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4:46:07
文档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陈 璐,蔡宇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
推荐度:
导读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陈 璐,蔡宇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陈 璐,蔡宇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址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传承;遗址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唐大慈恩寺;造园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2/j.cnki.csjz.2021.36.50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eritage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 A Case of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

Chen Lu, Cai Yuwei

(So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uins park not only carrie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but also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ity. The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s become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ruins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spatial layout and garden art of Tang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so a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the site park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site park;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ang Daci’en Temple; gardening art

遗址公园的保护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古建筑、古遗迹和历史区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组织补救古迹遗址的消失或平庸化,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保护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由此可见,对古迹遗址的保护不啻为西安这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的重要课题,也是其他国家和城市诸多类似古迹遗址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西安这座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古书,书中记载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古典园林的造园理法和艺术,从萧丞相吼出一句:“天下方未定”,到秦始皇兴修阿房宫,再到隋唐时期数不胜数的行宫御园与离宫御苑在此修建,笔者深刻地意识到遗留下的诸多公园中,值得后人挖掘及研究的典故更是灿若星辰。从园林隶属关系这一视角来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等亦是异彩纷呈,这些古朴且深远的园林意境营造与其内在的独特本土文化一起凝结成西安的城市文脉与精神内涵。古往今来,现代公园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城市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他诸多具体的因素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但是构成园林基本要素的一亭一榭、一木一花、一石一水的神韵依然根植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中。基于文化传承理念,遗址公园的保护不应是静态保护,更应该是可持续的动态保护,使得遗址公园不仅具有遗产的属性,同时更加成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1]。将遗址公园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有机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从根本上讲,遗址公园的修复与重建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模式之一,在保护古遗迹的同时,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既传播历史文化,又提升了城市的景观形象与魅力。

1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兴建背景

唐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8年,是唐高宗为追念其母亲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故名为“慈恩寺”。当时的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为宏大的寺院,面积22.8 hm2,寺内的大雁塔为唐代高僧玄奘亲自督造,并在此翻经译经[2],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后经战乱,只有大雁塔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现存的寺院仅为当时面积的1/7左右。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市成为友好城市,

作者简介:陈璐(1994-),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并出资在原唐大慈恩寺的遗址上修建“春晓园”,占地面积约3 hm 2,

是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封闭园林。2007年,为了满足周围广大市民的生活娱乐需求,在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并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2020年,延续场地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对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进行优化提升,形成了一处具有自然、意境美、佛教文化的遗址公园。园中飞瀑跌落,泉水溪水宁静悠长,以遗址文化为背景,再现盛唐气韵。

2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总体布局及造园艺术特色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与大慈恩寺紧邻,位于大雁塔北广场的南侧,戏曲大观园与之相邻,是在唐代慈恩寺大殿遗址的基础上而建,建园时借鉴了传统北方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的营造手法,在2008年7月1日完成重建并开园,为市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开放式园林,为古都西安增添了亮丽的文化色彩。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辋川

别业”营造理念的继承者与追随者[3],以诗成景,韵味无穷,如园中的竹里馆、白石滩、柳浪亭等,都是以王维描写的辋川20景为基础设计建造的。

笔者于2021年1月再次前往调研时发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进行了优化提升设计,最终形成以寺院遗址区域、竹里馆、休闲平台、中日友好空间、听风观荷榭、飞瀑亭及雪松林为主要景点,以及金屑泉、鸟鸣涧、白石滩、石佛像和樱花林等为点景处[4],

最终形成集典雅、休闲、宁静于一体的具有佛教文化和现代园林气息的遗址公园,如图1所示。2.1筑山叠石

《太湖石记》中记载:“名园以叠石胜。”可见筑山叠石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这也成为古典园林中特有的造园要素。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中,无论是入院处,还是山边水腰旁,都体现出对筑山叠石技法的营造,不同的筑山叠石也表现出不同的园林意境。在入院的北入口处,将

图1

樱花林

北入口处

竹里馆

寺院遗址区

金屑泉

石佛像

白石滩

鸟鸣涧

飞瀑亭

中日友好 空间

休闲平台

西入口处

公共卫生间

雪松林

听风观荷榭

南门游廊

图1 大慈恩寺平面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冬青高度0 .8 m 冠幅1.2 m

樱花高度5.3 m,冠幅4 m

石楠高度4.6 m,冠幅3.2 m

黄杨高度0.8 m,冠幅1.5 m

小叶女贞高度0.8 m,冠幅1.2 m

金叶女贞高度0.6 m,冠幅1 m

图2 石佛植物营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书写“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一整块置石作为入院标识,周围结合植物造景,强调入口处观赏空间。西入口处的“关石”假山群,效仿辋川别业的辛夷坞,周围的植物及堆山叠石所形成的狭窄垂直的空间,给游人以指引。经过狭长的空间便进入园中,视线忽然豁然开朗,这种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更加可以激起游人的兴趣。园中的道牙、园路、挡土墙等都采用了自然石块,这些自然石块的放置有松有紧,生动且随缘,宁静且深远,形成了一种自然纯粹的氛围,符合佛教所追求的教理,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2.2理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理水的营造往往会成为园林中的点睛之笔,理水也是古典园林中的重要造园要素。理水讲求因地制宜,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有一条贯穿全园的水系,根据地势的高低起伏与宽窄变化,将水系营造为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上游起点为金屑泉,泉水形成水池,池边有一座古塔,位于园子北面的山丘上;中游为白石滩及鸟鸣涧,泉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地势蜿蜒而下形成小溪,溪流两边以叠石为驳岸,参差错落,小溪形成浅滩,岸边浅水处清晰可见白石,形成“白石滩”,“鸟鸣涧”是指在小溪湍急而过时,水流击打着石头会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下游是柳浪亭、飞瀑亭和荷花池,柳浪亭建于全园的制高点,在亭中即可俯瞰全园,又可见岸边的杨柳垂帘,亭建于高台之上,横跨水系,溪流从高台下穿过,形成瀑布。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中,水体的形态丰富,形式多样,泉、溪、滩、瀑、湖等水景形式展示了水体回环萦流和潺湲变化之美。2.3园林建筑

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经常作为点景物存在,具有重要的观赏功能,经常与花草植木、叠山理水共同构成园中的景物,创造出丰富的建筑艺术和园林环境。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中根据景点,以及使用功能设计了柳浪亭、石拱桥、听风观荷榭、南门游廊及公共卫

生间五处建筑。柳浪亭采用四角攒尖的建筑形式,作为全园的制高点,可以观赏整个园中景色;石拱桥在古典园林中除了具有通行的作用以外,往往以隔景的造园手法出现,从而增加园林中的空间层次,作为观赏柳浪亭飞瀑的观赏点,石拱桥与亭子之间形成了对景,突出彼此的形式美;听风观荷榭依湖而建,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与湖中的荷花交相辉映,成为欣赏荷塘美景的佳地;南门游廊是用来连接唐歌舞餐厅和唐华宾馆而设计的,用双面空廊的设计手法,将园内外的景观进行了分隔和渗透[5];公共卫生间在园中主要作为游人的服务设施而设置,吸取了周围建筑的形式,周围的植物进行适当的遮挡,整个建筑空间并不显得突兀。2.4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正是有了园林植物,园林才有了生机与活力。植物体现着四季更替之美,往往因为其自然状态与所代表的品性,成为人们托物言志的载体,同时植物在园中也有构成空间与强调空间的作用。例如,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北入口处,通过种植黑松、油松、石榴,以及小叶黄杨等形成背景植物,与置石相结合,使空间得到强调,产生视觉美感。竹里馆效仿辋川别业中的竹里馆的造景手法,用竹做障,大片的竹林完全隔绝视线,形成聚拢向心型空间类型,营造“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园林意境之美。石佛像处,为了突出佛像,以四株石楠及七株樱花作为统一的背景,前面种植黄杨和冬青增强空间感,如图2所示,处处体现了植物运用的独具匠心。

3遗址公园在城市空间中的功能

3.1文化教育的意义

西安市为了保存历史文化脉络,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建设保护措施,对于遗址性公园,不仅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在保护

遗址的前提下进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见证了西安历史的更替与发展,继承着传统的格局,反映着唐长安的历史风貌,作为西安地区较早开发的文化遗址类公园,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感受、体验西安古都文化的场所,让人在游览中感叹大唐盛世的风韵,体会文化的流传魅力,是长安城悠久历史的象征。

3.2生态意义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嘈杂的城市中心提供了一片安静自然的空间,园中植物种类众多,生长势态良好,种植有国槐、银杏、白皮松、雪松等古树。高大的乔木起到了阻挡城市噪声,隔离污染的作用,园中种植的芳香植物,不仅可以在开花时起到净化园中空气的作用,还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视觉感受。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对西安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善区域周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是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的高度结合。

3.3经济意义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大雁塔附近,与大雁塔广场及周围商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西安市区主要的商业中心。同时,遗址公园还带动了周围景区的旅游经济,成为游客了解西安历史与佛教文化的窗口,促进了景区周围餐饮、酒店和文创行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旅游价值和周围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4遗址公园发展趋势及对策

4.1城市文化名片

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历史文化深深扎根于城市中。在城市建设中,都要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以展示历史文化与传承为目标,把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将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法,保留历史景观的原真性,通过转化,使得原有景观形态重新具有功能性。或者可以通过历史景观的再现,建造模仿式的环境,再现传统园林的意境之美。遗址公园肩负着传承历史文脉的使命,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

4.2环境优化宜居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与遗址公园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在大刀阔斧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对于遗址公园的破坏也较为严重,应在遗址公园及其周边环境形成大面积的环境优化区域,使得遗址公园具有良好的生存及发展的空间,在对遗址公园进行强有力的保护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6]。

4.3提升周边经济

遗址公园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园林文化,还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出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因此,遗址公园在现代城市空间中不仅是一个的园林形式,更为现代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元素、一种模式和一个方向,对于打造城市特色,以及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城市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为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解决的模式,使得文化遗址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造就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址景观,在保护传承文化遗址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西安市民的生态居住环境,使得文化与生态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碰撞[7]。在此空间中,人们通过这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盛唐的辉煌和佛教文化的禅意,感叹这千年的沧海与桑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以历史遗迹保护为目标,以生态复兴为方法,以建设可持续文化遗址景观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和城市的文化遗迹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玮珩.文化传承视角下西安大兴东路街道风貌提升策

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2] 胡小凯.西安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北京林业

大学,2011.

[3] 王洋洋.唐代王维“辋川别业”的营建及其对现代景观设

计的启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4] 孙嘉蔚.西安大雁塔周边城市广场空间老年人行为调查

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 宋珊.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以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 孙伊辰.城市大遗址周边环境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以西

安唐大明宫遗址为例[D].长安大学,2013.

[7] 熊昭霞.试论西安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2):15-16.

文档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陈 璐,蔡宇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