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4:56:32
文档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作者:黄希玲杨剑李跃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19期        摘要:为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点,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建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经典建筑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9-02        Introd
推荐度:
导读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作者:黄希玲杨剑李跃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19期        摘要:为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点,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建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经典建筑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9-02        Introd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作者:黄希玲 杨剑 李跃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19期

        摘 要:为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点,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建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经典建筑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 融合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9-02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ilding

        Huang Xiling1 Yang Jian1 Li Yue2

        (1.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City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Sichuan,62101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Chinese, our country’s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caused reasons were analyzed.And on the basis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classic domestic construction case,so as to interpret how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an successfully fuses in together,summarizes the feasibl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architectural design;Fusion;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建筑一味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失去建筑本应该具有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在中国现代建筑中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建筑作品寥寥无几,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在建筑界逐渐的在淡化,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作为新一代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进行反思。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进行抽象提炼和升华,符合现代技术、艺术和当今的审美习惯的建筑作品,让久远的经典在现代的语言和技艺手法当中真正的复活和久远的存在。

        1 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建筑界。回望中国古典建筑史,长期的岁月沉淀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富含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中国古典建筑。飞檐、彩画等凝聚着民族智慧的结晶,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领域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列强的入侵,不仅仅损害的是中国的建筑,动摇的更是民族文化自信,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的逐渐侵蚀。直至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仍然被西方文化所压制,导致在中国上的现代建筑大都沿袭着西方的建筑风格,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因而出现了现代建筑的种种问题。

        第一,盲目抄袭,缺乏创新精神。

        中国多地出现世界著名建筑作品,盲目地复制照搬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界一大“奇观”。如在郑州市有一处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朗香教堂”,在遭到法国勒·柯布西耶基金会“愤怒”回应后,这座建筑已被拆除;浙江省天都城仿制埃菲尔铁塔,被媒体称为鬼城。

        房地产风格与外国居住建筑直接照搬。奥地利小镇哈斯塔特,因为独特的风貌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了世人向往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名镇,国内也有一个山寨版,在广东惠州;某房地产英国小镇内连保安的服装都是仿英国皇家士兵服。有外国友人称“中国复制一切东西,没有自主创新”。

        诸如此类对西方建筑的盲目崇拜和复制的例子在中国还有很多,它们“特殊”地存在于中国各个角落,丰富了中国现代建筑形式,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与当地地域文化不协调……

        第二,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追求,进而更加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中国建筑的现状堪忧!“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和趋同的建筑外貌,让大家感慨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和建筑特色的缺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衰落。

        第三,追求建筑外观的标新立异。

        在不断趋同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大环境下,部分建筑设计师们也积极探索着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不断创新,而结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李祖原先生设计的台北101大厦,大厦墙体分为8个部分,逐次倾斜,模仿了中国宝塔的形状和竹子生长态势,这一建筑很好地将现代设计手法、材料、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传承中又有创新,是积极的探索。但不容忽视的现状是:部分建筑设计师们偏执于突出现代建筑外观的“特别”,作出了大胆尝试,备受争议。如福禄寿三星为建筑原型的天子大酒店,直白地将人物形象具象化,为了达到建筑最终效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电视台总部大楼建成之后也是备受争议,其建筑结构的精妙和建筑技术为人称赞的同时,建筑外观却被人戏谑为“大裤衩”;拥有类似遭遇的还有“苏州门户”——东方之门……人们不禁感慨:中国特色的建筑不仅仅是在建筑外观上的“新、奇、怪”,而应该是与中国社会背景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文化意蕴的建筑!

        第四,西化严重,缺乏民族特色。

        由于工业的兴起给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建筑上,现代主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建筑也迅速向世界看齐。高楼大厦、玻璃幕墙……似乎每座城市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城市可辨识度大大降低。在这样一个高技术的钢筋水泥建筑森林里,我们渐渐迷失了自己。

        造成这些现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筑设计工作者们的设计水平和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建筑作品“良莠不齐”。

        第二,相关部门行政权力滥用,导致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混乱。

        第三,近年欧陆风格的房地产发展迅速,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建筑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第四,受全球化影响,社会各界对于建筑的审美和评判标准逐渐趋同—西方化。

        第五,民族文化自信力较弱,导致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之下,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忽视[1]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衰落,中国建筑趋同,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如何在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创造出既有时代性又具有在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建筑,怎样继承性地创新中国现代建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只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进行抽象提炼、升华,将其用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技术、艺术和当今的审美习惯的中国特色建筑。

        2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索

        要自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中国建筑就要有中国特色。而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承载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建筑才能永恒地被人铭记。无数的建筑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果。探索工作大致可划分为3类。

        第一类形式上具象地运用古建筑进行新组合。主要有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中国民族形式——中国固有样式和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民族形式——50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南京中山陵(吕彦直)、南京国立博物馆(徐敬直)、北京友谊宾馆、人民大会堂等。

        第二类形式上抽象地运用近代建筑革新手法,可称为第三次民族形式。在这个阶段建筑师已经逐步摆脱大屋顶的束缚,开始注重传统味的塑造。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品有曲阜阙里宾馆(戴念慈)、北京香山饭店(贝聿铭)、北京西客站(朱家禄)等。

        第三类元素地运用现代手法表现中国特色。

        在这个阶段已经基本摆脱大屋顶,中国意韵更加抽象,建筑师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着眼点更加广阔,创意可以来源于中国文化印象(如传统艺术的意境、品格、色调、特征),中国的文物器皿(如冠、鼎、家具等),中国建筑元素(如城市营建法则、建筑构架、斗拱等)。这些巧妙的构思,完美地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代表作品有金茂大厦(以中国传统的密檐塔为范本)、上海世博会中国馆4号方案(以中国器为立意,传递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信息,使人联想到从城市经纬路网、木构架构成, 到传统构件斗拱以及中国文化的传统器物中国宝鼎。)[2]。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一味地试图重构中国古典建筑是不可行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局限性在现代建筑中尤为突出。要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我们需要中西文化的取舍、传统文化的传承、适应时代的变化,创造性地结合现代需求及技术,物尽其用!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做得较好的经典实践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里状态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核心[3]。建筑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建筑体现文化,文化影响建筑。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现代建筑的特色。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涌现了不少优秀案例,可供借鉴。其中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文化和建筑创新上可谓“天衣无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的应用上做到了“形神具备”。

        一方面,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苏州最古老的平江历史街区当中,北侧是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侧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南侧隔河相望的则是著名的古典园林狮子林。庭院总体格局与四周的古城相似,立面类型延续苏州传统民居灰瓦白墙的形式; 要素层次、建筑材料、细部结构运用现代新的技术,墙、窗、坡顶等传统要素更新组合,园林、建筑、水景三位一体展示出空灵淡泊的意境。贝聿铭先生创造性地将当地吴文化精神符号及周边传统建筑及园林语汇进行抽象整合,并且紧密结合现代发展技术,很好地呈现出了极具现代气息的“苏州味道”[4]。

        另一方面,苏州博物馆新馆所展示的中国文化意蕴是深厚的。建筑理念秉承了“天人合一”,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及当地历史文脉,以人为本;建筑空间“虚实相生”,颇具中国传统园林古典意味;建筑形象“道法自然”,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建筑风格温柔敦厚,充满诗情画意;建筑格局“和而不同”,有极大地包容性,包括地域的和民族的[5]。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形神具备”。“形”指承载文化的有形载体,如建筑布局、建筑比例、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建筑细部构件等等;“神”指无形可感的东方意蕴,如巨大的包容性、哲理感、人生感、历史感等。

        4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可行方向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富于内涵,只有融入了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才能走向世界,才能永恒。那么,应该如何在传统和与现代、国际性与地域性、标准化与特殊性的平衡和协调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创造中国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呢?

        第一,建筑师应提升设计水平和专业素养,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会,融会贯通“传统”与“现代”,合理审视和借鉴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理性思想等。

        第二,相关部门规范管理,严格执法,让规划设计市场更加健康有序,为中国特色建筑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第三,建筑商业界树立正确的行业导向,多弘扬渗透民族文化的商业建筑风格;

        第四,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合理取舍,万不可盲目复制。

        第五,全民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评判建筑的标准体系。

        总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的创造需多方努力,并非建筑师们的唯一重任,需要充分的公众参与才能为其提供生长的沃土,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处处流淌着“中国基因”,让中国建筑有朝一日也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程泰宁,费移山.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J].世界建筑,2011(6)∶ 108-109.

        [2] 韩明清.传承中国特色创造时代建筑_走向自主创新之路的中国建筑[J].安徽建筑,2008(4):33-34.

        [3] 刘晖.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探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4] 朱琳,宋磊.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律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52-4754.

        [5] 段良骥.走向新现代建筑[J].华中建筑,2007,25(1)∶131-133.

文档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作者:黄希玲杨剑李跃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19期        摘要:为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点,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建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经典建筑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9-02        Introd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