错位正常,则双侧咀嚼肌可发挥相对均衡、对称的收缩力,有利于下颌的各种口腔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对于防止运动时,产生的创伤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牙尖交错位的特点:1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2大部分人的骨果突基本处于下颌窝的位置,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接触。3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4牙尖交错位由上下颌的颌面尖窝解剖关系所决定,是可重复的下颌位置。5牙尖交错位在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逐渐变化。6下颌在双侧升颌肌的作用下,自然闭口到上下颌牙接触时,通过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自然稳定的进入牙尖交错位,该位置也就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08A牙冠轴面突度有何生理意义?
唇、颊、舌面正常突度,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牙龈健康;过小或过大均不利牙龈健康颈三分一突度,扩展牙龈,使其紧张有力;邻面突度形成正常牙邻接,防止食物嵌塞,使牙及牙合关系稳定、牙弓完整;对关节、咀嚼肌、牙周组织健康有重要意义。
牙尖交错合的正常标准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唇系带;除外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每牙与对颌两牙接触;尖牙关系正常;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前、后牙覆牙合覆盖正常
描绘下颌中切牙髓腔形态:
下颌中切牙髓腔体积最小,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管多为窄而扁的单根管,分别为唇舌两管者约占4%。-近远中剖面:狭长三角形,三角形的底为髓室顶,位置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向颈缘缩小,从颈缘起向根尖明显缩小;-唇舌剖面:中部大,两端小。髓室顶呈尖形,位置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整个髓腔在牙根颈三分之二一段较大,向根尖逐渐缩小;-颈部横剖面:椭圆形,唇舌径大。
以上颌第一磨牙为例修复体为好的修复体。
1外形与面形协调,并从唇面、舌面、邻面、切嵴描述正常形态2近远中,颊舌向排列正常,正常的覆牙合、覆盖3颜色协调:与邻牙,对颌牙颜色协调
08B牙尖交错位定义和意义-定义:牙尖交错合时,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意义: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与咀嚼、言语、吞咽等口腔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牙尖交错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下颌的运动型,决定了下颌的闭口轨迹的重点。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可作为许多检查、诊断、治疗的基准位;使双侧咀嚼肌发挥相对均衡的收缩力,有利于下颌的各种口腔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
下颌尖牙髓腔形态 髓腔为唇舌径大而近远中径窄。下颌尖牙通常为单根管,根管为双根管者约占4%。-近远中剖面:髓腔较窄,髓角较钝,髓角顶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处,髓腔在髓角以下到牙根中部一段略宽,向根尖逐渐变细。-唇舌剖面:髓腔的唇舌径较大,最大的一段位于牙冠颈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向根尖变细,髓角呈尖形,髓角顶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处。-横剖面:牙颈部横剖面:髓腔呈椭圆形,唇舌径较大,位于牙根。根中部横剖面:根管呈圆形或椭圆形。
磨耗的定义及生理意义不良后果
定义: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
意义:1在上下颌建颌初期,尚未形成平衡的全面接触,可出现早接触点。这种早接触点通过磨耗消除从而建立广泛的颌接触。2磨耗使牙尖高度降低、颌面的嵴磨平,合力线与牙体长轴趋向于接行,可减少咀嚼时对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压力,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相适应。3高龄者的牙周组织发生老年性退缩,牙根部分暴露,临床牙冠增长。牙冠磨耗可减少临床牙冠的长度,保持根冠比例协调,从而不致于杠杆作用使得牙周组织负担过重4全牙列邻面持续性磨耗可代偿牙弓连续的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至于因后牙的推动而拥挤。
不良后果:颌面重度磨耗,前牙切缘亦发生磨耗;随着后牙颌面的磨损,前牙切缘并无相应磨耗,结果在前牙间形成重度的深覆牙合;由于侧方运动幅度较小,或咀嚼运动受限而造成颊舌尖的磨损程度不均。邻面磨耗使邻面接触点被磨成小平面,易造成食物嵌塞、邻面龋和牙周病;全牙持续邻面磨耗与后牙的向前推动不相适应,前牙尤其下前牙就会出现拥挤现象。
冠
09A列举下颌骨的薄弱部位(1)正中联合: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位置最为突出 (2)颏孔区:该处有颏孔,还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 (3)下颌角:骨质薄,还有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槽窝(4)髁突颈部:比较细小,其上下均比较粗大
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特点: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小、颊舌尖高度差别最大,合面有横嵴。
牙冠:(1)颊面:颊面向舌侧倾斜显著,颊尖长大尖锐,偏向近中,颊颈嵴呈新月形,外形高点位于颈1/3处。(2)舌面:较短小,及颊面的1/2,舌尖明显小于颊尖。(3)领面:近远中接触区均靠合缘偏颊侧;(4)合面:呈卵圆形,颊尖长大舌尖小,二尖均偏近中。有横嵴;将合面分为较小的三角形近中窝和长圆形的远中窝。牙根:单根,扁而细长,颊侧宽于舌侧,根尖弯向远中,远中面根尖部分叉痕迹
简述下颌姿势位的定义、标志、形成机制和特点
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下颌姿势位的标志 1 颞下颌关节 ,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略向前下的位置 2 咬合关系 上下牙无接触,从前向后有一楔形间隙,称合间隙或息止合间隙,约1~3mm 3 双侧颞肌、咬肌、翼外肌上头均有电位活动,颞肌的电位活动最为明显 2分
下颌姿势位的形成机制:升颌肌的牵张反射——下颌骨因其本身的重量而下垂,使升颌肌的肌纤维被拉长,刺激了升颌肌中的牵张感受器肌梭,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调节,使升颌肌轻度收缩,以对抗下颌骨的重力下垂作用 下颌姿势位的特点:1、可变但相对稳定2、与眼外眦到口角的距离相近
09B“腮腺鞘”的形成及其特点: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被腮腺称腮腺鞘。在腮腺前缘,两层融合,称咬肌筋膜。腮腺鞘的特点(1)浅层致密,深层薄弱且不完整。(2)与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3)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纤维束伸入Santorini裂隙。
简述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1近远中倾斜:牙长轴倾斜方向,以牙长轴与垂线的交角,正常情况—稍向近中倾斜.(上颌中切牙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上颌尖牙略向近中倾斜,上颌侧切牙是上前牙中向近中倾斜程度最大者;下颌切牙和尖牙的近远中倾斜程度均比较小。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上的倾斜程度均相对较小,牙长轴较正,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增大。)2唇舌向倾斜:以牙冠方向表示的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正常情况—上下颌切牙均向唇侧倾斜,从尖牙起,上下颌后牙向舌侧倾斜。3垂直向关系。依据牙合平面(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和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各牙与该平面的位置关系是: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不接触,磨牙的牙尖与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10A若要无痛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需要麻醉什么神经?上牙槽后神经上牙槽中神经腭大神经
上颌第一磨牙髓腔形态上颌第一磨牙的髓室似矮长方形,髓室高度很小,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大于髓室高度。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顶上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二者均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远颊髓角和远舌髓角较低,均接近牙冠颈三分之一处。髓室底上有3-4个根管口,排列呈颊舌径长,近远中径短的四边形或三角形,近颊根管口距远颊根管口较近,而距舌侧根管口较远,远颊根管口位于近颊根管口的远中偏舌侧。各根管口的形态是近颊根管口较扁,远颊根管口略圆。舌侧根管口较宽大。近颊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约占63%,远颊侧根管分为两管者占9%,舌侧根管多为单根管。上颌第一磨牙通常有3-4个根管,即近颊跟内1-2个根管,远颊根和舌根内各有1个根管。
10B若要无痛拔除上颌前牙需要麻醉什么神经?上牙槽前神经,鼻腭神经
如何区分乳牙与恒牙?l.乳牙体积小,牙冠短而宽,乳白色。 2.乳牙颈部缩窄,唇颈嵴、颊颈嵴显突出。合面缩窄,冠根分明。3.宽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点,但上颌乳中切牙为宽冠宽根,根尖弯向唇侧4.上颌乳尖牙的近中牙尖嵴长于远中牙尖嵴,是乳尖牙和恒尖牙中唯一牙尖偏向远中者5.下颌第二乳磨牙三个颊尖等大。
上颌中切牙髓腔:上颌中切牙髓腔较大,根管较粗,髓室与根管间无明显界限。上颌中切牙通常为单根管。1近远中剖面:整个髓腔约呈三角形,髓室顶最宽,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处。髓室顶微凹,两侧略尖。髓室向颈缘略微变窄,自颈缘至根尖逐渐变细。年轻人的髓室顶常有三个圆突,指向切嵴,该突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2唇舌剖面:髓腔略呈梭型,平颈缘处最厚,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直至牙冠中三分之一,髓腔从颈缘向根尖缩小变细。3横剖面。牙颈部横剖面:根管呈三角形,根管与牙根外形基本相似,位居剖面略偏唇侧,舌侧根管壁较唇侧管壁略厚。牙根中部横剖面:根管较牙颈部横剖面约小一半,多成圆形,位居略偏唇侧,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壁为厚。
上颌尖牙髓腔形态:髓腔的唇舌径很大而近远中经较窄。上颌尖牙通常为单根管。1近远中剖面:髓腔较窄,两端均为尖形,髓角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牙根颈二分之一处髓腔较宽,到根尖二分之一才逐渐变窄。2.唇舌剖面:髓室顶窄而尖,髓角顶接近牙冠中三分之一,髓腔的冠侧三分之二很厚,直到根尖三分之一逐渐变窄,根尖孔比切牙孔为大。3横剖面。牙颈部横剖面:髓腔较大,位于牙根的,呈圆三角形,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牙根中部剖面:根管较小,呈圆形。
上颌中切牙解剖形态 1牙冠-唇面:唇面较平坦近似梯形,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近中缘和切缘较直,远中缘略突,颈缘呈弧形,切三分之一可见两条纵形发育沟,颈三分之一处略突出形成唇面的外形高点。切缘与近中缘相交形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形成的远中切角略圆钝。-舌面:凹陷形成舌窝,四周为突起的嵴,牙颈部有舌面隆突,近中有近中边缘嵴,远中有远中边缘嵴,切端有切嵴。-邻面:近中面似三角形,顶为切端,底为颈缘,呈V形,成为颈曲线,该曲线的底部至颈缘最低点连线的距离称为颈曲度,近中接触区在切三分之一靠近切角。远中面似近中面但稍短而圆突,远中接触区在切三分之一距切角稍远,近中颈曲度大于远中颈曲度。-切嵴:唇侧较平形成切缘,舌侧圆突形成切嵴。上下牙切嵴接触时,即能发挥切割功能。邻面观察,切嵴位于牙体长轴的唇侧。2牙根:为粗壮较直的单根,舌侧宽于舌侧,牙根颈部横切面为圆三角形,牙根向根尖逐渐缩小,根尖较直或略偏远中。根长稍大于冠长或冠根长度相等。
上颌尖牙解剖形态:1牙冠 唇面:似圆五边形。未磨耗的尖牙,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处的交角约呈直角。唇轴嵴明显,由尖牙的顶端伸延至颈l/3处,将唇面分为两个斜面。唇轴嵴两侧各有一条发育沟。外形高点在中i/3与颈l/3交界处。舌面:较唇面稍小,远中边缘嵴比近中边缘嵴短而突,颈缘较小。远中牙尖嵴比近中牙尖嵴略长,舌隆突显著。舌轴嵴明显,将舌窝分成近中舌窝和远中舌窝。邻面:似三角形。远中面比近中面更为突出且短小,近中接触区靠近切角,远中接触区距切角稍远。牙尖:由四嵴和四斜面组成。四嵴为唇轴嵴、舌轴嵴、近中牙尖嵴和远中牙尖嵴,汇合成牙尖顶。近中牙尖嵴短,远中牙尖嵴长,牙尖顶偏近中。牙根:长而粗壮的单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略向远中弯曲。根长约为冠长的两倍。
上颌第一磨牙6岁左右即萌出,故称为六龄牙,是上颌牙中体积最大的。颊面:略呈梯形,缘长于颈缘。有两个颊尖,近中颊尖略宽于远中颊尖,两尖之间有颊沟通过,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处。舌面:大小与颊面相近或稍小,外形高点在舌面的中1/3处。有两个舌尖,近中舌尖宽于远中舌尖。远中舌沟由两舌尖之间延续到舌面的1/2处。近中舌尖的舌侧有时可见第五牙尖。邻面:约为四边形,颊舌厚度大于颈高度。外形高点在l/3处。近中接触区靠缘偏颊侧。远中面不如近中面规则,稍小,远中接触区靠缘中1/3处。面:呈斜方形,近中颊角与远中舌角为锐角。有四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颊侧牙尖锐利,舌侧牙尖较钝。近中颊尖略大于远中颊尖;近中舌尖最大,是上颌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最小。面凹陷成窝。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在面相连,形成斜嵴。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由斜嵴将窝分为近、远中窝,近中窝较大,又称窝。有三条发育沟:颊沟、近中沟和远中舌沟。远中舌沟一端至远中边缘嵴内,另一端经两舌尖之间越过舌袷边缘嵴至舌面。
牙根:由三根组成: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舌根。两颊根间分叉度较小,颊根与舌根间分叉度较大,远中颊根短小,舌根最大。
下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一样,称为六龄牙,是下颌牙中体积最大的。颊面:约呈梯形,近远中径大于颈径。缘长于颈缘,近中缘直,远中缘突。缘可见三个牙尖,即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和远中尖。有颊沟和远中颊沟通过牙尖之间,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舌面:呈梯形,小于颊面且稍圆突。缘可见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有舌沟从两舌尖之间越过。外形高点在中1/3处。邻面:约呈四边形,近中面的颊颈角及舌角为锐角;近、远中面的接触区均在近缘偏颊侧。面:略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颊缘长于舌缘;近中缘较直,远中缘短而突。可见五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远中尖最小。颊侧牙尖短而网,舌侧牙尖长而锐。可见窝和近中窝。有三个点隙:点隙、近中点隙和远中点隙。有五条发育沟:颊沟、远中颊沟、舌沟、近中沟和远中沟。牙根:为扁而厚的双根,根干短。牙根未分叉的部分称根干或根柱。近中根比远中根稍大,根尖弯向远中。远中根有时又分为颊、舌两根,此型约占22%。
上下颌磨牙的区别:1上颌磨牙的牙冠较直,而下颌磨牙的牙冠向舌侧倾斜2上颌磨牙的牙冠颌面呈斜方形,近远中径小于颊舌径,而下颌磨牙的牙冠颌面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3上颌磨牙的颊尖锐、舌尖钝,而下颌磨牙的舌尖锐、颊尖钝。4上颌磨牙多为三根,而下颌磨牙一般为双根。
下颌第二磨牙:1牙冠颌面呈方圆形,有四个牙尖,其中近中颊。舌尖大于远中颊舌尖,无远中尖。颌面窝有4条发育沟呈+形分布,即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边缘嵴和发育沟使整个颌面似田字,是该牙的特点。五尖形下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相似,但稍小,颌面有五个牙尖和五条发育沟。2牙根 多为双根,较扁,根分叉读较下6小,根尖皆偏远中,有时聚在一椎体形。少数牙近远中颊侧融合,舌侧仍分开,牙根断面呈C形,称为C形根。极少数为三根。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关系,上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窝,也叫中性关系。
简述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关系,上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楔状隙。
临床上覆牙合与覆盖如何分类?
答:临床上常根据下切牙被上切牙盖住的程度,将覆牙合分为三种类型: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牙合,切1/3与2/3之间为中覆牙合,切2/3以上的为深覆牙合。临床上常根据下切牙咬合在上切牙舌侧的具体部位,将覆盖分为三种类型: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盖,1/3与2/3之间者为中覆盖,2/3以上的为深覆盖。
为什么上下颌第一磨牙在建牙合初期形成的偏远中关系在替牙期间能够得到调整?
上下颌第一磨牙在建牙合初期阶段为偏远中关系,但由于下颌乳切牙、乳尖牙的近远中总宽度小于下颌恒切牙、尖牙的近远中总宽度,而差数较上颌乳切牙、乳尖牙与恒切牙、尖牙的差数为小。下颌乳磨牙的近远中总宽度大于下颌前磨牙的近远中总宽度,而其差数比上颌乳磨牙与上颌前磨牙的差为大。因此,在替牙期间,下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较上颌第一磨牙者为多。这样,便能使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偏远中关系调整为中性牙合关系。
简述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牙尖交错位正常主要有以下标志:1.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在下颌窝中基本处于位置,即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基本相等。髁突的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密切接触,双侧髁突形态和位置对称,关节内压力正常。2.咬合关系 首先要有正常的咬合垂直高度,在正常垂直高度状态下,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广泛而密切,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即当下颌自然闭合至上、下牙尖接触时,由于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咀嚼肌作相应的收缩,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很自然而且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 由于下颌位置的维持,需要有肌肉的收缩来完成,左、右两侧的升、降颌肌相对平衡的收缩作用,对于维持正常的牙尖交错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常也将下颌骨的对称运动中,双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作为牙尖交错位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
简述牙尖交错位正常的特点?牙尖交错位以牙尖交错牙合为依存条件,牙尖交错牙合有异常变化,如某些错牙合、多个牙缺失、牙合面重度磨耗等,均可使牙尖交错位发生改变。牙尖交错位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存在而存在,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髓牙尖交错牙合的丧失而丧失。
简述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功能活动,均与牙尖交错位有密切关系;而且牙尖交错位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临床上可作为许多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牙尖交错位正常则双侧咀嚼肌可发挥相对均衡、对称的收缩力,有利于下颌的各种口腔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对于防止运动时产生的创伤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什么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被称为牙合关键?其原因主要有:1.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牙合面牙尖、沟、窝多,因而在上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达到牙合接触以后,易于保持稳定。这样,在其近中或远中陆续萌出的磨牙就可以在稳定的咬合关系状态下,达到各自相应的牙合关系。因此,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是保证其他牙牙合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2.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壮、长大,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骨颧弓根的垂直嵴内,这也使得该牙萌出后位置比较恒定,可成为引导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的引导因素。3.第一磨牙位于牙列的前后方向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颌骨上附丽部位,各肌的合力作用点与该牙很接近,使该牙承受的牙合力最大,而且由于该牙的形态特征(牙合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使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的牙。因此,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成为牙尖交错牙合最重要的标志。
论述乳牙期间牙合的特征?乳牙期间牙合的特征在4岁以前和4岁以后略有不同:1.4岁以前乳牙牙合的特征是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直,无明显近远中或垂直向倾斜,使乳牙牙合的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牙合曲线不明显。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成为齐平末端。2.4~6岁期间,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稀疏,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乳尖牙近中和下颌乳尖牙远中的间隙成为灵长间隙。牙切缘及牙合面产生显著磨耗,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随着下颌骨的发育,暂时性深覆牙合可有所减小。
面神经分支1面神经管段的分支(1)岩大神经:主要含有副交感节前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和腭黏膜的腺体。(2)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3)鼓索:含有两种纤维,即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2.颅外段的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在距皮肤表面2~3cm向前外。并稍向下经外耳道软骨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在腮腺覆盖下,经茎突根部的浅面,进入腮腺,形成五组分支,由上至下依次为:(1)颞支:分布于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上肌和耳下肌。(2)颧支:分布于眼轮匝肌、颧肌和提上唇肌(3)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称为上颊支,位于导管下方的称为下颊支。分布于颧肌、笑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颊肌等。(4)下颌缘支:分布于降口角肌、降下唇肌(5)颈支:分布于颈阔肌,并有分支与颈横神经交通。面神经从茎乳孔到开始分支的这一段,称为面神经主干,长1.5~2cm.此段在茎乳孔附近发出分支分布于耳后肌、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的各组分支之间,在腮腺内外均有吻合。这一特点使面神经部分分支损伤时,具有一定代偿能力。
三叉神经分支是脑神经中最大者,是口腔颌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和咀嚼肌的运动及本体感觉神经。有三条分支,分别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1.眼神经为感觉神经,经眶上裂出颅,主要分布于泪腺、眼球、眼睑、前额皮肤和部分鼻黏膜。2.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根据其行程可分为四段(1)颅中窝段:发出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2)翼腭窝段:发出颧神经、翼腭神经(包括鼻腭神经和腭前、腭中、腭后神经)和上牙槽后神(3)眶下管段:上颌神经进人眶下裂后改称眶下神经。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4)面段:丁眶下孔处发出睑下支、鼻内侧支、鼻外侧支和上唇支。3.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三叉神经中最大的分支。经卵圆孔出颅,发出如下分支:(1)脑膜支(棘孔神经):分布于硬脑膜。(2)翼内肌神经:分布于翼内肌。(3)颞深神经:分布于颞肌。(4)咬肌神经:分布于咬肌。(5)翼外肌神经:分布丁翼外肌上下头。(6)颊神经(颊长神经):分布于下颌后牙颊侧牙龈及颊部黏膜皮肤。(7)耳颞神经:主要分布于颞下颌关节、外耳道、腮腺、颞区皮肤等。(8)舌神经:主要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及口底黏膜、舌下腺等。(9)下牙槽神经:主要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