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报道甘氨酸的合成路线有十余条,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方法为氯乙酸氨解法和施特雷克法两条路线:以甲醛、为主要原料的施特雷克法,目前该技术国内尚不是很成熟, 而且需要剧毒的氰化物,运输、贮存和使用要求比较苛刻;国内目前主要工业化的氯乙酸氨解法,工艺路线成熟、设备简单、环境污染较小,是目前国内生产甘氨酸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合成工艺是:首先将氯乙酸按配比要求溶解成氯乙酸水溶液,过滤,升温至 50~60℃通入氨气反应。 该工艺的缺点是:产品收率低,约为 70%,乌洛托品耗量大,导致产品生产成本高,影响了该工艺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不少人对该工艺进行了改进研究,但终因成本或技术问题,未得到推广。 我们在传统生产工艺基础上,对甘氨酸合成进行了研究,通过改进和优化工艺条件,将氨解反应的液氨改为碳酸氢铵,反应母液套用,简化了分离操作,提高了产品收率,减少了催化剂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方法无论是在降低能耗或原料成本上,还是设备投入及排污上都比现行的氯乙酸氨解法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规格
28 今日农药 2011.11
氯乙酸、乌洛托品、乙二醇、碳酸氢铵,均为工业级。
1.2 反应原理化学反应式如下:
乌洛托品
CICH2COOH+2NH4HCO3
△
NH2CH2COOH+NH2C1+CO2+2H2O
1.3 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见图 1。
1.4 实验操作
1.4.1 甘氨酸混晶制备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及导气管的 500mL 四口瓶中, 加入 80mL 水、100g 氯乙酸,开启搅拌溶解氯乙酸,升温至 30℃,缓慢加入 88g 碳酸氢铵及 20g 乌洛托品,反应平稳后升温至 45℃,补加 88g 碳酸氢铵后升温至 60℃, 控温 60~65℃反应 2h。降温至 10℃以下抽滤得混晶(甘氨酸和氯化铵混合晶体)90g;滤液套用,每批补加氯乙酸 100g、碳酸氢铵
170g、乌洛托品 2g,重复上述操作 20 批次,共得混晶
2530g,经分析化验确定平均收率约为 94%。
1.4.2 甘氨酸混晶分离
在 1000mL 烧瓶中加入乙二醇 400mL、 混晶 80g,升温至 60~65℃,搅拌溶解 30min,趁热过滤,少量冰水淋洗, 干燥得白色结晶甘氨酸 30g, 含量 99%;滤液降温至 20℃过滤、干燥得混晶 20g,滤液继续降温至~5℃过滤,干燥得氯化铵 8g,含量 92%;乙二醇母液循环套用, 混晶投入量约为乙二醇量 15%~20%,混晶甘氨酸单程收率约 70%,20 批次总收率 90%以上。 甘氨酸损失为氯化铵及母液乙二醇夹带。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温度的选择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这对反应的进行有利,但副反应也随之加剧;温度较低,不仅影响产率,并且反应时间延长较多;温度过高,原料挥发、分解,副产物增加。 实验表明,制备甘氨酸混晶合适的温度
为 60~65℃。
2.2 其他
甘氨酸的制备实验中以碳酸氢铵替代原工艺的液氨,使反应温和,反应温度可控,提高了收率,避免了液氨贮运的危险性;合成母液的循环套用,既减少了催化剂乌洛托品的用量, 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废水的排放; 在混晶分离及产品精制时使用了高沸点的乙二醇,避免了有毒易挥发溶剂甲醇的使用,使得生产环境更加安全, 免除了甲醇回收带来的能耗及设备投资;依照该工艺所得含量约 92%的氯化铵晶体,略加处理即可得到工业级的氯化铵,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避免了氯化铵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
3 结论
以碳酸氢铵替代氨气的氯乙酸氨解制备甘氨酸的适宜生产工艺条件:氯乙酸 100g,水 80mL,碳酸氢铵 176g(后每批补加,170g),乌洛托晶 20g(后每批补加 2g),反应温度 60~65℃;甘氨酸混晶分离以乙二醇为介质,60~65℃热滤,母液套用,采取以上优化反应条件,产品收率可达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