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 | 信息技术 | 课题 | 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 |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具 | 多媒体教学 |
| 授课时间 | 10分钟 | ||
| 教学目标 |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掌握计算机的特点、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认识计算机的分代。 | ||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的分代 微型计算机划分的标志 |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可以说,现在的社会,不懂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能熟练使用和操作计算机。这学期我们先来学习计算机使用的基础知识,即计算机的组成、基本操作和OFFICE软件的使用,要求学完后,大家能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联考一级考试,不通过考试者没有期考成绩,直至通过考试为止。 介绍教学要求、考试要求以及全国高校计算机联考一级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是一种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计算与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 一般中文文献中使用“计算机”作为正式名称,但更为形象的一个词是“电脑”。 (二)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计算机实质上是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处理的机器。 电子计算机中通过电子线路的电位高低来表示数字。电子线路中的电位规定只有两种状态——高电位和低电位,因此数据表示形式是二进制的。 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 计算机的运算基础是二进制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计算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程序存储:将计算步骤存放到存储器中,计算机不需要人的干预,会自动执行所存入的程序。 ⏹概括为:存储程序,逐条执行。 (四)计算机的分类 1、按信息的表示和处理方式分 分为:数字电子计算机、模拟电子计算机及数字模拟混合电子计算机。 2、按计算机用途分 分为:专用计算机与通用计算机 3、按计算机规模与性能分 巨型机:银河、曙光、神火、联想深腾6800、曙光4000A 大型机:IBM4831 中型机 小型机:IBM AS400 微型机: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第二次飞跃 (五)计算机发展简况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 重30多吨,占地约170平方米,大约使用了18000个晶体管 运算速度:5000次加减法速度/秒,存储容量: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 编程:对大约6000个多位开关进行机械定位,并用转插线把选定的各个控制部分互连起来以构成程序序列 ENIAC计算机 (六)计算机的分代 ♦第一代(1945年至1958年) 电子管,几千次/秒,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 ♦确立了模拟量可变换成数字量进行计算,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新时代; ♦形成了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冯.诺依曼结构; ♦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首创使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第二代(1958年至19年) 晶体管,几十万次/秒,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方面。 ♦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高级语言已投入使用 ♦开始有了通用机和专用机之分 ♦开始使用鼠标器作为输入设备。 ♦第三代(19年至70年代中期) 小规模集成电路,几百万次/秒,应用已遍及科学计算、工业控制、数据处理等各个方面。 ♦运算速度已达到100次/S以上。 ♦操作系统更完善 ♦应用已遍及科学计算、工业控制、数据处理等各个方面 ♦(70年代中期以后)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亿次/秒,应用已扩展到所有行业或部门。 ♦将CPU、存储器及各I/O接口集成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 ♦目前已进入网络计算机时代,计算机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 (七)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具有记忆(存储)能力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高度自动化与灵活性 5、计算机的应用 (八)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科学计算 2、实时控制 3.数据处理 4.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辅助教学(CAI) 5.文字处理和办公室自动化 6.人工智能 7.计算机网络应用 三、归纳与总结 计算机从产生至今,按其组成的元器件分为四代,同学们应掌握每代计算机的特点及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四、课外作业及学习指导(学法、参考书、资料收集等指导) 课后请同学自行看课本p1~6页的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