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o f Xuzhou N or m a lU n.i (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 32,N o .5
Sep .,2006
[收稿日期]2006-04-17
[基金项目]本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5j qw085
[作者简介]徐明英(1973)),男,安徽明光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顾农(1944)),男,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综述
徐明英1
,顾 农
2
(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关键词] 谢朓;研究综述;情景交融;格律;风格
[摘 要]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5(2006)05-0017-05
谢朓(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家世显赫,少好学,有美名,官至尚书吏部郎,是/竟陵八友0之一。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今本《谢宣
城集》系明人所辑。谢朓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声名卓著的人,历代备受推崇。20世纪以来,谢朓研究一度颇为沉寂,到1980年代情况才得以改变,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拟分三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的谢朓研究进行综述。
一、谢朓生平考证与作品校注
关于谢朓的生平事迹,近人伍叔傥《谢朓年
谱》堪称开先之作,今人郝立权《谢宣城诗注》中亦有初步考证内容。进入1980年代,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有《谢朓诗歌系年》[1]
、《谢朓生平考略》[2]
,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附有谢朓年谱,关玉林《谢朓生平及诗文系年考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亦对谢朓生平及作品系年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阿部顺子的《〈谢朓集〉版本渊源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通过研究《谢朓集》各本的成书情
况及内容特色,来说明从宋代到清代《谢朓集》的演变过程,指出它们如实地反映每个朝代对谢朓诗文及六朝文学的评价。全文论证详赡,显示了较深的功力。此外对谢朓及其作品的零星考证还有一些。如:奚彤云《关于谢朓生平的两个问题》[3]
等,兹不备述。
关于谢朓作品的校注,继郝立权《谢宣城诗注》之后,新近出版的谢朓集主要有两种:曹融南的《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和陈冠球的《谢宣城全集》(大连出版社1999年),《谢宣城集校注》是现今通行的本子。
二、谢朓诗歌的内容、技巧与风格
(一)内容与思想
谢朓是谢灵运之后著名的山水诗人,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故而很少有学者再对其诗的思想性细加辨析。陈庆元《论谢朓诗歌的思想性》[4]
是一篇专门探讨谢朓诗歌思想内容的文章,亦显示了作者的独到之处。作者并不拘于把谢朓看成是一个单纯山水诗人的定式,注意到其诗篇中/那些反映-令图.和表现忧谗畏祸的诗篇诗句0;在论及思想内容时不是单纯地从众多的作品中找一
丁福林《谢朓诗三题》[5]指出,谢朓后期诗作多以黯淡的晚景和肃杀悲凉的秋冬为背景,这和他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忧郁伤感希望隐遁避祸的思想有关。
魏耕原《心意的飞越:谢朓诗的飞鸟情结》[6]将谢朓诗中有时以远去的飞鸟意象拓展辽阔渺远的艺术空间,表达思乡怀友的情绪,还用以表达自己不愿明言的政治处境和难言之隐。抓住一个惯用意象作为理解诗旨的契机,是谢朓研究日趋细密和深入的表现。
(二)艺术技巧
1.谋篇
钟嵘认为谢朓诗歌/善自发端0、/末篇多踬0,因为其人/意锐而才弱0,而与谢朓同时的沈约则称谢朓/才杰0,这些争议引起了后来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魏景波的《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7]承其说,认为谢朓诗一起首便浸入境界,创出氛围,无论视点的凝聚,景情的交互渗透,时空的选择,还是上下句的布列,语言的运用,大多形成风格多样的特征,而被推许为/一大法门0。如此这样特别对谢朓的诗歌发端进行细致分析,是前所未有的。
陈庆元的《谢朓诗艺术三题》[8]于第二部分中对/末篇多踬0、/意锐而才弱0等说法重新加以分析,审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谢朓才并不弱,而是社会出身和经历了他的才能的施展,在肯定谢朓诗歌完篇的同时,亦指出其思想上的缺陷对诗歌的负面影响。丁福林《谢朓诗三题》[5]论及小谢/末篇多踬0时认为:谢朓诗中颇有很出色的结尾,但大多与其发端不相称,此文同样一反/意锐而才弱0之论,指出生活面狭窄与起调过高是两个原因。虽仍是折衷之论,但取舍与陈庆元颇有差异。
2.融合情景
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情与景的交融。学术界研究谢朓时对这一点特别关注。陈庆元《谢朓诗歌的景物描写》[9]认为:谢朓诗歌的写景艺术,在南北朝诗坛上颇具特色,可以说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中国古代诗歌的写景艺术表现手法,其大要已粗备于谢朓。具体说:谢朓笔下的景物往往写得异常高远、开阔;他写景时既能对景物体察入微,又能发挥想象,/思逐风云0;他笔下的景物流动、传神;谢朓写景,不是客观的描摹,而能借景抒情,使情景相生。由于作者是在融会贯通作品及诗歌评论的基础上立论,加之条目清晰,故论证显得语无虚设,扎实可靠。詹瑞福《论谢朓的清丽山水》[10]一文认为:/山水在谢朓那里已经成为他情感生活的一部分0,/这就改变了山水诗中主客体的位置,情成为表现主体0。谢朓的诗打破了谢灵运山水诗记游)写景)玄理的模式,保证了诗歌气韵的流转。/运词造句,力避艰深奇险,趋向浅易明快中出清绮。0魏耕原《谢朓山水诗审美时空的拓展》[11]指出,谢朓山水诗从时空角度切入,追求绵邈辽阔的审美空间,把握明丽而多变的黄昏时段,使主体情感和静观凝视时的潜思遐想获得了伸展与飞越。该文立论精辟,运思精审,是对陈庆元/清旷0论(见陈庆元《诗传谢朓清》一文)的进一步发展。侯发迅《清丽山水中见宦游之情)))论谢朓的山水诗》[12]举谢朓诗中的名篇为例,认为他能将宦游中的欢快开朗、忧谗畏祸、抑郁感伤和羁旅思乡等情感寄寓山水,融宦游之情于山水之中,使山水诗达到了主客体的完美结合,山水诗不仅具有了清新丽景,而且情韵更胜,开拓了山水诗创作的新历程。王跃平《谢朓山水景物诗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匠心》[13]认为,谢朓的山水景物诗,以写真的风格、生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清发0于六朝文坛,对谢朓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比如在论及谢朓诗歌/写真的风格时0,就从光线、色彩、剪辑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申说。类似风格的文章反映了近来谢朓研究方面更加细化的尝试。
3.声律
沈松勤《论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14]是较早对谢朓的诗歌格律予以关注的文章。此后,陈庆元对《文选》所选21首谢朓诗进行逐一考察[15],分析其用韵,挑出其所犯/上尾0的病字,概括出谢朓诗歌的用韵特点,并将其和唐格律诗作比较,指出/谢朓的诗有两个方面已经符合唐律:隔句押平韵、且一韵到底;五言诗一联两句之中,第十字若为平声,第五字必为仄声0。此文从永明声病论入手,将六朝人声律理想与唐人的格律标准联系起来,使我们看到了诗律演进的轨迹,代表了谢朓永明体向唐人近体演变方面最深入的成果。魏耕原的《谢朓永明体向唐人近体的转型轨迹》[16]认为谢朓永明体诗,是对以大谢为代表的古体山水诗的/减肥0更新在表现方式、句数、合律的比例等方面,都存在量和质的巨变,标志着近
18体诗发展的显明轨迹。此文更多地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说明问题,运用统计数字来说明,较有说服力。
谢朓诗歌是永明体声律论的范本,对近体诗的形成影响至巨。然而由于学人们拘忌于唐近体的声律格式,总是以果断因,加之对/八病0说的胶滞,以至于对谢朓诗歌的律化特征研究很不充分,这方面再作深入的空间还很大。
(三)诗歌风格
沈松勤《论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是较早对谢朓诗歌风格加以论述的文章。文章指出谢朓的/诗歌形成了清峻明快、流丽旷逸的风格0。
陈庆元《诗传谢朓清》[17]分列三个小标题对谢朓诗风之/清0加以论述:结合谢朓诗歌的描写对象和立意来说明其/清新0,结合其艺术效果来论述其/清丽0,结合诗人的生活环境来说明其/清旷0。作者论证时不是仅执一端,而能全面地顾及诗人的整体风貌,如论其/丽0,却又能看到其/不流于纤弱,仍然保留着建安那种劲直的风骨0;说其/清0则又指出/谢朓的诗别有典重凝厚的一种0。由于作者对中古文学作品极为熟悉,故总能通过最恰切的例证来论证,化朦胧为清晰,故而论述诗风时极具可感性和说服力。朱起予《论谢朓的山水诗》[18]更多地从情感融入的角度来审视谢朓诗,认为玄晖诗歌意境的最大特点是温润秀雅,其语言则是风华流丽,宛转清新。从谢朓诗中体察到/温润0的一面,乃是前人所未曾强调过的。
学者们论述谢朓及其诗歌,有时是专论一点,也有时候是综论,比如,曹融南《谢朓诗歌创作简论》[19]对谢朓的诗作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简明的归纳,对谢朓诗歌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分类,在艺术上亦对谢朓诗歌从意韵、完篇、声律方面作了简明的概括,亦是条贯明晰。这样的文章还有一些,都不是上述条分缕析的几点可以尽数包括的。
三、比较研究
还有一类文章,那就是将谢朓与其他诗人进行比较研究,这往往牵涉到其诗歌的诸多方面,不便尽归于某一点,因此类论文相当多,故专列于此进行叙述。其比较对象有三人,这里分别叙述:第一、与谢灵运比较。陈庆元《论谢朓对谢灵运诗的继承和发展》[20]是较早采取这一视角的佳作。该文认为谢朓学灵运贵能取其精粹,弃其繁芜,艺术成就高于谢灵运。王钟陵的《论谢朓诗》[21]将二谢进行比较,对谢朓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指出由于谢朓主张/朝隐0,所以他的诗所描写的景物并不专在深山大壑,多为即目可见之景,建筑、田园、动物均入其诗,表现出/平秀0的风貌;谢朓萧散的意趣使他乐于表现一种清阴的特色,而大谢却能清而旷远;小谢诗结尾不佳与其衰飒的意趣是相关的。作者还总结了小谢风物刻画在艺术上表现的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情感的融入,二是对细微物象的动态刻画。
关玉林《论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兼论谢灵运、谢朓的继承关系》[22]通过谢灵运的比较,指出谢朓对谢灵运/既有学习、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超越的成就0。具体来说,谢朓的一些长篇/有明显的学习模仿谢灵运的痕迹0,但/也有与灵运区别之处0,/一是在精神风貌上0,/二是在气象上0;另一类长篇/也有脱胎于谢灵运的痕迹,但却具有新的面貌0,/在篇幅、用典、语言等方面,确实很像灵运、延之0,但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句整齐,排比铺张,体式严格,已具有后世排律的雏型0。作者认为,以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文学理论与诗歌美学观点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标志。
丁福林的《谢朓诗三题》[5]指出谢朓对谢灵运三段式结构的发展,即从大谢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发展为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
杨东林《谢氏家族兴衰与谢灵运、谢朓诗歌感情基调》[23]认为:谢灵运时谢氏虽衰而尚有余威,他渴望有为仍在挣扎,其诗歌表现出不平和愤怒,是一种发泄。谢朓时,谢氏已日落西山,他无所依凭,在仕途中更多表现出恐惧和忧虑,其诗则是一种矛盾和苦闷的呻吟。从谢灵运、谢朓二人各自的遭际来看他们诗歌感情基调,放到这个家族盛衰的大背景之下来考虑,通过比较来探讨二人诗歌的不同风貌的成因,这样的研究路径是富有启发性的。
魏耕原、魏景波《南齐文运转关与谢朓诗风新变$$兼论大小谢诗风的因革嬗变》[24]指出,与大谢富丽精工、滞重生涩的狠重强悍风格相比,谢朓具有迥然不同的风貌:语言上,一清丽、一高华;役字铸句方面,大谢狠重、扩张,小谢平易、浅显。论谢朓诗风而称/高华0可备一说,而论述时用字数统计的方法,也增强了说服力。
第二、与陶渊明比较。除了与谢灵运比较之外,与陶渊明作比较也是谢朓研究的一个角度。
19王仲镛《读谢朓的宣城诗》[25]认为谢朓在一定程度上受了陶渊明的影响:/我们每读他的诗,总感到雍容和美,举重若轻,如非取法陶诗,恐难到此境0,只是/陶诗平淡闲适,谢朓则以萧闲隽永出之0。这一认识受到了明人钟惺的启发,沈松勤也于1981年论及谢朓诗风时有所涉及,但此文加以强调,并参以体悟,对深入认识谢朓诗风还是有帮助的。同书中刘崇德《风景奥区与宦游身世》一文则从谢朓与陶渊明、谢灵运观览对象及方式的不同来立论,认为谢朓/并非如谢灵运那样客观地游览山水,也不是像陶渊明那样以悠然无心的心境接触身边事物0,诗中多有身世之感,并能形成情景交融的风格。
第三、与李白比较。较早论及这个问题的是陈庆元,他的《玄晖独步南齐与太白低首宣城)))论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6]的后一部分指出了李白对谢朓的称赏与他们艺术上的继承关系,说明李白推尊爱赏谢朓的三点原因:谢朓诗的/奇秀0与/近律0;两位诗人相似的/际遇0;既有诗里的原因,也有诗外的原因,持论全面公允。陈庆元在此后的《李白和谢朓》[27]中对这个问题再一次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此后李白与谢朓关系研究成为一大热门。
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谢朓与李白研究》的论文集,集中收入的29篇论文中专论谢朓的只有4篇,而将谢朓与李白二人合论的则有9篇,足见这个问题引起重视的程度。书中薛天纬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关于李白情系谢朓的解说》/觉得清人王士祯谓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说法不妨稍加改动,将-低首.改为-情系.,才似乎更确切0,首次对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0的说法提出质疑。不过接下来作者还是依照传统的看法,论证了李白与谢朓的共同点:不得志的处境与对山水的爱好及相近的诗风。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样的理想和壮怀,才是联结李白与谢朓最深刻的精神通道,也是李白系于谢朓最隐深的情结。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李白情系谢朓的全面答案。0书中的以下几篇文章依然强调李白对谢朓的激赏,对李白与谢朓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的诗歌进行了许多比较性论述。
而同书中李子龙的《读李白集散记》亦认为/清人王渔洋仅仅从诗歌艺术上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似未妥0,/李白更多地似乎是思考着他与谢朓在政治道路上、思想感情上的相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态度的异步同趋,因而生发种种慨叹0。此后对李白与谢朓关系的研究却由被肯定而走向被质疑。
谢宇衡《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0衍述》[28]从李白对谢朓的推崇说开去,认为李白不仅推举小谢,而是对整个谢氏家族重要人物如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等,都是推崇备至,可以归纳为他的/谢氏情结0。这对我们从更宽广的意义上来理解李白对谢朓的/一生低首0是颇有启发的。熊飞《也说唐人李白与南朝诗人谢朓之关系》[29]认为:/《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0是片面的。此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喻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0应指/大谢(灵运)0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以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张春丽《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0解》[30]认为:/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0的结论是不够确切的。因为李白山水诗的风格与谢朓相近的并不占主导地位;李白吟咏谢朓的诗从时间和地域上相对集中,容易使人得出/一生低首0这样的结论;南朝诗人中鲍照也是李白最推崇的对象,不能就李白诗中提及谢朓之处数量的多少而妄下结论。
李白与谢朓关系密切,进行比较研究是颇有意义的,所以这个命题从起初的提出并引起注意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都是颇值得肯定的,但二人关系似亦不必强调太过,谢朓的诗歌对李白当不无影响,但这只是李白诗风形成原因之一端。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补充一下,那就是一般人论谢朓与唐诗的关系,总是就诗风或仅就格律而言,很少论及盛唐以后的诗人,而蒋寅的《大历诗风》[31]第三章以专章论述大历诗人心中崇奉的偶像谢朓。相对于谢朓的诗歌格律和风格来说,著者更重视其/吏隐0的处世观,还举出友情、乡愁、山水作为谢朓的主要文学倾向,与大历诗风极其相似。这一研究无疑为谢朓研究引进新的思路。
四、结语
纵观1980年代以来的谢朓研究,可以说成果是很丰硕的,前10年的成果更为突出,其中陈庆元贡献最大。后10余年的研究,虽说文章增多,
20约是前期的2倍,但能够对前期成果有所超越的文章不多,此中似以魏耕原为稍优。
谢朓研究也表现出某些不足。首先是论题的偏狭,谢朓可以说是诗体古今之变的枢钮,他的风格值得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承启之功不可没,而他格律上的开拓之功无疑尤为重要,但这个问题除个别学者有所深入外,其余文章多是一带而过或泛泛而谈,研究是很不充分的。其次是研究者对谢朓本人以及同时代诗人的作品研读不够深透,以致体味感悟方面的真知灼见越来越少,而常常争锋于点滴毫厘,以致论证苍白机械,这一缺点在后期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前10年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一些关键问题多具成论,后来者不得不向更加细化的方向努力,由此带来论证上的琐屑苛细亦属难免,但功力不逮、眼界日狭亦当是后来之失的重要原因。此外,对谢朓诗歌之外的文体关注不够也是一个缺憾。可贵的是,上述诸多学者仍能精思深研、独出机杼,作出许多成就,这值得我们尊敬,更鼓舞我们进一步去开辟谢朓研究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庆元.文史(第21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奚彤云.关于谢朓生平的两个问题[J].中州学刊,1998,(1).
[4]陈庆元.论谢朓诗歌的思想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
(4).
[5]丁福林.谢朓诗三题[J].镇江师专学报,1995,(1).
[6]魏耕原.心意的飞越:谢朓诗的飞鸟情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2001,(2).
[7]魏景波.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2000,(2).
[8]陈庆元.谢朓诗艺术三题[J].安庆师院学报,1985,(2).
[9]陈庆元.谢朓诗歌的景物描写[J].贵州文史丛刊,1985,(4).
[10]詹瑞福.论谢朓的清丽山水[M]//李白与谢朓研究.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95.
[11]魏耕原.谢朓山水诗审美时空的拓展[J].文学遗产,2001,
(40.
[12]侯发迅.清丽山水中见宦游之情)))论谢朓的山水诗[J].中
州大学学报,2002,(3).
[13]王跃平.谢朓山水景物诗的美学特征和艺术匠心[J].江苏社
会科学,2002,(6).
[14]沈松勤.论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J].杭州大学学报,1981,
(4).
[15]沈松勤.玄晖诗变有唐风[J].南京师院学报,1983,(4).
[16]魏耕原.谢朓永明体向唐人近体的转型轨迹[J].吉林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1,(3).[17]陈庆元.诗传谢朓清[J].贵州文史丛刊,1984,(3).
[18]朱起予.论谢朓的山水诗[J].苏州大学学报,1996,(2).
[19]曹融南.谢朓诗歌创作简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
(2).
[20]陈庆元.论谢朓对谢灵运诗的继承和发展[J].福建师大学报,
1984,(1).
[21]王钟陵.论谢朓诗[J].四川大学学报,19,(3).
[22]关玉林.论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兼论谢灵运、谢朓的继
承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4).
[23]杨东林.谢氏家族兴衰与谢灵运、谢朓诗歌感情基调[J].深圳
大学学报,2001,(1).
[24]魏耕原,魏景波.南齐文运转关与谢朓诗风新变)))兼论大小
谢诗风的因革嬗变[J].兰州大学学报,2002,(2).
[25]王仲镛.读谢朓的宣城诗[M]//李白与谢朓研究.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5.
[26]陈庆元.玄晖独步南齐与太白低首宣城)))论谢朓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2).
[27]陈庆元.李白和谢朓[J].宁德师专学报,1992,(1).
[28]谢宇衡.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0衍述[J].成都大学学报,
1997,(1).
[29]熊飞.也说唐人李白与南朝诗人谢朓之关系[J].咸宁师专学
报,1998,(4).
[30]张春丽.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0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1).
[31]蒋寅的.大历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The Su mmarizi ng Research on X ie T iao Si nce1980
XU M i n g-ying,GU Nong
(1.C hinese De part m e n t of Hua ibei C oal Teachers.Colle g e,H ua i bei235000,China;
2.S c hool of Ch i nese l anguag e and lit era t u re,Yang zhou Un i versit y,Yangzhou225002,Ch ina)
K ey W ords:X i e T i ao;su mm ar izi ng research;scenery and aff ec ti on in perfect har m ony;m etric schem e;sty l e
Abstrac t:The research on X ie T i ao i s a foca l top ic in academ i c c irc les and has go t a g rea t ach i eve m ent since t he1980s.It has m ade a deep i nquiry i nto X i e T iao s'poetry.F irst the research f o cuses on the scenery and affec tion i n perfect har m ony,m etric scheme and the sty l e of art,espec iall y the har m ony i n scenery and affecti on is the X ie T iao s'essenti a l character,which ma rks the prog ress i n X ie T iao s'research.Second,they a l so have co m pa red X i e T i ao w it h X i e L ingyun,T ao Y uan m i ng and L i Ba,i ex-pressi ng X ie T iao s'creative character i sti cs i n poetry.
[责任编辑:邵迎武]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