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例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
(1)证明PA//平面EDB;(2)证明PB⊥平面EFD
例2.四棱锥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底面ABCD,已知,,.
(Ⅰ)证明:;
(Ⅱ)求直线SD与平面SBC所成角的大小.
变式:
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底面ABCD,且PA=AD=DC=AB=1,M是PB的中点.
(Ⅰ)证明:面PAD⊥面PCD;
(Ⅱ)求AC与PB所成的角;
(Ⅲ)求面AMC与面BM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题型二、空间角与距离
例3.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四边长为1的 菱形,,为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
例4. 如图,四面体ABCD中,O、E分别BD、BC的中点,CA=CB=CD=BD=2
(Ⅰ)求证:AO⊥平面BCD;
(Ⅱ)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E到平面的距离.
变式:
如图,正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长度均为2.、分别是、的中点,是的中点,过的平面与侧棱、、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于、、,已知.
(1)求证:⊥面;
(2)求二面角的大小.
题型三、探索性问题
例5.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A垂直于底面,E、F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平面PAD;
(2)当平面PCD与平面ABCD成多大二面角时, 直线平面PCD?
变式:
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侧面ABD、ACD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是公共的斜边,且AD=,BD=CD=1,另一个侧面是正三角形
(1)求证:ADBC
(2)求二面角B-AC-D的大小
(3)在直线A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ED与面BCD成30角?若存在,确定E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题型四、折叠、展开问题
例6.已知正方形 、分别是、的中点,将沿折起,如图所示,记二面角的大小为
(1) 证明平面;
(2)若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是否在直线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的余弦值。
变式:
如图,在直角梯形P1DCB中,P1D∥CB,CD⊥P1D,P1D=6,BC=3,DC=,A是P1D的中点,E是线段AB的中点,沿AB把平面P1AB折起到平面PAB的位置,使二面角P-CD-B成45°角.
(Ⅰ)求证:PA⊥平面ABCD;(Ⅱ)求平面PEC和平面PA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题型五、多面体的组合问题
例7.是正四棱锥,是正方体,其中.
(Ⅰ)求证:;
(Ⅱ)求平面与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Ⅲ)求到平面的距离.
变式:
如图4,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ABCD与Q-ABCD的高分别为1和2,AB=4.
(Ⅰ)证明PQ⊥平面ABCD;
(Ⅱ)求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
(Ⅲ)求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
题型六、表面积与体积问题
例8.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Ⅰ)设是上的一点,证明:平面平面;
(Ⅱ)求四棱锥的体积.
变式:
正方体,,E为棱的中点.
(Ⅰ) 求证:;
(Ⅱ) 求证:平面;
(Ⅲ)求三棱锥的体积.
反馈练习:
1.如图所示,已知正四棱锥S—ABCD侧棱长为,底
面边长为,E是SA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E与SC
所成角的大小为( )
A.90° B.60° C.45° D.30°
2.长方体的8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且AB=2,AD=,则顶点A、B间的球面距离是( )
A. B. C. D.2
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DD1的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P为棱A1B1上任意一点,则直线OP与直线AM所成的角是( )
A. B. C. D.
4.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O是底面
A1B1C1D1的中心,则O到平面AB C1D1的距离为( )
A、 B、 C、 D、
5.△ABC的顶点B在平面a内,A、C在a的同一侧,AB、BC与a所成的角分别是
30°和45°,若AB=3,BC= ,AC=5,则AC与a所成的角为( )
A.60° B.45° C.30° D.15°
6.矩形ABCD中,AB=4,BC=3,沿AC将矩形ABCD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AC-D,则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
A. B. C. D.
7 设X、Y、Z是空间不同的直线或平面,对下面四种情形,使“X⊥Z且Y⊥ZX∥Y”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X、Y、Z是直线;②X、Y是直线,Z是平面;
③Z是直线,X、Y是平面;④X、Y、Z是平面.
8.已知点在同一个球面上,若,则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是 。
9.正三棱锥的一个侧面的面积与底面积之比为2∶3,则这个三棱锥的侧面和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为________
10.空间四点A、B、C、D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动点P在线段AB上,动点Q在线段CD上,则P与Q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
11.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已知,,,,.
(Ⅰ)证明平面;
(Ⅱ)求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的大小;
(Ⅲ)求二面角的大小.
12.如图,在直三棱柱中,平面侧面
(Ⅰ)求证:
(Ⅱ)若,直线AC与平面所成的角为,二面角
题型一、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例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
(1)证明PA//平面EDB;(2)证明PB⊥平面EFD
解:(1)连结AC,AC交BD于O,连结EO.
∵底面ABCD是正方形,∴点O是AC的中点
在中,EO是中位线,∴PA // EO
而平面EDB且平面EDB,所以,PA // 平面EDB
(2)∵PD⊥底面ABCD且底面ABCD,∴
∵PD=DC,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DE是斜边PC的中线,∴. ①
同样由PD⊥底面ABCD,得PD⊥BC.∵底面ABCD是正方形,有DC⊥BC,∴BC⊥平面PDC.而平面PDC,∴. ②
由①和②推得平面PBC.而平面PBC,∴
又且,所以PB⊥平面EFD.
例2.四棱锥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底面ABCD,已知,,.
(Ⅰ)证明:;(Ⅱ)求直线SD与平面SBC所成角的大小.
解:(1)作,垂足为,连结,由侧面底面,得底面.因为,所以,又,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三垂线定理,得.
(Ⅱ)由(Ⅰ)知,依题设,故,由,.又,作,垂足为,则平面,连结.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变式:
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底面ABCD,且PA=AD=DC=AB=1,M是PB的中点.
(Ⅰ)证明:面PAD⊥面PCD;
(Ⅱ)求AC与PB所成的角;
(Ⅲ)求面AMC与面BM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Ⅰ)∵PA⊥面ABCD,CD⊥AD,
∴由三垂线定理得:CD⊥PD.因而,CD与面PAD内两条相交直线AD,PD都垂直,∴CD⊥面PAD.又CD面PCD,∴面PAD⊥面PCD.
(Ⅱ)过点B作BE//CA,且BE=CA,则∠PBE是AC与PB所成的角.连结AE,可知AC=CB=BE=AE=,又AB=2,所以四边形ACBE为正方形. 由PA⊥面ABCD得∠PEB=90°
在Rt△PEB中BE=,PB=,
(Ⅲ)作AN⊥CM,垂足为N,连结BN.
在Rt△PAB中,AM=MB,又AC=CB,∴△AMC≌△BMC,∴BN⊥CM,故∠ANB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CB⊥AC,由三垂线定理,得CB⊥PC,在Rt△PCB中,CM=MB,所以CM=AM.
在等腰三角形AMC中,AN·MC=,.
∴AB=2,故所求的二面角为
题型二、空间角与距离
例3.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四边长为1的 菱形,,为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
方法一:(1)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或其补角)作连接
,
所以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2)点A和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相等,
连接OP,过点A作于点Q,
又,线段AQ的长就是点A到平面OCD的距离
,
,所以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
方法二:作于点P,如图,分别以AB,AP,AO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
(1)设与所成的角为,
, 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2)
设平面OCD的法向量为,则
即 取,解得
设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则为在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所以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
例4. 如图,四面体ABCD中,O、E分别BD、BC的中点,CA=CB=CD=BD=2
(Ⅰ)求证:AO⊥平面BCD;
(Ⅱ)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E到平面的距离.
解:(1)连结OC.
∵BO=DO,AB=AD, ∴AO⊥BD.
∵BO=DO,BC=CD, ∴CO⊥BD.
在△AOC中,由已知可得AO=1,CO=.
而AC=2,∴AO2+CO2=AC2,∴∠AOC=90°,即AO⊥OC.
∴AB平面BCD.
(Ⅱ)取AC的中点M,连结OM、ME、OE,由E为BC的中点知ME∥AB,OE∥DC.
∴直线OE与EM所成的锐角就是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的角.
在△OME中, 是直角△AOC斜边AC上的中线,∴∴∴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
(Ⅲ)解:设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h.
,∴·S△ACD =·AO·S△CDE. 在△ACD中,CA=CD=2,AD=,
∴S△ACD=而AO=1, S△CDE=
∴h=∴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为.
变式:
如图,正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长度均为2.、分别是、的中点,是的中点,过的平面与侧棱、、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于、、,已知.
(1)求证:⊥面;
(2)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法一:(1)依题设,是的中位线,所以∥,则∥平面,所以∥。
又是的中点,所以⊥,则⊥。
因为⊥,⊥,
所以⊥面,则⊥,
因此⊥面。
(2)作⊥于,连。
因为⊥平面,根据三垂线定理知,⊥,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作⊥于,则∥,则是的中点,则。
设,由得,解得,
在中,则,。
所以,故二面角为。
解法二:(1)以直线分别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所以
所以所以平面
由∥得∥,故:平面
(2)由已知设则
由与共线得:存在有得
同理:
设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则令得
又是平面的一个法量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题型三、探索性问题
例5.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A垂直于底面,E、F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平面PAD;(2)当平面PCD与平面ABCD成多大二面角时, 直线平面PCD?
解:(1)取CD中点G,连结EG、FG,∵E、F分别是AB、PC的中点,∴EG//AD,FG//PD,∴平面EFG//平面PAD,∴ EF//平面PAD.
(2)当平面PCD与平面ABCD成45角时,直线EF平面PCD.
证明:∵G为CD中点,则EGCD,∵PA底面ABCD∴AD是PD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 ∵CD平面ABCD,且CDAD,故CDPD .又∵FG∥PD∴FGCD,故EGF为平面PCD 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EGF=45,从而得ADP=45, AD=AP.由RtPAERtCBE,得PE=CE.又F是PC的中点,∴EFPC.
由CDEG,CDFG,得CD平面EFG,∴CDEF,即EFCD,故EF平面PCD.
变式:
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侧面ABD、ACD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是公共的斜边,且AD=,BD=CD=1,另一个侧面是正三角形。
(1)求证:ADBC
(2)求二面角B-AC-D的大小
(3)在直线A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ED与面BCD成30角?若存在,确定E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1)作面于,连
又,则是正方形.则
(2)作于,作交于,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是的中点,且∥
则
由余弦定理得
(3)设为所求的点,作于,连.则∥
就是与面所成的角,则.
设,易得
解得
故线段上存在点,且时,与面成角.
题型四、折叠、展开问题
例6.已知正方形 、分别是、的中点,将沿折起,如图所示,记二面角的大小为
.
(1)证明平面;
(2)若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是否在直线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的余弦值.
解析: (1)证明:EF分别为正方形ABCD得边AB、CD的中点, EB//FD,且EB=FD,
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 BF//ED., 平面.
(2)如右图,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在直线EF上,过点A作AG垂直于平面BCDE,垂足为G,连结GC,GD ACD为正三角形, AC=AD. CG=GD.
G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点A在平面BCDE内的射影G在直线EF上,过G作GH垂直于ED于H,连结AH,则,所以.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连结AF,在折后图的AEF中,AF=,EF=2AE=2a,即AEF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DE中, .,
变式:
如图,在直角梯形P1DCB中,P1D∥CB,CD⊥P1D,P1D=6,BC=3,DC=,A是P1D的中点,E是线段AB的中点,沿AB把平面P1AB折起到平面PAB的位置,使二面角P-CD-B成45°角.
(Ⅰ)求证:PA⊥平面ABCD;
(Ⅱ)求平面PEC和平面PA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解:(Ⅰ)
AB∥DC,DC平面PAD.
DCPD DCAD,
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故PDA=45° PA=AD=3,
APD=45°. PAAD.又PAAB ,PA平面ABCD.
(Ⅱ)证:延长DA,CE交于点N,连结PN, 由折叠知又.
,又由(1)知,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直角三角形中,
,.即平面PEC和平面PAD所成锐二面角为30°.
题型五、多面体的组合问题
例7.是正四棱锥,是正方体,其中.
(Ⅰ)求证:;
(Ⅱ)求平面与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Ⅲ)求到平面的距离.
解:(Ⅰ) 连结AC , 交BD于点O , 连结PO , 则PO⊥面ABCD , 又∵ , ∴, ∵, ∴ .
(Ⅱ) ∵AO⊥BD , AO⊥PO , ∴AO⊥面PBD , 过点O作OM⊥PD于点M,连结AM , AM⊥PD , ∴∠AMO 就是二面角A-PD-O的平面角, ∵,∴AO=,PO=
, ∴ ,即二面角的大小为.
(Ⅲ),即有
解得,即到平面PAD的距离为
变式:
如图4,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ABCD与Q-ABCD的高分别为1和2,AB=4.
(Ⅰ)证明PQ⊥平面ABCD;
(Ⅱ)求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
(Ⅲ)求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
解:(Ⅰ)取AD的中点,连结PM,QM.
因为P-ABCD与Q-ABCD都是正四棱锥,
所以AD⊥PM,AD⊥QM. 从而AD⊥平面PQM.
又平面PQM,所以PQ⊥AD.
同理PQ⊥AB,所以PQ⊥平面ABCD.
(Ⅱ)连结AC、BD设,由PQ⊥平面ABCD及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O在PQ上,从而P、A、Q、C四点共面.
因为OA=OC,OP=OQ,所以PAQC为平行四边形,AQ∥PC.
从而∠BPC(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
因为,所以.
从而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是.
(Ⅲ)连结OM,则.所以∠PMQ=90°,即PM⊥MQ.
由(Ⅰ)知AD⊥PM,所以PM⊥平面QAD. 从而PM的长是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
在直角△PMO中,.即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是.
题型六、表面积与体积问题
例8.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平面,
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Ⅰ)设是上的一点,证明:平面平面;
(Ⅱ)求四棱锥的体积.
解:(Ⅰ)在中,由于,,
所以.故.
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平面,所以平面,又平面,故平面平面.
(Ⅱ)过作交于,由于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因此为四棱锥的高,又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
因此.在底面四边形中,,
所以四边形是梯形,在中,斜边边上的高为,
此即为梯形的高,所以四边形的面积为.
故.
变式:
正方体,,E为棱的中点.
(Ⅰ) 求证:;
(Ⅱ) 求证:平面;
(Ⅲ)求三棱锥的体积.
解:(Ⅰ)连结,则//, ∵是正方形,∴.∵面,∴.又,∴面.∵面,∴,∴.
(Ⅱ)作的中点F,连结.
∵是的中点,∴,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是的中点,∴,
又,∴.∴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平面面.
又平面,∴面.
(3).
反馈练习:
1.如图所示,已知正四棱锥S—ABCD侧棱长为,底
面边长为,E是SA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E与SC
所成角的大小为( B )
A.90° B.60° C.45° D.30°
2.长方体的8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且AB=2,AD=,则顶点A、B间的球面距离是( B )
A. B. C. D.2
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DD1的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P为棱A1B1上任意一点,则直线OP与直线AM所成的角是( D )
A. B C D.
4.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O是底面
A1B1C1D1的中心,则O到平面AB C1D1的距离为( B )
A、 B、 C、 D、
5.△ABC的顶点B在平面a内,A、C在a的同一侧,AB、BC与a所成的角分别是30°和45°,若AB=3,BC= ,AC=5,则AC与a所成的角为( C )
A.60° B.45° C.30° D.15°
6.矩形ABCD中,AB=4,BC=3,沿AC将矩形ABCD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AC-D,则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C )
A. B. C. D.
7 设X、Y、Z是空间不同的直线或平面,对下面四种情形,使“X⊥Z且Y⊥ZX∥Y”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②③
①X、Y、Z是直线;②X、Y是直线,Z是平面;③Z是直线,X、Y是平面;④X、Y、Z是平面.
8.已知点在同一个球面上, 若,则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是 。
9.正三棱锥的一个侧面的面积与底面积之比为2∶3,则这个三棱锥的侧面和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为________ 60°
10.空间四点A、B、C、D中,每两点所连线段的长都等于a,动点P在线段AB上,动点Q在线段CD上,则P与Q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 a
11.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已知,,,,.
(Ⅰ)证明平面;
(Ⅱ)求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的大小;
(Ⅲ)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Ⅰ)在中,由题设,,可得,于是.在矩形中,又,所以平面.
(Ⅱ)由题设,所以(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由(Ⅰ)知平面,平面,
所以,因而,于是是直角三角形,
故.所以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Ⅲ)过点作于,过点作于,连结.
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又,因而平面,故为在平面内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可知,.从而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由题设可得,,
,.
于是在中,.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12.如图,在直三棱柱中,平面侧面
(Ⅰ)求证:
(Ⅱ)若,直线AC与平面所成的角为,二面角
(Ⅰ)证明:如右图,过点A在平面A1ABB1内作AD⊥A1B于D,则
由平面A1BC⊥侧面A1ABB1,且平面A1BC∩侧面A1ABB1=A1B,
得AD⊥平面A1BC.又BC平面A1BC所以AD⊥BC.
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则AA1⊥底面ABC,所以AA1⊥BC.
又AA1∩AD=A,从而BC⊥侧面A1ABB1,又AB侧面A1ABB1,故AB⊥BC.
(Ⅱ)连接CD,则由(Ⅰ)知∠ACD就是直线AC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ABA1就是二面角A1-BC-A的颊角,即∠ACD=θ,∠ABA1= .于是在RtΔADC中,sinθ=,在RtΔADA1中,sin∠AA1D=,∴sinθ=sin∠AA1D,由于θ与∠AA1D都是锐角,所以θ=∠AA1D.
又由RtΔA1AB知,∠AA1D+ =∠AA1B+ =,故θ+ =.