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活动“选择汇报人”的策略意图,设计相应的活动策略,并填写在“选择汇报人的做法”列相应的单元格中,要求说明如何确定汇报人以及对汇报人的要求;
2.根据活动“组织汇报”的策略意图,设计相应的活动策略,并填写在“汇报活动的步骤”列相应的单元格中,要求说明每个小组的汇报流程;
3.根据活动“汇报评价”“汇报反馈”的策略设计,分析各策略可能产生的效果,并分别填写在“评价策略分析”和“反馈策略的分析”列相应的单元格中。
| 教学环节设计方案 | |
| 一、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
| 二、教学目标: 通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并和其他表示运算定律的方式相比较,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 |
| 三、学习形式: 小组学习。 | |
| 四、活动设计 步骤一:分组与分工 | |
| 教师预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学生根据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坐座位;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组内分工,并公布小组学习评价量规。 | |
| 步骤二: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 |
| 总结运算定律,然后使用不同的表示方式来呈现运算定律。 | |
| 步骤三:学生开始学习 | |
| 1.总结运算定律,讨论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来呈现运算定律。 2.制作一张表格,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准备小组汇报。 | |
| 步骤四:学习成果汇报 | |
|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 1. 选择汇报人 选择汇报人的做法 | 策略意图 |
| 四人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汇报人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 使小组的学习成果能最完善地汇报给教师与同学,获得较好的汇报效果。 |
| 汇报活动的步骤 | 策略意图 |
| 1.先在小组内讨论好,总结出小组成员的想法。 2.上台在全班进行交流。 3.让其他成员进行评价。 | 1. 使其他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倾听汇报组的发言,并能从中有所收获。 2. 使汇报组各成员能认识到自己本活动学习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
| 评价策略设计 | 评价策略分析 |
| 1.提前公布小组学习评价量规,包括合作行为评价量规和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2.最终的评价分数由教师评分、小组自评分数和他人评分组成。 | 1.通过评价,其他学生能够进行查漏补缺. 2.激励学生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
| 反馈策略设计 | 反馈策略的分析 |
| 反馈时,要求先说欣赏的地方,第二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出改进的建议。 | 1.值得欣赏的地方能够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同时给其他同学做一个分享。 2.对于欠缺的地方可以让该生及时查漏补缺。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 选择汇报人与组织汇报的设计 (10分) | 选择汇报人 | 给出了确定汇报人的方法,并对汇报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可得3-4分。 只给出了确定汇报人的方法,或者只是对汇报人提出了要求,得1-2分 | 4 | 2 |
| 组织汇报 | A类:给出了具体的活动步骤,针对汇报人和听众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能很好地支持策略意图的实现,符合以上描述可以得5-6分。 B类:给出了活动步骤,但描述不够清晰;针对汇报人和听众都提出了一些要求,但要求不能较好地支持策略意图的实现,可以得3-4分。 C类:活动步骤描述不清晰,没有支持策略意图的实现,可得1-2分。 | 6 | ||
| 汇报评价与汇报反馈的分析 (9分) | 汇报评价 | A类:对使用评价量规这一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清晰地说明了使用多种评价方式的优势,言之有理,可得4-5分。 B类:只是对评价量规进行了分析,或者只对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使用进行了分析,言之有理,可得2-3分。 C类:进行了分析,但是表述中不合理,可得1分。 | 5 | 2 |
| 汇报反馈 | 客观地分析了这一反馈策略的作用,分别说明了3个步骤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得3-4分。 整体分析了反馈策略的作用,没有详细说明每个步骤的作用,可得1-2分。 | 4 |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流程安排.doc”是本课已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请根据该流程,按如下要求预设教学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在表格后新插入两列,在这两列的第一行中分别填入“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
2.针对“活动3”和“活动4”,根据其活动流程描述预设该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学生表现、技术媒体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并根据所预设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分别填写在相应单元格中;
3.为新插入的两列单元格设置“浅黄”色底纹;
4.将整个表格的外边框设置为“1.5磅”。
教学流程安排
| 活动流程 | 活动内容和目的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解决办法 | |
| 活动1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教师展示铅笔淡彩范画,请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说出感受。 | ||
| 活动2 | 学习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 引导学生分析范画的构图、色彩、表现内容以及表现的工具,进一步总结铅笔淡彩画的特点。 | ||
| 活动3 | 学习铅笔淡彩画的画法 | 播放铅笔淡彩画的教学视频,结合演示分析、讲解绘画步骤及要求。 | 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结合是否能恰如其分。教师在现场示范时从起稿、上色、调整过程中保持画面的干净整洁。 | 先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分步骤示范,最好通过投影仪,使效果更直接,课堂效果更好。 |
| 活动4 | 学生练习及作品讲评 |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运用铅笔淡彩画的方法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进行讲评。 | 学生的铅笔稿不干净、不完整,着色时水、色比例掌握不好。 | 教师辅导学生铅笔稿,现场演示调色的过程。 |
| 活动5 | 小结 | 引导学生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技术操作(4分) | 在表格后新插入两列,并在第一行分别填写“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 | 2 | 3 |
| 为后两列单元格设置“浅黄”色底纹 | 1 | 3 | |
| 将整个表格外边框设置为“1.5磅” | 1 | 3 | |
|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2分) | 活动3: 可能出现的问题: ●与“学习铅笔淡彩画的画法”活动流程相关(1分) ●从学生表现或媒体应用情况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真实合理(2分) | 3 | 2 |
| 活动3: 解决办法: ●与所提出的问题相对应(1分) ●解决办法行之有效,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2分) | 3 | 2 | |
| 活动4: 可能出现的问题: ●与“学生练习及作品讲评”活动流程相关(1分) ●从学生表现或媒体应用情况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真实合理(2分) | 3 | 2 | |
| 活动4: 解决办法: ●与所提出的问题相对应(1分) ●解决办法行之有效,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2分) | 3 | 2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12题 组织本班学生分成6组,在本学期开展关于“奇思妙想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研究性学习活动。请按照下列要求,在“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设计.doc”中设计成果展示环节的教学活动,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内容应能对应各课堂教学环节;
2.教师活动应能说明“小组展示流程”及展示时间等要求,能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应能充分体现班级交流,各小组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能够恰当使用多种媒体资源。
| 教学活动名称 | 课堂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奇思妙想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 1.明确汇报要求 | 提出任务 | 此处不作答 |
| 2.小组汇报 | 此处不作答 | 积极参与 | |
| 3.学习心得分享 | 此处不作答 | 汇报、交流成果 | |
| 4.点评与总结 | 评价量规 | 此处不作答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教师活动(6分) | 明确汇报要求: A类:教师活动中给出的成果展示的流程、时间及英文说明作出相关要求,并能明确展示的方式,则得3分 B类:缺少上述某一项或某项不突出则得1~2分 C类:教师活动与环节不相关,没能体现组织与指导作用则得0分 | 3 | 2 |
| 点评与总结: A类:总结点评能够指出问题以体现教师反馈,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描述清晰则得3分 B类:没能体现教师的总结与反馈,但教师活动与点评反馈相关则得1~2分 C类:没有写出上述要点,且活动与点评总结不相关得0分 | 3 | ||
| 学生活动(6分) | 小组汇报: A类:学生活动中能联系研究性学习主题,恰当使用多种媒体资源,如“汇报过程中使用图片、文本、视频等总结对称在生活应用情况”,体现汇报流程:如先汇报再回答提问则得3分 B类:能联系主题但不能说出使用的资源情况或者不能体现汇报流程,则得1-2分 C类:学生活动和小组汇报活动不相关,不能联系主题,则得0分 | 3 | 2 |
| 学习心得分享: A类:能说明心得交流的方式,并能具体说明交流的内容,如遇到的困难或者是解决办法等,则得3分 B类:能说明心得交流的内容,但不够具体则得1~2分 C类:没有写出上述要点,则得0分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1.依据“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活动设计.doc”中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的描述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并且填写在“五、教学模式”下方单元格中;
2.在“活动设计.doc”文档中“六、教学过程”下方单元格中设计本活动,其中教师活动要根据所选教学模式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考虑到活动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在设计意图中填写说明教学环节的设计所考虑的因素;
3.为一至六各标题应用样式“标题6”;
4.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 一、活动名称 | |
| 初读课文 | |
| 二、活动内容 | |
|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 |
| 三、活动目标 | |
| 能正确认读生字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为下一个精读课文的活动做准备。 | |
| 四、学习者特征 | |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知识。 学生喜欢听故事。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喜欢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集体学习。 | |
| 五、教学模式 | |
| 探究性教学模式 | |
| 六、教学过程 | |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关于鲸的视频,教师语言讲述生活在大洋里的鲸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鲸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启发思考 提出学习要求 (1)、大声地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的含义,提出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鲸的哪些知识,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三、自主或(小组)探究 I小组讨论 四、协作交流 学生在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学目标中出示的问题。 五、总结提高 通过交流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以后精读课文做好了准备。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鲸的相关资料。 | 因为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通过这样的视频资料和老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展开学习活动。 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所以通过这样的自学提示就会使学生有本可依。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 因为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所以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技术操作(2分) | 为一至六各标题应用文字样式“标题6” | 2 | 3 |
| 教学模式(3分) | 选择“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 3 | 2 |
| 教师活动的设计(8分) | A类:设计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相关;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的描述条理清晰,包含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必要学习环节;各环节设计的活动具体、有效,比如先行组织者设置合理;利用了直观的动画或图片呈现教学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采用了恰当的引导策略。符合以上描述的可得 7-8分。 B类:设计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较为相关;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的描述比较清晰,四个学习环节有稍有遗漏;活动的设计不够具体、有效。符合以上描述的可得 4-6分。 C类:设计的学习活动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活动步骤的描述不清晰,学习环节有重大缺失;活动设计笼统、不具体。符合以上描述的得 0-3分。 | 8 | 2 |
| 设计意图(3分) | 说明了四个教学环节中两个以上设计意图,并说明合理的得3分 只说明了四个教学环节中一个以上设计意图,并说明合理的得2分,或说明了多个但解释不太合理的,也得2分 没有针对四个环节的合理解释得1分 | 3 | 2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设计.doc”是本课教学活动设计片段,请按照如下要求分析此活动设计,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在标题“一、设计:”下方填写此活动设计的至少2个不合理之处和改进建议,要求从教学流程、时间安排的角度考虑;
2.在标题“二、实施:”下方填写实施此教学活动时可能遇到的至少2个问题以及预防措施,要求从学生参与、分组策略的角度考虑;
3.新建名为“模板标题”的样式,并设置该样式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号为“小三”,段落前后间距为“6磅”,将此样式应用于上面两项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部分)
【活动主题】
分析并总结课文介绍的几类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
【活动流程】
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并总结出本课介绍的几类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学生应在自读课文的同时随时记录,然后讨论。(1分钟)
2. 学生自读课文,并记录自己得出的结论。(15分钟)
3. 教师组织讨论: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相互讨论自己的想法。(1分钟)
| 4:学生开展讨论:完善最后的结论。(5分钟) |
一、设计:
不合理之处:
(1)1;学生不可能边读书边做记录。2;学生不可能读一遍书就分析并总结出本课介绍的几类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3;时间不对太少了
改进的建议: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本课介绍了几类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5分钟)
二、实施:
可能遇到的问题:
(1)1;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的结论没有用不会有结果。2;第四点讨论不对。
预防的措施:
(1)1;小组分析并总结出本课介绍的几类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2;第四点讨论不对,应该是辩论。
评分标准: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设计(4分) | “不合理之处”: 能从时间安排和教学流程两个维度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自读时间太长;教师在学生活动后没有给出小结和反馈等;问题分析清楚,得2分; 仅分析出了时间安排或教学流程其中一个维度存在的问题,描述比较清楚的,得1分。 | 4 | 2 |
| “改进建议”: 改进建议针对指出的两方面问题,并能有效解决不合理的地方,描述清晰,可得2分; 改进建议只针对一方面的问题,较为有效,表述比较清楚,得1分; | |||
| 实施(4分) | “可能遇到的问题”: 能从“学生分组”和“参与”两个维度指出实施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小组成员都在说,没有记录,小组分组过于随意等,表述清晰,分析有理,可得2分; 仅分析出“学生分组”或“参与”一个维度可能遇到的问题,表述较为清晰,可得1分。 | 4 | 2 |
| “预防措施”: 能针对分析出的两方面的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描述清楚,可得2分; 仅针对一方面问题给出了预防措施,较为合理有效,描述较为清楚,得1分。 | |||
| 创建样式操作 (2分) | 应用于标题完全正确 | 2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12题 组织本班学生分成8组,在本学期开展关于“数学基本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活动。请按照下列要求,在“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设计.doc”中设计成果展示环节的教学活动,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内容应能对应各课堂教学环节;
2.教师活动应能说明“小组展示流程”及展示时间等要求,能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且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特点;
3.学生活动应能充分体现班级交流,各小组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能够恰当使用多种媒体资源。
| 教学活动名称 | 课堂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数学基本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 5.明确汇报要求 | 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做交流展示,展示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 此处不作答 |
| 6.小组汇报 | 此处不作答 | 按小组编号,轮流由小组代表上台作交流,如有PPT展示的小组可由另一名同学配合操作电脑。 | |
| 7.学习心得分享 | 此处不作答 | 请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谈谈小组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 | |
| 8.点评与总结 | 今天我们有关数学基本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这一方面是小组代表讲解的出色,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全体小组成员的默契配合及良好的分工。我们的活动才能取得成功,老师祝贺你们。 | 此处不作答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教师活动(6分) | 明确汇报要求: A类:教师活动中给出的成果展示的流程、时间等相关要求,且要求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特点,则得3分 B类:缺少上述某一项或某项不突出则得1~2分 C类:教师活动与环节不相关,没能体现组织与指导作用则得0分 | 3 | 2 |
| 点评与总结: A类:总结点评能够指出问题以体现教师反馈,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描述清晰则得3分 B类:没能体现教师的总结与反馈,但教师活动与点评反馈相关则得1~2分 C类:没有写出上述要点,且活动与点评总结不相关得0分 | 3 | ||
| 学生活动(6分) | 小组汇报: A类:学生活动中能联系研究性学习主题,恰当使用多种媒体资源,如“汇报过程中使用图片、文本等展示数学基本运算如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汇报流程:如先汇报再回答提问,则得3分 B类:能联系主题但不能说出使用的资源情况,或者不能体现汇报流程,则得1-2分 C类:学生活动和小组汇报活动不相关,不能联系主题,则得0分 | 3 | 2 |
| 学习心得分享: A类:能体现班级交流,说明心得交流方式,并说明交流的具体内容,如遇到的困难或者是解决办法等,则得3分 B类:能说明心得交流的内容,但不够具体则得1~2分 C类:没有写出上述要点,则得0分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doc”是本课采用加涅“九大教学事件”来组织的几个教学活动,请按照下列要求完善此表格,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在②处填写阶段的名称(注意: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用选项编号填空,限选一项);
A.提供反馈
B.促进保持和迁移
C.引起注意
D.呈现刺激材料
2.为“诱发学习表现”阶段设计教学活动,要求不少于2个步骤,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数字符号“1.”“2.”的形式为你所设计的2个步骤自动编号。
| 序号 | 教学活动描述 |
| …… | …… |
| 刺激先前回忆 | 1.教师展示“华盛顿”、“克伦威尔”等照片,引起学生的回忆,并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
| ②C | 1.用图片展示法国大的三个阶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文字内容。 2.用演示文稿呈现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 |
| 提供学习指导 | 1. 布置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支架问题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包括法国大的阶段、的意义等; |
| 诱发学习表现 | 课堂讨论:雅各宾派采取的措施的利与弊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2.交流看法,启发思维; 3.总结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
| …… | ……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阶段名称补充 | 完全正确得3分,选D。 | 3 | 2 |
| 活动设计 | 活动设计完整,如有布置任务等承上的活动,有 “自由讨论”或“练习”等启下的活动,过渡自然,连贯通顺,多于2步,得5-6分; 活动设计中只有其中一种活动(只有承上或启下),表达连贯通顺,不少于2个步骤,得3-4分; 活动设计没有较好地结合上下文,但是也写出了一些本课活动相关的内容,不少于2个步骤,得1-2分。 活动设计与本课内容无关,得0分。 | 6 | 2 |
| 自动编号 | 完全正确,得1分 | 1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设计.doc”是本课教学活动设计片段,请按照如下要求分析此活动设计,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在标题“一、设计:”下方填写此活动设计的至少2个不合理之处和改进建议,要求从教学流程、时间安排的角度考虑;
2.在标题“二、实施:”下方填写实施此教学活动时可能遇到的至少2个问题以及预防措施,要求从学生参与、分组策略的角度考虑;
3.新建名为“模板标题”的样式,并设置该样式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号为“小三”,段落前后间距为“6磅”,将此样式应用于上面两项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部分)
【教学内容】“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师:分发图纸——以边长为1厘米的多个小方格为背景,以多个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为主体;之后布置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所选图形的面积。(1分钟)
生:看图,选择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通过数方格来计算所选图形面积,并分析所计算图形的面积关系(2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相互讨论自己的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1分钟)
| 生:讨论交流,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18分钟) |
一、设计:
不合理之处:
(1)小方格边长太长。
(2)分发图纸和看图时间太短。
改进的建议:
(1)小方格边长设计为0.5厘米
(2)分发图纸和看图时间设计为5分钟。
二、实施:
可能遇到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不能参与活动中。
(2)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
预防的措施:
(1)教师巡视,指导。
(2)优生与差生搭配活动。
评分标准: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设计(4分) | “不合理之处”: 能从时间安排和教学流程两个维度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自学时间太长;教师在学生活动后没有给出小结和反馈等;问题分析清楚,得2分; 仅分析出了时间安排或教学流程其中一个维度存在的问题,描述比较清楚的,得1分。 | 4 | 2 |
| “改进建议”: 改进建议针对指出的两方面问题,并能有效解决不合理的地方,描述清晰,可得2分; 改进建议只针对一方面的问题,较为有效,表述比较清楚,得1分; | |||
| 实施(4分) | “可能遇到的问题”: 能从“学生分组”和“参与”两个维度指出实施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小组成员都在说,没有记录,小组分组过于随意等,表述清晰,分析有理,可得2分; 仅分析出“学生分组”或“参与”一个维度可能遇到的问题,表述较为清晰,可得1分。 | 4 | 2 |
| “预防措施”: 能针对分析出的两方面的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描述清楚,可得2分; 仅针对一方面问题给出了预防措施,较为合理有效,描述较为清楚,得1分。 | |||
| 创建样式操作 (2分) | 应用于标题完全正确 | 2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设计.doc”是本课教学活动设计片段,请按照如下要求分析此活动设计,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在标题“一、设计:”下方填写此活动设计的至少2个不合理之处和改进建议,要求从教学流程、时间安排的角度考虑;
2.在标题“二、实施:”下方填写实施此教学活动时可能遇到的至少2个问题以及预防措施,要求从学生参与、分组策略的角度考虑;
3.新建名为“模板标题”的样式,并设置该样式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号为“小三”,段落前后间距为“6磅”,将此样式应用于上面两项标题。
模板标题
【教学内容】“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师:分发图纸——以边长为1厘米的多个小方格为背景,以多个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为主体;之后布置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所选图形的面积。(1分钟)
生:看图,选择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通过数方格来计算所选图形面积,并分析所计算图形的面积关系(2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相互讨论自己的计算结果和分析结论。(1分钟)
| 生:讨论交流,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18分钟) |
一、设计:
不合理之处:
(3)学生用单一的数方格来计算所选图形的面积,会比较浪费时间,比较机械。
(4)老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具体用什么好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也没有明确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改进的建议:
(3)老师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数方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有更好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4)老师应具体告诉学生完成本题的步骤是什么。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实施:
可能遇到的问题:
(3)在数方格时,会遇到半格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4)用数方格的方法做比较浪费时间,时间不够怎么办?
预防的措施:
(3)应告诉学生在遇到半格时,大于半格算一格,小于半格就不算。等于半格的,两个半格是一格。
(4)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做时,思考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或想一想有没有比单一数格子更好的方法。
评分标准: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设计(4分) | “不合理之处”: 能从时间安排和教学流程两个维度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自学时间太长;教师在学生活动后没有给出小结和反馈等;问题分析清楚,得2分; 仅分析出了时间安排或教学流程其中一个维度存在的问题,描述比较清楚的,得1分。 | 4 | 2 |
| “改进建议”: 改进建议针对指出的两方面问题,并能有效解决不合理的地方,描述清晰,可得2分; 改进建议只针对一方面的问题,较为有效,表述比较清楚,得1分; | |||
| 实施(4分) | “可能遇到的问题”: 能从“学生分组”和“参与”两个维度指出实施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小组成员都在说,没有记录,小组分组过于随意等,表述清晰,分析有理,可得2分; 仅分析出“学生分组”或“参与”一个维度可能遇到的问题,表述较为清晰,可得1分。 | 4 | 2 |
| “预防措施”: 能针对分析出的两方面的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描述清楚,可得2分; 仅针对一方面问题给出了预防措施,较为合理有效,描述较为清楚,得1分。 | |||
| 创建样式操作 (2分) | 应用于标题完全正确 | 2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doc”是本课采用加涅“九大教学事件”来组织的几个教学活动,请按照下列要求完善此表格,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在②处填写阶段的名称(注意: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用选项编号填空,限选一项);
A.提供反馈
B.促进保持和迁移
C.引起注意
D.呈现刺激材料
2.为“诱发学习表现”阶段设计教学活动,要求不少于2个步骤,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数字符号“1.”“2.”的形式为你所设计的2个步骤自动编号。
| 序号 | 教学活动描述 |
| …… | …… |
| 刺激先前回忆 | 1.回忆传统佳节时送祝福的途径; 2.回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通信方式。 |
| ②D | 1.教师出示一封外地寄过来的信件,通过PPT展示这封信的传递过程; 2.教师利用因特网展示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收发信息; |
| 提供学习指导 | 课堂活动: 1.教师让学生讨论自己使用过的通讯方式,以及遇到过的困难; 2.教师总结学生在进行通信交流时的困难,给予解答或提供帮助; |
| 诱发学习表现 | 1.给出一个情景:东东的阿姨在美国工作,请小朋友想想什么方式可以让东东的阿姨和东东保持紧密的联系?哪种最经济?哪种最方便?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呈现。 2.小组间合作构思一张现代通信方式调查问卷,老师可以在旁引导和帮助设计问卷,问卷完成后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校内的小朋友和老师的通信方式。 3.结合课堂的讨论和课后的问卷,大家畅谈现代通信方式的利弊。 |
| …… | ……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阶段名称补充 | 完全正确得3分,正确为D | 3 | 2 |
| 活动设计 | 活动设计完整,如有对上一个步骤的过渡性内容,衔接自然,有“教师总结”、“提供随堂练习”等启下的活动,过渡自然,连贯通顺,多于2步,得5-6分; 活动设计中只有其中一种活动(只有承上或启下),表达连贯通顺,不少于2个步骤,得3-4分; 活动设计没有较好地结合上下文,但是也写出了一些本课活动相关的内容,不少于2个步骤,得1-2分。 活动设计与本课内容无关,得0分。 | 6 | 2 |
| 自动编号 | 完全正确,得1分 | 1 | 3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1.依据“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活动设计.doc”中对于该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的描述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并且填写在“五、教学模式”下方单元格中;
2.在“活动设计.doc”文档中“六、教学过程”下方单元格中设计本活动,其中教师活动要根据所选教学模式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考虑到活动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在设计意图中填写说明教学环节的设计依据;
3.为一至六各标题应用样式“标题6”;
4.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 一、活动名称 | |
| 分析图形,归纳性质 | |
| 二、活动内容 | |
| 学习轴对称的特点 | |
| 三、活动目标 | |
| 通过观察、发现,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利用这一特点补充画出轴对称图形 | |
| 四、学习者特征 | |
| 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知识。 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并获得新的认识。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喜欢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集体学习。 | |
| 五、教学模式 | |
| 1.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 |
| 六、教学过程 | |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动画呈现: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 师:谁来说说蝴蝶和蜻蜓怎么说? 蜻蜓说:“:蝴蝶姐姐,你为什么总是绕着我飞呀? ” 蝴蝶说:“你不知道吧!在图形王国里我们都是对称图形呢!” 蜻蜓说:“我才不信呢!” 师:你们想知道对称图形的那些知识? 生1: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生2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对称图形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出示对称和不对称图形,如下图),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年年有鱼的纸花的左右两边是不一样的。 生3:我发现京剧脸谱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共同的特点。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说一说、找一找 1.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2.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为什么? 3.小组反馈交流。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三)教学轴对称
1.出示剪纸作品,如下图:
师: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是的
师:剪纸有对称轴,你能把它画出来吗?说说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
2.向学生提出任务:“你可以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
①请学生动手剪纸花,在小组内交流剪法。
②让学生试剪课本第68页的上衣图,并让学生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对称?
生:我是先把纸对折,在右上角处用笔画出小半圆,左下角画出小长方形,然后照着画的线剪,剪好后把对折的纸打开形成上衣对称图形。
3.请学生画出京剧脸谱的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4.小结: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设计理念: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四 巩固应用
(1)第68页的“做一做”
①你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② 交流找对称轴的方法。
(2)第70页的第2题,让学生先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再画出来。
(3)第70页的第3题
①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
②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五 拓展应用
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也找了许多图形的对称轴,接下来要请你们自己在方格纸上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② 学生展开设计想象的空间
③ 小组交流,你画了图形?对称轴在哪里? | 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 : 教学对称图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技术操作(2分) | 为一至六各标题应用文字样式“标题6” | 2 | 3 |
| 教学模式(3分) | 选择“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 3 | 2 |
| 教师活动的设计(8分) | A类:设计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相关;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的描述条理清晰,包含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必要学习环节;各环节设计的活动具体、有效,比如先行组织者设置合理;利用了直观的动画或图片呈现教学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采用了恰当的引导策略。符合以上描述的可得 7-8分。 B类:设计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较为相关;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的描述比较清晰,四个学习环节有稍有遗漏;活动的设计不够具体、有效。符合以上描述的可得 4-6分。 C类:设计的学习活动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活动步骤的描述不清晰,学习环节有重大缺失;活动设计笼统、不具体。符合以上描述的得 0-3分。 | 8 | 2 |
| 设计意图(3分) | 说明了四个教学环节中两个以上设计意图,并说明合理的得3分 只说明了四个教学环节中一个以上设计意图,并说明合理的得2分,或说明了多个但解释不太合理的,也得2分 没有针对四个环节的合理解释得1分 | 3 | 2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第5题 “C:\\GATDoc”文件夹中的文档“教学活动.doc”中列出了本课的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请按照下列要求分析本环节的教学步骤,完成后请以原文件名为名保存在“C:\\GATAnswer”文件夹中。
1.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环节中的第4、7个步骤,在表格第2列空白处填写上述教学步骤的目的,具体可参照第2步中的步骤目的的描述;
2.根据步骤目的分析第2、7个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恰当,如果不合理,请在第3列和第4列给出修改原因和具体修改建议。
| 教学环节: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 ||||
| 教学步骤 | 步骤目的 | 修改原因 | 修改建议 | |
| 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比较人的步距与袋鼠步距,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学习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
| 2.教师根据题意列式“++=”,并演示计算过程 | 帮助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相加”运算 | |||
| 3.教师出示:“*3=”,要求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将上述乘式转化为加法算式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
| 4.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将“++”转化为乘式 | 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
| 5.组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
| 6.给出2道例题,要求小组合作,列出每题对应的连加式和乘式,分别进行计算。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
| 7.请8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台演示展示小组合作解题的成果。 | 学生间的交流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 8个小组太多,浪费时间 | 教师巡视,选有代表性的2-3组就可以 | |
| 8.教师总结。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此处略去不做) | |
| 评价项目 | 给分点(具体要求) | 分值 | SLB |
| 判断教学步骤的目的(6分) | 第4步骤设计意图为“练习将连加算式转化为乘式,为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3分) A类:能写出为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得3分 B类:出现“练习将连加算式转化为乘式”或者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得1~2分; C类:没答出以上任何一点。0分 | 3 | 2 |
| 第7步骤设计意图“成果展示与交流”(3分) A类:能写出成果展示与交流得3分 B类:出现“成果展示”或者“交流”得2分; C类:没答出以上任何一点。0分 | 3 | ||
| 修改原因 (4分) | 第2步骤修改原因: A类:第2步骤的原因提到“这是纯讲授”或“学生参与度太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则得2分; B类:未能提到纯讲授,或学生参与度低,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则得0分 | 2 | 2 |
| 第7步骤修改原因: A类:第7步修改原因提到耽误课堂时间,则得2分 B类:未能提到耽误课堂时间等关键词,则得0分 | 2 | ||
| 修改建议(5分) | 第2步骤修改建议: A类:修改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并要求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相加”规则进行计算,则得2-3分 B类:修改建议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或学生参与度太低,则得0-1分 | 3 | 2 |
| 第7步骤修改建议: A类:修改建议为1-2组汇报,则得2分 B类:其他答案如3-4组可酌情给1分, C类:修改建议不合理,则得0分 | 2 |
理论基础——1
教学实践——2
操作技能——3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