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系列培养和自我学习为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和考核方法,加快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新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承担教学任务。
2.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爱岗敬业,掌握初步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初步驾驭教材。
二、培养措施
1、辅导教师要对新教师的备课讲课方法把好关,新教师课堂教学所用教案必须由辅导教师在课前认真审查并签字。
2、要求辅导教师每周听2节新教师授课,课后进行面对面评议,在听课笔记上写出50—100字的评议,评议内容要有针对性。
3、新教师每学期两次500字以上写教学小结,内容见《岗前培训》
4、第一学期新教师听(2节/周)辅导教师或其他骨干教师授课。
5、第一学期末每位新教师讲一堂汇报课,由教务科评估组评价打分,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参考依据。
6、第二学期新教师听其他新教师授课,至少每双周2节,互评互议。
7、第二学期由教务科组织新教师进行教案设计比赛、板书比赛,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
8、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新教师座谈会
(1)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反馈给新教师;(2) 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听取其有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意见,总结交流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体会、业绩。
三、评估时间:学期末。
四、评估办法及内容
1、师德方面:
(1)评估小组根据每位新教师平时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教师仪表等方面进行评估打分。
(2)学生评价:“工作态度”和“为人师表”。
2、教学水平:
(1)评估小组对新教师计划、教案、作业批改、听课笔记、教学日志进行检查评估。
(2)根据教学小结进行评估
(3)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水平。
3、教学组织能力:
(1)教务科教学检查。
(2)学生评价“课堂秩序”。
4、团队精神:
组内互评,针对教师的主动意识、沟通能力、互助精神及工作积极性、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导师职责、考核及津贴
1.职责
(1)辅导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和教育指导对象,培养他们乐业敬业、勇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2)辅导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开学一周内交到教务科,上交材料包括新教师的听课安排、汇报课时间及内容、新教师业务学习内容及书目,如《职业教育研究》《中国培训》《教育心理学》等。
(3)辅导教师根据新教师的专业方向以及承担的教学任务,与其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帮助他们备好课,写好备课笔记。并对新教师的教学资料进行指导检查。
(4)辅导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示范,指导新教师的基本教学方法,要求新教师作好听课笔记。督促新教师加强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5)辅导教师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新教师上课情况,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和指导工作,帮助新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教学要求。
(6)指导新教师教研方法,如:说课、课件制作、论文写作等。
2、考核内容
(1)新教师的培养计划及实施情况
(2)对新教师教学资料的审查指导情况
(3)学期末指导教师将关于新教师的听课笔记
(4)新教师的反馈
3、津贴 /月,学期末嘉奖与新教师业绩挂钩。
五、指导教师安排
平艾琴——马琳琳 佟显军——刘笑希 夏守全——唐晓知
张 磊——谢 飙 齐 萍——贾 一 刘晓文——那婷婷
魏舒颖——刘海娟 赵淑芝——郑 旭 梁晓波——刘思羽
郝义军——朱文元 马力平?——高晓英 李桂艳——史宏静
吴瑞雪——张硕娟 齐淑萍——刘伯平
教务科
2009年8月
二至五年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草案)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系列培养和教师的自我学习为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和考核方法,加快青年教师教育思想的成熟,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成为思想过硬、业务精良、充满活力、能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
2.培养目标
(1)二至三年青年教师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驾驭教材,针对所教学科具有一定教法,具有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
(2)四至五年青年教师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根据教学层次灵活驾驭教材,具有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二、培养措施
1. 要求每位教师每双周至少听2节专业对口教师授课,课后进行面对面评议,在听课笔记上写出50—100字的评议,评议内容要有针对性。
2. 二至三年青年教师每学期写一份800字以上教学小结,内容见《岗前培训》
3. 第一学期评估组对每位青年教师听课,由评估组评价打分,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参考依据。
4. 第二学期由教务科组织二至三年青年教师进行限时教案设计、说课、课件比赛,组织四至五年青年教师进行课件、相关课程说课、教学论文比赛,纳入绩效考核,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
5. 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青年教师座谈会
(1) 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
(2) 教师座谈会,听取其有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意见,总结交流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体会、业绩。
三、评估时间:学期末。
四、评估办法及内容
1、师德方面:
(1)评估组根据每位教师平时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教师仪表等方面进行评估打分。
(2)学生评价:“工作态度”和“为人师表”。
2、教学水平:
(1)评估组对教师计划、教案、作业批改、听课笔记、教学日志进行检查评估,
(2)根据教学小结进行评价
(3)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水平”。
(4)教研成果排队评估
3、教学能力:
(1)教务科教学检查。(2)学生评价“课堂秩序”。
4、团队精神:组内互评,针对教师的主动意识、沟通能力、互助精神及工作积极性,合作意识等方面。
五、指导教师及评估组成员
1.指导教师
本教研组组长
2评估组成员及奖励办法
(1)评估组成员: 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教务员
(2)奖励办法:按评估量大小享受一定系数的最高奖项额
教务科
2009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