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EJIANG UNIVERSITY
工作论文系列
LEPP W ORKING P APERS S ERIES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
姚先国, 谢嗣胜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思想渊源、几种主要代表性理论、反歧视措施,以及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研究的现状。目的在于期望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反歧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estern theories of discrimination in labor market, including thoughts origin, main representative's theories, anti-discrimination measures and the stat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discrimination in Chinese labor market.The aim is of benefit to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roblems.
Key Words: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Anti-discrimination Measures
由于西方社会历史原因,歧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直为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所关注,经济学当然也不例外。1944年,冈纳·缪尔达尔的著作《美国的困境》可视为歧视经济学产生的标志;贝克尔第一个建立了解释歧视的经济效应的经济学模型,当代经济学家对歧视问题的分析则起源于贝克尔的模型。
本文拟对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作一整理,并略加以评述,以期对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提供一点借鉴。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形成的早期思想渊源;2、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几种代表性理论;3、反歧视措施;
4、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对中国问题的启示。
1 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形成的早期思想渊源
对歧视的早期描述主要起源于美洲的欧洲人。早在19世纪中期,针对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附属特征,就有了两性之间并非天然不平等关系的观点;对种族歧视问题的研究,则主要源于10年代,雷伊福特· 洛根(Rayford Logan,1957)认为1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种族关系最恶劣的时段。
早期经济学家关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群体间的收入不平等。对这个问题的原因的回答,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群体间收入差异是由于他们先天遗传的属性表现在能力上的差异所致;第二种观点认为收入差异是由于他们现实的实际能力差异所致;第三种观点认为即使不同群体间的生产率特征一致,收入差别也仍然是存在的,因为劳动力市场歧视在起作用。很显然前两种观点否定劳动力市场歧视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关于性别歧视,前新古典理论主要研究工资差别,认为女性低收入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工会支持,受教育程度低,生活标准较低,就业面窄,就业的从属特征等。福西特(Fawcett,1918)对女性劳动生产率低的观点提出质疑,她从一战期间军火企业找到依据:射弹厂的女工产量是工会会员的男工的两倍。她认为女性总体低收入是由于她们被排挤在更广泛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被工会控制。她提出“同工同酬”概念。埃奇沃思(Edgeworth,1922)和福西特(Fawcett,1917,1918)提出拥挤假说,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就业被在狭窄的职业领域。伯格曼(Bergmann,1971)将此假说做了形式化处理。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为姚先国教授,项目编号:70233003。
弗洛伦斯(Florence,1931)也提出另外的看法,性别工资差别不在于两者生产率差别,而在于:一是家庭与社会习惯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流动性;二是男性不情愿与女性一起工作,尤其是女性的领导和管理。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33)运用买方垄断理论对女性劣势作了模型化处理。
关于种族歧视,早期美国经济协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经济学家的思想受到人种优生学、种族差别论思潮的影响。他们在经济人口统计学基础上建立假说,如克洛森(C.Closson,19,1900)在研究中运用人体测量方法,特别是头盖骨测量。华尔德·威尔考克斯(Waltor Willcox) 是美国经济协会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也是人口调查局的统计学家,在1900年亲自选定美国经济协会的委员调查黑人问题,组织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种族问题的研究报告。沃克(Francis Amasa Walker,1888)从人口统计角度提出黑人消失假说;霍夫曼(Frederick Hoffman,12)认为黑人消失的原因在于黑人先天遗传的劣等体质,易感染某些疾病,死亡率高;内科医生鲍尔(M.V.Ball,14)持反对观点,认为有色人种死亡率高是由于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不同,而非先天体质劣势。
在黑人的劳动效率研究方面,斯通(Alfred Holt Stone,1905)在农场实验比较黑人劳动力绩效,得出非常悲观的结论:黑人比其他群体缺少经济动机和经济理性。而柯曼(Katherine Coamn,1904)的研究有两点区别于当时其他经济学家:1、她的研究方法更高级,运用委托代理和选择性偏差方法,得出在同等效率的工人中不存在歧视性差别;2、只要采取合适的激励方法,黑人是可以实现高绩效水平的。
早期种族问题的研究中,冈纳·缪尔达尔(Gunar Myrdal,1944)的研究最为瞩目,他提出累积因果原理。在《美国的困境》一书中,他说:“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假定由于某种原因白人偏见减少,歧视减轻,这可能导致黑人生活水平上升,哪怕是白人偏见稍许减少,通过内在的相互作用,黑人的生活水平也会提高。相反,如果白人歧视程度增加,我们会看到趋于加重的恶性循环。初始变化很容易使黑人生活水平上升或下降,相互作用的原因的联动机制使得结果以同样的方式向不同的方向转化。不管怎样,这些初始变化被其他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黑人效应的连续波动所支持。”他认为美国黑人问题起因于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不断的强化,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是白人反对黑人的行动;二是黑人的贫困状态;三是黑人的人力资本及文化特征。
2 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几种代表性理论
按照对歧视的根源和作用机制的看法不同,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大体可分成四种情况:一是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主要是在完全竞争均衡框架下解释歧视的现象,假设歧视的根源在于个人偏见。而克鲁格在同样的分析框架下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歧视的根源不仅在于个人偏见,也在于经济利益驱动。二是歧视的垄断模型。认为歧视的根源在于垄断力量。三是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歧视的原因在于非客观因素,即信息的不完全,这种歧视是歧视者的理性选择。四是前市场歧视理论。由于前市场歧视的存在,可能诱发被歧视对象的规避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当前市场歧视产生影响。
2.1歧视的市场竞争理论
根据对歧视的根源认识不同,分别介绍歧视的个人偏见模型和经济动机模型。
2.1.1个人偏见模型
贝克尔(Gary S.Becker,1957)认为歧视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一项歧视性交易的货币成本并不总是等于其净成本,歧视系数d就是货币成本与其净成本的差额,如果d大于0,表示歧视成本,如果小于0,则表示“裙带主义”。市场歧视系数MDC等于有歧视时两群体
的工资率与没有歧视时两者的工资率之比的差额,即00//w n w n MDC ππππ=−。个人偏见模型就是建立在雇主、雇员或顾客等歧视者的偏好性口味假设的基础上。以下分别介绍贝克尔的歧视的两国贸易模型及歧视的类型分析、阿罗的雇员歧视模型、卡恩的顾客歧视模型。
2.1.1.1 贝克尔的歧视的两国贸易模型及歧视的类型分析
贝克尔运用简化的两国贸易模型来说明歧视问题,假定W、N 分别代表两个社会,每个社会都只拥有两种同质的要素即劳动和资本,且两个社会的每一单位的劳动和资本完全替代。两社会间贸易对象是生产要素,出口各自相对富裕的要素,W 出口资本,N 出口劳动。劳动-资本交换比例一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不存在歧视的完全均衡状态下,每种要素的单位收入等于其边际产值。如果存在歧视,生产要素流动受,W 的资本出口量减少。这种歧视偏好减少W 的资本同N 劳动结合所能获得的净收益,反过来,这又会减少N 的劳动与W 的资本结合所能获得的收入,N 的劳动出口也会减少。资源配置的变化减少了要素的均衡净收入,但要素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W 的资本收益和N 的劳动收益减少,而W 的劳动收益和N 的资本收益增加。所以,贝克尔的基本逻辑结论是:任一群体W 对另一群体N 的歧视,不仅会减少N 收入,同样也会减少他们自己的收入;而如果N 采取报复行动,则只会使他们的状况更坏而不是更好。
贝克尔也对歧视的类型作了分析。分别考察了雇主歧视、雇员歧视、顾客歧视和歧视,进而是实际的市场歧视。贝克尔认为实际的市场歧视是雇主、、工会等所造成的市场歧视的总和,以及所有歧视N 的互补要素的影响的结果。市场歧视系数/n n n MDC Rd C d m π==,d 是平均歧视系数,n C 是每一单位产出付给N 及所有歧视N 的互补要素的报酬总量,n n m π是n m 单位N 生产一单位产出的工资成本。所以MDC 不仅受歧视偏好d 影响,而且也受变量/n n n R C m π=影响,它度量的是N 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经济价值。如偏好一定,N 的相对经济价值越小则市场歧视程度越大。
贝克尔根据偏好假设建立了对歧视的分析模型,他的模型的内在逻辑是连贯的,为其他学者研究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也有些学者提出一些批评,主要有: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从长期看,歧视型雇主将被非歧视型雇主驱逐出市场,因为后者的目标函数是货币成本最小化,而非净成本最小化。贝克尔理论难以解释实证研究结果是由歧视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的长期存在。2、在贝克尔模型的假设条件下,雇主是歧视的受损者。这一结论很难令人信服。修罗(Thurow,1969)借助贝克尔模型分析表明,在劳动力需求弹性系数不变的情况下,雇主是受益者还是受损者取决于被歧视对象的弹性系数。实证检验也证实这一点。3、将歧视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假定为个人偏见,解释力还不够强,应当将歧视问题放到广义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加以剖析。
2.1.1.2 阿罗的雇员歧视模型
阿罗(Kenneth J.Arrow,1972)对贝克尔模型作了拓展,在雇员歧视模型中,分析了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性和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
先看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情况:
贝克尔在分析雇员歧视时表明,如果存在第三种生产要素(如管理劳动等),这种要素是歧视黑人的,而且与他们是互补的或不完全替代的,那么黑人的工资将低于完全替代情况下的白人工资。阿罗根据这个思想建立了一个劳动力要素不完全替代的雇员歧视模型。他假定只有两种劳动类型,在第一种劳动类型中,白人黑人完全替代,可认为是缺乏技能的工
作;第二种劳动类型,他们不完全替代,由于教育程度不同,是互补的,他们宁愿与白人工作而不是黑人。并且假定第二种劳动类型的工资率2w 是11/w L L 的函数,112,,w n L L L 分别是第一种劳动类型的白人、黑人和第二种劳动类型的劳动力总量。
如果全部劳动被厂商雇佣,则利润由下式给出:1,2111122()w w n n f L L w L w L w L π=−−− ,这里f 表示产出。通过分别对三种不同劳动力求导等变换,得相对工资差别:''1122222121121()(())
w n w w w w L w s f w f L w s −=−=− 。这里12,s s 分别是第一、二种劳动类型的总劳动力工资报酬,1f 是第一种劳动类型在没有歧视情况下的边际生产率。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上式中引出这样的观点:第二种劳动类型作为一种投入越重要,那么对第一种劳动类型的劳动力的工资歧视就越严重。
再看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
阿罗假设劳动力调整需耗费资本成本,如雇佣成本、培训成本、组织调整成本等,所以企业也要尽可能减少。那么这种调整成本的大小与雇员歧视的强度比较,不同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歧视性的雇佣。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阿罗假定市场上开始没有黑人劳动力,然后黑人劳动和额外的白人劳动进入,达到新的均衡。并且假定企业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对增加的劳动力没有新企业进入雇佣。对于边际雇佣的工人,企业获得收益r,同时企业发生相应的成本,最大化利润时其成本等于r,解除工人没有相应的收益。最后假定成本函数C(w,n)是w 的凹函数,L 固定不变且L=W+N。
根据假定,阿罗认为在雇员歧视的情况下,企业最小化成本是在雇佣W、N 的极值点上,所以企业增加雇佣通常是处在下列三种情况之一:(SN) W=0,N=L ;00(),I W L N L L ==− ;(SW) W=L,N=0 。0L 是企业初始拥有的白人数量。第一种情况意味着白人被解雇。那么在给定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计算企业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的利润,和在利润最大化时,三种情况下劳动力数量选择,设为,,SN I SW L L L 。
在均衡的劳动力市场要求雇佣更多的白人黑人时,一些企业处在SW 情况下,比以前雇佣更多的白人;另一些企业处在SN、I 情况下,只雇佣黑人。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最大化利润要求。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分隔雇佣(SW&SN):SW 和SN 企业等利润,SN 企业比I 企业利润高;二是混合雇佣(SW&SI):SW 和I 等利润,I 企业比SN 企业利润高。
在(SW&SN)情况下,如果 SN L L =,那么I 企业执行SN 其成本要提高。比较SN 企业和I 企业执行SN 的成本,可得SN 企业存在的条件:0(/)SN v L L r ≥ ,这里v 为白人黑人工资差,即(/)(/)n v W L w W L w =−。说明了当白人工人要求的工资率差异即白人雇员歧视的强度超过雇佣新工人的调整成本时,就会出现分隔雇佣。根据这个条件还可得关系式:(1)0v >,即(1)W N w w >。这表明完全分隔和工资差异同时存在是可能的。
在(SW&SI)情况下,如果I L L =, SN 企业实施I 其成本要提高,比较I 企业和SN 企业执行I 的成本,得I 企业存在的条件:0(/)I v L L r ≤。说明在混合雇佣的情况子下,雇员歧视的强度不超过雇佣新工人的调整成本。我们还可得关系式: 0(/)(1)0I v L L v >>。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混合雇佣,一些企业分隔雇佣。白人工资在混合雇佣企业高于在分隔雇佣企业,分隔雇佣企业的白人工资也高于黑人。
阿罗的模型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雇员歧视强度与劳动力调整所耗费的资本成本的大小比较,决定了企业的雇佣特征,即混合雇佣或分隔雇佣。2、在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下,由于额外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因素,白人雇员的歧视态度将导致某种程度的市场分隔,也导致工资差异。3、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贝克尔理论(从长期看,有歧视偏好的企业将被无歧视偏好的企业从市场上驱逐出去)和现实的背离。如果辞退是有成本的,那么频繁地调整劳动力构成是无效率的,所以歧视性的工资差别只有经过很长的时期才能逐渐消除。
2.1.1.3 卡恩的顾客歧视模型
卡恩(Kawrence M.Kahn,1991)发展了贝克尔的顾客歧视模型,他认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顾客歧视理论区别于雇主歧视与雇员歧视,特别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非歧视性企业存在的情况下,被歧视的群体可以逃脱歧视,但顾客歧视仍可能存在。歧视性工资差异存在取决于顾客需求、技术、少数群体劳动力的相对规模。
卡恩给出了顾客歧视的一般均衡模型,即两部门两要素模型。设定两部门是服务部门和制造部门,前者顾客与提供服务的生产者直接接触,后者不接触。两要素是白人和黑人工人,并且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但顾客对黑人在服务部门的产出要打折扣,意味顾客歧视。卡恩认为白人黑人劳动配置有三种情况:
1、白人在两部门工工作,黑人不在服务部门工作。凯恩(Glen Cain,1986)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下,两部门白人工资相同。由于生产部门没有顾客歧视且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白人黑人在制造部门工资相同。这种设定将消除歧视性工资差异。
2、劳动力市场完全分割。白人在服务部门,黑人在制造部门。将产生歧视性的工资差异。
3、黑人在两部门工作,白人在服务部门工作。那么两部门的黑人工资相同,白人不在制造部门工作,是因为他们在服务部门机会工资更高。白人在服务部门工资更高是因为顾客歧视。
设定这种情况,黑人只在制造部门,白人只在服务部门,结果是一个均衡。那么在均衡情况下应当有:1//B M W B W W L k L D αγ≥=≥。W、L 表示工资率和劳动力,α是黑人在制造部门产出弹性,γ是白人在服务部门产出弹性,k 是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的产出比,D 是歧视系数。
上述不等式对不同劳动力配置的所有情况(包括分割情况)下白人黑人的工资差异设定了界限。很明显,如果/1B W W W >,那么白人就会进入制造部门(第一种情况);如果/B W W W D <,那么黑人就会进入服务部门,获得白人收入的D 倍部分(第三种情况)。所以上述不等式成立,白人进入制造部门没有好处,黑人进入服务部门没有好处。卡恩认为白人黑人工资差异在界限范围内变化的概率是下列情况的增函数:1)黑人劳动力的相对规模。
规模越大越难以避免顾客歧视(B L 相对于W L 提高),意味着分割均衡情况下,制造部门的MP 降低。2)收入花在服务部门的比例。k 越大,黑人避免顾客歧视的可能性就越小。3)劳动在服务部门相对于制造部门的产出弹性。如果α相对于γ减小,则意味着制造部门的劳动力的MP 下降,制造部门存在黑人劳动力拥挤现象。
2.1.2 克鲁格的歧视的经济动机模型
贝克尔认为白人雇主的目标函数是效用,歧视偏好也是效用的函数。克鲁格(Anne O.Krueger,1963)认为贝克尔的净收入最大化的假设是合理的,但是也存在对歧视的另外的一种解释,即歧视的动机是经济原因,而不仅仅是一种偏好。即使白人没有歧视偏好,白人的效用函数也能导致歧视。
克鲁格同样利用贝克尔的两国贸易模型却得出不相同的结论。贝克尔利用完全封闭交易来解释歧视,而克鲁格利用大国与小国的贸易的最优税收理论来说明歧视问题。
在这里歧视相当于一种税收,如果白人仅仅关心他们自己的收入最大化,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最大化收益,那么在白人资本家没有个人歧视偏好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最优税率,也能最大化白人收入。他们国内与国外收入的最优差别是 11
w D t n −=+,D n 是黑人部门进口资本的弹性。
如果白人可以通过对出口资本征收一定税收来增加他们的货币收入,那么给定白人歧视程度的情况下,黑人能否通过反歧视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呢?克鲁格认为黑人最大化自己的收入可以对白人资本的进入征收税收,税率是1n S
t n =,S n 白人的资本供给弹性。只不过S n 非常大,黑人对白人资本的歧视是微弱的。而且黑人的最优税率不是于白人税率的。n t 对W t 的偏导数值是负的,意味着白人税率增加,黑人将减少资本进口;同样w t 对n t 的偏导数值也是负的,因为白人资本出口水平随着黑人税率增加而下降。所以,如果双方都有由于歧视而存在的报复性征税,税率的调整将收敛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即稳定的歧视偏好。
克鲁格还重新计算了贝克尔模型中的歧视成本。贝克尔假定2133,9,1,150,1w n w n Q L K L L K K =====,根据克鲁格计算,白人最大化自己的收入是出口 4.1单位资本,而不是贝克尔认为的14.1单位。这时黑人对白人资本的需求弹性是1.86−,所以白人的最优税率是116%,此时黑人的最优“歧视”是非常小的,因为白人资本的供给弹性非常大,为53.0,最优黑人税率仅为1.9%,所以黑人从反歧视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小。
2.2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即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来说,放弃厂商作为工资接受者假设,它可以影响工资率;从供给方来说,放弃劳动力匀质性假设,不仅劳动力非生产率特征不同,而且实际生产率特征如人力资本存量等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歧视的原因更为复杂,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厂商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
首先介绍修罗的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其次是伯格曼拥挤假说模型;再次运用劳动经济学两个前沿理论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解释歧视现
2.2.1 修罗的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
修罗(Lester C.Thurow,1969,1975)认为,歧视的竞争理论与其说是歧视理论,倒不如说是分隔理论。用两个社会自由贸易被经济歧视阻断的模型来表示歧视是不恰当的,因为歧视是发生在一个社会,而不是两个社会。统治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与少数群体的交易与不交易的力量,就好像有歧视的垄断买主、卖主一样。自然的、社会的、或经济的压力可能使主导群体与从属群体交易,少数群体几乎没有选择权力,当然也没有拒绝交易的权力,为了生计不得不那样做。例如在美国是一个白人至上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分隔的社会。
在竞争模型中,白人会由于与黑人空间距离上分隔而产生货币收入,但这只是一个幸运的副产品,因为公开的目的是空间上的距离,而不是更高的收入。有时白人会在空间距离和更高的收入之间作出选择。相反,在社会距离模型中,白人的目的在于提高货币收入,更高的货币收入有助于增加社会距离,结果白人精心地系统地实施歧视来提高他们的货币收入。通过实施歧视,他们能从更大的社会距离中提高货币收入和心理收入。由于垄断公司至少可以获得竞争性公司一样多的收入,白人希望尽可能建立对黑人的垄断。如果相关的供给、需求曲线不是完全弹性,白人可能通过垄断提高收入。垄断不仅是提高白人收入的技术,而且也是可以解决竞争模型中歧视消失的问题。如果垄断被建立,那么整个社会对社会距离的一般要求就可以确立,而不需要同没有对社会偏好要求的人竞争(象竞争模型中一样)。
在歧视的垄断模型中,存在多种歧视类型,修罗解释了七种歧视类型,即雇佣歧视、工资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垄断势力歧视、资本歧视、价格歧视。垄断者相机使用,以提高他们的货币收入和社会距离。由于垄断者的兴趣在社会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他愿意与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被歧视对象联合。
多种类型的歧视都可以使垄断者提高收入,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冲突,如工资歧视与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与雇佣、工资、职业歧视等等。的确,不同歧视类型间的冲突构成了歧视者作为一个群体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在可观察的歧视模型中似乎出现一些反常行为。不同结果的出现取决于白人是通过扩大绝对收入获得社会距离,还是通过扩大相对收入的方法。前一种方式,白人采取行动直接提高他们收入,并且在总劳动力市场上以某种方式分配黑人职业而获得;后一种方式,白人愿意以降低自己收入的方式来更大地降低黑人的收入。
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的主要问题与歧视的实施机制有关,因为有些人要承担损失,如雇主不雇佣更便宜的黑人劳动力,那么是什么机制迫使他们承担损失呢?当在歧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时,那么权力将提供实施机制。权力是建立和实施白人专买专卖权力和阻止黑人社区反抗力量的主要工具,如教育投资、给实施歧视而受损的白人补偿、暴力等。
如果不实施歧视,歧视的实施相对困难一些,社区和社会压力将迫使一些白人承担损失。那么歧视的主要实施机制将来自不同类型歧视的联合状态。不同歧视类型分开来看,会存在有效的经济压力来消除歧视,例如没有歧视的雇主可通过雇佣黑人增加利润等。但多种歧视类型被集合在一起来看时,经济压力要么不出现,要么以很微弱的方式作用。每一种类型的歧视都可以促进其它类型的歧视,如黑人教育少从而技能少,又容易导致职业、雇佣、垄断势力歧视问题,综合起来,所有这些歧视导致低收入,低收入又使价格歧视和人力资本歧视更容易,而且这些歧视了黑人的政治权力和使学校教育歧视成为可能。不论考察那一种歧视都可以促进其它类型的歧视,它们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当所有的歧视被综合起来考虑的时候,没有白人会从歧视中遭受显著损失,结果终止歧视的经济压力也就是很微弱的。
2.2.2 伯格曼拥挤假说
拥挤假说理论认为女性收入低于男性在于她们就业被在狭窄的职业领域。伯格曼(Bergmann,1971)将此假说做了形式化处理。
假设经济社会中只有两种职业,而且职业完全分隔,白人黑人集中在不同的职业部门,两部门劳动力要素分别是12,E E ,非劳动力要素是K ,白人、黑人劳动力数量12,w n E P E P ==。设定一个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123w n Y P P K ββββααα−−−−=++,β是
不同要素替代弹性的参数,α是禁止黑人就业的职业性质的参数。假设白人黑人可完全替代。
用12,E E ∗
∗代表没有歧视劳动力自由流动后的两种职业部门的劳动力, R R
∗
表示完全流动与完全分隔情况的边际收益之比。 那么对白人来说,111
()()w w w w w R MP P Y R MP Y E ββ∗∗∗++∗==。这里1Y Y ∗>,表明重新分配劳动力,流动利用效率提高了,带来总收入的提高。10w E P ∗−>,表明w P 增加到1E ∗
时,白人的工资降低。同样对黑人来说,20n E P ∗−<,表明n P 减少到2E ∗时,黑人收入增加。
通过CES 生产函数可得出,如果消除职业隔离,随着总收入的增加,其他要素收入也随之变化,雇主与资本所有者作为一个群体是获益者,但是只雇佣黑人的雇主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将相对减少,也可能是绝对减少,而排斥黑人的雇主和资本所有者获益则高于平均获益水平。
从伯格曼模型中,可自然地引申出几点看法:1、如果消除职业隔离,对低学历(意味着低生产率)的白人冲击最大,所以在低收入阶层中长期存在种族主义思想,是源于物质利益。2、伯格曼的拥挤模型很容易转化为雇员歧视模型,伯格曼说:“对白人雇员(歧视)的担心,使得白人雇主考虑目前雇员的士气和目前安排的稳定性,只能安抚或渐进的方式雇佣黑人。” 白人雇员的歧视产生了白人雇主歧视的动力。3、雇员产生歧视是由于经济利益,而不是纯粹的歧视偏好。伯格曼认为:“歧视的动力不在于外生的歧视偏好,而在于纯粹的经济动机。歧视使黑人集中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工作中,使白人免于黑人的竞争而获得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
2.2.3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德瑞格和皮埃尔(Doringer,P. & Piore,M.,1971)按照雇佣和报酬支付等特征, 将整体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所提供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二级市场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在这一部门中,教育和经验的收益被认为接近于零。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一级市场以结构性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主体,通常它有一套指导雇佣抉择的详细规则和程序,其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等由管理和制度性规则来,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而二级劳动力市场(也称外部劳动力市场)与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劳动力市场一致,企业按照劳动边际贡献与边际成本比较及时增减雇佣,并按照劳动的边际贡献或市场工资支付报酬。
休罗(Thurow,1975)运用求职列队理论对这种歧视性的就业模式给出一个解释,解释两个指标是求职列队和统计性歧视。其基本假定有:工资结构是外生变量;雇主间的工资差别很大且与求职者的特征没有多大联系。厂商根据求职者未来的可培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未来的生产率)做出选择或列队。获得求职者的有关信息的成本很高,甚至连求职者自己对能否录用也不甚清楚。但是非白人以及已婚妇女能意识到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根据群体的总体态度、工作技能以及被辞退的可能性等方面来判断,他们自身的条件不及男性白人。只有在职业分布的低区域范围内,他们才能在列队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成员和妇女大部分在从属部门就业,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这种歧视的态度会进一步导致这些群体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更加频繁地进出劳动力市场,加大工作经历的不稳定性。
2.2.4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从市场拥挤和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对歧视所做的解释是建立在这种假说基础上的,即工人从一些职业群体向其它职业群体流动受到严格的。然而这种到底是怎样做出的,搜寻成本歧视理论试图给出解释。
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都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求职者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需要对企业进行搜寻。搜寻是有成本的,但也是有收益的,因为搜寻的对象越多,对企业的工资分布就越了解。现在假设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被歧视群体在给定搜寻企业数目时,那么其最高工资期望值要小于没有被歧视群体的工资期望值。或者说,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被歧视群体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而这会使他们的流动次数要比没有歧视的群体少。
布来克(Dan H. Black,1995)的搜寻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同市场拥挤和职业分隔现象结合在一起。由于雇员搜寻成本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单个雇主面临一个向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而这表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将会上升到工资以上,从而引发雇主的买方独家垄断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在选择雇佣水平时,最终会停留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那一点上。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倾斜角度越陡直,则工资和边际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越大。所以在实际中,那些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工人很可能会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工作职位上去。
由此我们还可以认为,如果提高被歧视群体的搜寻成本,而使得这些群体的劳动力寻求另外一种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更小,那么他们的工作匹配质量也会更差一些。于是较高的搜寻成本意味着,单个的被歧视群体成员找到那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能力的雇主的机会是很小的。
2.3 统计性歧视理论
统计性歧视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获取信息需要支付成本,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时,往往将求职者的群体特征推断为个体特征,这种做法会使不利群体遭受统计性歧视。如果不利群体的总体统计性特征中,随机扰动项越大,即总体特征中个体差异越大,那么利用群体特征来推断作为甄选标准的代价就越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仍是不完全信息下的高效率的做法,与雇主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统计性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将会长期存在。
菲尔普斯(Phelps,1972)建立模型来解释统计性歧视问题。假设雇主可以通过考核测
得求职者的分数i y ,作为衡量求职者的产出价值i q ,用最小二乘法回归预测求职者产出价值,可得:'''1i i i q a y u =+ , 误差项i u 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
,i i q y 为样本的离差形式,并且'1'var 01,0var var i i i i
q a u q u <=<Ε=+。 现将种族(或性别等)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i i i q x αη=++。这里(),0,i i i x c βεβ=−+>i c 为虚拟变量(1c =1求职者是黑人,0c =0其他),,i i εη服从均值为0、正态且分布,i x 表示与种族(或性别等)相关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再设定i i i i c ληε=+,i i z c β=−。在种族(或性别等)相关因素介入的情况下,再用最小二乘法预测求职者适合工作的程度,如下:''''
()i i i i i i q z a y z u −=−+,其中var 01var var i a u
λλ<=<+。上式可转化为:'''var var var var var var i i i i i i i i i u q y z u u u λλλ=++++ 。 根据上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由于黑人是社会的不利群体,对黑人求职者来说'0i z <,所以通过上式可以看出,即使白人与黑人考核分数相同,也会认为黑人能力低于白人。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必须要求对所有人来说0i ε≡,那么var var i i λη=,上式中的系数则是不依赖于i c ,所以黑人的预测曲线平行且低于白人的。
2、当0i ε≠时,即λ不于i ε,受种族因素作用,那么赋予了黑人更大的方差,即:2var var var i i i i c ληε=+,且 var lim 1var var i i i i
u ελλ→∞=+。也就是在回归预测方程中,黑人的i y 系数要比白人的大,两条预测曲线相交,在考核分数很高的情况下,黑人预测曲线的i q 值高于白人,那么可以预测黑人能力将超过与他们得分相同或低于其得分的白人。
2.4 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认为,在衡量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时,是对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人口群体进行收入报酬比较,来判断歧视的程度,把生产率特征当作是既定的。但是这种衡量可能是弱化了整体的歧视问题。因为强调雇主对雇员的人力资本特征所支付的价格因种族、性别等不同而出现差异,并没有反映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全部情况,特别是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同的人口群体所获得的生产率特征是不同的,以及这种不同的生产率特征是前市场歧视的结果,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自愿选择,或者是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就已经对未来可能的歧视作出了预期的反应。
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冈纳·缪尔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原理。指出歧视的另一种根源:累
社会的歧视性投资表现在社会公共资本的非最优配置上,特别是在教育投资上。克鲁格(Anne O.Krueger,1963)认为在民主社会,公共投资方向的决策往往是通过投票表决机制的方式作出,这样人口占优势群体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力。因为教育的接受者可以通过教育提高而获得技能来增加自己收入,这样人口优势群体就可以通过投票权来垄断教育投资,从而造成教育投资的不平等,而且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率,因为少数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多数群体。
被歧视群体的自我歧视性投资,是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预期反应,其实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贝克尔(Gary S.Becker,19)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要不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投资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如果少数群体预期自己将要遭受歧视,也就是说获得高工资高技能的工作机会较小,那么他们的预期收益率将小于不受歧视的群体,这样在假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相等情况下,少数群体就会作出减少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决策。
3 反歧视措施
歧视的经济成本既有个人性也有社会性。歧视的个人成本是那些被歧视的个人或群体因为歧视而受到的损失。歧视的社会成本表现为歧视造成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减少。虽然对歧视的经济成本的局部均衡分析还不尽一致,但是所有的歧视经济学理论都做出了这样的预期:歧视的受益群体的收益不能抵补受损群体的损失,社会福利存在净损失。
经济社会中的歧视现象长期以来在各国普遍存在,甚至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早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不仅成立了致力于消除歧视现象的国际组织,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歧视问题的国际公约。在联合国体系下的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条约下的机构,成立了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和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关于歧视的国际公约主要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66)、《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1951 年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第100 号公约)、《1958 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 号公约)等。
为了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国联邦颁布了两套规定:一是对几乎所有雇主都适用的非歧视性要求,有1963年的《平等工资法》,禁止同种工作因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别;19年《民权法案》第7条款,禁止种族、肤色、宗教、原籍国别或性别方面的歧视,此外还有1967年《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案》、1973年《恢复就业资格法案》、《1991民权法案》等。二是联邦合同配套计划实施,制定出确认行动计划,确保受保护群体(如非白人和女性)的成员在就业、提升和留职方面的地位得到增强。英国1970年实施《同酬法案》,1975年《性别歧视法》生效。日本1986年实施《男女雇佣机会平等法》。
虽然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但是这些法律和的净效应到底怎样,一直以来是歧视经济学争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一是同工同酬问题。同工同酬在提高女性工资方面是奏效的,但它压制了帮助妇女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女性雇佣水平的下降;而且事实上,女性集中在工资相对较低的职业里,男性则大多集中于高工资的职业中,同工同酬没有要求雇主在对待具有相同生产率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这样同酬法案在提高女性经济地位方面的作用就很小。
二是可比价值问题。基于同工同酬的问题,可比价值原则把同工同酬原则推广到要求对类似的或可比工作提供相同的报酬,即以基于各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努力程度和责任的付
酬制度取代工资的市场决定。雇主不仅对相同的工作付相同的工资,而且对可比价值的工作付相同的工资。提倡者认为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如护理、初等或中等教育、文职等,报酬较低并不是因为市场力量,而纯粹是由于这些工作是由女性做的。可比价值的缺点是提高女性占主导的职业的工资会导致雇主削减这些职业里所雇佣的劳动数量,从而降低女性的就业量;而且也会削弱女性寻求其它职业的动力,从而不仅不会减轻职业分离,反而会强化职业分离。
三是雇佣配额问题。美国联邦合同配套计划目的在于责成厂商制定计划改变妇女和少数民族成员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结果是确立了雇佣配额。反对者认为数字雇佣目标引起了对白人和男性的反向歧视,因为有些合格的白人和男性得不到雇佣;这个计划给少数群体提供了免受市场竞争力量的庇护,削弱了市场竞争。
4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对中国问题的启示
西方劳动经济学对歧视问题颇为关注,很多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歧视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对理解和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认为歧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劳动力的需求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厂商的主观偏见,二是市场垄断因素等;其次是来自劳动力的供给方,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的供给方的基因属性,如种族、性别、年龄、身高等,这些特性个人一般无法控制;二是由于社会因素作用在供给方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如教育、家庭分工等,这些特征受制度性因素约束,个人可有限控制。
我国一些学者对歧视问题的原因也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主要分析了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郭正模(1994)通过对我国劳动就业实际情况的历史考察,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三十年劳动歧视主要是“政治型”歧视,之后十几年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力要素流动和企业经营权的化,劳动歧视现象逐渐开始带有某种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征,所以劳动歧视具有向市场转化的过渡性质。周小亮(1994)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及其社会经济效应,认为产生这一歧视的原因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是产生于贝克尔所分析的歧视偏好,主要是属于一种制度型歧视。这种制度型歧视是我国社会、经济、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卢周来(1998)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首先表现为区域性歧视,但究其实质,仍是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经典性歧视;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原因,是需求导向型——但其主体是——与供给导向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蔡昉(1998)认为,由于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认为, 外来劳动力构成了对城市职工的就业竞争,所以目前的反失业手段大都是地方性的,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歧视性就业”。这种倾向对就业转换具有负面效果。即使我们以城市职工就业为优先目标, 由于城市就业转换的难点是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障碍这一结论并未发生变化, 让农民作出这种牺牲不仅没有价值, 而且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城市所动用的所有旨在造成歧视性就业的手段, 都意味着强化城市职工工资决定中的制度性特征。张兴华(2000)认为歧视性就业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劳动力需求恒定假说”,就业有一个规模固定的总量,从而就业成为“一方收益,另一方受损”的活动。 对于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机制,一些学者(如周小亮,1994;蔡昉,1998)分析了歧视性的就业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同的用工制度对经济效益所产生的作用等。钟甫宁等(2001)考察了苏南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在个人特征、工作条件及收入等方面的性别差异,通过定量模型分析,得出性别歧视也是发达地区男女外来劳动力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歧视问题的分析,其目的当然是借以了解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机制,从而设计出有效的对策来消除它。
西方国家普遍通过实行反就业歧视立法和制定相关来解决问题。美国《19 年民权法案》第七章还特别设立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 , 以负责执行法案所制定之事项。目前在我国,虽然和《劳动法》明确指出了劳动者就业权利和机会平等,为劳动者就业权利与机会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三条规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劳动者权利平等的基本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十二 条又规定: “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其它有《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但是这些法律还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相应的法律保障和经济救助。
有些研究者(曾恂,2003)认为中国也有必要仿效美国设立一个性的保护公平就业机会的委员会。从而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或消除歧视提出建议; 对于求职者或受雇人提出的遭受就业歧视申诉案件进行协商, 调解; 研究并对公平就业提出建议; 协助各企事业单位或有法人资格之雇主或社会团体订立公平就业; 提供各机关团体或民众以有关就业歧视的咨询服务。
总之,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我国学术界还仅仅局限于初步的描述性的分析,很多问题没有深入展开,尤其是缺乏定量分析,几乎没有文献研究当前歧视的程度到底有多大?也即给某些群体带来的损失或收益到底是多少?如果消除这些歧视,整个社会总产出会增进多少?在如何消除歧视方面,总体上认识了就业歧视是二元经济结构的经典性歧视,并指出了一些地方的就业具有歧视性,但是对的建议上,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
我们知道劳动力市场歧视使得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削弱,劳动力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就会有受损者和受益者,而受益者的收益终究不能抵补受损者的损失,国民经济偏离帕累托最优标准。因此,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Arrow, K. J. 1972, ‘Som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Ra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in A. Pascal (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Economic Life, Chapter 6,Lexington: DC Heath, pp. 187-203.
Ball, M. V. 14, ‘The Mortality of the Negro’ ,Medical News,April,pp. 3-90.
Becker,G.S.1957,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cker,G.S.19,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nysis,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rgmann ,B. 1971,‘The Effect on Incomes of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9,pp. 294-313.
Black, Dan H.1995,‘Discrimination in an Equilibrium Search Model’,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3,no.2(April 1995), pp.309-334.
Cain.G.1986,‘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A survey’, 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1,edited by O. Ashenfelter and R. Layard.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6, pp. 693-785.
Closson, C. 19, ‘Further Data on Anthropo-Sociolog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March, pp. 238-52. Coman, K.1904,‘The Negro as a Peasant Farmer’,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IX (66),June, pp. 39-54.
Doringer, P. And Piore, M. 1971,Internal Labou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Lexington, Mass:D, C. Heath .
Edgeworth ,F. Y.1922, ‘Equal Pay to Men and Woman for Equal Work’ , Economic journal , vol. 32,pp. 431-457.Fawcett ,M.1917,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Economic Life,London:Allen & Unwin .pp. 191-215.
Fawcett ,M.1918,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Economic journal ,vol. 28, pp. 1-6.
Florence ,P. S. 1931, ‘A Statis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Women’s Wages’ ,Economic Journal ,vol. 41,pp. 19-37.
Hoffman, F. 12, ‘Vital Statistics of the Negro’, The Arena, XXIX, April, pp.529-42
Kahn, L. K. 1991, ‘Customer Discrimination and Affirmative Action’, Economic Inquiry, XXIX, July, pp. 555-71.
Krueger, A. O. 1963, ‘The Economic of Discrimin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LXXI(5),October, pp. 481-6.
Myrdal, G. 1944,An American Dilemma: The Negro Problem and Mordern Democracy, Chapter 3,17,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 Brothers, pp. 75-8,380-96.
Phelps,E.S.1972,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g Sex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XII,September,pp.659-61.
Rayford Logan,1957, The Negro in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 .Ch .4.
Robinson, J.1933,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London : Macmillan .
Stone, A. H.1969, ‘A Plantation Experiment’, in A. H. Stone (ed. ), Studies in the American Race Problem, Chapter IV,New York:Negro Univerities Press, pp. 125-48.
Thurow, L. 1969,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Washington DC:Brookings, pp. 48-57,111-38.
Thurow, L. 1975, ‘Discrimination andTheories of Income Determination’, in Generating Inequality: Mechanisms of Discrimination in the U. S. Economy, Chapter 7,New York: Basic Books, pp. 155-81.
Walker, F. A.1888, ‘Statistics and Economics’,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pp. 24-8.
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卢昌崇,王询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 2000年1月版,第219-253页。
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第六版),北京:潘功胜,刘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 版,第3-444页。
郭正模,1994:“‘劳动歧视’问题初探”,《经济科学》,1994年第2期。
周小亮,1994:“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当代财经》,1994年第9期。
卢周来,1998:“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经济改革》,1998年3月。
蔡昉,1998:“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2 期。
张兴华,2000:“对外来工的歧视:效果评价与根源探讨”,《中国农村经济》 2000年11月。 钟甫宁,徐志刚,栾敬东,2001:“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差异研究”,《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2 期(总第125 期)。
曾恂,2003:“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启示”,《南方经济》,200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