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成都》之六
张立先
参观了金沙遗址,不到三星堆遗址一探究竟,于我是不可接受的。因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亦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已知之最早文明。
三星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上世纪80年代发掘,,因有三座突兀于成都平原的黄土堆而得名。专家称:中国5000年历史,非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亦非是因为夏、商、周,而是缘于三星堆的真实存在。
三星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
步入馆区,感觉其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于一体,馆体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结合得颇为巧妙:匠心独具珍稀植物园林、气势恢宏的仿古祭祀台、风格古扑的附属建筑群、功能齐全的现代餐饮设施、绿茵如毯的草坪、宽广明丽的水域湖面、造型别致的假山、古拙质朴的水车、供孩子们嬉戏游玩的儿童乐园、大型文娱表演场……小桥流水,湖光岛影,古树奇葩,花香鸟语,四时风物,尽收眼底……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代休闲的轻松,在这里巧妙融合;古文明的优雅与大自然的抚慰,在这里浑然一体。
三星堆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约530亩,第一展馆面积4200平方米,第二展馆面积7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建筑总面积2600平方米。
要了解三星堆文化的苍古雄浑和三星堆文明的博大精深,须沉下心来,仔细观看。游走在《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展馆,我凝神静气、满眼新奇。
广义地说,三星堆遗址是一个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积居住区和两个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遗迹,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西出广汉市七里许,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传说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广汉的湔江边,成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三星堆因此而得名。现在考古发掘确认:三堆土实际是这个千年古都的南城墙,城墙上有两个缺口,因年代久远,城墙坍塌剥蚀而成。三星堆的实体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瓦的热潮中夷为平地。而仅存的半个堆也是在1986年砖厂取土中发现两个祭祀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来。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 车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由广汉县罗雨仓主持,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发掘收获丰富,根据这些材料,葛维汉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遗憾的是,三星堆遗址自30年代首次发掘以后长期停滞。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恢复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因当时未意识到遗址规模巨大,将遗址北部的月亮湾地点和南部的三星堆地点各自当作一个遗址,分别命名为“横梁子遗址”和“三星堆遗址”。 1963年,四川联合考古队再次发掘了三星堆遗址的月亮湾等地点,展现了三星堆遗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进入八十年代,三星堆遗址大规模连续发掘前后长达20年。
三星堆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以流光溢彩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和青铜器,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世上最长金杖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世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世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世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
三星堆独特青铜器的惊世发现,更是具有性的定论,它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冶金史、畜牧农耕史、艺术史、文化史、军事史和宗教史。中国的青铜时代,过去一向是从商朝算起,也就是3000多年。河南安阳出土的中国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是最典型的代表,然而三星堆千多件的青铜文物,其数量,高超铸造工艺说明,早在夏朝之前700年,就已进入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金手杖
神树 直立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