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名称 | 《江畔独步寻花》 | ||
| 科 目 | 小学语文 | 年级 | 六年级 |
| 学习者分析 |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毕业在即,归类复习势在必行,学生还需要有条理地梳理知识。 | ||
| 教材分析 | 《江畔独步寻花》是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的第四首,这是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 本册教材安排古诗词背诵,集中了7首古诗和3首词,主题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有弹性地为适应初中学习做准备。单讲一首古诗或词的意义不大,主要目的在于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来带领学生完成复习。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 ||
|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能通过朗读体会、把握古诗的韵味美。。 | |||
| 三、知识与技能 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理解诗句意思。 |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诵读诗文,感受春花的美丽。 难点:初步理解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 ||
| 教学资源 | 图片;多媒体硬件设备 |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学生已预习 | ||
|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 |||
教学活动1 (5) | 利用旧知,激发兴趣。 1、看图猜古诗。 2、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一首充满画意的古诗。 3、介绍作者杜甫。 | ||
| 教学活动2 (5) | 初读,读正确、有节奏感。 1、要求学生一看到诗后,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 2、看图读古诗,在脑海中想象诗歌画面。 | ||
| 教学活动3 (8) | 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注释等读懂词句。 2、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学生自己读,读中悟,并用“啊,——(景物)真——啊,你看——“的句式把诗中的意境描述出来。 3、 以情读诗。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 ||
| 教学活动4
(15) | 回归全诗,归类复习。 一、想一想: 1、一、二句中的“花满蹊”和“压枝低” 写出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赏析。 学生发言后总结评价。 二、忆一忆 1、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你能说出来吗? 预设:咏柳 春日 2、我们还学过诗人杜甫写的哪些古诗呢?你能说出来吗? 预设: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夜喜雨 学生自由回答,尽可能多。 | ||
| 教学活动5 (5) | 当堂检测 1.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2.全诗运用 ( )结合、( )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 )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 )之情。 3、让我们再来背诵一次这首精美的诗歌吧! | ||
| 教学活动6 (5) | 拓展练习 你能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吗? (注意写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 ||
板书设计
| 江畔独步寻花 花满蹊 静态 压枝低 视觉 时时舞 动态 恰恰啼 听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