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RTER.org\n\n陈宝爱,等. 可降解支架材料热学、机械性能及与受体的生物相容性\n\n给予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因此, 寻找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 制备临时性、可降解的血管支架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证明, 血管再狭窄与闭塞的发生具有特定的时间 性特点,血管再狭窄一般发生在介入术后的3~6个月,6 个月后病变进展缓慢或停止,1年后少有再狭窄发生 。 因而可降解支架的研制成为热点, 这种支架既可暂时支撑 管壁,保持血管通畅,还可作为药物局部投放的载体,抑 制早期血栓形成及新生内膜增生, 达到有效防止支架置入 后血管急性闭塞和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目的。 并且在血管 壁完成重塑, 达到治疗效果后, 能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 质排出体外,消除异物永久存于体内的隐患。 用于制备可降解支架的材料包括可降解聚合物材料 和可降解金属材料。 但目前研究中的可降解金属材料降解 速率难以满足机体要求, 其在体内的腐蚀率难以得到有效 控制[3]。而可降解聚合物以其可控的降解速率,良好的生 物相容性及载药性获得显著的优势, 并且在早期的试验结 果中有良好的表现\n[4-5] [2]\n\n2.2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n理想的可降解支架:一般认为理想的血管支架应能够\n\n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并能抵抗动脉壁早期的回弹[6-7]。但 是研究结果表明,支架的作用是暂时性的,只需维持在 动脉重塑过程中的支撑作用[8],在动脉重塑完成后,支架 的继续存在显然没有必要。从理论上讲,理想的状态是 动脉治愈后,支架在体内完全降解,对人体无毒无害。 从而, 支架技术面临的长期临床问题, 如血管再狭窄[9-10], 晚期支架血栓以及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都可以得到解 决[11-13]。 理想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应该具备应机械性能变化相 吻合的降解速率,如图1所示。理论上,最初应该缓慢降 解, 以确保支架在动脉血管重塑过程中有足够的机械支撑 力。通常认为,血管在6~12个月能完成重塑过程[14-15]。 之后, 降解速率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既能防止降解产物在 降解点的累积, 又能在血管治愈后尽快降解完成, 排出体 外。 支架置入后12~24个月被认为是支架完全降解的合理 时间[16]。 这两个时间段的确定依赖于支架材料以及置入的 部位。 因此, 要具体确定可降解支架的最适合材料还有必 要对可降解支架和置入部位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n\n。\n\n文章就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对材料的要求, 以及 合适的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各方面性能, 应用领域, 用于 制备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可能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1 资料和方法\n\n重塑阶段 100 机械性能(%) 100 降解速率(%)\n\n1.1 入选标准 设计类型: 选择文献内容着眼于生物可降 解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研究与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方面的 应用研究。研究对象:试验动物包括猪,大鼠等,试验材 料主要是各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 1.2 资料来源 以“biodegradable stent;biodegradable material;PLA;PGA;PCL;PLGA”为检索词,检索 Science Direct期刊数据库(2000/2010)。以“生物可降解 支架;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交酯;聚己内酯; 聚丙交酯/聚乙交酯共聚物”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 (2002/2010)。文献检索语种为英文和中文。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资料提取:仔细阅读所获 文献文题、摘要和全文,以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文 献质量评价: 对每一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以下几个 方面的评价: ①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在可 降解冠状动脉支架方面的应用研究。 ②针对性强。 ③同一 领域的选择近期或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献。 2 结果 2.1\n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n\n50\n\n50\n\n0 0 6 12 18 降解时间(m) 24\n\n0 机械性能(%) 降解速率(%)\n\n图1\n\n可降解支架机械性能和降解速率的理想吻合状态\n\n综上,用于制备可降解支架的聚合物材料的要求为: ①必须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 包括低回弹和高径向压缩和 弯曲性。②降解性,包括合适的降解时间,以及降解过程 中力学性能的变化必须要满足治疗的要求, 降解产物对人 体无害等。 ③材料生物相容性, 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 容性, 以及降解产物的相容性等[17]。 因此具备优良的力学 性能, 可的降解时间以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脂 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ε-己内酯)等基本满足 条件,用作支架原材料的可能性最大。\n可降解聚合物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可降解聚合物支架\n\n计算机初检得到255篇文\n\n原材料选择对支架的制备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 有大量关于选择和合成用于制备支架的聚合物材料的研 究报道,尤其是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在支架制备中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和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大多是\nP.O. Box 1200, Shenyang 110004 cn.zglckf.com\n\n献,中文70篇,英文185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 排除190篇内容较陈旧、重复研究或非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文献,保留65篇文献进一步分析。查阅全文,按照纳入标 准,最后选择29篇文献进行综述。\n5476\n\n\r\n
陈宝爱,等. 可降解支架材料热学、机械性能及与受体的生物相容性\n\nwww.CRTER.org\n\n多糖类,包括壳聚糖、甲壳素、纤维等,其结构与人体组 织很接近, 但由于生理活性太强而受到人体的排斥。 并且 它们在生物体内是酶降解, 由于体内不同组织部位酶的浓 度不同,难以评价这些天然材料在生物体内的降解速率。 另外天然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差, 难以支撑血管壁, 这些都 了它们在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中的应用 。 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可以根据需要生产, 材料 的重复性好,结构可调,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比天然高分 子材料有更多的优点, 具备更广泛的性能。 目前在可降解 支架材料选择中研究最多、 应用最广的是脂肪族聚酯, 如 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PLA)、聚ε-己内酯(PCL)、聚 丁酸-戊酸酯(PHBV),聚原酸酯(POE),聚氧乙烯-聚丁 烯对苯二酸(PEO/PBTP)及它们的共聚物 。\n生物相容性:为了确保材料植入人体后具备与人体组\n[19] [18]\n\n聚乳酸的乳酸单体分为左旋(-L)和右旋(-D)两种, 由 于生物体内都是左旋,所以一般都选用L-PLA。但是单 一的左旋聚合物结晶度较高,降解慢,强度高。在聚合 时加入右旋单体成为DL-PLA可以降低结晶度,加快降 解, 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节。 左旋聚乳酸的降解时间>14 个月[21],加入右旋乳酸后,DL-PLA降解时间显著降低, 为10~15个月[21], 并可通过改变二者的比例对降解时间进 行调节。 聚乙交酯比较聚乳酸而言,亲水性好,结晶度低,降 解比较快,在4~6个月即可完全降解。因此通过乳酸和乙 交酯共聚得到PLGA,共聚物中随着PGA比例的提高,材 料的规整性下降,结晶度降低,亲水性增强,降解加快, 也可以实现材料性能调节。实验研究得出,DL-PLGA 50︰50、75︰25和85︰15的降解时间分别为两三个月, 四五个月和4~8个月;而L-PLGA50︰50和85︰15的降解 时间为6~12个月和12~18个月[21]。可以看出,L-PLGA材 料通过一定范围内比例的调整,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降解 时间。 聚ε-己内酯是一种半结晶型高分子, 具有优良的力学 性能,降解时间缓慢,完全降解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23], 并且玻璃化温度范围大, 不适于单独用作支架材料, 但可 通过与其他材料共混或共聚来调节降解时间和加强力学 性能[22]。\n初步选择结果:单一的L-PLA结晶度较高,降解慢,强\n\n织的相容性, 材料本身及降解产物均对人体无毒无害, 可 选择通过美国FDA批准可用于人体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材料进行研究。这些材料有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 (PLA)、 聚ε-己内酯(PCL)及它们的共聚物, 聚三亚甲基碳 酸酯(PTMC)、聚对二氧六环酯(PPDO)等 。\n机械特性:作为制备可降解支架的原材料,必须具备\n[20]\n\n足够的支撑强度, 因此要有足够大的弹性模量。 如果弹性 模量过低, 在相同形变下支撑力小, 无法完成对血管的支 撑作用,这种材料制备成支架是不合格的。另外,材料必 须具备有一定的断裂伸长率, 才能保证支架在压握和扩张 阶 段 不 会 发 生 断 裂 。 其 中 L-PLA 的 弹 性 模 量 为 2.8~ 4.2 GPa, DL-PLA为1.5~3 GPa, L-PLGA为2~4 GPa 达200%以上。PTMC为0.1 GPa\n[24] [23] [21]\n\n度高。在聚合时加入右旋单体成为DL-PLA可以降低结晶 度,加快降解,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节。PGA亲水性好, 结晶度低,降解比较快,PCL是半结晶型高分子,降解速 度慢,力学性能好,通过PLA和PGA共聚得到PLGA,或 PLA与PCL共聚得到PLCL,甚至三者共聚都能实现对材 料性能调节。 这都需要依赖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确定合适 的共混原材料和共混比例。\n聚合物材料在支架上的应用研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n\n,\n\nPCL为0.5 GPa[22],但其有良好的延展性,断裂延伸率可 ,PPDO为硬脆材料, 发生脆断,不发生屈服 。可得出几种材料中PTMC的弹 性模量过低,而PPDO缺乏延展性,都不利于用于制备可 降解支架。\n热学特性: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热学性质中,玻\n\n璃化转变温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性, 当温度高于玻璃化 转变温度时,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支架置入人体中正常的工作温度是37 ℃,因此作为制备 可降解支架的聚合物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应远远大于 37 ℃。PGA 的玻璃化温度为35~40 ℃,PLA为50~ 60 ℃,PCL为-60~60 ℃,PTMC为-28 ℃,PPDO为 -10~0 ℃[21-23]。同样,根据此条件,也可基本排除PTMC 和PPDO两种材料,另外3种材料可通过共混或共聚得到 合适的玻璃化温度。\n生物降解性:支架必须具备足够的降解时间,如果降\n\n可降解的脂肪族聚酯, PLA, PCL和PGA的各项性质都基 本符合可降解聚合物支架原材料的要求,有大量研究人 员、机构以及厂家已将其应用于支架上进行进一步试验。 最早研究的是聚乙二醇支架,实验结果表明3 h即引 起血栓,两周即开始降解且有异物反应 [25] 。Van der Giessen等[26]将5种不同的可降解聚合物贴附在金属支架 上植入猪动脉,以测试其组织相容性。植入后30 d发现, 聚ε-己内酯,聚羟基丁酸-戊酸酯以及聚原酸酯引起严重 的炎症反应; 聚乳酸-聚乙醇酸, 聚氧乙烯-聚丁烯对苯二 酸也引起轻微炎症反应。 Lincoff等[27]发现, 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乳酸不引起显 著的内膜增生,而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引起内膜增生, 说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内膜炎性增生有一定的影响。 Venkatraman等[28]研究了PLLA支架的支撑力,相对 分子质量为7.07×105的PLLA,抗张强度为50~60 MPa,\n\n解速率过快, 会导致支撑力不足, 降解产物累积甚至发生 血管再狭窄。 而如果降解过于缓慢, 则可能诱发支架长期 存于体内的潜在危害,如血栓,再狭窄等。置入冠状动脉 的聚合物支架材料在植入后的12~24个月被认为是支架 完全降解的合理时间[16]。\n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n\n5477\n\n\r\n
www.CRTER.org [11] [12] [13] [14] [15]\n\n陈宝爱,等. 可降解支架材料热学、机械性能及与受体的生物相容性\n\n弹性模量为3~4 GPa,支架的支撑力为0.21~0.25 MPa, 而普通的不锈钢支架的支撑力为0.20~0.22 MPa, 这表明 在机械强度上, PLLA用于制备介入治疗的支架是可行的。 国内清华大学的崔福斋教授,总医院的张金 将抗增殖药物雷帕霉素结合 山等 采用直接加药的方法, 在PLLA 材料中,经测试,裸支架、载药支架及涂层支架 的径向支撑力接近金属支架, 载药支架径向支撑力略小于 裸支架及表面涂层支架。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 目前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应用于支 架能解决支架长久存留于体内的潜在危险并具备良好的 生物相容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导致其长时间处 于研发阶段未能上市的主要原因还是可降解材料的性能 没有完全达到制备支架的要求, 尤其是支撑力的不足, 另 外对材料在降解过程中性能的变化机制也不够清晰, 这些 都有待对制备支架的原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性能和机制研 究,通过共聚、共混改善材料的性能来满足支架的要求。 3 结论 可降解支架与永久性金属支架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可 替代的优越性, 决定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它们仍有 许多问题需要得以解决, 如改善聚合物材料制备支架时支 撑力的不足, 明确降解过程中机械性能的变化机制, 降解 产生的碎片对人体的影响等, 这些都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进 一步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对共混或共聚物的比例进行调 节, 获得更优异的降解速度和机械热学性能, 并且通过大 量的实验数据, 建立一套完整的可降解支架原材料性能评 价方法,对可降解支架的制备提供选材指导。 4 参考文献\n[1] [2] [3] [4] [5] 李田昌.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 1317-1320. Tamai H, Igaki K, Kyo E,et al. Initial and 6-month results of biodegradable poly-l-lactic acid coronary stents in humans. Circulation. 2000;102(4):399-404. 刘恒全,张勇,朱生发,等.心血管可降解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 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4):306-311. Kotsar A, Nieminen R, Isotalo T,et al. Biocompatibility of New Drug-eluting Biodegradable Urethral Stent Materials. Urolog. 2010;75(1):229-234. Bünger CM, Grabow N, Sternberg K,et al. Sirolimus-eluting biodegradable poly-L-lactide stent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applica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in porcine carotid arteries. J Surg Res. 2007;139(1):77-82. Serruys PW, de Jaegere P, Kiemeneij F,et al. A comparison of balloon-expandable-stent implantation with balloon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enestent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1994;331(8):4-495. Fischman DL, Leon MB, Baim DS,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oronary-stent placement and balloon angi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tent Restenosis Study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1994;331(8): 496-501. Grewe PH, Thomas D, Machraoui A,et al. Coronary morphologic finding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Am J Cardiol. 2000;85(5):554-558. Virmani R, Farb A, Guagliumi G,et al. Drug-eluting stents: caution and concerns for long-term outcome. Coron Artery Dis. 2004;15(6):313-318. Mitra AK, Agrawal DK. In stent restenosis: bane of the stent era. J Clin Pathol. 2006;59(3):232-239.\n[29]\n\n[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n\n[27]\n\n[28] [29]\n\nHoffmann R, Mintz GS, Dussaillant GR,et al.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in-stent restenosis. A seri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Circulation. 1996;94(6):1247-1254. Ong AT, McFadden EP, Regar E,et al. Late angiographic stent thrombosis (LAST) events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12):2088-2092. Waksman R. Update on bioabsorbable stents: from bench to clinical. J Interv Cardiol. 2006;19(5):414-421. El-Omar MM, Dangas G, Iakovou I,et al. Update on In-stent Restenosis. Curr Interv Cardiol Rep. 2001;3(4):296-305. Schömig A, Kastrati A, Mudra H,et al. Four-year experience with Palmaz-Schatz stenting in coronary angioplasty complicated by dissection with threatened or present vessel closure. Circulation. 1994;90(6):2716-2724. Serruys PW, Kutryk MJ, Ong AT. Coronary-artery stents. N Engl J Med. 2006;354(5):483-495. O'Brien B, Carroll W. The evolution of cardiovascular stent materials and surfaces in response to clinical drivers: a review. Acta Biomater. 2009;5(4):945-958. Venkatraman S, Boey F. Implanted cardiovascular polymers: Natural, synthetic and bio-inspired.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08;33(9):853-874. Gunatillake P, Mayadunne R, Adhikari R.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iodegradable synthetic polymers. Biotechnol Annu Rev. 2006;12:301-347. 崔福斋.可降解医用介入支架的研发进展[J].国外塑料,2005, 23(11):58-. 任杰.可降解与吸收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09. 王永亮,易国斌,康正,等.聚己内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 与生物工程,2006,26(3):1-3. 汪建,付晓燕,熊敏,等.一种新型软腭植入系统材料的制备:物理性 能及其动物安全性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1(44):8848-8851. 徐向奎,冯亚凯,薛燕.对二氧环己酮及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 学工业与工程,2008,25(3):259-262. Susawa T, Shiraki K, Shimizu Y. Biodegradable intracoronary stents in adult do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1993;21(Suppl 2):483A. van der Giessen WJ, Lincoff AM, Schwartz RS,et al. Marked inflammatory sequelae to implantation of biodegradable and nonbiodegradable polymers in porcine coronary arteries. Circulation. 1996;94(7):1690-1697. Lincoff AM, Furst JG, Ellis SG,et al. Sustained local delivery of dexamethasone by a novel intravascular eluting stent to prevent restenosis in the porcine coronary injury model. J Am Coll Cardiol. 1997;29(4):808-816. Venkatraman S, Poh TL, Vinalia T,et al. Collapse pressures of biodegradable stents. Biomaterials. 2003;24(12):2105-2111. 肖越勇,张金山,崔福斋,等.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的制备及其 性能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1036-1042.\n\n关于作者:由第一作者收集文献并初步撰写该综述,\n由第二作者进行审校,由第一作者对文章负责。\n\n利益冲突:课题未涉及任何厂家及相关雇主或其他经\n济组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利益的赞助。\n\n伦理批准:没有与相关伦理道德冲突的内容。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目前临床上大量使用的金属支架\n永久存留于人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风险,而可降解支架 在血管重塑完成能自行降解后从人体排出,消除了潜在危 险。可降解材料中的聚合物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好,结构 和降解时间可调,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n\n本综述增加的新信息:可降解聚合物材料中的脂肪族\n聚酯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可的降解时间以及良好生 物相容性用于制备可降解支架的可能性最大。而其的单一 的左旋聚乳酸结晶度较高,降解慢,强度高。在聚合时加 入右旋单体成为外消旋聚乳酸可以降低结晶度,加快降解, 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节。聚羟基乙酸亲水性好,结晶度低, 降解比较快,聚己内酯是半结晶型高分子,降解速度慢, 力学性能好,通过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得到聚乳酸-聚 乙醇酸,或聚乳酸与聚己内酯共聚得到聚乳酸-聚己内酯, 甚至三者共聚都能实现对材料性能调节,最终获得相容性、 机械特性、热学特性和降解时间同时满足支架要求的可降 解聚合物材料。\n\n[6]\n\n[7]\n\n[8] [9] [10]\n\n5478\n\nP.O. Box 1200, Shenyang\n\n110004\n\ncn.zglckf.com\n\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