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货对于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流动资产中重要的一项。经常使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4种,分别是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而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同一批存货其进行核算所产生的结果也有所差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会计制度、准则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会计选择权。本文是以新会计准则为背景,主要阐述了这几种计价方法的定义,以及这些方法的比较、对企业的影响、选择计价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加强企业对各种方法的全面认识,使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或是风险控制缩小在最小范围内,以获得风险收益最大化;最终希望能够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有所帮助。
关键字:存货; 计价方法; 选择; 会计核算
Abstract
Inventory is not strange for enterprise,it is important in the current assets. Commonly used there are four inventory valuation methods, Are the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 first-in, first-out method, at the end of a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moving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nd different valuation methods on the same inventory accounts of the results is different also.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ule of accounting system, constantly improve,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has the more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everal valu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methods, the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 valuation methods, choice of factors to consider, Strengthen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 variety of methods, make the enterprise owners and investors in the decision-making risk averse or risk control to reduce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smallest range, in order to obtain maximize earnings risk; ultimately want to be able to help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inventory ; Valuation methods; choose; accounting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与会计系统的不断发展、标准不断提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选择的会计越来越多。对一个企业来说,不同的会计对于企业最后分析情况的影响会有所差异。就存货而言,它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资产,如何管理计算利用,对企业的资金和资产运营效率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存货在月末、季末、年末能够选用的计价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企业利润报告与期末存货估价的不同,最终可能影响到反映企业经营好坏指数的不同,所以企业选择正确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如果选用的计价方法适合本企业,对企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企业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如今,因为很多企业对选择存货计价方法不重视,没能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或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选择的存货计价方法会使企业的存货管理成本增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结果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将对其中四种存货计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分析这四种存货计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对企业的影响,最后分析出在不同情况下企业应考虑什么因素而选择哪种计价方法比较合适。通过本篇论文可以使企业对这几种存货计价方法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为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尽可能达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一、存货的界定及相关的计价方法
(一)存货的概述及其确认
存货通俗来说就是要出售还没有出售的产品或还在工厂加工的未完工产品,包括各类产品的原材料、没完工还在生产的产品、半成品、已完工的商品以及包装物、委托别的公司代销的商品等。它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有形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货币性资产不同,它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被销售或耗用而获得的非货币性资产。
(二)现行存货计价方法的种类
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该方法是以存货具体项目在采购、运输、生产等过程中是相一致,使用这种方法是在可以明确当月企业购进产品、生产产品的次数,及销售产品次数及各次售出购入的数量为前提,再分别按各期确定的单位成本得出每次销售产品成本和当月月末结存产品成本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就是各存货的实际成本。例如:
已知A公司本月月初有30个单价为5元的S产品;本月8号又购进20个,单价为7元;13号发出25个,23号购入15个,单价为9元;28号又发出30个;问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是多少?
发出存货成本=25×5+5×5+20×7+5×9=335(元)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30×5+20×7+15×9-335=90(元)
2.先进先出计价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买入货物时间先后来安排货物的发出顺序,即购进时间早的存货先发出或使用,是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应先发库房中购买时间最早的一批商品,这批产品必须全部转出之后,以后购买的货物才能转出,以此类推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采用这种方法时,企业管理存货部门应注意:每次购入一批存货时,都应逐笔登记该批存货的数量和单价以及其他条件,为确定每次发出商品的单价组成提供依据,再依次计算出存货的发出成本和最后的结存成本。根据上例,来演示先进先出法的过程:
13号发出产品的成本:25×5=125(元)
28号发出产品的成本:5×5+20×7+5×9=210(元)
月末结存商品成本:10×9=90(元)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每月月初企业在第一次购买产品前就有的产品与本月购买到的产品,根据总成本与总数量的商,计算出当月的平均成本,再根据平均成本计算出本月要求的各存货成本的一种计价方法。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计算过程:
例:已知A公司本月月初有20个S商品,且每件商品的单价为60元;本月7号又购入50个,单价为70元;15日发出40个;23日又购入30个,单价为55元;27日发出50个。问S商品本月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及本月发出和月末结存成本分别是多少?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200+5150)÷(20+80)=63.5(元/件)
月末结存S商品成本=10×63.5=635(元)
本月发出S商品成本=(1200+5150)-635=5715(元)
4.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购入一批产品入库,就要根据现有的库存数据和这次购买的产品数据,计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根据新的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出发生交易时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运用上面的例子来演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运算过程:
7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200+3500)÷70=67.1(元/件)
15日结存S商品成本:30×67.1=2013(元)
15日发出S商品成本:4700-2013=2687(元)
23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2013+1650)÷60=61.1(元/件)
27日结存S商品成本:10×61.1=611(元)
27日发出S商品成本:3663-611=3052(元)
月末结存S商品成本:61.1×10=611(元)
二、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
1.使用背景不同
个别计价法:当企业不景气时,估计盈利利润可能不会很高,企业一般会用高于商品的原本定价高价卖出,收入提高,销售成本不变,进而可以提高利润;或用相反的方法削减利润。所以个别计价法可以被当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先进先出法:一般采用该方法的企业,它的存货本身可能是不稳定的,可能在经营活动中受外界影响较大容易腐烂变质;且该方法在运用永续盘存制或在实地盘存制下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是相同的;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只需知道一个月中购买货物批次的明细,计算出平均值,就可算出要求的成本,相对于其余三种方法来说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无法从计算过程中获得本月有几次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明细信息,是很不利于存货的管理;而移动加权平均法,正好与上个方法不同,它必须是在有详细存货收发明细账的背景下才可以进行计算;能够清楚的从计算过程中获得当月各次存货收发的结存情况,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各期发出存货、结存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2.对存货资产账面价值计量不同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成本的影响,以下将分别从企业购买货物物价上涨,下跌两个角度进行实例演示:
物价上涨的情况
例:A股份有限公司2x13年8月S商品的购入、发出及购进单位成本如表一所示:
表一 A商品购销明细账
| 日期 | 摘要 | 收入 | 发出 | 结存 | |||||||
| 月 | 日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
| 8 | 1 | 期初余额 | 100 | 5 | 500 | ||||||
| 10 | 购入 | 100 | 8 | 800 | 200 | ||||||
| 15 | 销售 | 150 | 150 | ||||||||
| 20 | 购入 | 150 | 10 | 1500 | 300 | ||||||
| 23 | 销售 | 150 | 150 | ||||||||
| 26 | 购入 | 80 | 15 | 1200 | 230 | ||||||
| 29 | 销售 | 70 | 160 | ||||||||
| 31 | 本期合计 | 330 | 3500 | 160 | |||||||
8月15日发出S商品成本:100×5+50×8=900(元)
8月23日发出商品成本:50×8+100×10=1400(元)
8月29日发出商品成本:50×10+20×15=800(元)
月末结存商品成本:60×15=900(元)
本月发出商品成本:900+1400+800=3100(元)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初结存存货成本:100×5=500(元)
本月收入存货成本:100×8+150×10+80×15=3500(元)
本月加权平均单位成本:(500+3500)÷(100+330)=9.30(元/件)
月末结存商品成本:60×9.3=558(元)
本月发出商品成本:370×9.3=3441(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
8月10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100×5+100×8)÷(100+100)= 6.5(元/件)
8月15日发出商品成本:150×6.5=975(元)
8月15日结存商品成本:1300-975=325(元)
8月20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325+150×10)÷(50+150)= 9.125(元/件)
8月23日结存商品成本:50×9.125=456.25(元)
8月23日发出商品成本:825-456.25=1368.75(元)
8月26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456.25+1200)÷(50+80)= 12.74(元/件)
8月29号结存商品成本:12.74×60=7.1(元)
8月29号发出商品成本:1656.25-7.1=2.15(元)
月末结存商品成本:12.74×60=7.1(元)
本月发出商品成本:975+1368.75+2.15=3235.9(元)
由计算可得:三种方法的月末结存成本分别为:900、558、7.1元;发出商品的成本分别为:3100、3441、3235.9元。所以当物价上涨时,要想使发出存货成本最低,月末结存成本最高,就应选用先进先出法;若选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则计算出的结果正好与先进先出法相反;而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则介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
物价下跌的情况:
例:A股份有限公司2x13年8月S商品的收入、发出及购进单位成本如表二所示:
表二 A商品购销明细账
| 日期 | 摘要 | 收入 | 发出 | 结存 | |||||||
| 月 | 日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
| 8 | 1 | 期初余额 | 100 | 15 | 500 | ||||||
| 10 | 购入 | 150 | 12 | 1800 | 250 | ||||||
| 15 | 销售 | 150 | 200 | ||||||||
| 20 | 购入 | 150 | 8 | 1200 | 350 | ||||||
| 23 | 销售 | 150 | 200 | ||||||||
| 26 | 购入 | 80 | 5 | 400 | 280 | ||||||
| 29 | 销售 | 70 | 210 | ||||||||
| 31 | 本期合计 | 380 | 3400 | 370 | 210 | ||||||
8月15日发出S商品成本:100×15+50×12=2100(元)
8月23日发出商品成本:100×12+50×8=1600(元)
8月29日发出商品成本:70×8=560(元)
月末结存商品成本:30×8+80×5=0(元)
本月发出商品成本:2100+1600+560=4260(元)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初结存存货成本:100×15=1500(元)
本月收入存货成本:150×12+150×8+80×5=3400(元)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500+3400)÷(100+380)=10.21(元/件)
本月月末结存商品成本:110×10.21=1123.1(元)
本月发出商品成本:370×10.21=3777.7(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
8月10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100×15+150×12)÷(100+150)= 13.2(元/件)
8月15日发出商品成本:150×13.2=1980(元)
8月15日结存商品成本:3300-1980=1320(元)
8月20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1320+150×8)÷(100+150)= 10.08(元/件)
8月23日发出商品成本:2520-1008=1512(元)
8月23日结存商品成本:100×10.08=1008(元)
8月26日购进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1008+80×5)÷(100+80)= 7.82(元/件)
8月29号结存商品成本:7.82×110=860.2(元)
8月29号发出商品成本:1408-860.2=547.8(元)
月末结存商品成本:7.82×110=860.2(元)
本月发出商品成本:1980+1512+547.8=4039.8(元)
由计算可得: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月末结存成本分别为:0、1123.1、860.2元;发出商品的成本分别为:4260、3777.7、4039.8元。由以上例子可以得出,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所得结果正好与物价上涨时的结果相反;而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结果依旧处于两种方法中间,要使发出存货成本最低时,若不能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则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最后再选择先进先出法。
3.适用条件不同
个别计价法是在存货可以逐一辨认所属批次为基础的前提下,且企业存货单一,业务少,计算企业期末存货成本和发出存货成本,这种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存货成本的基本情况,与现实情况相符合。但是如果是大中型企业选用这种方法,就会加大工作量,提高企业自身的成本,这是该方法的一个缺点;先进先出法是在有明确的企业存货购进明细账单的情况下使用的,用这一方法求得的存货期末结存成本与新收购的存货成本比较接近;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都是基于存货计价管理形式的加权平均,且库存成本和价格波动带来的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小,但其结果往往不能与当前销售利润率相匹配,很难反映价格变化的现实因素,所以缺点也很明显。
(二)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存货作为流动资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进行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程度和财产运作效能。最后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每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最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1.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资本价值、财务运转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等。存货属于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最终得到的期末数会因选择的计价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会有所差异,从而会影响到所有者权益、流动资产项目金额等,最终会得出不同的财务报告。
2.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经营成果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创造出有效劳动成果,包括收入和成本等情况,它们正好可以从利润表中得到。对存货而言,它是真包含于营业成本中,不同的存货成本、营业成本,最终导致利润表所获得的最终结果也会不同。当物价上涨时,选用先进先出,由于过去购得的货物价格低,现在售出的价格高,企业得到利润会增高。而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是计算均值,根据均值计算最后的结存成本,它不会受到物价变化的太大影响,所以被广大企业采用。
3.对企业利润和税负的影响
根据经济法可知,企业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可以在以上介绍的四种方法中选择。且确定使用了某一计价方法,就不能随意改变了。这个规定,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依据。一个企业为实现合理的税收,增加经济效益,就要根据企业的税收环境和价格波动选择适合的存货计价方法。可从以下方面来说明:
个别认定法由于都是按照采购时的实际成本计算的,因此存货成本是不会受到该商品价格变动及其他相关因素变化的影响,也就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出的企业所得税比其他方法要准确、真实。
先进先出法:根据该方法的特点可知,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存货成本可以公平地反映其市场价值。因为企业在通货膨胀时,企业月末存货结存增加,销售成本将减少,最终使利润虚计,从而加大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支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会缩小企业应交纳所得税的额度,就会产生“节税”的效果。
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根据它们是以平均数的形式进行计价的特点,可以得出相对均衡的所得税费用,这是由于这两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因销售成本产生的大幅波动,可以稳定的得到各期利润。
例:S企业2x13年6月A商品的收入、发出及购进单位成本如三所示:
表三 A商品购销明细账
| 日期 | 摘要 | 收入 | 发出 | 结存 | |||||||
| 月 | 日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数量 | 单价 | 金额 | |
| 6 | 1 | 期初余额 | 100 | 8 | 800 | ||||||
| 8 | 购入 | 150 | 10 | 1500 | 250 | ||||||
| 15 | 销售 | 80 | 18 | 1440 | 170 | ||||||
| 20 | 购入 | 80 | 13 | 1040 | 250 | ||||||
| 25 | 销售 | 150 | 18 | 2700 | 100 | ||||||
| 30 | 本期合计 | 230 | 2540 | 230 | 130 | ||||||
先进先出法:
本月销售收入:(80+150)×18=4140(元)
本月销售成本:80×8+(20×8+130×10)=2100(元)
本月利润总额:4140-2100=2040(元)
企业应交税费:2040×25%=510(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月销售收入:(80+150)×18=4140(元)
本月销售成本:9.2×80+10.4×150=2296(元)
本月利润总额:4140-2296=1844(元)
企业应交税费:1844×25%=461(元)
根据上述例子可知,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当期应纳税利润金额、企业应交税费的确定。因此存货计价方法的合理选择,可以减轻企业所得税。
4.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人的业绩不仅反映这个人的努力程度,一般还会与每人的奖金奖励挂钩。而计价方法对管理者的评估和奖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根据实际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发的奖励与公司业绩成正比时,如果销售商品价格水平是普遍上涨的情况,当选择先进先出法作为存货的计价方法时,计算出公司的业绩会比选用其他计价方法时要高,即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经营业绩,从而员工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
企业的库存管理,可以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它的做法是有效控制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其最终目的:不仅能够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存货,而且所耗用的成本还是最少的。
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周转率、周转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周转率、营业周期。因此,对存货的内部控制、库存商品、在产品的管理及核算必须要加强管理,它们为企业能够持续、迅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存货计价方法对这又有什么影响呢?
(1)使用先进先出法时,不必对存货的批次进行认定,这样就大大缩小了企业对批次认定时的工作量,在此过程中的费用也相应的减少。并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做好记录,月末时就能够很容易的得到结果,人们很容易学会且容易上手,而且还可以随时知道发出存货、结存存货数量和金额的优点。但如果企业买卖业务频繁,这种方法操作也是较为复杂的。
(2)加权平均法是在月底时计算出当月货物的平均值,再以这个平均值为基数分别计算出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与其他集中计价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大大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计算相对简单,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因为最终是在月末才计算存货的各成本,无法得知这一个月中企业存货每次进出后的情况,这样很容易造成存货损失或异常。
(3)移动平均法是每次收到货物后,计算新的单位平均成本。这种方法正好与加权平均法不同,它可以及时掌握每次发出存货的成本和结存存货的成本,从而保证存货实物流转与存货成本账簿记录的一致性,为管理存货提供所需必要信息。但当一个企业进出业务较多时,计算移动单位平均成本的次数将会增多,从而增加核算的工作量。
(4)个别计价法是以第一次购买存货时的价格为基础,每次发出存货时,都要一一认定,从而进一步确定成本的价值。其优点是能够随时获得一些存货在发生进出业务后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有利于及时了解企业存货情况,为企业成本的管理提供了方便。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每次存货进出后都要进行新一轮的记录,这对存货较多且进出业务也多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购入一批货物就要进行一次清点,耗时耗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这也是该方法不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企业业务来往少,容易清点、货物单价明确这种方法还是较适用的。
三、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中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将不能随意更换,如果出现某些情况必须要更改,也要到等这一会计年度结束后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知道存货计价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么企业应如何选择计价方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呢?第一、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情况,从自身角度出发分析主要因素;第二、再考虑企业所经营物品的特点、属性;第三、认真分析各计价方法的使用条件等;最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符合自己的存货计价方法,最终使企业受益。
(一)物价上涨时的选择
当购货价格逐渐上升时,企业采用不同计价方法应付所得税税负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此时企业选用加权平均法是最适合的,月末的存货成本是最低的,当期销售成本最高,利润就会有所降低,起到延续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效果,降低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符合当时背景的计价方法,是能够减少所得税税负数额。此外,如果企业在所得税免税期,企业利润越大,其税金的豁免金额也越大,企业应选择结存成本最大,可以提高利润的先进先出法;相反,如果企业在纳税期内,利润越多,缴纳的所得税就会越多,企业就应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将目前的存货成本扩大,以减少当期利润,实现递延所得税的目的。因此,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销售数额的费用也会不同,从而影响企业当期财务的测定。
(二)物价下跌时的选择
当产品的价格连续下降时,企业选用先进先出法计算产品成本比较合理,企业在这一时期销售成本较高,该企业的收入将相应减少,企业所得税税负也会相应减少,最终可以达到向后递延纳税的目的。如果价格相对稳定,波动范围不大,应该使用加权平均法;如果价格波动较大时,应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但根据这两种方法的计价特点,很难得到一个时期的固定利润,而不同阶段企业应缴纳所得税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可能导致现金的短缺,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导致企业财务陷入到危险中,最终会影响到其他的商业活动,有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总结
当企业选择计价方法时的重点集中于库存管理要求时,通过对每批存货收发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为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存货成本归集到各要求的成本项目上去,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企业库存的消耗情况,使物资可以在价值形态上进行很好的管理,为实现最佳储备提供有利的依据。根据各存货计价方法的特点看,“加权平均法”是不符合管理要求的;而“先进先出”法是比较符合的计价方法;另有少许为特定项目生产、储存的货物,应当采用具体识别法。综上所述,先进先出法对企业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若侧重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利润及税收税负的角度来看,根据前面介绍可知: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期末价值的确定和销售成本的计算影响不同,进而对企业最终获得的利润、应付的税收负担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实际工作中,选择计价方法主要取决于允许范围的标准,企业所经营货物的特点以及货物价格变动情况等因素,企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存货计价方法,会使企业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存货作为流动资产中重要的一项,对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绩效评价及其他因素的税收负担影响很大,且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认,在整个会计期间内则不能更改,所以企业在选择时,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背景,考虑全面,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计价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存货计价方法中的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的含义、使用背景以及对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影响,比较各计价方法的优缺点,分别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企业税负及利润、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最后根据各计价方法的特点对选择合理的计价方法做出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文生.刍议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及选择 [J] 时代金融,2013(18).
[2] 张美星.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J] 中国市场,2013(10) .
[3] 袁军.浅析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4] 乔彦静.现代企业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J] 企业研究,2011(08).
[5] 沈永军.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思考 [J] 中等职业教育,2010(05).
[6] 张伟,刘光辉.对新会计准则存货计价方法变更的思考 [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7] 郭延孟.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税务筹划探究 [J] 财政与税务,2012(02).
[8] 刘娅.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运用 [J] 中国证券期货,2013 (07)
[9] 胡文萍.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 [J] 辽宁经济,2007(08).
[10] 段云峰.浅议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N]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校报,2009(06).
[11] 徐亚飞,姜英华.浅论中小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N] 企业导报,2013(03).
[12] 王文清.存货计价盈余管理及其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D] 天津财经大学, 2011.
[13]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第三版) [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14] 黄静.存货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5] 约翰丁,怀尔德.财务会计---为决策提供的信息 [M] 机械工程出版社,2008(8).
[16] CoSo.Enterprise, Kisk 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 2004.
[17] Morse.D and Richardson G,1983 The LIFO/FIFO deci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 Networks,198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