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废液处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4:42:39
文档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废液处理

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1)分别向两只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支试管内均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粉末未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产生浑浊的现象的化学方程式: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猜想2:滤液中的溶质是氯
推荐度:
导读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1)分别向两只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支试管内均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粉末未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产生浑浊的现象的化学方程式: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猜想2:滤液中的溶质是氯
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分别向两只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支试管内均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粉末未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产生浑浊的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猜想2: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3:滤液中的溶质                     

【设计实验】请你选择一种猜想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预计实验现象预计结论
取少量的滤液于试管中,

                     

猜想 

正确

2.下图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酸、碱使酚酞溶液变色的实验。

通过实验能获得的结论是(1)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所有废液倒入一只空的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混合后得到的是无色液体,这一现象引起了该实验小组同学的注意,为了解以上三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他们决定取废液缸中的无色液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不考虑酚酞)?

(2)猜想与假设:大家讨论后,甲认为:废液缸中无色液体的溶质可能是NaCl、CaCl2、HCl:乙同学认为也可能是              ,他这样猜想的理由是                              

                                             

查阅资料:氯化钙和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

制定计划:甲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取废液缸中液体样品,向其中滴加银溶液,振荡;

现  象:产生白色沉淀

结  论:无色液体的溶质是NaCl、CaCl2、HCl

(3)交流评价:请你评价甲同学由实验现象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正确或错误理由
甲同学
(4)拓展应用:若经过实验证明乙的猜想是对的,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乙的猜想.                                                                 

                                                                        

3.甲乙两位同学在学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之后,分别作了如下的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认为二者没有发生反应.你认为应该先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几滴        溶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

【观察与讨论2】实验结束后,甲乙两位同学依次将各自试管中废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体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经讨论后确定,甲乙两位同学试管废液中含有的溶质分别是:甲                        、乙                             (均填化学式)为了科学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两位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溶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溶质;

你的猜想是                                       

【活动与探究】为了验证甲乙两位同学的猜想,请你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的

                      溶液

若观察到

           

甲的猜想正确

                      

若观察到

             

乙的猜想正确
4.实验加试中某同学做了《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结束时观察到废液缸中有蓝色沉淀溶液呈蓝色,你来判断废液缸的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程一同学分析认为实验一废液中一定含有Na2SO4 、CuSO4,你认为他的判断依据是                                         

张开同学认为程一的判断不正确,其理由是                                  

最后同学们确定实验一废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

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参观废水处里厂时,得知除锈车间排放到甲废水池中含有的FeCl3、HCl与乙废水池中含有的KOH废水进行混合(如图),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混合后的废水池中的溶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混合后的废水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甲同学猜想:只含有KCl;

乙同学猜想:含有KCl和HCl二种溶质

【表达与交流】甲同学猜想的理由是                                            

 【反思与评价】对乙同学的猜想进行评价                                  

 甲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取混合后的废水,过滤后向其中撤入

Mg(OH)2粉末,无现象,请你对甲同学的实验设计做出评价                           

                                                                     

 【解释与结论】根据除锈车间排放的废水成分知,除锈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总结与应用】若实验验证混合后的废水中不含KOH且甲同学的猜想不成立,则混合后的废水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为了使混合后的废水能浇灌农田,你应加大     (填“a”或“b”)阀的流量,并测定混合液的pH=7.

同学们在实验加试中进行了碱的化学性质实验.             

文档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废液处理

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1)分别向两只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支试管内均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粉末未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产生浑浊的现象的化学方程式: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猜想2:滤液中的溶质是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