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理学 名词解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06:31
文档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

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 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8.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在超常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稍低于正常,此期相当于超极化后电位的时期,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较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细胞的兴奋

19.出胞(exocytosis):细胞把大分子内容物排除细胞的过程(胞吐作用)

20.入胞(endocytosis):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胞吞作用)

21.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大,后一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收缩的基础上再次产生新的收缩,使收缩波完全触合,肌肉处于持续缩短状态,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型消失

22.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指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新的兴奋,此期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后半期,此时Na+通道基本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易达到阈电位的水平,故其兴奋性高于正常

23.终板电位(end plate potential):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是由Ach与终板膜上N-Ach受体结合后,从而使离子通道开放

24.复极化(depolarization):膜去极化后又向原初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25.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一次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引起兴奋,如果给予一次阈下刺激,细胞就不能爆发动作电位,但可以使局部受刺激的细胞膜的Na+通道少量被激活,膜对Na+通透性轻度增加,少量Na+内流而使静息电位有所减小,使膜轻微去极化,此时膜电位的变化,称为~

26.全或无(all or none):动作电位一旦爆发就会达到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幅度就会达到最大(全)

27.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是指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其耦联因子是Ca2+,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体

第三章

1.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可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此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2.血小板释放(thrombocyte release):血小板激活后,释放其储存在致密体、小颗粒或溶酶体的内容物过程

3.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 aggregation):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过程

4.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液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固态的过程

5.红细胞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将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会因比重大而下沉,但正常情况下的红细胞下沉的速度非常缓慢,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液中

6.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马上会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

8.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9.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

10.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支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称为~~简称血沉(ESR)

11.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的途径。其启动因子是Ⅻ

12.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是指启动凝血的因子是来自组织细胞的组织因子,即因子Ⅲ,而不是来自血液,故也称为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13.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第四章

1.等容收缩期(isovolumic contraction phase):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密闭腔,又因血液是不可压缩的液体,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3.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autoregulation):心室前负荷通过心肌细胞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调节

4.等长自身调节(homometric autoregulation):机体通过心肌细胞本身收缩能力的改变,使心脏的搏出量和搏出功发生相应改变,并与初长度无关的调节过程,称为搏出量的等长自身调节

5.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而收缩。但在某些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6.窦性节律(sinus rhythm):凡是由窦房结作为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搏动,叫~~~

7.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hase):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8.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这样,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引起收缩,因而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9.最大舒张电位(maximal diastolic potential):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未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也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10.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1.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人约为0.4~1.1kPa

12.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每收缩一次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3.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

14.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

15.超速抑制(overdrive suppression):在生理情况下,潜在起搏点始终在窦房结的兴奋驱动下被动产生兴奋,这种被动兴奋的频率远远超过潜在起搏点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由于潜在起搏点长时间超速兴奋的结果,造成了抑制效应,表明自律性频率高的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具有一种抑制作用

16.搏出功(stroke work):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17.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每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18.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19.心音(heart sound):新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和减速度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若将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以听到声音

20.抢先占领(capture):由于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兴奋频率高于其他潜在起搏点,故在潜在起搏点的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之前,它们则已经受到从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来的节律性兴奋的抢先激动作用而产生动作电位,使其自身的自律性兴奋不可能出现

第五章

1.胸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胸膜腔内的压力

2.肺的顺应性(pulmonary compliance):肺的顺应性(CL)=肺的容积变化(△V)/跨肺压变化(△P)(跨肺压指肺内压与胸膜内压之差)

3.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volume):每分钟吸入肺泡内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facant):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复杂的脂蛋白复合物。主要成分: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DPL)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5.用力呼吸量(forced expiratory ):又称时间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地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记录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秒末约为80%,第2秒末为96%,第3秒末为99%

6.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7.何尔登效应(haldane effect):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更容易结合CO2

8.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Hb氧含量占 Hb氧容量的比值

9.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VA/Q)                (VA/Q)>0.84,通气过剩或肺血流相对不足,导致部分肺泡气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VA/Q)<0.84,肺泡通气不足,肺血流相对过剩,部分血流未经气体交换流回心脏

10.波尔效应(Bohr effect):PH值对Hb和O2亲和力的影响

第六章

1.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2.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3.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4.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既存在于脑中,又存在于胃肠,呈现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5.胃-肠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如酸、脂肪、渗透压、

机械扩张等刺激)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

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7.胃的容受性舒张(gastric receptive relaxation):咀嚼和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事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县委,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胃的容积增大

8.慢波(slow wave):消化道平滑肌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的周期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因其决定着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9.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胃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形成一层凝胶,它和胃黏膜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该屏障在防止H+返回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中有重要作用

10.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胆盐发挥作用后,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再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

第七章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food):1g食物在体内完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亦称食物的卡价

3.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环境温度升高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通过传入冲动使发汗中枢兴奋,促使汗腺分泌汗液

4.精神性发汗(mental sweating):因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引起的局限于手掌、足趾和腋下等部位的暂时性出汗

5.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的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6.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在不做功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散发的总热量

7.基础代谢率(basic metabolic rate,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状态:①受试者空腹,排除SDE的影响;②静卧0.5h以上,使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③清醒、安静,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④环境温度保持在20~25℃]

8.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ody temperature)

9.食物的氧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每消耗1L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能量

10.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respiratory quotient,NPRQ):糖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的产量与耗O2量的比例

11.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food specific dynamic effect,SDE):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第八章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2.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3.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高导致的利尿作用

5.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不管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还是减少,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的65%~70%左右的现象

6.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一般用每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7.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G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8.水利尿(water diuresis):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导致尿量增加的现象

第九章

1.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光亮耀眼,不能视物,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力

2.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最初几乎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

3.视敏度(visual acuity):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以能识别两点间最小距离为准,是判断视网膜凹视锥细胞功能的指标

4.视野(visual field):单眼固定凝视前方,所能看到的范围

5.听阈(auditory threshold):人耳能感受振动频率在16~20000Hz之间,而对于其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幅强度

6.听域(auditory range):由于每一个振动频率都有其自己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因而就能绘制出人耳对振动频率和强度感受范围的坐标。其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频率振动的听阈,其上方曲线表示他们最大可听阈,两者所包含的面积

7.气传导(air conduction):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这是气传导的主要途径,另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内气体的振动,再经卵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也称为气传导,但在正常听觉功能汇中并不重要

8.骨传导(bone conduction):声波直接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内耳,引起耳蜗淋巴液振动。这种传导称为骨传导,主要在强音传导中起作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效能远远低于气传导

9.眼球震颤(nystagmus):当前庭迷路受刺激时,特别是躯体在做旋转运动时,反射性地改变了眼肌的活动,而引起眼球不随意的规律性的运动

10.瞳孔对光反射(papillary):瞳孔大小还可随视网膜光照强度的变化而改变(强光下缩小,弱光下扩大)

11.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P):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相似耳蜗及其附近可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电性质的频率与幅度和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的特殊电位变化

第十章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在中枢内,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抑制,而必须经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当突触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其释放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则引起与该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这就是~~

2.脊休克(spinal shock):刚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所有的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反映状态

3.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是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减少,致使突触后神经元EPSPM幅度减少而引起的抑制。由于兴奋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里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下,释放兴奋性递质的量减少,以致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从而呈现抑制性效应,由于这种抑制是因突触前膜的活动发生改变而引起,因此称

4.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又称快波睡眠,或快速动眼睡眠,此期睡眠的脑电图特征是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增高,肌肉几乎完全松弛。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于精力的恢复,促进学习和记忆活动

5.递质共存(coexistence of transmitter):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一个神经元内除了可存在一种递质,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并且还可以共存于一个囊泡内

6.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7.神经营养效应(neurotrophic effect):是指神经纤维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节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功能的作用

8.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某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9.去大脑僵直(decel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以伸肌为主的肌紧亢进现象。主要表现是:动物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四肢坚硬如柱

10.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

11.局部神经元回路(local neuronal circuit):是指又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此称~~。它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局部回路神经元构成,也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的部分结构组成

1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13.皮质诱发电位(cortical projection system):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质某一局限区域所引出的电位变化

14.运动单位(motor unit):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5.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传来的冲动通过换元接替后,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而产生特异性感觉,这一投射系统称为~~~

16.γ-环路(γ-loop):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种过程称为γ-环路。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17.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所有副交感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纤维,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自主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及支配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的末梢都释放乙酰胆碱,已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

18.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几吃是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即突触可以在一形态结构和传递功能上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

19.优势大脑半球(dominant cerebral hemisphere):通常成人的两侧大脑半球并不完全对等地参加与完成语言功能,而是在某一侧的大脑半球较占优势,人们常把左侧半球作为优势半球,因为90%以上的人是左侧半球的作用占优势

20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某一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在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并通过其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的神经元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又称交互抑制

2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纤维上行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并在其中多次换元上行,抵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经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感觉投射系统称为~~~

2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在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许多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varicosity),其内含有大量的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突触小泡,内含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与其相邻的效应细胞并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学效应,由于这种化学传递不通过经典的突触结构,所以称~~~~又叫非定向突触传递

2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ion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指在抑制性突触部位,突触前的神经末梢兴奋,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下降,这种超极化的局部电位称~~~~

2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在兴奋性突触的部位,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去极化的局部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 and second signal system):现实具体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而抽象的信号,称为第二信号,它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统称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的皮质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特有的

第十一章

1.激素(hormone):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激素在细胞间进行化学信息的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

2.靶细胞(target cell):在内分泌学中,把接受激素信息的细胞称为~

3.远距分泌(telecr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称为

4.旁分泌(paracrine):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组织液直接弥散至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

5.自分泌(autocrine):有些激素分泌后在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内分泌细胞的本身

6.神经分泌(neurocrine):由脑内某些神经细胞(如下丘脑)所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他们经神经纤维轴浆运送至末梢释放入血,称为~~

7.神经激素(neurohormone):由脑内某些神经细胞(如下丘脑)所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8.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指某种激素的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但因其存在,却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9.应激(stress):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如缺氧、寒冷等,可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这一现象称为应激反应

10.应急(emergency):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如出血、剧痛等,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的增加

11.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first messenger and second messenger):激素是将将所携带的信息传递到细胞的细胞外信使,称为第一信使;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12.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 HRP):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核团的肽能使神经元合成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

文档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