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虎门销烟: 年6月, 在 海 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 。
2.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
(2)爆发: 年, 军发动侵华战争。
(3)结果: 年8月,清,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
(4)《南京条约》内容:1、开放 、 、 、 、 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 给英国;3、赔款 ;4、 。
(5)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展。中国不再享有 的主权,中国社会的 遭到破坏,开始从 社会变为 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 开端。
(6)《虎门条约》,英国获得 权利。
(7)1844年,中美又签订《 》,中法签订《 》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 ,企图进一步打开 ,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年到 年,
(3)列强罪行:①英、法: 年, 、 联军攻入 ,火烧 。此时的清帝是 ;担任议和大臣的是 。②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1858年的中俄《 》,割地60多万平方千米。
(4)结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 商埠,割 给英国。
4.太平天国运动
(1) 年1月11日, 发动 ,建号 ,军称“ ”。
(2)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 ,将南京改名为 ,作为都城。定都天京后,颁布了《 》。该规定的主要内容为: ,想建立一个
的社会,最终因 原因而没有实行。
(3) 年秋, 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洪仁干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颁布《 》,因历史条件,未能实施。
(5),1860年, 的湘军攻陷安庆,在上海,李秀成遭到洋队首领 和 的抵抗 年, 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 的失败。
(6)天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 。
(7)太平天国运动坚持 年,其意义是:
。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洋务运动
(1)目的: ,根本目的是: 。
(2)代表人物: 、 、 、 、张之洞等。
(3)时间: 世纪 年代到 年代。
(4)性质:
(5)主要内容
| 时间 | 内容 | 口号 | 主要活动 |
| 前期 | 创办 | 、 、 等 | |
| 后期 | 创办民 | 、 、 等 | |
| 19世纪80 年代中期 | 筹建 |
没有 的道路;积极:引进了西方先进的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 。在客观上 的产生,为中国的 开辟了道路。
2.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时间: 年 月(农历 年)。
(2)主要战役:丰岛战役, 战役, 战役。
(3)代表人物: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 等人英勇牺牲。
(4)结果: 年初,日军攻占 , 全军覆没。清朝战败,签订《 》,同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3.《马关条约》
(1)内容:割地—— 、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给日本。赔款——白银 两。通商——开放 、 、 、 为商埠。设厂——允许日本在 开设工厂。
(2)影响: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 联合 、 迫使 放弃 ,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 ”的“瓜分”中国狂潮。
4.维新变法运动
(1)序幕: 年, 、 等上书 请求变法图强,史称“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上海的 ,天津的 。17年德国强占 ,光绪帝宣传不做亡国之君,开始变法。
(2)时间: 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 天。
(3)内容:①政治: ,允许官民 ;②经济:鼓励 ,发展农、工、商业; ,编制国家预算;文化:废除 ,改试策论,开办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 。
(4)结果:变法触犯了以 为首的 派的利益,发动政变,囚禁 ,杀害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史称“ ”。
(5)影响:虽然失败,但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首先发起于 , 一带。清为利用义和团,以“ ”代替“ ”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提出的“ ”口号,表明其反对帝国主义的意志,但其缺陷性表现为 , 。
1900年6月,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八国联军( )发动侵华战争。英军海军司令 率领,进犯天津,义和团在 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天津保卫战中, 牺牲,天津沦陷。8月14日,慈禧在逃跑途中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联军攻陷北京。 年,清被迫与列强签订《 》。
1.《辛丑条约》
(1)①内容:经济:赔款白银 亿两,以 等税收作担保。②政治:清保证 。③军事: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 驻扎在从北京到 的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划定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 ,不准 居住,改 为 ,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 ,中国 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与中华的建立
1.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上,曾化名 ,称赞洪秀全为 “ ”。
(1)孙中山早年活动:14年,孙中山上书 ,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同年11月,孙中山在 成立 ,提出“ ”的宗旨,号召“ , , ”。
(2)15年,孙中山准备在 发动武装。消息泄露, 等人被捕牺牲,失败。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沦为 ,于是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如章炳麟的《 》,邹容的《 》,陈天华的《 》
和《 》等广泛宣传民族民主。其中,成立的两大团体影响最大,是 和 。 年8月,孙中上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全体成员在日本的 组建成立 。
(3) 年8月,在日本 成立了 。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 , , , ”的政治纲领,选举了 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孙中山在《 》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 ”“ ”“ ”三大主义,合称“ ”。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的 。
2.辛亥
(1) 年, 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 举行。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历史上将这次称为“ ”,失败后,合葬处被称为《 》,这次的意义:极大的 。
(2)武昌: 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党人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军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
辛亥的意义: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 ”。辛亥这次:1、推翻了 ,2宣告了 的终结。3、它开创了 ,4极大推动了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5使 深入人心。
3.中华的创建
(1) 1年12月,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 年 月 日,孙中山在 宣誓就职,宣告 成立,以 年为 ,改用 。意义:南京临时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 重要成果。
(2) 窃取果实:1912年2月12日, 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2月13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选举袁世凯为 。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迁往北京。辛亥的胜利果实被 窃取。
(3)《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 制定的《 》。该法颁布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 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 原则,是 的重要成果。
4.北洋的黑暗统治
(1)二次: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 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和 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 ”。但很快就被袁世凯下去。
(2)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 ,又废除《 》,颁布《 》,改 制为 。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 ”大部分内容,(该条款的主要内容包含:1 2 3 4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 年为“中华帝国 元年”,准备在 举行登基大典。
(3)护国战争:孙中山发表《 》,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 。1915年底, 、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组织 北上讨袁, 爆发。1916年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 ,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4)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 。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家利益,依附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 的之中。主要军阀有: 和 控制的直系; 控制的皖系;盘踞东非的奉系军阀 。滇系 掌控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被桂系 所占。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1.新文化运动:
(1)兴起: 年, 等高举“ ”和“ ”两面大旗(口号),以《 》(前身叫 ,在上海创办)和 为主要阵地,掀起 运动。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 ; ; 。
(2)代表:陈独秀:创办《 》,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的口号。胡适:发表《 》,主张用 代替文言文。鲁迅:1918年,发表《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内容: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1动摇了 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运动起了 作用。2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 的看法带有一定的 ,它仍然是一次 。
2.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年, 和会中国 失败。将德国在中国 的全部转让给 。
(2)爆发: 年5月4日, 举行示威,提出“ , ”、“ , ”“ ”“ ”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 、 、 。
(3)发展: 月初,运动中心转移到 , 成为主力。
(4)结果:1取得初步胜利,北洋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卖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意义:是一次 和 运动,是中国 的开始。
3.中国党诞生:
1917年, 胜利,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曙光,1919年,新青年发表李大钊的《 》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让知识分子认识到 阶级的伟大力量。1920年,在 的帮助下,陈独秀在 成立了第一个党早期组织,相继还有北京、 、武昌、东京、 组织也成立。
(1)“一大”召开: 年 月,在 秘密召开,后转移到 的一艘游船上。
(2)主要代表: 、 、 等 人。
(3)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为 。2党的奋斗目标是 ,建立 ,实现 ,3党的当前任务是 。4成立了党的领导机构 , 当选为总。
(4)意义:中国党的诞生是 大事。自从有了 ,中国 。
年,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召开,大会确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 。并确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 民主纲领(时间,二大)
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 的高潮,1923年2月, 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 和直系军 的血腥。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党认识到, 。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5.国共合作的实现
年6月, 正式决定同 合作,建立 ,党员以 身份加入,把改组为 、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同盟。
年,在 的主持下,一大在 召开,李大钊、林伯渠、 、瞿秋白 参加了大会。大会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确定了 、 、 三大。中国一大的召开标志着 。
19.黄埔军校:
(1)建立:在 和 的帮助下, 年5月, 在广州 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 任校长, 任政治部主任。
(2)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军的建立和随后的 作了准备。
20.北伐战争(1926-1927)
(1)目的:推翻 , 。
(2)经过: 年7月,国民军誓师北伐, 任总司令。北伐军连克 和 ,攻占 城,消灭 的主力;在江西歼灭 的主力。北伐军从 流域打到 流域,震动全国。在北伐期间,农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工人三次武装的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历史。
(3)结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但 年4月, 在上海发动了“ ”并在 建立“ ”。7月, 在 召开“ ”。他们大肆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 失败了。1928年 发表通告,宣布“ , ”, 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7.南昌
(1)爆发: 年 月 日, 、 等人率领军在 发动武装占领南昌城。
(2)意义;1打响了 ,2是中国党 。
1933年,中华苏维埃决定将8月1日定为 纪念日,1949年6月,中事委员会将“ ”两字作为军旗和军徽主要标志,中国建军节是 。
23.秋收
1927年8月7日,在 召开会议,即“ ”,这次会议通过的主要内容是:1通过了 和 的总方针,2决定在 发动。会上,提出了“ ”的著名论断。
(1)爆发: 年 月, 在 边界发动秋收。这次打出的旗帜是 。在进军途中,在 对进行改编,这次改编,其意义是: 。
(2)意义:随后,放弃攻打 的计划,改向山区,1927年10月到达 地区,创建了第一个 。
8.井冈山会师
(1)会师: 年4月, 、 在井冈山会师。
(2)意义:两军会师,创建了 。 任军长, 党代表。南昌,秋收,拉开了中国从 转入 ,建立 的序幕。
9.工农武装割据
(1)率领工农军在井冈山 、 ,建立 ,开展 战争,创造了“ ”的局面。1929年的 会议,将“ , ”确定为建党建军原则。到了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 、 建立的 根据地面积最大。
(2)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 召开。会议宣布成立 ,定都 , 当选为临时。
10.红军长征
(1)原因: 反“围剿”失败。负责人 和军事指挥 左的错误
(2)开始: 年 月,党和红军离开 根据地。
(3)转折: 会议。召开: 年1月,在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内容:1纠正 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的错误;2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的正确领导。意义:1挽救了 ,挽救了 ,挽救了 ,成为中国党历史上一个 。2这次会议是 的标志。
(4)结果:胜利会师。
第一次会师: 年 月,带领 在 根据地的 与 红军胜利会师。
第二次会师: 年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1粉碎了 的企图,保存了 ,使中国 。红军长征播下了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的新局面。
长征的路线:
长征精神是什么: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爆发: 年 月 日,日军制造 事件,炮轰 城。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 , 沦陷。中国人民的 抗战开始了。1932年,日本扶持 在长春建立 ,企图将东北出去。在此期间,日本在东北主要的卑劣行为有:1东北人民;2 ,3推行 教育;4实施 统治。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组成是 和 。在东北,党员 组织游击队,中国人民的 抗战开始了。1936年,东北抗日改编为中国党领导的 。
2.一二·九运动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妄图使 脱离中国版图。 年 月 日,在中国党的领导下, 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当局。这就是著名的“ 运动”。这场 运动(性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 的阴谋,打击了 的,促进了全国 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该运动提出的口号是:1“ ”;
2“ ”;3“ ”。
3.西安事变
(1)发生: 年 月 日, 、 扣押蒋介石,实行“ ”,并通电全国,要求 , 。
(2)结果:中国党从 出发,主张 , ,派 到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和平解决的影响或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 序幕,成为 的关键。从此,十年 基本结束(1927-1936), 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
(1)爆发: 年 月 日,日军悍然向 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 ”,又称“ 事变”。
该事变标志着 的开始,在保卫北平战斗中 和 壮烈殉国。7月底, 和 相继沦陷。
(2)影响:中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5.第二次国共合作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党与中国分别发表声明,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年 月,通讯社公开发表了 提交的 ,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 为主导的 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6.淞沪会战
1937年 月 日,日军在 挑起事端, 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 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淞沪会战中牺牲的将领是 和 。
7.南京大
年 月 日,日军攻陷 ,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
8.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日军占领南京后,企图在台儿庄会师,再合攻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
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 战场取得的 的一场胜仗,振奋了 ,坚定了 。
(2)保卫大武汉:1938年6月,日军进攻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 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 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 进攻。中国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4)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消极 、积极 。
(5)1944年初,日军向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 战役。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 省的一部分。
9.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 年9月,日军板坦师一部向 开进。八路军第 师在师长 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将日军全部歼灭。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全国抗战以来 胜利,粉碎了日军“ ”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 。
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 。 战场与 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在此期间,巩固根据地的措施有:1建立 政权,2实行 土地。
(3)百团大战:为消灭敌人的“ ”, 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 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 ”。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1 ,2摧毁敌人 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 。意义: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 的侵略气焰,提高了 和 的威望,振奋了全民争取 的信心。
随着抗战的继续,日本改变策略,对国民 , 的,加紧进攻低吼抗日根据地。1940年,亲日派头子 公开投敌判国,建立 。 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随后,根据地进行了 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 会战中,33集团军总司令 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 牺牲。
10.党的七大
(1)召开: 年 月,中国党在 召开了 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1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壮大 ,在中国党领导下,打败 , ,建立一个 的中国。2大会选择产生了 , 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 。3大会确立了 为中国党的 并写入 。4七大通过党章规定:中国党,以 列宁主义的理论与 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3)意义或影响:为 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 。
11.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 和 投下原子弹,8月8日, 对日宣战,次日 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发表《 》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
(1)胜利的标志: 年 月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 。 月 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历经 年,取得最后胜利, 也回到祖国怀抱。
(2)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原因:1中国人民巨大的 、空前的 和英勇的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因素。2 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 的作用。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 与 的国家和 ,也是分不开的。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 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意义: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 以来反抗外敌入侵 取得完全胜利的 战争。2它促进了 ,为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 和 奠定了重要基础。3中国开辟了世界 战争的 主战场,对 的胜利、维护 做出了巨大贡献。4中国的 得到提高。
第七单元 战争
1.重庆谈判:
(1)目的:: 。党: 。(2)时间: 年8月—10月。(3)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 》即“ ”。(4)协定内容:1 ;2 (5)1946年政协会议建立 。(6)如何评价重庆谈判: 。.
2.全面内战的爆发
(1)标志: 年 月,蒋介石公然违背“ ”,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 ,发动了全面内战。(2)结果: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了对 区与 区的 。
3.区的自卫反击战及转战陕北。
(1)在区的反击战中,提出了 “ ”的著名论断。(2)并制定了作战方式为: ;主要目标为: ;作战原则和方针为: 。(3)背景:1947年3月,向 发动突然袭击。(4)中国党方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 。(5)结果: 率领的 粉碎了对 的 进攻; 军打退了敌人对 的重点进攻。
4.区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党适时调整了土地,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 的土地。 年,中国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
大纲的内容是: 。
土改总路线内容是: 。
根据土改总路线和大纲规定,各个 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 顺利完成。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
5.三大战役和南京
(1) 年夏, 、 率领 主力,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到 、 ,揭开了人民 序幕。 (2)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 、 、 三大战役。
(3) 年 月,辽沈战役打响 、 指挥 人民首先攻占辽宁 。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 。
(4) 年 月, 与 在 、 、 、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 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了 以北的广大地区。
(5)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 挥师入关,与 指挥的华北人民共同发起 。北平守军总司令 在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基本。
(6)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 多万人,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 年 月,人民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 ,占领南京,结束了 在的统治。残余势力退往。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世纪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状元实业家 主动放弃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 ,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道路。
(2)辛亥后,中华临时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 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业和 业。
(4)随着 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 和 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 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处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工业还有三个是 ; ; 。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 部门,
基础极为薄弱。 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 等沿海沿江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 方式和 方式。
(2)辛亥后,国民颁布了 、 和 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又力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 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 的趋向。
(4)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 、 的特征。
3.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 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先后在天津创办 ,在 创办南洋公学。 期间,清又决定创办 。
(2) 年,清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 。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 。 年,清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 多年的 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 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日报》,是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 》和 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 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 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党在区创办的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4.文学艺术的成就
(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 》《 》、郭沫若的《 》、茅盾的《 》、曹禺的《 》、巴金的《 》、老舍的《 》等。
(2) 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熟悉中西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创作了《 》《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 作词的《 》,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作曲的《 》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饶的拼搏精神。
(4)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