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对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国际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型,从而建立起了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然后本论文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对产业结构产生优化作用以及FDI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最后,本论文在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型引资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ed concep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this paper propose Mod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y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then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e analysis how FDI generate optimal effect on structure, finally we propose Strategic measures for problems of FDI.
KEYWORDS : FDI,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utonomous investment attracting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外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型 2
第一节 相关概念 2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2
一“雁行模式”(F一yingGeesepattern)理论 3
二“增长阶段模型”(Stages of Growth paradigm)理论 3
第三章 温州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 5
第四章 引进外资后对温州产业结构的积极效应 7
第五章 引进外资如何对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与转型 9
第一节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9
第二节 外资的知识溢出效应 9
第三节 外资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 10
第四节 外资的结构性倾斜 10
第五节 自主创新能力 10
第六节 自主型战略的实施 11
第六章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第一章 引言
温州,曾经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温州曾是市场的代名词,是改革的代名词。温州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温州产业已显示出其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上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几年来温州产业显示出疲态,如何把握机会,再创经济新奇迹,是新世纪温州人和温州需要面对的考验。温州社会独特的人情观念,导致温州的一些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集群的阶段,存在诸如产业主体规模偏小,企业布局分散且缺乏层次性,且主要以轻加工制作业为主,劳动技能较低,合作创新意识淡薄,整个产业呈现横向发展等诸多问题。本文是从引资入手着重分析其对温州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影响,应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意见,希望能对温州经济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外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型
第一节 相关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直接投资或外商直接投资,从东道国角度一般还可称为外国直接投资,从投资国角度叫做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则是对其统称的说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并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具有三种具体方式:股权资本,即对外直接投资者在本国之外拥有的企业股权;利润再投资,即对外直接投资者用于再投资的国外分支结构股份(直接参股比例)的未分配红利或未汇回的收益;企业内贷款(或称企业内债务),即对外直接投资者(即母公司)与其分支企业之间的短期或中长期贷款。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推动产业内部构成及产业之间比例关系按照历史和逻辑序列向更高层次和更合理化演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中完成产业结构高度化,根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和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理顺产业关系,使资源在产业层次间的配置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使资源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利用。其基本形态有产业间的投资结构、产出结构、需求结构、技术结构、区域配置结构等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三方面内容。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投入总量与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由于产业结构的自然演进是极其缓慢的,因此要想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进程,必须有外力对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发生作用,加速它们的影响速度。对东道国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就是这样一个推进器。由此,可以推导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型:
图2-1 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图
目前,在研究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效应这个领域中,以日本的两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为代表:
(一)“雁行模式”(F一yingGeesepattern)理论
“雁行模式”是赤松要(KanameAkamatsu)于30年代初创立的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最初被用于分析一国某一产业的发展过程。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一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高飞的雁群。在一国范围内雁行模式先是在生产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出现,然后在生产资料产业出现,继而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均会呈现雁行变化格局。赤松要论证的重点是欠发达国家的赶超式产业发展的周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抓住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机会,欠发达国家有可能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并使产业升级换代。
(二)“增长阶段模型”(Stages of Growth paradigm)理论
这一理论是日本学者小泽辉智在雁行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公司直接投资因素发展出来的。小泽辉智认为,公司如今可以、也的确在产品周期的第一阶段就在国外投资生产,无需通过出口开发东道国市场,相应使东道国进口的重要性有所削弱。如果东道国采取出口导向型,并获得成功的话,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生产资料产业的生产与出口曲线有可能与消费品生产曲线同时出现。公司的直接投资有可能帮助东道国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消费品工业,并缩短向资本品生产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成为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助推器。
第三章 温州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
一 产业高度化不足
温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缺乏带动有力的主导行业群体,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品以低技术,低附加值为主,属于粗放型和内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各种要素的制约下,工业经济总体沿袭数量扩张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增长方式,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二 企业规模偏小
据统计,温州的工业企业仍然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从总体上看,温州中小企业比重仍然居高。第一,企业生产能力分散,企业数目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一批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知名企业的总产值,与其他500强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第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较少,导致产品竞争力较弱;第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中而全”,“小而散”的现象严重,企业,行业间的专业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关联度较低,许多小企业则处于无序竞争状况;第四,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产品也呈现出一种阶段性低水平过剩;第五,温州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不快,这与温州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不相称。
三 人才资源缺乏
温州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开拓创业型的本土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偏少和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温州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4年。温州水平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00年,温州市每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230.6人,可视为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全省为319.6人。温州仅为全省的72%。
四 工业行业投入产出水平不高
产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可看做是投资结构的完成和物化形态,投资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态。温州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体,许多产业以加工业为主,并处于中下游地位,对上游原材料依赖性比较强,同时也表现出对下游企业,市场的极大依赖性,这“两个依赖性”目前难以突破,造成企业投入产出水平低。
五 技术创新不高
温州的现状是企业“重营销,轻科技”及“重模仿,轻创新”的特点还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科技投入少:从2001年温州开始科技投入总量一直排在全省第5位,2006年企业投入技术开发费26.9亿元,居全省第六。企业技术开发费占消费收入的比例为1.1%,居全省第八,这些实际情况与温州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温州的科技投入大部分都用于具体产品的引进与开发而用于科技基础条件和科研能力的建设方面较少。从近期的经济效益来看引进与开发具体产品效果当然容易显现,但是其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却相当有限,容易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技术创新主体内部机制不健全:由于企业缺乏有效地资金投入机制,导致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温州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外部技术网络,未形成自己的开发,改造,引进,吸纳和服务体系,企业缺乏更新机制,缺乏技术创新动力。
六 外资引进比较落后
温州引进外资落后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外商投资产业间分布不合理:从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看,温州市第二,三产业是外商进入的主要投资领,其中又侧重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这些产业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但是技术不够先进。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从2007年年检结果看,在1121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业企业有1016家,占90.6%.工业企业中,属于规模以上工业466家,仅占45.9%,其中属于大型企业的有1家,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来看,温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规模依然偏小。
第四章.引进外资后对温州产业结构的积极效应
温州人清晰地认识到开放型经济是温州发展的一条“短腿”,招商引资是开放型经济 的最薄弱环节。“一号工程”对温州而言,实际是“补课工程”,补引进外资之课。由于外资工作引起了温州市和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空前重视,外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温州市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摆脱了前几年的缓慢增长态势,呈现出高速发展。
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途径,也是温州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调整温州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形成以温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市区为中心,五个开放县和56个重点工业卫星镇为依托,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采取更加积极地措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接受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争取更多的国际财团,海外大企业来温州投资。
引进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通过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的传导性和行业带动性,推进温州民营企业的改造与提升,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公司的合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温州市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引资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合同外资、实际外资的金额连续两年均创历史新高,合同外资、实际外资的同比增幅连续两年在全省均排名第一: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温州市引进外资来源趋向多元化,投资来源国别已扩大达到80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向港、台、美、欧并重方向发展。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可口可乐、英国布鲁金、意大利杰尼亚、世界最大的啤酒厂商英博集团、世界最大的珠光颜料生产商瑞士汽巴精化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食用明胶生产商德国嘉利达公司等一批世界50 强企业、知名公司和著名品牌企业相继落户温州。
温州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是祖国距离各空港,海港最近的城市之一。温州作为浙江省距离最近的城市,开展与新一轮的经贸合作。利用台资的行业主要是传统的轻工业以及房地产业。2007年台商投资范围主要涉及眼镜,皮革,化工等行业。台资企业的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近年来台资规模有所扩大。温州与产业对接,在产业上,强调互补性强的产业优先发展,通过互补性产业对上游,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形成产业链效应,进而带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的建立;在产业组织上,着重于建立和形成大规模的协同生产,促进两岸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今年来,台商对温州的投资在产业层次上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提升,温州发挥区位优势,迎合产业外移新趋势,创新温州的台资产业集群。
外资已成为温州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外资带来了一批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填补了许多技术空白,推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加快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外商对重要原材料工业的投资对弥补温州市上游原材料产业瓶颈、增强产业链整体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外资带来的世界一流的理念、技术、人才、市场,把温州既有的产业优势嫁接到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的大平台上,外资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不断溢出,不断提升温州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开发水平。实践已经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温州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动机”,是提升温州民营经济特色的“牵动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助推器”。例如,瑞安华峰集团积极与日本国际聚氨酷工业巨头、亚洲最大的MDI生产商--日本聚氨酷工业株式会社NPU公司合作,引入NPU公司在瑞安投资2980万美元设立独资企业--日邦聚氨酷(瑞安)有限公司,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聚氨酷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华峰集团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MDI上游原料;落户鹿城轻工产业园区的忠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额高达3200万美元,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液晶电视机全部出口到日本,并计划在温州培育数码产品产业链;平阳、苍南两县的明胶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在与法国、德国的世界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后,实现了与世界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温州明胶行业整体档次,使温州市成为世界明胶的生产中心。
第五章 引进外资如何对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与转型
温州的民营经济,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温州经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存在“低小散”问题,虽然有土地等硬件方面的约束,但如何提升民营经济本身的实力却是需要温州企业家迫切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温州市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加大了“以民引外”工作力度,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温州市“民外合璧”模式己从单纯的外资引进,发展到中外双方整体合并、品牌联合、网络共享、优势组合、产业链互补、资本市场合作等形式。
第一节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作用机制是外资流入—技术溢出一吸收创新一产业升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引进的先进技术对提高国内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溢出的途径包括关联效应、示范和模仿、以及促进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技术溢出效应指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引进技术对提高国内整体技术水平的影响,主要途径有技术扩散、技术竞争等。技术扩散是指公司所具有的技术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主要方式有:人才流动、当地配套、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示范。特别是通过国内配套,公司的有关技术能力向温州的企业转移时:当技术标准较高的公司向温州的企业购买零部件和原材料时,会对配套产品的质量、技术和性能提出较高要求,还可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有时还会共同投资开发,以保证供货企业的技术与产品水平达到配套要求。技术竞争是指,当面临公司投资企业的竞争时,原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会加速技术开发的速度和提升技术水平。温州不少企业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实现了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技术超越。
第二节 外资的知识溢出效应
外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不但在很多行业内部外溢明显,而且已经开始越过行业界限,管理方法外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纯技术外溢。在外资企业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的作用下,目前温州的很多企业不但在传统加工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如电脑)竞争力也开始形成并日趋增强,甚至在一些新兴制造业中,企业开始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向外资企业学习,绝大多数企业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制造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 外资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
当外商直接投资向某个产业倾斜时,由于生产要素综合体的注入,会促进该产业的发展,而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是在国家引导下,倾斜于优先发展的产业,就可以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纳入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轨道上。温州的外商投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的产业特征,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温州市外资进入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对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四节 外资的结构性倾斜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冲击,加大了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通过市场作用加剧国内企业的竞争,将低效率的企业从本行业中淘汰出去;外商通常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的销售网络,以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提高温州进入国际市场竞争,而外资为温州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增强了我国商品出口的竟争力,也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外资对温州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从而优化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高效升 级和转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大大改善了温州市传统的以鞋类、服装、眼镜等轻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温州的出口竞争力。
第五节 自主创新能力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依靠当地企业并充分利用公司有利影响的自立发展模式是外商投资的成功发展模式之一。吸引外资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温州传统工业的发展壮大,自立发展模式是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必然选择。温州在引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在扩大外资利用中提高了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同志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温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疑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树立经济的自主骨架,实现自主的新型工业化。但这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我们要总结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今后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实行“以竞争换技术战略”,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促进温州产业结构持久性优化升级。
第六节 自主型战略的实施
图5-1 自主型战略图
“自主型引资”是解决存在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发生效应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的根本性战略。该战略是通过民族企业在本国内的投资来弥补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把国内投资和外商投资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并且在这一战略中引进外资是始终服务于国内投资的发展的。
该战略的理论依据是“雁行发展理论”。如果单纯依靠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必然会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从而无法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从总体上来讲推进“自主型引资”战略包括两大部分。首先,通过来自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的传导效应树立我们自己的“雁头”。第二,我们的“雁头”企业在的引导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不发达地区投资,把先进的生产要素引向这些地区。在具体实施“自主型引资”战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为温州企业创造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其次,使内外投资在各地区的产业分配上更加合理。
第六章 结论
作为沿海开放14个城市之一,2002年以前,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极其缓慢,外资企业的缺失,给温州经济的发展埋下了几个隐患,其一,温州失去了产业升级的外力推动,使得温州产业仍处于传统领域;其二,没有外资,使得温州缺少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平台。其三,温州外资缺失,导致其只能是民营经济一条腿走路,当然没有民营与外资两条腿跑得快。这是近年温州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落后的重要原因。温州己经没有固步自封的空间了,必须要吸引FDI。不可否认,温州在引进外资方面不具有先天优势,但这不应该成为积极创造条件引进FDI的思想障碍。如果说温州不具有引进FDI的潜力,那么比温州条件更差的某些西部地区难道就无法发展了吗?其实,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就是从没有路的地上走出了一条发展道路,如果依赖先天优势“温州模式”可能压根儿就不会被创造出来。这也验证了迈克尔.波特所言:“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还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专家预言,一旦长期以来困扰温州经济发展的区位劣势得到根本改变,由遍布全球的200多万温州人所构成的独一无二的销售网络优势,对任何资本将均构成巨大的吸引力。有关学者估算,随着温州区位优势的提升,温州经济辐射的人口将达2000万,“漏斗经济”的效应将愈发明显。温州将成为较大区域内物流、资金流、服务流及信息流的中心’。我们应当从温州经济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寻找温州区位优势,以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引进FDI的条件。
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抓住机遇,有效引导,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对民营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尽量减少其负面冲击影响,实现温州和中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 易元芝,徐剑锋.地域文化:温州模式的支撑与革新 [J].温州社会科学院,20O1,(13).
[2] 毋爱英.区域经济新视角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韩)朴商天.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地区性差异的决定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6):57-60.
[4] 单东.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特区经济 [J],2005,(6).
[5] 俞毅.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J].国际经济合作,2004,(9).
[6] 张长春.影响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管理世界,2002,(l).
[7]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
[8] 罗长远:《FDI 经济学:东道国的视角》,《世界经济文汇》,2004 年第 3 期。
[9] 曹均伟:《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的阶段性转换》,《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 年 6 月第 4 卷第 3 期。
[10] 夏京文:《我国外资利用的结构分析》,《现代情报》, 2001 年第 12 期。
[11]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 年 3~4 期。
[12] 李善民等.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5,(2):84一87
[13] 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1999,23一29
[14] 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159一161
[15]Nigel. Foreign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Regional 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2003,(3):277一288
[16] Stephen you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study offer indirect investment . 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6,(7):49一52
[17] Pete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omestic一owned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4,(3):23一32
[18] Zhao. H. Country factor differential of FDI flow to China[J].Thunder 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3,45,(2):149一169
[19]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1、2002、2003。
[20] 田梦飞.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7): 8一10
[21] 傅强等.利用外资与我国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和实证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05,(7):一72
[22] 张靖.FDI的流入与中国产业结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1,(6): 41一44
[23] 杨忠诚等.浅析FDI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师,2004,(12):77
[24] 韩燕.利用FDI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2(12)
14一16
[26]邹宏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1):101一104
[27] 刘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D]: 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经济研究,2003.9。
[28] 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世界经济,2003.100
[29] 刘周晰.“以民引外,民外合壁”一温州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民营经济》,2006年第1期
[30] 张启明.温州引进外资的障碍因素分析,温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7卷第2期
[31] 张二震.任志成FDI与中国就业结构的演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32] 任妍.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D]:(硕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7:19一21
[33] 王春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应研究[D]:〔硕士论文〕广东:暨南大学,2007:15
[34] 王蕴琪,宋浩.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调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12
[35] 杨俊龙.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宏观经济管理,2004,(7)40
[36] 赵婷婷.FDI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硕士论文〕.江苏:河海大学,2006:28一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