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柏正琼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系着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决定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财务状况。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相关概念,
分析债权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找到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
催收方式一、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相关概念
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是指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
动中发生暂收款、暂付款、预付款、
预收款、应收款、应付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备用金等往来款项的管理。(二)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特征1.债务过大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
率,不惜举借外债,向各个银行贷款盲目投资,
结果造成资金超量占用,每个月需要偿还大笔银行利息,
所得盈利也不够支付利息,出现企业给银行
“打工”现象。2.应收账款回收率低
一些国有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重视,没有成立
应收账款催收小组,也没有专职的人员对应收账款清理,
结果造成了本可以收回的账款不能及时收回,本该全部
收回的账款,却只收回了一小部分。
造成这种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只注重数额较大的欠款,
而忽略数额较小的欠款;二是只注重近两年的欠款,
而不重视三年以上的长期欠款的催收;三是没有实地去了解债务方的经营情况,只注重表面催收,要求债务方作出书面或口头的还款
承诺;四是在应收账款催收过程中,
一旦出现困难,便退缩了,没有一追到底的勇气;
五是双方通过协商的多,而很少采用法律手段。企业如果能有效利用法律手段来加
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做到防患于未然,
即使不可避免产生催款纠纷,也可将应收账款风险降到最低。
(三)加强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资金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债权债务是企业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国有企业产生不良的债权债务,就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给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
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风险。因此,
加强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的债权和债务
两个部分,通过对债权债务管理的分析,
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风险状况。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
债以及现金流状况,都与企业的资金紧密联系,
通过债权债务来反映。企业只有做好对债权债务的管理,
才能清楚知道企业对外的债务和债权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决策。企业如果缺乏对债权债务管理,便会面临清偿债务,
债权难以得到实现,就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很大风险。
如果企业债务过大,债权难以实现,
经营活动的资金紧张,就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因此,
良好的债权债务管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的债权债务结构,能够使资金得到有效运用。
2.有利于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
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可以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
争中,企业之间的买卖方式产生较大变化。目前,
企业较为流行的交易方式就是信用交易。对债权人而言信用交
易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增加营业收入,
提高利润率,减少企业的存货量,仓促和管理费等。对于债务人而言,
通过信用交易,企业不用立刻支付现金,
符合财务管理早收晚付的原则,达到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
从而使资金得到有效周转。
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包括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横向管理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成立专门的债权债务管理机
构,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对所有的债权债务分类管理,
不同的债权债务由不同的部门处理。通过以上手段来加强
债权债务的清偿,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
以此来减少企业的风险。纵向管理包括事前、
事中、事后管理。事前管理主要是根据债权债务所处的不同阶段,
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登记等;事中管理是指通过对债权债务的分析,
采取相应的清理措施,制定出债权债务的清理方案,
对部分的债权债务需要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或者予以核销等;事后管理主要是针对到期的债权债务予以清理,根据逾期的债
权债务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清理方法,
比如建立奖励机制或者委托第三方清理等。只有这样,
才能够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二、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关系着企业日常的资金运转情况,关系着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现金流是企业
生存发展关键,一旦现金流断裂,
企业就会面临倒闭危险。国6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关管理层的债权债务管理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只有
加强债权债务管理,才能使企业得到正常运转。
但就目前来看,一些国有企业对债权债务管理不够重视。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扩大
市场销售额,增加利润,冒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没有对债务人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就赊销货物或提供劳务等,
从而形成大量不能及时收回甚至收不回的烂账、
呆账等。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没有对自身需要承担的债务进行充分有效管理,等到债权人上门催缴时才意识到自身的债
务已经到期,没有足够充分的准备,
从而导致无法在信用期限内归还欠款,影响企业发展信誉。
(二)国有企业对债权的催收方式不够完善,
达不到期望结果
一些国有企业对自身债权的清理方式方法不是特别科学、合理,导致达不到预期的债权催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相关人员对债权的催收缺乏主动
性,对日常的债权催收工作不重视,
只有等到领导督促,才去催收。这样就对债务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很好了解,债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异常也不知道,一旦债务企业
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应收债权就很难收回。
二是没有有效债权催收奖惩措施,没有把应收债权的催收纳入绩效
考核体系,这样就导致相关人员待于对债权的催收。三是
大部分国有企业只注重催收账龄短的债权,对账龄长的
债权待于管理,就会产生无法收回的坏账、
呆账,且每年还需要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最终会导致利润下降。
四是部分国有企业对债权的催收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只是单纯的以现金来回收债权。五是一些专门的债权催收员工辞职,调离该岗位,没有详细的交接手续,使得在债权
催收过程中找不到相关依据,
结果加重了债权催收难度,最终使企业的应收债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使得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下去。
(三)国有企业债权债务核算不健全
一些国有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债权债务核算制度,没有专职人员对债权债务进行核算。比如对债权债务台
账登记不完整,不全面,有些债权只登记客户,
没有登记收款时间及内容。而有些债务只登记内容,却没有登记主体及偿还时间,甚至一些企业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债权债务管理台账,因而不知道哪些债权已经到期,需要去催
收,哪些债务到清偿日,需要清偿,
从而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增加了债务比重,使企业难以正常经营下去。
三、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一)相关管理层应加强对债权债务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想要得到很好发展,必须加强对债权债务管理。首先,国有企业在赊销货物或提供劳务之前,必须
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
规范合同的审批流程,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其次,国有企业要加强自身信誉管理,
及时清理自身债务,做好债权债务的登记工作,
做好还款日、收款日、债务到期日等详细登记工作,
做好债权债务的核算规范债权债务管理流程,达到有效清理债权债务的目的。
(二)改善对债权的催收方式,
尽可能减少债权损失应收债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整个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应收
债权的催收。企业在应收债权管理中,
应该要根据自身的性质,找到科学、合理的债权催收方法。首先,在全公司内建立有效的债权催收激励措施。
比如,企业根据每个员工收回应收债权数额,按照数额的百分之几奖励给员工,
将应收债权的催收纳入绩效考核中来,这样就可以调动员
工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对于账龄长、
难度大的债权,应该加大奖励力度催收,定期或不定期去实地了解客户的经
营状况。再次,企业应该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户,
分别采取不同的清收方法。对于有偿付能力而故意拖欠的客户,
采取上门、蹲点的追讨方式,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催
收;对于确实无力支付的客户,
可以通过双方协商,以资抵债,债权减让等方式催收,
以确保资金及时收回。最后,企业必须要加强员工工作岗位变动管理,必须要有详细
的工作交接清单,且要有相关领导签字盖章,
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债权的催收工作,减少企业坏账、
呆账产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现金流,以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完善国有企业债权债务核算工作
国有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债权债务核算小组,由专职的核算人员进行核算。对债权债务台账要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债权债务产生时间、地点、经济事项、具体内容、客商、偿还或者收款具体时间等,规范债权债务核算流程。对专职核算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头
上,把债权债务核算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从而降低债权债务管理风险。
四、结束语
债权债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决定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状况。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优
化债权债务管理模式和制度,
高度重视,才能有效防范债权债务管理不善带来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慧聪.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策略研究[J].纳税,2020(12):132-133.
[2]康艳维.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研究[J].营销界,2019(24):50-51.
[3]朱暖倩.债权债务管理对国有企业的意义[J].中国市场,2020(03):75-76.
(作者单位: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黔南州分公司)
70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