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09:29
文档

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教育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3(1)、“分家论”……………………………………………………………3(2)、“自”……………………………………………………………4(3)、“代替论”……………………………………………………………4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4(1)、教书与育人的矛盾…………………………………………………4(2)、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
推荐度:
导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教育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3(1)、“分家论”……………………………………………………………3(2)、“自”……………………………………………………………4(3)、“代替论”……………………………………………………………4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4(1)、教书与育人的矛盾…………………………………………………4(2)、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

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一、教育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3

(1)、“分家论” ……………………………………………………………3

(2)、“自” ……………………………………………………………4

(3)、“代替论” ……………………………………………………………4

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4

(1)、教书与育人的矛盾  …………………………………………………4

(2)、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5

(3)、言教与身教矛盾………………………………………………………6

三、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7

(1)、自我认识………………………………………………………………7

(2)、自我激励………………………………………………………………7

(3)、自我提高………………………………………………………………7

参考文献…………………………………………………………………………9

后 记……………………………………………………………………………10

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内  容  摘  要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每个教师应责无旁贷,终身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努力。本文从教育教学过程出发,通过反对三种倾向,一是“分家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二是“自”,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三是“代替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从另一个极端混为一谈,同样混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育人代替教书。正确处理出教师应提高履行神圣而光荣使命的自觉性,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教书育人;倾向;矛盾;自觉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换个说法,就是知识的教学,品德的培养。两者之于教育,都很重要,不这样就做不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之所以把教书和育人分开来说,是为了提醒我们对这两者不可偏废。教书和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书之所以还须教人,首先在于教书有别于当司机、做车工、搞科研等。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少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点和道德、作风势必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纯粹地传授知识,往往是不存在的。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教人,这一点,文科教学比理科的教学尤为明显。

育人即品德的培养,不可能无所凭借或只是空洞的说教。所凭借的是知识,是对社会的认识,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通过知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去获得这些认识。不少教育工作者责备现在的青少年精神空虚,缺乏理想。责备之余,也该反躬自问,我们用什么去充实他们的思想?我们做了些什么去启发诱导他们探索理想?如果听任他们无识无知,浑浑噩噩,只凭一点儿直觉的反应来对待生活,那么理想、道德、情操,这些都会成为空话。

因此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党的教育方针和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服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教师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能做到即教书又育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1)、“分家论”。

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同我这个任课老师无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它用来干什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感性和气质影响学生,这是客观的、必然的。正因如此,才会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强教师的主观意识,提高自觉性,明辩教书育人的方向,向学生指明用所学的知识干什么,什么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对和摒弃的。如果以“分家论”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教学,就势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助长不正确的东西滋长,以致走向邪路。

(2)、“自”。

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师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教育学的要求,教师要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学目的,这就是要讲清知识的内容本身;二是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了所学知识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两个目的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开,但又不能相互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结果和第一种倾向是一样的。

(3)、“代替论”。

就是把教书和育人从另一个极端混为一谈,同样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育人代替教书。认为自己强调了学习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了它有何种好处,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育人只有在教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师对所授内容讲的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显示出知识育人的威力。不可设想,一个教师对所授内容讲得一塌糊涂,却能对学生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讲课没有科学的理论性,没有丰富的信息量,没有充分的说服力,犹如喝“白开水”一样,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性,这样做只能刺激起一种逆反心理,教育的动机与效果不可能是南辕而北辙的。

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矛盾:

(1)教书与育人的的矛盾。

就是说,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克服“分家论”、“自”、“代替论”的“两张皮”倾向,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应把握这样三点:第一,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中,一般都包括科学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两个方面,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因素,应当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要运用自如,而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该承认,有些课程比如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及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课程比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等则难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这些课程内容中,也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这些因素也应当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视。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还可以启迪他们思想、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住址的处理本身,就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好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教学环节之外 ,更多的表现在师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个别谈心作为主要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的亲密谈心,内容广泛多样,大至对国内外形势、对当前改革的看法,及一些学术观点的交流,小至个人爱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以态相待,能够收到课堂上难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可以视教师为良师益友,愿把他们心中最为机密的事吐露给教师,求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时学生可以提出各种知识性、哲理性很强的问题,要求教师给以解答,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教书必然育人,育需要知识的深刻道理。

(2)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

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就是正确处理教师职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矛盾斗争过程,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能人的目的。爱护之情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爱护,迁就纵容学生,等于误人子弟。名曰爱之,实则害之。怎样把爱护和严格统一起来呢?概括起来,要做到“熟”、“准”、“强”。所谓“熟”,就是亲近学生,熟悉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缺点弱点、爱好个性、思想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准”,就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知识时,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弄清楚从哪里作起点,最高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所谓“强”,就是教育性要强,所讲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有用的、先进的;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有说服力、感染力、鼓舞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认为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以强国富民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在专业教育中,要正确阐述各自专业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夸大也是缩小更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抬高自己的专业,贬低其他专业;在道德纪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讲究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而不能满足于低水平、得过且过;在个人生活方面,要强调崇尚高尚的、先进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级趣味的、颓废的东西。

(3)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就是说,利用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要求学生不吸烟,教师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吸烟;要求学生不喝酒,老师自己不在学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自己首先应当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

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要有一种为人师表的形象,以便让学生鉴别和模仿。我们把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这幅形象好象一面镜子,教师要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做一点积累一点,便会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第三,严于律己,勇于自责。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脑瓜也不可能样样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教师知错改错,勇于身责,也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以及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

三、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

(1)、自我认识,就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平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我丧志。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来进行。一是“理论对照”。教师用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理论,师德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为标尺来进行对照,找到理论素养上的差距。二是“实践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实践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对照,找到主观愿望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三是“榜样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同先进人物、优秀教师对照,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2)、自我激励,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能人方面提高新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可以为教师提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动力。自我激励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激励”。教学是周而复始、多次反复的过程。如果不提出新的要求,往往陷于乏味疲沓的境地。因此,教师要不断给自己提出教书育的新目标,向更新、更高的境界攀登,走改革、创新之路,常教常新,而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打转。第二,“成果激励”。有劳动必然有成果。教师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长的学生事例激励自己,用社会上对毕业生的肯定性评价来鞭策自己,从而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满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第三,“反思激励”。干事业总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我们不能因遭受失败和挫折而消极退缩,而应变颓废气馁为积极进取,从失败和挫折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思想营养,走向更大的成功。

(3)、自我提高,就是在自我激励的鼓舞下,战胜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求得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三个侧面上:一是通过是非观的斗争求得提高。目前,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人们对学校所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看法不一,言论纷纷,到底哪些干对了,哪些干错了。在是非、正误的面前,不能茫然无措,而要经过相当时间的考验,要用实践结果去验证。经过实践验证,肯定对的,改正错的,镇定自若,实事求是,继续努力。二是通过价值观的斗争求得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上褒贬不一,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真正达到尊师重教的程度。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幸福,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要有一点“韧”劲。三是通过知行观的斗争求得提高,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好榜样,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认识,而且要有身体力行的勇气,要自觉约束自己,克服知与行的分离、感情与习惯的脱节,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坚毅的决心,把知、行、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的效果落到实处。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一桶水,教师就应该时刻把这一桶水打得满满的,并时时更新,成为清清的活水。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对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对自己,既有品德的修养,又有知识的修养。那么教书育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湖北教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    边玉芳 《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5]    余闯 通讯员 沈惠东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第2版

后   记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特别要感谢我的专业指导老师,他很细心地教我如何去选题、去构思、去设计。感谢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地完成。

文档

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浅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教育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3(1)、“分家论”……………………………………………………………3(2)、“自”……………………………………………………………4(3)、“代替论”……………………………………………………………4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4(1)、教书与育人的矛盾…………………………………………………4(2)、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