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则
教学⽬标
1.认识“恭、勤”等4个⽣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3.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了解故事内容。能联系上下⽂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的特点,激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过的⽅法学习课后要求认识的4个⽣字,会写的9个字。强调“勤、卒”的读⾳,指导“囊、恭、勤、焉、卒”的字形。其
中“囊”字的笔画数较多,要智慧识记;“恭、勤”注意不要多笔少画;“焉、卒”书写时要规范、美观,注意间架结构。
2.阅读理解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采⽤教师指导点拨,学⽣品读感悟,合作探究,反复朗读,共同学习等策略。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读通⽂⾔⽂,在读中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囊萤夜读》
课时⽬标
1.认识“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的基本⽅法。
3.初步感受⽂⾔⽂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板块⼀整体把握知内容
1.引⼊课题。
(1)出⽰课题:《⽂⾔⽂⼆则》。
(2)师引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我国是⼀个⽂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化,有着浩如烟海的⽂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化的瑰宝,就要学好⽂⾔⽂。
2.熟读故事题⽬。
(1)出⽰两则⽂⾔故事的题⽬《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2)师指名读题⽬,相机正⾳;⽣齐读故事题⽬。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课件出⽰现代⽂⼩故事。
(2)感知题⽬意思。
①师引导:这两个故事的题⽬也是两个成语,请快速浏览课件出⽰的⼩故事,“囊萤夜读”和“铁杵磨针”分别对应哪个故事?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②⽣交流。
(3)学写“萤”字。
①课件出⽰“萤”字。
②观察字形:草丛中的⼩⾍⼦。
③观察结构:上中下结构。
④观察写法:观察“萤”字在⽥字格⾥的占位,看书写⽰范,书空练习。
⑤独⽴书写:练习书写两个“萤”字,看看哪⼀个写得更美观,取长补短,再书写两个巩固。
(4)师引导:读题⽬,对照意思,想想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
(5)师引导:这两个故事的主⼈公都是谁?(出⽰课件)
课件出⽰:
车胤李⽩
(6)师指导读“胤”,注意读“in”,不能读成“ing”。(师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还是⼩学语⽂教材中的“⼩众”内容,尽管学⽣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短⽂,但还是有必要在课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整体了解
课⽂,也有利于学⽣对整篇课⽂有清晰的认识。把⽂⾔⽂与成语相融合,也降低了学⽣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学习这⼀课的兴趣。
板块⼆步步推进知⽂美
1.从题⽬⼊⼿了解意思。
(1)(课件出⽰题⽬)师指名读题⽬《囊萤夜读》。
(2)⽣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①出⽰课⽂第⼀条注释。
②师指名读课⽂第⼀条注释,引导:同学们从中理解了哪些内容?
③⽣把题⽬中的四个字⽤⾃⼰的话来说⼀说。
④师指名交流。(⽰例:⼝袋⾥装满萤⽕⾍,夜晚借助萤⽕⾍的亮光来读书)
2.初读古⽂感知美。
(1)课件出⽰⽂章断句,⽣练习朗读。
课件出⽰: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则练囊盛数⼗萤⽕/以照书,以夜继⽇焉。
(2)师指名读,相机正⾳。
(3)师引导:这⼀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
(4)朗读第1句。
①课件出⽰句⼦,师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识记“恭、勤”。
a.组词:这句话中出现了2个⽣字,我们要记住它们,写好它们。分别给这2个字组词:恭敬、勤劳等。
b.理解字义:课件出⽰课⽂第⼆条注释。结合注释,“恭”还可以组成什么词?(预设:谦恭)
c.勤不倦:倦,在这⾥指疲倦,困乏。“勤”组成什么词放在⽂中更合适?(勤奋、勤学)
d.写字指导:观察“恭”,“”叫竖⼼底,“⼩”字多⼀点,是表⽰⼼理活动的。(⽣书空练习)注意“勤”字在⽥字格的占位。师范写,⽣跟写,提醒不要少笔画。
e.写字练习:两个字各写⼀个,和同桌互改,取长补短,再写两个。
③理解“博学多通”。
a.课件出⽰“博学多通”。
b.师:谁能说说“博学多通”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例:结合⽂中第三条注释,知道“通”的意思。“多通”就是知道的东西很多,和“博学”的意思是⼀样的,都是说知识渊博。
④理解⼈物。
师引导:再读这⼀句,看出车胤是个怎样的⼈?
⽰例: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
(5)朗读“家贫不常得油”。
①出⽰课件。
课件出⽰:
家贫/不常得油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齐读。
③理解句义。
师引导: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或者你有哪些不懂的地⽅?⽐如:“贫”的意思是什么?“油”为什么是灯油?
④⽰例:“家贫”就是家⾥贫困。这则⽂⾔⽂写的是车胤读书的故事,古时候没有电灯,晚上点油灯照明,所以这⾥的“油”指的是点灯的油。
⑤师⼩结:读古⽂就应该联系上下⽂,联系我们已学的知识,重点字词我们还可以借助它的现代意思去猜猜它在⽂中的意思。
⑥师引导理解⼈物:这⼀句写出了车胤的什么状况?(预设:家境贫寒)
(6)指导朗读“夏⽉则练囊盛数⼗萤⽕以照书”。
①出⽰课件。
课件出⽰:
夏⽉/则练囊盛数⼗萤⽕/以照书,以夜继⽇焉。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齐读。
③师引导理解句义: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或者你有哪个地⽅不懂?建议⼤家⼀字⼀句地试着说⼀说。
④⽰例:夏天就⽤⽩⾊薄绢做的⼝袋装上数⼗只萤⽕⾍,⽤来照明,继续读书。
⑤师引导总结习得⽅法:你是怎么读懂意思的?
⑥⽰例:主要是借助注释读懂“练囊”的,它是指⽩⾊薄绢做的⼝袋;盛、继,这些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样。
⑦师引导理解⼈物:这⼀句写了车胤在夜晚是怎样读书的?
⑧⽰例:⽤⽩⾊薄绢做的⼝袋装上数⼗只萤⽕⾍,⽤来照明,继续读书。
⑨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齐读。
b.师范读:夏⽉/则练囊盛数⼗萤⽕/以照书,以夜继⽇焉。
c.师引导:这件事印证了⽂中哪个词语?(预设:勤不倦)
(7)熟练朗读:⽣⾃由练读全⽂,同桌互读;师指名检查朗读;⽣齐读。
3.补⽩⽂本品味美。
(1)感知⽂本美。
①图⽂结合。
a.课件出⽰课⽂插图及句⼦。
b.师引导:⽂中哪个句⼦描写了这幅插图?
c.⽣交流。
②引导想象画⾯。
a.师引导:车胤怎么想出“囊萤夜读”这个好办法的?想⼀想:车胤在晚上读书没有油灯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看到萤⽕⾍⼜会怎么想?怎么做?
b.师提⽰:主⼈夏夜乘凉,看到萤⽕⾍打着灯笼、闪着亮光,想到可以⽤它来照明。为了防⽌萤⽕⾍乱飞,于是想到放⼊⼝袋⾥。⼜想到⽩⾊的⼝袋散光最好,还想到放⼏⼗只更亮了。还有“做袋……捉萤⽕⾍……盛袋……照书……”
③同桌交流;师指名交流。
④师⼩结:短短的⼗⼏个字,给我们带来⽆穷⽆尽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的魅⼒!
(2)感知⼈物美。
①课件出⽰全⽂。
课件出⽰: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则练囊盛数⼗萤⽕/以照书,以夜继⽇焉。
②引导讨论:你⼼中的车胤是个怎样的⼈?
③⽰例:勤奋刻苦、孜孜不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谦逊有礼、迎难⽽上、富有创意……
④师引导:本⽂主要是围绕哪⼀点写的?或主要为凸显⼈物的哪个特点写的?为什
么?
⑤⽣讨论后,师板书“勤奋刻苦”。
⑥师⼩结:因为“家贫”,所以“囊萤夜读”,因为“囊萤夜读”,所以“博学多通”。
⑦课件出⽰:“家贫、博学多通、囊萤夜读”。
⑧⽣⾃由练习朗读。
4.延伸拓展。
(1)课后查阅车胤的相关资料。
(2)《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虽劳,犹苦卓。”找出其中勤奋好学的故事,给⼤家讲讲这些故事。
【设计意图】⽂⾔⽂语⾔精练简洁,⼀字传神,寥寥⼏字便能将意思传达清楚。教学中,从题⽬⼊⼿,到初读课⽂,再到品读课⽂、理解内容,⾛实每⼀步。教学中,紧紧抓住“读”,给学⽣创设不同的情景,逐步解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难⽤的问题,让学⽣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第2课时
《铁杵成针》
课时⽬标
1.认识⽣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掌握诵读⽂⾔⽂的基本⽅法。
3.理解部分⽂⾔⽂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板块⼀温故知新
1.温故知新。
(1)师引导⽣回顾李⽩的诗:⼤诗⼈李⽩的诗,⼤家背了不少,你最喜欢哪⼀⾸?
谁能背给⼤家听⼀听?
(2)导⼊新课。
①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篇与李⽩有关的⽂⾔⽂。
②出⽰课题:《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出⽰图⽚,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根针,真是不容易啊。⽂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
2.初读⽂本。
(1)出⽰⽂本,标好停顿。
课件出⽰:
磨针溪,在象⽿⼭下。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太⽩/感其意,还/卒业。
(2)⽣⾃由朗读,注意读准字⾳。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3.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词语学习,重点正⾳。
a.出⽰词语,指名朗读。
b.师领读,指导读连贯,读出节奏;⽣齐读,读整齐,读响亮。
(2)看部⾸,猜字义。
师引导:看“媪”的部⾸,跟“⼥”有关,联系前⾯的“⽼”,可以想到“⽼媪”指的就是⽼奶奶或⽼婆婆。
(3)书写“卒”字。
①⽣观察:“卒”字的“⼗”在⽥字格⾥的占位。
②师书写⽰范,⽣边看边书空。
(4)师指名朗读全⽂,重点纠正断句。
(5)⽣齐读。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背诵李⽩的诗,可以增加积累,并且能很快进⼊新课的学习。另外,熟读课⽂,这是理解课⽂内容的重要环节。课⽂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内容就有了⼀定的了解。
板块⼆细读感悟
1.了解内容。
(1)对照⽂章听故事。
①课件出⽰句⼦。
②师述:有个地⽅有⼀座⼭,⼭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象⽿⼭。⼭下有⼀条⼩溪,⼩溪叫磨针溪。(板书:地点磨针溪、象⽿⼭)
③课件出⽰:世传李太⽩读书⼭中。
④师引导: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诗⼈李⽩曾经在这座⼭中读书。(板书:⼈物李太⽩)
⑤师引导:听出来了吗?这⾥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中的⼀个字,如果⽤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个词语。
⑥师述: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课件出⽰句⼦)
⑦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
a.师引导:在经过这条⼩溪的时候,(板书:过)他碰到⼀位⽼婆婆正在磨铁棒。(板书:逢⽼媪)李⽩感到很奇怪,就
问:“⽼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婆婆说:“我想做⼀根针。”(板书:问⽈)
b.理解“过是溪”。
师引导:“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例:路过、经过、跃过)
师继续引导:李⽩经过哪条⼩溪?
⽣交流后师⼩结:就是第⼀句的“磨针溪”,这⾥⽤“是溪”代替了,简洁明了。
c.理解“问之”。
师引导:谁问?问什么?
⽣回答后师⼩结:原来⼀个“之”字就是⼀句话呀!⽂⾔⽂多么简洁明了!
⑧理解“太⽩感其意,还卒业”。
a.出⽰课件。
课件出⽰:
太⽩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交流。
⽰例:李⽩听了,被⽼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d.师⼩结:⽼师对照原⽂,把这个故事讲了⼀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个字就是现在⼀个词语,有时甚⾄是⼀句话,所以⽂⾔⽂语⾔很简洁、凝练。
(2)概括内容。
①师引导:听了故事,你也来根据板书,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发挥⾃⼰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动。
②⽣⾃由讲故事,全班交流。
2.品词析句。
(1)调整顺序,感受句式。
①课件出⽰下⾯三句话。⽣⾃由读,想⼀想: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
●世传李太⽩读书⼭中
●世传李太⽩⼭中读书
●世传李太⽩在⼭中读书
②⽰例:意思相同,可是表达的顺序不⼀样,第⼀句强调的是“⼭中”,第⼆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是⽩话⽂,语⾔不简洁了。
③读⼀读课⽂中的语句。
a.课件出⽰:世传李太⽩读书⼭中。
b.师指名读,相机正⾳;⽣齐读。
④组词释义,感受句式。(课件出⽰:未成,弃去)
a.师指名读,引导:分别⽤“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例:“成”,完成;“弃”,放弃。它们是⼀对反义词。
b.师指名读;⽣齐读。
(2)“之”“⽈”对话,感受句式。
①出⽰课件。
课件出⽰:
问之,⽈:“欲作针。”
②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③⽰例:
李太⽩问⽼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婆婆回答说:“想把它磨成针。”
④联系⽂中语句,观察“⽈”字的字形,说说“⽈”的意思。
⑤⽰例:外框是个“⼝”字,⾥⾯⼀横代表⾆头,表⽰⾆头在动、在说话。所以“⽈”就是说的意思。
⑥师⼩结:原来六个字写出了⼀段对话呀!
⑦师引导朗读:既然是⼀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由练习对话)
(3)想象补⽩,感受句式。
①出⽰课件。
课件出⽰:
太⽩/感其意,还/卒业。
②师引导:⽂中是怎样称呼李⽩的?找⼀找。(李太⽩、太⽩)
③辩⼀辩:为什么不⽤同⼀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预设: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④⽣读上⾯带有⼈称的语句。
⑤师引导:听了⽼婆婆的回答,李⽩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想到了什么?
⑥⽣交流后师⼩结:⽂中⽤三个字写出了李⽩的内⼼感受,⽤三个字写出了李⽩的⾏动。(感其意,还卒业)
⑦齐读句⼦。
3.趣味诵读。
(1)读⼀读。课件出⽰全⽂。
(2)打着节拍,开⼼诵读。
(3)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①师引导:“磨针溪呀,在象⽿⼭下。世传呐,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②⽣试讲。
(4)抑扬顿挫,说评书。
师引领,⼀句⼀句说评书。
(5)总结归纳,提炼⽅法。
师:⼀篇古⽂,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曲,⼿舞⾜蹈,形式多样,读得开⼼,读得陶醉!
4.拓展延伸。
(1)师引导: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抢答)
(2)出⽰课件。
课件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师指名朗读;⽣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从故事⼊⼿,特别是对照原⽂说故事,能让学⽣把握内容,感知⽂⾔⽂特点,降低了学⽂⾔⽂的难度。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爱上古⽂,还能让学⽣会学古⽂,培养了学⽣的语感。⼀句⼀句理解⽂⾔⽂,在此基础上多形式地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更是⽂⾔⽂教学的重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与现代⽂相⽐,在词语、句式等⽅⾯差别较⼤,⽽学⽣对⽂⾔⽂接触的⼜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教学中把指导学⽣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范读引领、教读断句、⾃读巩固、互读评议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难点。
课⽂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每个句⼦读通顺。教学中,类⽂链接引导学⽣借助注释、联系上下⽂、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环节,为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语句极其凝练,运⽤单字扩词、⽂⾔⽂与⽩话⽂对照、补⽩⽂本等⽅法理解⽂章,能事半功倍。
22⽂⾔⽂⼆则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中华⽂化悠久灿烂,⼩学⽣要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吸收民族⽂化智慧。《语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总⽬标是能借助⼯具书阅读浅易⽂⾔⽂。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本节课的教学⼀是培养学⽣学习⽂⾔⽂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字的情感;⼆是让学⽣通过⾃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理解⽂⾔⽂⼤意,引导学⽣明⽩⽂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些启发,熟读成诵,积累语⾔;三是让学⽣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课⽂相关的图⽚、⾳乐、故事等。
学⽣准备:练习朗读⽂⾔⽂;搜集与⽂⾔⽂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谈话引⼊,揭⽰课题
1.导⼊:⽂⾔⽂是我国传统⽂化的宝贵遗产,它⾔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明。不少⽂⾔⽂还揭⽰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体的⽂⾔⽂。
2.揭题:囊萤夜读。学⽣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的?(囊:⽤⼝袋装。萤:萤⽕⾍。)
4.引导学⽣围绕题⽬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
(2)他为什么要夜读?
(3)他是怎样夜读的?
(4)夜读的结果怎样?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由⽂⾔⽂的特点和地位引⼊,激发学⽣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读课⽂,读通句⼦
1.教师范读课⽂,努⼒做到读得有声有⾊,流畅⾃如。(最好能背诵)
2.学⽣评价。
3.教师引导及时归纳出朗读⽂⾔⽂的要点:⼀是读的速度要慢,⼆是停顿要得当。(课件显⽰课⽂停顿)
4.学⽣模仿教师⾃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教师要给学⽣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互相纠正。
6.教师运⽤多种⽅式指导学⽣朗读课⽂,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
相机指导学⽣读准“恭”和“焉”。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见。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激发其诵读兴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指导学⽣读通句⼦。
三、理解⽂意,感悟道理
1.学⽣按要求⾃学。
(1)对照⽂后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学⽣对照注释,讲解⾃⼰对⽂中语句的理解。
(2)其他学⽣补充。
要教给学⽣理解译⽂的⽅法:除了结合注释
理解关键词,还可以给关键字扩词理解意思。
(3)教师及时讲解学⽣理解中的难点。
①屏显:
照样⼦,根据课⽂内容填⼀填。
胤恭勤不倦.。(疲倦)
家贫.不常得油。()
②学⽣照样⼦试填。
③⼩结:⽤这样的⽅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
④屏显译⽂:
晋朝⼈车胤肃敬勤勉⽽不知疲倦,知识⼴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绢做成透光的袋⼦,装⼏⼗只萤⽕⾍照着书本,夜以继⽇地学习着。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概意思正确即可)
4.教师引导学⽣逐⼀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囊萤夜读?(车胤)
(2)他为什么要夜读?(家贫不常得油)
追问:只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他才夜晚读书吗?
引导学⽣品读“恭勤不倦”。(相机板书:恭勤不倦)
(3)他是怎样夜读的?(以夜继⽇)(相机板书:以夜继⽇)
(4)夜读的结果怎样?(博学多通)(相机板书:博学多通)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了什么道理?(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后必有成就。)
5.欣赏课⽂插图,你想对车胤说些什么?
6.同桌间、⼩组间进⾏背诵竞赛。
7.⼩结学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
(3)结合注释,疏通⽂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由表达,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结合注释⾃学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主学习的能⼒。同时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对⽂⾔⽂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联系⽣活,拓展阅读
1.请学⽣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的体会。
2.拓展阅读。指导学⽣将课内学到的⽅法迁移运⽤到课外阅读中去,将
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丰厚学⽣的积淀。
(1)导思:有个成语叫“囊萤映雪”,其中“囊萤”是我们今天学的《囊萤夜读》。那“映雪”讲的是谁的故事,你知道吗?
(2)学⽣试讲《孙康映雪》的故事。
(3)教师屏显故事,学⽣⾃由读⽂⾔⽂,⽤今天学到的⽅法理解内容,并想⼀想:你从中明⽩了什么道理?想好后先和同桌说⼀说。
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①学⽣⾃由读后尝试理解内容。
②屏显故事: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跑掉,⾮常可惜。⼀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丝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可以利⽤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消,⽴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于是,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成为饱学之⼠。
③引导学⽣交流道理,使学⽣明⽩孙康和车胤⼀样是⼀个勤学苦读的⼈。
(4)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和⼤家分享⼀下。
设计意图:以⼀篇带多篇,既将理解⽂⾔⽂的⽅法进⾏了迁移,⼜拓展阅读,厚重了学⽣的积淀。
五、观察指导,练写⽣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囊、萤、恭、勤、博、贫、焉”,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法。
2.课件分类出⽰⽣字,提醒学⽣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课件演⽰“囊”“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仔细观察,帮助学⽣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再次观察⽣字“萤、恭、勤、博、贫”,先观看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实物投影展⽰学⽣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识字的主动性,尊重学⽣的识字经验,提⾼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课堂⼩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听。搜集体现勤奋好学的⽂⾔⽂并试读理解。
3.说⼀说:你从车胤的⾝上受到了什么启⽰?把你的感想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与家⼈分享,并且搜集勤奋好学的⽂⾔⽂试读理解,既激发了学⽣学习兴趣,⼜厚重了学⽣积淀。
第⼆课时
⼀、复习导⼊,激趣导学
1.听写⽣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
2.学⽣接龙式背诵《囊萤夜读》。
3.导思:你明⽩了什么道理?
4.揭题,学⽣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铁杵成针)
5.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的?
看看部⾸,“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6.引导学⽣围绕题⽬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了基础,在释题质疑中为下⽂的学习做好铺垫。
⼆、复习⽅法,⾃学课⽂
1.导学:回顾学习⽂⾔⽂的⽅法。
2.根据学⽣汇报相机出⽰学习⽂⾔⽂的⽅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
(3)结合注释,疏通⽂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由表达,熟读成诵。
3.学⽣按要求⾃学,想好后组内交流。
(1)读准字词,读通课⽂。
(2)朗读课⽂,读出节奏。
4.汇报交流:
(1)指名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学⽣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教师相机正⾳。
(2)学⽣多种形式朗读课⽂,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的⽅法,运⽤学到的⽅法⾃学并⼩组交流,培养学⽣初步理解⽂⾔⽂的能⼒。
三、汇报交流,品⽂悟理
1.结合注释,疏通⽂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复述的状况进⾏及时疏通、点拨。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媪)
①引导学⽣质疑:到底是⽼媪还是李⽩?说明你的理由。
②预设⼀:⽼媪
引导学⽣结合句⼦“过是溪,逢⽼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谈感受。(相机板书:磨铁杵欲作针)
指导学⽣朗读。
③预设⼆:李⽩
引导学⽣结合句⼦“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和“太⽩感其意,还卒业”谈感受。⽤组词的⽅法理解“弃”的意思。(相机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学⽣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铁杵和针的图⽚。
②在针的图⽚下出现⽼媪的图⽚。
③导思:猜猜看,⽼媪⼤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磨针的?
适当引思:每当⽼媪想要放弃时,她想——
每当李⽩想要放弃时,他想——
(3)指⽣接龙背诵李⽩的诗。教师相机补充李⽩的资料:在恰当的时机补充资料,加深学⽣对⽂本的理解和感悟。
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其⼈爽朗⼤⽅,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有《李太⽩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帝城》等。
(4)导学:你想对李⽩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了什么道理?
3.出⽰谚语,⼤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4.多种形式朗读。
(1)变成诗歌朗读。
(2)打着节拍,开⼼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5)教师吟诵,⾳韵悠悠。
(6)总结归纳,提炼⽅法。
⼀篇⼩古⽂,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曲,⼿舞⾜蹈,形式多样,读得开⼼,读得陶醉!
设计意图:在学⽣⾃读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学习,在品词析句、多元朗读中加深感悟,明晰道理,导学促思。
四、拓展阅读,明理促⾏
1.导思:你还知道哪些和铁杵成针相近的故事?
2.导读:请在组内读读《闻鸡起舞》和《愚公移⼭》的故事,先⾃⼰做批注,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的感受。
3.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篇带多篇,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五、观察指导,练写⽣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逢、卒”,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法。
2.提醒学⽣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课件演⽰“逢”的书写过程,组织学⽣仔细观察,帮助学⽣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再次观察⽣字“卒”,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实物投影展⽰学⽣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的识字经验,有针对性地进⾏书写指导,培养正确的书写⽅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把⽂⾔⽂读给或背给喜欢的⼈听。
2.搜集勤学苦练的⽂⾔⽂或成语,制作⼿抄报。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加深学⽣⽂⾔⽂的学习,内化积淀。板书设计
⽂⾔⽂⼆则
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以夜继⽇博学多通铁杵成针
⽼媪:磨铁杵欲作针李⽩:感其意还卒业勤学苦练教学反思
1.多元朗读,感知⽂⾔⽂的特点。
教学中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让学⽣在多次读⽂中感知课⽂,了解⽂⾔⽂的特点。
2.教给⽅法,理解⽂⾔⽂的内容。
在学习第⼀篇⽂⾔⽂时教给学⽣学习⽅法,总结⽅法后让学⽣⾃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第⼆篇。给学⽣充分的⾃由学习空间。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堂⽓氛⽐较活跃,学⽣真正地动起来了。学⽣在轻松、愉悦的⽓氛中理解了课⽂,并学会了学习⽂⾔⽂的⽅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