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临床医学专业用)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教研室
2007年8月10日
预防医学课程简介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是临床医学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统计为平时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
预防医学课程目标
临床医学类各专业学生通过《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应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预防医学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能有效和扎实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能力,为以后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开展临床医疗服务打下基础。
表1 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 学期 | 课 程 内 容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 |
| 绪论 | 2 | 2 | ||
|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 | 2 | 2 | ||
| 第二章 环境与职业卫生 | 16 | 14 | 2 | |
| 第三章 营养与健康 | 12 | 10 | 2 | |
| 第四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 4 | 4 | ||
| 第五章 健康与健康相关行为 | 2 | 2 | ||
| 第六章 预防保健的社会策略 | 2 | 2 | ||
|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 18 | 12 | 6 | |
| 第八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 | 10 | 8 | 2 | |
| 第九章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4 | 4 | ||
| 学时小计 | 72 | 60 | 12 |
| 学期 | 课程内容 | 实验项目 | 学时分配 |
| 第二章 环境与职业卫生 | 实习一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 2 | |
| 第三章 营养与健康 | 实习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 2 | |
|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 实习三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 2 | |
|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 实习四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 2 | |
|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 实习五 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 2 | |
| 第八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 | 实习六 疾病暴发调查分析 | 2 |
理论教学大纲
绪 论
讲授时数:2学时
【掌握】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医学模式与健康观的转变;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三级预防的概念与原则;
【熟悉】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医学的工作特点;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了解】 预防医学发展简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防医学的发展史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
讲授时数:2学时
【掌握】 环境的组成;环境污染及公害的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人群健康反应谱及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表现;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
【熟悉】 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归。
【了解】 环境要素;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方法;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第二章 环境与职业卫生
讲授时数:16学时
【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碘缺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及对健康的危害机制;能概述导致缺碘的影响因素及如何防治;地方性氟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表现;地方性氟病的防治措施;环境污染的概念及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规范与检验指标;饮用水氯化消毒的卫生措施;职业性疾病概念、特点、诊断原则;中暑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噪声对人体危害;矽肺的并发症及防尘措施;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措施
【熟悉】 常见环境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生产性毒物概念、毒性;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中毒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生产环境中物理有害因素特点;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了解】 原生环境中自然灾害和生物地球化学性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引起氟中毒的影响因素;克山病等其它地方性疾病;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健康损害;工作有关疾病及工伤的概念;噪声来源
案例讨论及录像
1。通过案例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2.通过案例掌握常见职业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防措施
第三章 营养与健康
讲授时数:12学时
【掌握】营养的概念;三大产热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能量系数及三大产热营养素供热比;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症表现;营养调查的方法;膳食调查的方法;营养状况评价;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 分类;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
【熟悉】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来源;三大产热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调查计算;同类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临床表现;细菌性物中毒防治原则;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化学性食物中毒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了解】RDA 、 DRIs的含义;三大产热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参考摄入量;加工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价值影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膳食宝塔。
实习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1、掌握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处理原则
2、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方法
3、掌握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讲授时数:4学时
【掌握】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身疾病的概念及诊断依据;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吸烟、药瘾、不洁性行为的危害。
【熟悉】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心理因素致病机制;吸烟危害健康的机制;吸毒的控制;性传播疾病、不洁性行为的控制;家庭类型及生活事件。
【了解】不同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心身疾病的分类;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吸烟、吸毒人群的特征及动机;不法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健康与健康相关行为
讲授时数:2学时
【掌握】健康概念
【熟悉】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心理因素致病机制;吸烟危害健康的机制;吸毒的控制;性传播疾病、不洁性行为的控制;家庭类型及生活事件;健康常用评价指标;健康危险因素。
【了解】不同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心身疾病的分类;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吸烟、吸毒人群的特征及动机;不法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健康相关行为的危害及策略。
第六章 预防保健社会策略
讲授时数:2学时
【掌握】掌握初级卫生保健概念;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内容
【了解】了解全国及我省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策略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讲授时数:18学时
【掌握】 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数值变量资料常用的统计描述指标中常用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适用范围和计算方法;离散趋势指标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误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正态分布的概念;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及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t检验,u检验;反映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及意义;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方法;数值变量资料的假设检验方法;分类变量资料常用指标的种类及计算;率的抽样误差的意义;总体率的区间估计;率的假设检验方法;常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种类及其选择;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基本结构、绘制要求及适用条件。
【熟悉】数值变量资料常用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及其应用;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各种统计图、表在具体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了解】 医学统计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频数表的编制;正态分布的特征;假设检验中的二类错误;率标准化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
讲授时数:8学时
【掌握】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用途;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频率指标;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疾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及其综合描述的启示;现况研究的概念、种类,研究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原理;研究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队列研究的概念、原理,研究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
【熟悉】流行病学概念、研究目的、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条件;偏倚及其控制;;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实验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原理;临床试验的三大要素、四个原则,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
【了解】 流行病学简史;抽样方法;样本量估计;队列研究的种类。
第九章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讲授时数:4学时
【掌握】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基础知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措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伤害的预防干预。
【熟悉】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基础知识;伤害的概念、分类及流行概况
【了解】 慢性病防治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预防医学》实习教学大纲
(仅供参考,可结合专业实际调整内容)
实习一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目的要求】认识职业病的危害性;熟悉职业病发生的社会因素
【实习内容】职业病发生的条件;临床表现;处理措施
【实习时数】 2学时
实习二 食物中毒案例讨论
【目的要求】 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原则;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实习内容】1.食物中毒的诊断;
2.不同类型食物中毒的鉴别;
3.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的确定;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实习时数】 2学时
实习三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目的要求】1.掌握数值变量描述指标的计算方法;
2.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的应用;
3.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t检验和u检验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4.熟悉标准差和标准误在应用上的不同。
【实习内容】1.频数表的编制;
2..数值变量资料常见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
3.正常值范围与可信区间;
4.均数的t检验、u检验
【实习时数】2学时
实习四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相对指标的意义和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率的标准误及可信区间估计方法;
3.掌握率的u检验、X2检验的用途和适用条件。
【实习内容】1.常见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的应用;
2.率的区间估计;
3.率的u检验和X2检验;
【实习时数】 2学时
实习五 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制作
【目的要求】1.掌握拟制正确的统计表和绘制正确的统计图。
【实习内容】1.统计表的绘制
2。统计图的绘制;
【实习时数】 2学时
实习六 医学统计软件的应用
【目的要求】 熟悉如何用SPSS FOR WINDOWS输入统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
X2检验);能对结果进行解释;了解用SPSS进行绘图的方法。
【实习内容】1.数据库的建立;
2.基本统计方法的应用;
3.绘制统计图。
【实习时数】 2学时
实习七 疾病爆发的调查
【目的要求】1.学会运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分析疫情的性质;
2.学习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结合具体条件制定处理原则和预防措施。
【实习内容】1.疾病分布的调查;
2.疾病爆发因素的分析;
3.爆发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实习时数】 2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