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理解文言句式,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
(1)以“……者,……也”“……也”“……者也”“……者,……”为标志。
(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为标志。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
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
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不是”。它是高考翻译题的重要采分点。
边练边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宾语前置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答案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
答案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它也是高考翻译中的重要采分点。
边练边悟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答案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答案 (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再如:快哉此风!可调整为:此风快哉!
边练边悟7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答案 替大王作出这种计策的人是谁?(谓语前置)
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译文:
答案 真奇怪呀!这位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啊。(谓语前置句)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判定宾语前置句既要结合语意,又要结合其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
边练边悟8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答案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答案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①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边练边悟9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铸金人十二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中C项为数量短语后置。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
答案 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
答案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①“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②“缙绅……者”“四海之大”均为定语后置句。
4.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好多了”。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边练边悟10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于”应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答案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
答案 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四)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
边练边悟
1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12.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答案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2)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译文:
答案 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到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要译为“莫非……吧”。
边练边悟
14.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答案 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答案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
16.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答案 适逢(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掌权的人相见。
得分点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这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得分点 “衣冠”“日月”“旦夕”“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得分点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得分点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17.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二)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边练边悟
18.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①漏译“督”字。“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本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19.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
(1)原句:(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 达,就是文从字顺,是以不能出现病句为底线的。该句译文“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是一个结构混乱句,应在“推荐”后加一个“的”字。
(2)原句:(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答案 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3)原句:(2009·江苏)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答案 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
(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不“达”之处:
答案 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译句中的“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
如何落实翻译得分点?
一、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
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荆轲刺秦王》)
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
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问题:“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否则,无法体现句式特征。
改正:(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
问题: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该句翻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
改正: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矫正指导 文言语句翻译应具有三种意识:语境意识、推断意识、得分点意识。得分点意识是指在翻译中能找出可能是得分点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能落实到位;在三种意识中,其他两种意识最终是为这一意识服务的。
二、下面文段的现场译文均有问题,请指出问题并修改为正确译文。
杨大异,字同伯,唐天平节度使汉公之后,十世祖祥避地醴陵,因家焉。
邑有峒寇扰民,官兵致讨,积年弗获,檄大异往治之。大异以一仆负告身[注]自随,肩舆入贼峒,传呼尉至,贼露刃成列以待,徐谕以祸福,皆伏地叩头,愿改过自新。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擢知登闻鼓院,迁大理寺丞,平反冤狱者七。召对,极言时政得失,迕宰相意,出知澧州。理宗曰:“是四川死节更生者杨大异耶?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对曰:“是人尤长于治民。”命予节兼庾事,进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兼庾事。归里第,与居民无异,学者从之,讲肄谆谆,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年八十二卒。
(选自《宋史·杨大异传》,有删改)
注 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
(1)留告身为质,偕其渠魁数辈出降。
现场译文
存在的问题
提示 “告身”可以不翻译,要译,须译得准确,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文凭”。“质”译作“证据”,是只凭语境翻译,不顾及该字是否有这样的意思。
请修改为正确译文
正确译文 (杨大异)把自己的委任状留下作抵押,带上他们的几个头领出来投降。
(2)论事剀切,有用之材也,何遽出之?
现场译文
存在的问题
提示 “剀切”是个疑难词,须经推断,“切”是切合之意,主语是“论事”,加上通过“切”推断“剀”(邻字推断法),可以译为“切合实际”,而不是一个表态度“恳切”的词。“出”译为“出来”极不准确,“出”指离京到外地做官,这里是使动用法。
请修改为正确译文
正确译文 (杨大异)论事切合实际,是有用之材,为何急着把他调出朝廷?
(3)相与发明经旨,条析理学。
现场译文
存在的问题
提示 “发明”是个古今异义词,“发”,阐发;“明”,揭示,当特别译出。这里译为“研究”,显然不准确。“学者”也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指学习的人,不能用现代汉语译出。
请修改为正确译文
正确译文 (杨大异)和学生一起阐发揭示经典的含义,分析理学的原理。
一、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定这些得分点呢?
1.得分点有三: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题型一“知识构建”部分)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
(一)关键实词
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用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二)关键虚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三)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四)句意通顺
翻译要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这是“达”的要求,也是各省市评分细则的具体要求。如何保证这一要求的落实呢?
(1)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
(2)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3)补足省略成分。
(4)不得出现病句。
译好后要注意检查一下,这是保证句意通顺的重要途径。
翻译文言语句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译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这一点最易被考生忽视),审译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翻译的得分点有哪些呢?参见上面“因题突破”内容。)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答题(翻译)要做到:
(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信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查疏漏: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这是避免疏漏失分的有效途径。
规范训练 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013·广东)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①审题
a.审语境:
提示 该句是传主张咏在自己对贩卖私盐的百姓宽恕后面对官属的不理解时的解释。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自活、蜂聚。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活”为“活自”)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①审题
a.审语境:
提示 是门卫直呼张咏好友傅霖之名后,张咏对门卫的责备语言。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尚、名。
特殊句式:判断句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参考译文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下属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2.(2012·湖南)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节选)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①审题
a.审语境:
提示 该句外部语境为前后把“有行之人”与“无行之人”进行对比。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行、森然、动、法度。
特殊句式:无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①审题
a.审语境:
提示 语句仍紧承“有行之人”进行描述。句内语境:“虽……犹……况……”表明了复句特点。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虽、贫乏、与、犹、妄。
特殊句式:无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①审题
a.审语境:
提示 该句带有对“有行之人”的总结性质。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若、益。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第四步:查疏漏(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诵;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亡掉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可以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1.下面的小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
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
答案 ①者……也,判断句 ②为……所,被动句 ③省略“于”,省略句 ④于,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以,状语后置句 ⑥于,状语后置句 ⑦唯……是,宾语前置句 ⑧于,状语后置句 ⑨之……者,定语后置句 ⑩被、见,被动句 ⑪为,被动句 ⑫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填写省略的词语。
(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犬马)旦暮罄于(人)前,不可类之,故难(画)。”
(2)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有为齐王画者。
句式: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一个替齐王作画的宾客。
②夫犬马人所知也。
句式:判断句
译文: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
③不罄于前。
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鬼魅)不在(人们)面前出现。
二、核心题组
(一)译出关键实词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一行至京,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其谏诤皆此类也。
(有删改)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译文:
答案 我探求了许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关键词:“积年”“晓”“吾子”“见还”)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
译文:
答案 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用生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关键词:“敕”“征”“固辞”“应命”)
(3)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译文:
答案 (玄宗)多次拜访他,拿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咨询他,(他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关键词:“就”“访”,省略的主语须补上)
(4)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
译文:
答案 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备优厚礼品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关键词:“出降”“有司”“发遣”“故事”)
参考译文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探求了许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意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啊。”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
武三思钦慕僧一行的学识品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用生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从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多次拜访他,拿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咨询他,(他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备优厚礼品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
(二)译出关键虚词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周文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庆威仪端肃,枢机明辩。周文每发号令,常使庆宣之。天性抗直,无所回避。周文亦以此深委仗焉。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1)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
译文:
答案 宇文泰于是醒悟就赦免了王茂,这时王茂已经被杀了。
解析 得分点:“乃”,于是;“而”,就;“已”,已经;“矣”,语气词,了。
(2)周文亦以此深委仗焉。
译文:
答案 宇文泰也因此深深信任倚重他。
解析 得分点:“以”,因;“焉”,代词,他。
参考译文
北周太祖宇文泰曾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很生气,要杀王茂,却又不是因为王茂有罪。朝臣都知道这事,但是没有人敢进谏。柳庆于是上朝为王茂申冤。宇文泰愤怒地说:“你就是辩明他没有罪,我也要判你的罪。”就捉拿柳庆到跟前。柳庆毫不畏惧,大声争辩道:“我曾听说君王有做不到的地方就是不清明,大臣有不为正道而争辩的就是不忠。我只是尽我的一点愚诚之心,确然不怕死,只是怕您成了不明的君主啊。”宇文泰于是醒悟就赦免了王茂,这时王茂已经被杀了。宇文泰很黯然,第二天,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冤屈而死。可以赐给王茂家钱财布帛,来显示我的过错。”柳庆仪表堂堂,端庄严肃,处理要务头脑清晰。宇文泰每次发出号令,经常让柳庆宣读它。柳庆天性耿直,不回避什么。宇文泰也因此深深信任倚重他。
(三)译出特殊句式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指传主宋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译文:
答案 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
(2)始夫人(指苏轼之母)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译文:
答案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
(四)保持句意通顺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译文: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译文: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译文:
答案 (1)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3)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解析 得分点:(1)“径与欢笑造极”,省略主语;“府藏(fǔ zànɡ)”,肺腑。
(2)“素”,向来;“缘是大扰”,省略句。
(3)“非独……亦……”句式;“僻远自放”,自我放逸、远离功名;“过”,过失、过错。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祖父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①,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②!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③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选自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注 ①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形容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②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③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次年钱谦益等被立为后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
(1)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译文:
(2)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译文:
(3)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译文:
答案 (1)两位母亲还健在,下面又有还没结婚的妹妹,家运衰败,并无兄弟。
(2)完淳的生命,是父亲留给的;但完淳的生命,是给国君用的。
(3)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品行不好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啊!
参考译文
唉!两位母亲还健在,下面又有还没结婚的妹妹,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值得可惜,只是哀痛八位亲人,靠什么维持生计?即使这样,还是算了吧!完淳的生命,是父亲留给的;但完淳的生命,是给国君用的。为了先父为了国君,死对两位母亲又哪里是辜负!只是嫡母辛苦抚育我,教我学习礼仪、《诗经》,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这样慈爱恩惠,千百年来少有,大恩还没有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嫡母托付给姐姐义融,把亲生母亲托付给妹妹昭南了。
完淳死后,妻子的遗腹能得到一男孩,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是这样,千万不要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会稽夏家是望族,到如今已经零落到了极点!铭记气节,彰显道义,像我们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品行不好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啊!
三、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居实,避兵徙雁门。天福幼读《春秋》,通大义。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至元五年,诏立御史台,以天福为阁管勾,寻拜监察御史。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赐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仍厚赐以旌其忠,天福曰:“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
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帝诏玉速帖木儿及孛罗谕之,孛罗以年幼自劾。天福时按行畿内,有出使者凌民取贿,天福乃易服间行得其状,奏戮之以徇,豪右慑服。
十二年,诏罢各道按察司,天福白大夫玉速帖木儿曰:“是司之设,所以广视听、虞非常,虑至深远,不但绳有司而已也。”大夫骇然曰:“微公言,几失之。”夜入帝卧内,奏其言,帝大悟,诏复立之。权臣不悦,左迁天福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不就,起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北鄙兵兴,转输烦急,河东民苦徭役。天福以反侧为忧,劾执政失计,奏罢其役。征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江南既平,授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转湖北道按察使,发省臣赃事数十以闻。帝以其尝有勋劳,特原之,而流其党与,州郡称治。二十年,迁山北道按察使,其民鲜知稼穑,天福教以树艺,皆致蕃富,民为建祠,而刻石以纪之。二十二年,入为刑部尚书,寻出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复为淮西按察使,按巨奸一人,没其家赀,政化大行。
二十八年,桑哥败,考讯党援,平阳为多,以天福为平阳总管,俾穷治其事。俄拜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以母老辞。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寻除真定路总管。真定驿传之需,多为民害,天福更议措置之方,使不扰民,宪长争之。省臣以其事闻,诏从之,颁其制为天下式。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参政,以疾辞。四年,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畿甸大治。后之尹京者,以天福为称首。六年,以疾卒,年七十三。
初,天福拜御史时,其母戒之曰:“古称公尔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职,勿以未亡人为恤,俾吾追踪陵母,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天福亦请于宪府曰:“监察责当言路,有犯无隐,苟获谴,乞不为亲累。”或以闻,帝叹曰:“巴儿思母子虽生今世,其义烈之言当于古人中求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以材辟怀仁丞 辟:征召
B.奏戮之以徇 徇:示众
C.时北鄙兵兴 鄙:边邑
D.按巨奸一人 按:揭发
答案 D
解析 按:审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仍厚赐以旌其忠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陛下不急拯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帝以其尝有勋劳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颁其制为天下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 A
解析 A项均表目的,用来。B项代词,这种情况/助词,主谓之间取消性。C项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D项动词,作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
译文:
(2)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
译文:
答案 (1)臣处在人的位置上,唯恐辜负了爵位俸禄,怎敢贪图丰厚的赏赐,来加重臣的罪过呢?
(2)淮甸地处军事要冲,将吏中有强悍不守法为害百姓的,他全部铲除,百姓非常高兴。
11.文言文传主姚天福“公尔忘私”的高尚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①守职尽责,不贪爵禄;②忠君爱国,直言进谏;③屡挫权豪,不畏强悍;④兴利除弊,关心百姓。
参考译文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亲姚居实,避兵难迁居雁门。姚天福年幼读《春秋》,通晓大义。等到长大,因有才能被征召为怀仁县丞。至元五年,朝廷设立御史台,任命姚天福为阁管勾,不久即拜为监察御史。姚天福常在朝廷上使权臣折服,世祖嘉奖他的直率,赐名巴儿思,意思是不畏强悍,如虎一般。厚加赏赐用来表彰他的忠诚,姚天福说:“臣处在人的位置上,唯恐辜负了爵位俸禄,怎敢贪图丰厚的赏赐,来加重臣的罪过呢?”
当时御史台设两个御史大夫,法纪没有准则,姚天福对世祖说:“古人说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前进一寸。现在御史台法纪不立,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赶紧整治,时间长了就会乱得不可治理。”皇上召见玉速帖木儿及孛罗并晓谕他们,孛罗因年轻自称有罪。姚天福当时巡察京城地区,有出使的人欺压百姓索取财物,姚天福改换服装暗访得知他的罪状,奏明皇上杀死他示众,豪强大族害怕而服帖。
至元十二年,皇上下诏撤销各道按察司,姚天福向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汇报说:“这个司的设立,是用来扩大视听、防备不测的,考虑到长远,不只是纠察有关官吏而已。”大夫吃惊地说:“不是你说,几乎误了大事。”连夜入世祖卧室转奏姚天福的意见,世祖恍然大悟,下诏重新设立。掌权的大臣不高兴,贬姚天福为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姚天福不到任,起用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当时北部边邑战乱兴起,运输频繁急切,河东百姓苦于徭役。姚天福担心发生叛乱,执政者失策,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召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至元十六年,江南平定之后,任嘉议大夫、淮西道观察使。淮甸地处军事要冲,将吏中有强悍不守法为害百姓的,他全部铲除,百姓非常高兴。转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行省大臣贪赃枉法的事情几十件报告朝廷。皇上因行省大臣有功劳,特别原谅他,流放他的同党,州郡得到治理。至元二十年,调为山北道按察使,那里的百姓很少懂得耕种,姚天福教导他们种植,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为他建祠堂,并刻石来纪念他。至元二十二年,入朝任刑部尚书,不久出京任扬州路总管。至元二十六年,又任淮西按察使,审查大奸臣一人,没收其家产,教化普遍推行。
至元二十八年,桑哥垮台,审讯他的党羽,平阳较多,任姚天福为平阳总管,派他彻底处理这件事。不久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因母亲年迈推辞。至元三十一年,授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任真定路总管。真定驿站的索求,多对百姓构成危害,姚天福重新商议处理的方法,使不骚扰百姓,宪长和他争辩这件事。行省大臣把这事报告朝廷,朝廷下诏听从他,颁布他的做法为天下的榜样。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参政,因病辞官。四年,拜任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京郊大治。后来治理京城的,以姚天福为第一。六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当初,姚天福拜任御史时,他母亲告诫他说:“古人说公而忘私,归顺朝廷做臣子,应当竭尽忠心,来和自己的职位相称,不要担心我,让我能效仿王陵的母亲,死了都如同活着。”姚天福也向御史请求说:“监察位居向朝廷进言的通路上,只有冒犯绝无隐瞒,如果获罪,请求不要连累母亲。”有人把这些话告诉皇上,皇上慨叹说:“巴儿思母子虽然生活在今世,但他们忠义节操的话应当从古人中去寻找。”
12.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5处)
子曰:可 与 言 而 不 与 言 失 人 不 可 与 言 而 与 之 言 失 言 知 者 不 失 人 亦 不 失 言。
答案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