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W8818.COM
70 2010.06
2010年 第6期
佛山年画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文/舒惠芳 李萍 潘文彬
摘 要:佛山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表现形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化进程
的发展以及传统民俗的演变和人们审美观的改变,佛山年画的发展遇到了困境。为了抢救佛山年画,广东省、佛山市作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的作用有利有弊。要想拓宽文化市场,佛山年画需要进行艺术创新,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艺术产品。
关键字:佛山年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6-0070-02佛山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是中国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曾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
但是,时代淘汰了贴年画驱邪降魔的传统,加上受到机器印刷年画、台历等的冲击,木版年画的青睐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是收藏者和游客,木版年画已失去了很大的市场。
目前,各个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大做文章,希望通过抢救年画来抢救民俗文化,进而发展当地经济。剖析佛山年画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它的保护现状,并探索其发展方向,寻找出路与对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佛山年画的困境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佛山年画的衰落,与佛山地处广东珠三角地区有一定关联。广东领跑中国经济多年,城市化进程远比北方地区要快。大量工厂、开发区的存在,使得纯正意义上的农村已经少之又少,佛山木版年画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基础[1]。佛山市民协梁诗裕认为,北方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活习惯这些年变化的幅度没有像珠三角这么剧烈,比如湖南滩头比较偏僻,其年画除了作为工艺品之外,还有一定的市场,而佛山显然已经没有了这种外在环境。因此,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木版年画的困境,正是现代工业化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直接结果。
2、年味风俗的淡化使佛山年画逐步退出市场
年画本姓年,是过年贴用的产物,然而,如今年味已经变淡,年画只能被人遗忘。旧日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断被新的生活方式取代,民间艺术也失去了依凭,多年来一直都面临着去还是留的考验[2]。年味在变淡,这是人人都可明显感觉到的。作为年文化代表的木版年画,陷入困境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3、印刷技术的进步取代了木版年画
印刷技术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是年画衰落的内在原因。手工绘制木版年画成本价比机器印制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从十九世纪开始,石印技术渐渐代替了传统的棕刷木版拂印的古老方法。到二十世纪初,胶印技术和珂罗版技术又悄悄取代了木版印刷,并渐渐取代了石印技术[3]。无论从印刷质量、画面的美观,还是印刷成本,木版年画都远远不是新的印刷技术竞争的对手。因此,木版年画所凭借的木版印刷术只能被新的技术无情淘汰。
4、传统年画内容不合时宜
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为神像画等,这些内容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迷信色彩的东西不太容易为现代社会大众所接受。作为一门艺术,木版年画本来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但在破四旧时代和“”期间,木版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强令停止生产销售,连藏品一并焚毁,大量的老雕
版被烧毁,并一度销声匿迹,版已不存,根已不在图样无迹,复兴困难,导致了今日的萧条和衰落。
5、实用功能的丧失导致市场萧条
实用功能的丧失对木版年画是最致命的。古代年画之所以繁荣、畅销,是因为家家都要贴用,年画的需求造就了年画市场。而今天,人们已不再贴用木版年画,只有少数偏僻地区农村过春节还有贴年画的习俗,因此少数年画产地价格低廉的光面纸年画尚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如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春节前都有一些专门针对农村大众用户的普通木版年画。
而珠三角地区已经基本城市化了,现代的房屋已由古老的双扇门改为单掩门,没有人贴木版年画了,因此佛山年画失去了实用价值,加上佛山年画大多经过手绘,成本较高,价格也特别高,一般家庭贴用不起,买佛山年画的人只是作为收藏、研究或作为家庭装饰之用。
二、佛山年画的保护现状1、对佛山年画的保护
佛山年画要重出江湖,传承下去,没有国家、地方部门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佛山年画被列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对象。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配合行动,积极组织专家组,对佛山年画做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并且投入力量编辑一套《中国木版年画全集──佛山木版年画卷》的书以及画册,配合画册制作配套的光盘,想尽办法把它纪录下来,不让其成为历史空白[4]。
佛山部门在保护抢救佛山年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11月,佛山市公布了《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03—2010年)》,将2003年6月提出的“文化名城”概念进一步深化完善,并明确提出了“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省内先进、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的文化名城”的目标。此后在佛山市的文化建设中,都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名城”的长远规划带给佛山的是一个具有本土吸引力的文化磁场,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佛山市每年举办亚洲艺术节,都将佛山年画展览展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希望通过展览传播活动,将佛山年画推向更广阔的社会。
另外,省市还举办或组织佛山年画参加各种展览传播活动,对提高佛山年画知名度,唤起社会各界对消亡中的传统年画的重视,起到了良好作用。
2、扶持民间年画的利弊分析
年画艺人一直强调希望得到的与资金上的支持。扶持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有人提出,完全靠扶持木版年画有弊端,木版年画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
广东省民协副罗学光认为,佛山木版年画的真正的抢救,应该是让佛山木版年画与市场接轨,从流程、制作等环节多做走向市场的尝试。他举例说,杨柳青的年画之所以这些年能出现比较红火的局面,并成为当地最亮的一张文化品牌,固然与当地的大力扶持有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民间艺人们不断地发
谈古论今
WWW.W8818.COM
2010.06 71
2010年 第6期
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文/魏莉芳
摘 要:本文系统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发展阶段,使人们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一系统的全新体系认识,充分认识传统译论的缺陷和优势,并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前景进行展望,指出我们应该在批判性研究中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性研究,从而最终达到整合创新的最高阶段。我们应该在现代翻译理论建设中继承传统译论中蕴涵的人文思想和资源,通过现代诠释将传统译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融入现代理论的构建中。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6-0071-02
一、引言:中国传统译论的定义
何为中国传统译论?一常识性界定是:凡在中国现代译
论产生以前,在中国学术领域内产生的关于翻译的一切理
论,都属于广义的中国传统译论。[1]如果从支谦发表《法句经
序》的公元224年算起,到钱钟书作《林纾的翻译》的19年
为止,传统译论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2]
本文以中国传统译论
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历
史发展阶段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从而展望中国现代译论的
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回顾
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译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
阶段。
(一)第一阶段:东汉到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佛经译论大多是零
星的、片断的,但其价值珍贵,涉及面较广。这段时期的代
谈古论今
展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调整,包括作品的内容、手法、印刷质量等,比起旧式年画来截然不同。
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文化馆的副研究员陈叔铭认为,年画的题材形式也要进行大胆创新:“国画自古以来习惯于装裱后悬挂,但是近年来,国画学习了油画的装框形式,得到了群众的欢迎认可。年画,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呢?”他认为,木版年画不能因循守旧,比如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做法,很不利于这门民间工艺的流传。而且,木版年画如果在题材、家庭装饰等方面多做工夫,能让更多人来接受。
广州青年木刻家陈德能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佛山木版年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其浓郁的本土民间性,“在现在的美术教育下,很多木刻家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显露出西方木刻的影响。佛山木版年画虽然看起来比较粗糙,好像很土,但这种特点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佛山年画的出路探索1、加强佛山年画的艺术创新
广东省民协副罗学光认为,佛山木版年画的抢救工程正在启动之中,真正的抢救,应该是让佛山木版年画与市场接轨,从流程、制作等环节多做走向市场的尝试。
佛山年画要得到大力发展,必须探索新形式、新内容,从以往的依靠简单制作,转变为依靠知识的投人、题材的创新、观念的变更、信息的运用等软件手段来实现继承、创新与发展。
2、细分年画市场走精品路线
木版年画不能再以单纯的门神形象出现,如果仍然固步自封,迟早有一天会成为民间艺术历史长河中被湮没的碎片[5]。佛山木版年画应该是一个品牌,通过发展旅游产品来养活纯正的手工版画制作技术,应该走精品路线,使木版年画成为佛山的一张名片。
3、开发旅游产品拓宽年画销路
木版年画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将佛山年画的百年老铺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参观木版年画的生产过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还可以在购买一些年画纪念品。
4、加强与美术院校的联系与合作
佛山木版年画是在佛山手工业与文化艺术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有美术院校特别是版画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和多种信息,在交流与学习中产生互动,激活其艺术活力,形成销售、创作、学习、研究、传播的综合立体态势,可以为佛山年画从民间艺术走向高雅艺术殿堂开创一条新路。
结束语:佛山木版年画的抢救工程正在启动之中,真正的抢救,应该是让佛山木版年画与市场接轨,从流程、制作等环节多做走向市场的尝试。要将佛山年画打造成当地最亮的一张文化品牌,当地要大力扶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民间艺人们不断地发展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做了调整,包括作品的内容、手法、印刷质量等。
作者单位:舒惠芳 李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潘文彬 广州大学建筑学院作者简介:舒惠芳,(1968—),湖北,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沈泓.佛山年画之旅[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01.
[2]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总序)[J ].民主.2007(3):53-58.
[3]廖小珊.我国传统年画兴衰微探及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65.
[4]舒惠芳,陈宏.佛山年画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对策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36-39.
项目来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7R01
表人物有安世高、支流加谶、支谦、道安和尚、玄奘等。佛经译论讨论了翻译的“难”和“失本”(道安和尚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的各种方法(如“文质之争”,玄奘的直译意译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玄奘的“翻”)、译者问题(彦琮的“译经八备”),译名问题(“名实”“音义同异”),翻译批评(道安)及译者的组织问题(唐朝出现了专门的组织的翻译机构“译场”)。陈福康在《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写道:“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国译论就对于翻译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给予重视因而具有了初步的系统性。所可惜的是,这时还没有建设翻译理论的自觉性。”(二)第二阶段: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为科技翻译,大面积引进西方现代科技,因而应用性、实用性强,但无重大翻译理论出现。当时翻译西方书籍主要是伴随着传教活动进行的。1583年,利玛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