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06:50
文档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
推荐度:
导读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内容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多媒体展示袁世凯祭天和《青年杂志》两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思考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窃取辛亥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和,颁布《中华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这就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师: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生:时间:1915年;标志:《新青年》的创办;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生:

内容诠释
抨击旧道

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

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师总结: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属于思想。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论联合》

师: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

影响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和提取教材图片中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感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内容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师:请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波及中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辛亥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时间、地点、参加者、口号、要求、结果)

生: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结果:北洋军阀出动军警,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师: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师: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生: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师: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生: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师: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师: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生:北洋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师: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师: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
领导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果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一部分无产阶级世界一部分
  师: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派领导的辛亥等,但都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叫旧民主主义。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时间:1919年5月4日开始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等

发展: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直接目标实现:(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第14课 中国党诞生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大、二大、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通过对中国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一大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党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历史图文资料,讲解成立的历史条件;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党是中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走向了繁荣富强。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党的成立。

难点:中国党的成立。

【导入新课】

材料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要侵略学生呢。

——

材料二:十月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

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为什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党诞生,去感受那些峥嵘岁月吧!

【内容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生: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工人宣传等方式。

师:这其中的个人宣传主要是李大钊。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上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师: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党的成立

师:在国际的帮助之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党早期组织,不久,北京、长沙、武昌等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结合前面所讲,归纳总结中国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总结:

(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2)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组织条件:各地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有关一大的相关信息。(时间、地点、代表、内容)

生: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代表:、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党的领导机构。

师:我们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主义。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点:确定党的工作中心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农民问题。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陈独秀没有出席一大,为什么会被选为局?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回答。

生:陈独秀因为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是中国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师总结:一大,宣告中国党诞生了。中国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师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一大的局限,那么,这些局限是什么时候被突破的呢?二大的召开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

生:

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奋斗目标建设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中国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师:1922年,中国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师:中国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

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其中以京汉大罢工最为著名。

师: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运动中,工人们组织了在党领导下的工会,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师:这场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结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

生:罢工遭到残酷,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经验教训:使中国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师总结:年轻的中国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人民大洪流中。

【课堂小结】

《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出了党的重要地位。中国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它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党的带领之下,走向了一条实现民族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中国党一大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召开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代表:等

内容:

党纲

中心工作

领导机构

意义: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大

时间:1922年

内容:

最高纲领

最低纲领

意义: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时间:1922-1923年

表现:京汉铁路工罢工等

结果: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文档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