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100
还是装饰的内容题材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鼎盛时期。天水原为盛产林木地区,故建筑有条件选用优质松木制作柱、梁和檩,多数柱梁较粗,远远超过结构需要的断面尺度。天水明清民居几乎全为土木结构、青瓦土墙,质地朴实。天水古民居的木雕主要集中在檐口之下的装修上,由雀替、大小耍头、柱上铺做和柱间铺做以及铺做间花板组成。内檐装饰有碧纱橱、落地柜、神架等,美观而不繁琐花哨。天水古民居的木雕不同于南方徽派民居和北方晋商民居的精雕细刻,显得较为质朴敦厚,但其总体布局疏密有度、主次分明、开合并举、外封内敞,其线条回转流畅,简洁粗犷,具有美观大方而不细密繁缛的雕刻风格。
传统建筑的装饰木雕在结构上重视其牢固程度,在审美上重视其协调统一。天水古建筑木雕亦如此,多掺杂在构件之间,很多装饰构件同时也是结构构件,其本身多根据所分布的位置确定其表现的内容和构图,所采用的表现形式有圆雕、浮雕、透雕等,手法全面,技巧高超,造型大胆、
夸张,变形适度。如门窗、隔扇中的雕刻画面,根据门窗原有的形状,在需符合其所处的位置进行雕刻,而在窗子下方、檐条等处则多采用浮雕,雀替、垂花柱使用圆雕较多。民间艺人在对建
如果我们承认一切艺术的本源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性上的话,那么作为艺术的音乐,也就会像人一样,是具有某种“人性”的。在这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成了最贴近人性-心灵的艺术。她的展开就是其本质特征的历程。这种展开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来说,就是音乐演奏。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通达了艺术之为人性的灵魂之最深处——精神、思维、以及情绪。只不过这样一种通达是分层次的,因为灵魂是分层次的,这当然不是什么非常新奇的观点,历代中外哲师们早就做过这样一种区分,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也进行过这样一种尝试【1】。但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划分并没有切中问题的肯綮。人总是生存着的,也总是体验着的,我们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体验,才能识得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的三昧。“精神即是表演。人生即是表演。这不是对精神和生命的科学性定义,而是对人生的体验”【2】
邓晓芒教授如是说的道理在于,我们也可以在这里进行一种推论性的类比,尽管这样做的危险性还是存在,即音乐即是灵魂的表演,音乐即是人生的表演,这是人性-灵魂之于音乐的体验,一种不得不表演的体验,一种结构性的对体验(音乐)的体验,只有这样人生、人性-灵魂才会上升到一种中国古人所崇尚的“意境”,从而才有所谓的人生艺术,艺术人生。在这种人性-灵魂-表演的展开中,之于音乐,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到三个情境,即直觉、兴趣、风格。但是,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下文中并不想把作为艺术的音乐表演看作一可以解剖的僵尸,也就是说这三层情境并不是僵死的,而是水融不可分的,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不得已而这样为之。
一、风格
风格——词源于希腊文στ λο。就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风格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
每个人都是的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风格.或热情或冷静,或理智或疯狂,就如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不喜欢吃甜的.各人口味不同。法国作家G.-L.L.de布丰有一句名言:“风格即其人”。黑格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或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
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显著特征的创作个性。
具体到音乐表演艺术风格,即音乐表演艺术家在对音乐作品的本身风格作出把握确定后,以其特有的标志性的演奏技术手段对音乐作品中音符的长短、强弱以及音色重新进行个性化处理,即我们所说的二度创作。这种以演奏家所特有的标志性的音乐表达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度诠释所呈现出的独特的音色、独特的论音乐表演艺术的三层境界
——直觉、兴趣、风格
胡铁龙 (福建省厦门歌舞剧院厦门乐团 福建厦门 361000)
筑装饰的构图以及内容安排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根据主题需要,对动物、花草的雕刻常夸张、概括、虚构,使得构图常呈现出稚朴天成、颇具意味的装饰效果。天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亮点是宅门之内的垂花门,天水民居的垂花门的使用极为普遍,有的院落在前后院的通道上也设有垂花门,其工艺的精美程度已达到极致。垂花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相当广泛,不仅用于室外,偶也见于室内,它是四合院内一个重要建筑,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往往一座门或透雕或浮雕或圆雕成为几种手法的集大成品。一座好的建筑装饰木雕离不开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离不开他们熟练的木雕工艺技巧,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生动表达自己想表现的事物和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情趣。
天水传统建筑是珍贵历史遗存和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建筑装饰木雕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天水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气质。加强对于天水传统建筑艺术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天水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从而加深我们对于天水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保护这些传统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天水古民居》南喜涛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2]《天水民居》 张自立等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文艺评论
大 众 文 艺
101
个性以及蕴涵的独特文化背景,便是我们所说的音乐表演艺术风格。
音乐表演艺术风格关乎着音乐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是音乐表演艺术家用以展露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表演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气质,是演奏家的气质、气韵和个性的外在表象及其敞开。风格和精神气质是生命的自然流露。它们源于内在精神世界,形于外在的肉体动作和行为。风格是无形的,但它要在有形的和可感觉到的现象中体现出来,更要在创作的生命运动中表达、展伸及更新。
而任何一个已具备成熟而独特的音乐表演艺术风格的演奏家的演奏表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肢体与思维协调合作的过程。从第一天拿起一件乐器发出第一声音响到达到这种肢体控制高度和思维深度,其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漫长而艰苦的练习与思考是大多数学习者难于承受与做到的。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哲学对于这种通达艺术高度的过程诠释为“不痴则不迷;不迷则不入;不入则不精;不精则不达”。而艺之痴迷,我们所看到的首先要素就是对艺之兴趣。
二、兴趣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
经常会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跳舞感兴趣的人,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日常语言中的表达,而人们往往也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所谓的显白教诲,“小孩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样一种表述,也才能促发我们去思考这样一种“兴趣”之韵味。日常语言中关于“兴趣”的表达,其实是一种爱好、喜好,有出自个人内心的,也有出自外界压迫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孩子家长送学生去各种兴趣班就知道。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
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被誉为亚洲三杰、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的朱晖,其父喜欢拉小提琴和玩长笛,母亲则弹得一手好钢琴。自小的耳闻目染中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且极具音乐天赋,从皇家音乐学院的求学,到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的深造,最终,朱晖以一个东方人而能精通各派名家作品的魅力,和过人的指挥才能,赢得了欧人的尊重,受到各欧洲著名交响乐团邀请前来指挥,成就一代大师。
综上所述,兴趣的形成、兴趣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产生巨大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说兴趣之于音乐表演艺术乃是一种结合着自律与他律、外物感发与内心体验的艺术境界。而体验则更关乎直觉。
三、直觉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通常是指事先没有经过逻辑推理而在思维中直接地、笼统地把握或洞察客体的能力。
之于音乐表演艺术而言,即通常之所说的——天份。诸如钢琴演奏最初阶段的手指跨度;管乐演奏者少年时的唇牙条件以及音乐人所必然具备的明锐的听力条件等等。甚至于时间概念上都已有明确界定,约五岁即为人的音乐直觉产生的初级阶段。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
在中国古典作家的笔下,关于“直觉”的意涵也有诸多涉及:孔子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3】,谓人之对于自然事物之喜好把握大多取决于直觉。一入道家范畴,则显神秘、虚无,直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于我国北岳恒山道家圣地山壁石崖上到处可见硕大的“悟”字。佛家是强调“顿悟”的,其实所谓“顿悟”即是瞬间-永恒的直觉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至上等无上之正“觉”,仍然脱离不开“直觉”。
西方说“直觉”的就更多了,斯宾诺沙认为,直觉是一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直觉高于推理并完成推理知识的理智能力,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认识到无限的实体或自然界的本质。谢林言,艺术是直观的产物,直观是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5】。叔本华说,作为世界本原的意志只有直觉才能认识,艺术则是“观审”的把握自然的特殊方式【6】。克罗齐的“直觉与表现具有同一性,艺术即直觉”的理论,关于人的直觉得研究十分出色。
从中西关于“直觉”的历史演变中可以得出,尽管各种论述的理论旨趣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认可直觉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理智意义上的情感体验能力。
诚然,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情感的对象化,是属人的确证的方式,但是,愤怒是不能出诗人的,因为愤怒只是一种情绪体验,它只有纳入理性的框架中,才能够“出诗”。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演奏既需要情感性的体验的一面,同时,又需要理性的思考一面。这样,才不至于使得情感的体验流于无意义的、虚无的、瞬间的情绪爆发。甚至可以在艺术本质的意义上说,理性就是给予毫无约束的情绪以一种适合艺术的形式。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所以,我们可以说直觉之于音乐表演艺术乃是一种结合着理性与感性、理智理解与感性情感的艺术境界。在某种意义上说,直觉也是一种创造,而创造一旦定型,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综合前述,我们可以指出风格是兴趣、直觉在更高层次上的融会贯通,是一种标志性的象征物,是一种更高的艺术意境。音乐表演艺术的三层境界——兴趣、直觉、风格,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们是通达音乐谜一般质素的三盏灯,而我们则是这通达谜一般的音乐路上的表演者,表演着艺术-灵魂的歌唱。注释: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等,所依据的就是关于灵魂的三分;亚里士多德也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三类;弗洛伊德则界定出了自我、本我、超我的灵魂结构。
【2】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p23
【3】《论语•雍也》。这有点类似于“兴”。【4】《庄子•知北游》
【5】谢林的“直观”其实就是“直觉”,他认为艺术高于哲学,直观的能力非常重要。
【6】叔本华的“观审”也可以看作“直觉”
文艺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