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研组活动方案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学校教学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每周一课”和培养学生善读善说的习惯结合起来,制订此活动计划如下:
一、“每周一课”活动的意义
上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良好的途径。上课过程中,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来剖析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努力尝试寻求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教师伙伴的团结互助精神,通过教研组听课、评课反思,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这种边听课,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使授课老师,而且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提高了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其收获和意义远远超过一堂公开课本身。
二、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核心,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学校“每周一课”活动,让老师在讲课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培养学生善读善说的习惯,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三、活动目标
1.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主动探究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实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思考小学语文教学。
2.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贯穿于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步骤。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能有兴趣读,有欲望说。
3.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提高了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
五、具体措施
1.教研组制定活动方案。
2.教师抽签决定授课顺序。
3.教师要事先选好课,撰写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要求:所选的课要求适应教师特点、知识性强,授课稿中要结合让学生善读善说的内容。
4.全员参与。从第五周开始,每周三进行授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
5. 每位教师授课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授课的教师进行评讲,凡是不对他人授课发表意见的老师,不认同参与本次教研活动。对每次评讲,需提交个人书面材料。
6.授课教师要虚心听取评课教师的评议,评课教师要诚恳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每位教师在授课结束后需提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上需注明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授课结束后需书写一分教后反思材料。
7. 学校对语文教研组拿出活动经费2000元,用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并奖励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每位教师全程参与,完成授课、说课、评课、反思后奖励100元。另对授课优秀者进行评奖:一等奖1名,奖励100元;二等奖2名,各奖励80元;三等奖3名,各奖励60元。
8. 学期结束后,每位教师,需结合本期的活动主题,写出经验性总结文章1份,文章需是本学期研究的心得或所获,完成后每人奖励30元。
附:授课顺序表
| 授课顺序 | 姓 名 | 内 容 | 备 注 | |||
| 万寨小学语文组“每周一课”研讨课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权 重 | 评 价 细 则 | 得分 | ||||
| 教学目标 | 1. 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2.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体现语文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 10 | ||||
| 教材处理 | 1.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活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2. 教学要求深浅适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策略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3. 学习活动的设计突出“善读善说”主题,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及教学共振。 | 20 | ||||
| 教学实施 | 1.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创新。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自由表达。 4. 创设语言实践机会,重视积累、感悟、运用,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5.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 教师的参与、指导适当,内容讲授和学法指导易被学生接受。 7. 合理利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 8.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 40 | ||||
| 教学效果 | 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 2. 学习目标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 3.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 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 20 | ||||
| 教师素质 | 1. 仪表端庄大方,教态亲切自然。 2. 语音标准,语言生动、准确,逻辑严密。 3. 书写规范,板书科学、美观。 4. 科学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5. 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善于应变,灵活把握课堂教学流向。 | 10 | ||||
| 简 评 | 总 分 | |||||
| 授课教师 | 授课内容 | |||||
| 评课人 | |
| 评课内容 | |
评课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